袁源
【關鍵詞】語文教師;專業(yè)成長;教學藝術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志碼】C? 【文章編號】1005-6009(2024)15-0087-02
熟識滕之先老師的人都喜歡戲謔地稱他“大仙”,他也不生氣,還笑呵呵的,好像戲謔的是別人。我有時也這么叫他,但不為開玩笑,而是真心覺得他有“仙”氣。
許多年前的一個午后,我們邀請書法家莊希祖先生給教師講講書法作品欣賞。因為現(xiàn)場有許多教師是莊先生的弟子,活動結束后,大家自然向莊先生求字,莊先生一一允諾,展紙研墨,慢慢寫來。滕老師最后走到莊老師跟前,但他沒有為自己求字,而是拿出一紙臨摹的《蘭亭集序》請莊先生指教。我伸頭一看,不覺呀然一驚:這字能亂真啦!莊先生也點頭稱道:“你蘭亭臨摹得有火候了!”滕老師報以他慣常的羞澀一笑,然后繼續(xù)與莊先生探討書法。同樣是莊先生的學生,我比滕老師還高幾屆,那一刻只能在旁邊慚愧。后來在某一次大型活動中,他用毛筆當堂板書,筆力遒勁、瀟灑,贏得了滿堂的驚嘆。我后來知道,他熱愛漢語文化,熱衷書法藝術,平日里常常臨摹、練習,數(shù)十年不輟。作為一名語文教師,終身求學不僅是一種向往,更應成為一種習慣。世間眼高手低者多,默然勤學者能有幾人?滕老師算是一個吧。
自從發(fā)現(xiàn)滕之先老師擅長書法,我們這里凡有與漢字有關的活動就常邀請他,他無論活動級別的高低都欣然允諾且充分準備,并精彩展示。有一回他給學生講漢字設計,把招牌、年畫、窗花、碑刻等民間藝術中的漢字形態(tài)一一拈出,引導學生欣賞;再將海報、徽章等上面變形的創(chuàng)意漢字列舉出來,激發(fā)學生探究。在我的印象里,滕老師對傳統(tǒng)文化情有獨鐘,先前給學生推薦讀物,涉及中國古代作品時,大家都喜歡問他,他大多時候也一反內(nèi)向訥言的性情,侃侃而談,如數(shù)家珍。然而這一次,當我看著他指著屏幕上那些別出心裁又合情中理的藝術字,津津有味地介紹其創(chuàng)意的由來時,才發(fā)現(xiàn)他并不泥古,那些新穎的、獨特的漢字造型,都是他平日里仰觀俯察逐漸積累下來的吧。我不禁又想起他的一個講座——《漢語:從單音節(jié)到雙音節(jié)》,難為他讀了多少一般人看來枯澀乏味的學術文章,才那樣條分縷析、言簡意賅地講述了漢語詞匯發(fā)展的方方面面,而且援古引今,深入淺出。我問他:“搜集、梳理這些資料很累吧?”他居然笑意粲然:“沒有啊,很好玩的!”這就是了,一個語文教師由衷地熱愛母語,努力精通這門學問,還與時俱進,因此其教學生命才常葆青蔥。相比之下,如今有的教師漠視漢語知識和文化,對現(xiàn)實生活也缺少觀察的熱情與敏感,其課自然沒有活力。
滕之先老師的課堂不只有他博學的談吐和漂亮的板書,還有他對好課堂的精益求精。記得有一回,滕老師執(zhí)教《大雁歸來》,開頭就講起了中國傳統(tǒng)的“雁”文化故事,清新典雅,別開生面;還記得他指導學生寫作,用“老鼠”“小屋”“大森林”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活潑生動,童趣盎然;再有一回,他給學生講解祠堂文化,就讓學生坐在曾公祠中,實景感受祠堂特色,還有學生與他互動,到講臺上講解祠堂的建筑特色。他在指導學生進行綜合性學習《戲曲大舞臺》時,帶領學生編演校園劇,學生忙得不亦樂乎。至于指導學生撰寫對聯(lián)、創(chuàng)作詩詞,那就更不在話下了,學生自然喜歡他的課。
要讓課堂充滿魅力,教師之前是需要用心研究語文教學和學情的。滕之先老師愛讀語文教學研究的著作與文章,對一些前沿理論與新鮮經(jīng)驗也比較熟悉,但他從不照搬,而是有自己的課堂主張與教學追求。因此,他在了解他人的成果后,總是不厭其煩地完善自己的教學設計,一個教學設計往往修改好幾遍,有時甚至推倒重來。正因為有這樣的態(tài)度與行為,滕老師的課才常常讓聽者不知不覺漸入佳境,樂而忘返。
如今,滕之先老師已到天命之年,可他一出現(xiàn),大家總贊嘆他的氣質(zhì):面容清朗,身姿挺拔,一副眼鏡,文質(zhì)彬彬。憑我對滕老師的了解,他的文氣里藏著難得的柔腸俠骨,還有對他人的愛惜與珍重。
好像是一個春日,滕之先老師到辦公室找我,可坐下后半天也不說話,讓我摸不著頭腦。沉默了一會兒,他拿出一本編印的攝影集遞給我,里面是一些西南地區(qū)的風景、人物和風俗,圖片下有一些語言精美的小散文。我對攝影全然不通,小散文又需要時間精讀,就不免詫異地詢問他給我攝影集的目的。他囁嚅了半天,我才明白他想讓我請一位作家給這本攝影集作序。我更詫異了,沒聽說他有攝影愛好呀。他又沉默了一會兒才告訴我,攝影作品是貴州一名攝影家拍的,小散文是滕老師和他的大學同學配的。這位攝影家患了絕癥,病情穩(wěn)定后去西南、西北攝影,想趕在人生最后的歲月里出版一本攝影集。過了一段日子,滕老師送了我兩本正式出版的、嶄新的攝影集。又不知過了多少日子,我遇見他時問起那位攝影家的狀況,他輕聲說:“已經(jīng)去世了?!爆F(xiàn)在想來,滕老師當初之所以找我?guī)兔?,除了我們出自同門,常常共事,相互比較熟悉,還因為他對他人的牽掛與珍愛吧。
(作者系南京市教學研究室中學語文教研員,正高級教師,江蘇省語文特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