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艷娟
【關鍵詞】高中信息技術;大單元教學;微項目;優(yōu)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6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4)15-0093-02
以核心素養(yǎng)為綱的新課標對教學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戰(zhàn)。一是在教學目標上,強調從知識本位走向核心素養(yǎng)本位,確定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目標。教師應站在學生立場,從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視角,對學習目標的研制進行系統(tǒng)化思考。二是在教學內容上,從學生學習的角度重構教材,強調知識的結構化、整合化,防止知識的孤立化、片面化,這是將知識轉化為核心素養(yǎng)的基本要求。在教學中,教師要用大概念將邏輯關聯(lián)的知識統(tǒng)整起來,形成知識體系。以大概念統(tǒng)整,從零散走向關聯(lián),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深刻領會、理解,形成核心素養(yǎng)。三是在教學方式上,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學習邏輯,系統(tǒng)設計意義關聯(lián)的單元學習任務。這樣的教學從以教為主走向以學為主,從學生的視角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建立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課堂結構,以解決問題的任務為驅動,引導學生參與到問題解決的實踐中,幫助學生提升能力、發(fā)展素養(yǎng)。
然而,當前高中信息技術大單元教學中仍存在一些問題:一是信息技術課程設置有限且時間跨度長,學生易倦?。欢墙處熐啡睂滩牡睦斫夂投伍_發(fā)的能力,單元教學活動目標不清晰。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如何以大單元為統(tǒng)領,實現(xiàn)學科育人?筆者認為,在教學中教師可采取以下四種策略。
一、借助教研力量,構建單元結構化知識圖譜
教學實踐中,教師需要借助教研力量統(tǒng)整教材,將單元內容甚至整本書內容做成思維導圖,梳理知識內容脈絡,建立以項目為載體的大單元體系,重組單元教學,根據知識內部邏輯結構架構知識體系。通過對一系列真實問題的解決,建立起由學生視角出發(fā)的項目學習框架,讓學生在實踐中形成學科思維。這樣,信息素養(yǎng)培養(yǎng)才能有效落地。教師只有將大量事實與學科核心知識建立聯(lián)系,形成以大概念為核心的網絡與結構化的知識體系,才能讓學生學到的知識從碎片化走向結構化,最終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二、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以微項目為載體解決實際問題
信息技術具有操作性強的學科特點,在教學中,教師應以真實生活情境為基礎,以知識的邏輯關聯(lián)為主線,連接理論知識與生活實際,為學生營造充滿智慧且輕松的學習氛圍。高中信息技術課時有限,教師可以以微項目為載體,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例如,在教科版《數據與計算》必修一第二單元《做出判斷的分支》的教學中,教師以“生活中的算法,算法的特征”為主線引導學生開展微項目活動,以生活中的小區(qū)停車收費算法引入學習主題。首先教師播放一段視頻——小區(qū)物業(yè)管家介紹停車收費系統(tǒng);接著帶領學生實地走訪學校地下停車場,咨詢安保工作人員停車收費情況。這樣的教學創(chuàng)設真情實境,引導學生探究、討論算法及其重要特征。微項目中包含三個子任務:設計停車收費系統(tǒng)、實現(xiàn)停車收費系統(tǒng)、優(yōu)化停車收費系統(tǒng),將解決實際問題貫穿項目體驗活動的始終。
三、把握精準學情,從學習者的角度進行教學設計
高中生思維活躍、思辨性強,在教學中,教師應從學生學情出發(fā)進行教學設計,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全方位把握問題的實質,進行深度學習。比如在教科版必修一第二單元《編程計算》單元的教學中,教師課前把五彩環(huán)狀棒棒糖發(fā)給學生,同時把3D打印的萬花筒、五彩織錦拿到班級進行展示。隨后,以樂園里晚上綻放的絢爛煙花為情境,安排學生為學校即將舉辦的藝術節(jié)晚會制作小程序以營造節(jié)日氛圍——在藝術節(jié)大屏上播放五彩斑斕的“萬花筒”并展示班級的愿景。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協(xié)作,初步完成作品,隨后對“萬花筒”程序進行優(yōu)化升級,體會模塊化設計思想。通過解決一系列具有連貫性、遞進性的進階任務,學生能夠將知識轉化為能力,進而將新知遷移到新的情境中,解決新的問題,提升了解決問題的成就感,并獲得情感上的共鳴。
四、完善單元評價方案,實現(xiàn)“教—學—評”一體化
評價方案的設置需要依據學科核心素養(yǎng),立足“大單元”設計的課程實施實際,把相關的核心概念、技能、創(chuàng)新等評價指標融入量規(guī)。為了實現(xiàn)“教—學—評”一體化,筆者注重全過程教學評價?!毒幊逃嬎恪穯卧菍W生初次接觸編程知識,難免會因遇到困難而喪失學習信心。因此,筆者運用在線測評系統(tǒng),實時觀察學生的學習情況,形成過程性評價。項目結束后,學生將作品發(fā)布在校園網站上,同學可以登錄校園網對作品進行評價、提出建議、點贊等。這樣的設計充分利用作品的瀏覽量及點贊數量、學生評價、項目優(yōu)化程度以及錯誤訂正情況等,完善單元評價方案,培養(yǎng)了學生的計算思維,提高了學生的數字化學習與創(chuàng)新能力。
以大單元為引領的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應以真實的問題情境為教學起點,以微項目為載體,設計系列具有邏輯性、進階性的探究活動,引導學生解決實際問題,并進行知識的遷移和應用。整個過程基于對先行知識的探究,進而達到技術與知識的共生,最終以超越學科知識的成果呈現(xiàn)。
(作者單位:江蘇省徐州市電教與裝備發(fā)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