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平 郭遂紅 許靜
※ 投稿時間:2023-11-22
項目來源:廣東省課程思政改革示范項目(202023048);廣東海洋大學教改項目(580320118);廣東海洋大學“課程思政”示范專業(yè)建設項目(580420001)
作者簡介:宋? 平(1986-),女,黑龍江漠河人,講師,主要從事生態(tài)語言學、英語教學研究。
摘? ?要:以“多元和諧,交互共生”生態(tài)哲學觀為指導思想,以生態(tài)話語分析為研究范式,對《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1教程(第三版)》教材語篇進行課程思政元素挖掘,揭示話語隱藏的生態(tài)意識和價值觀,并通過系統(tǒng)性教學設計將課程思政元素融入大學英語教學實踐中,實現(xiàn)知識和育人的有機融合。
關鍵詞:生態(tài)話語分析;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H31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699(2024)02-0111-05
課程思政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1]。大學英語作為高校通識教育必修課之一,受眾面廣,是高校開展課程思政教育的主陣地?!洞髮W英語教學指南》(2020版)明確提出,大學英語課程應培養(yǎng)人文精神,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yǎng)和全面發(fā)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因此,探討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設計的理論框架和實施路徑對高校英語課程教學改革,培養(yǎng)服務國家戰(zhàn)略的高素質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一、背景分析
現(xiàn)有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研究可分為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宏觀層面主要涉及課程思政的理論研究,多聚焦于課程思政的內涵解讀、實施路徑及有效策略[2]。微觀層面主要表現(xiàn)在以某門課程為例闡述課程思政教學實踐探索。如楊婧以《全新版大學英語綜合教程(第二版)》為例,提出從文本主題與篇章語言兩個角度探索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的具體實施方案。張敬源、王娜[3]以《新時代明德大學英語綜合教程2》為例,探討基于價值塑造的外語課程思政教學任務設計的目標和原則。劉重霄、林田[4]以《商務英語》課程為例,構建了課程思政理論框架和實施路徑??傮w而言,以上研究對課程思政的理論背景及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具體操作等方面進行了深入探討,但仍存在尚未解決的問題:一是思政元素的挖掘缺乏理論支撐。二是思政元素與語言教學有機融合的系統(tǒng)性框架缺乏。生態(tài)語言學關注語言與生態(tài)關系、探析語言背后承載的倫理價值,這與課程思政的主旨要義相似,具有為課程思政教學提供系統(tǒng)性理論支撐的潛質[5]。生態(tài)語言學家Stibbe[6]將話語區(qū)分為有益性話語、破壞性話語和中性話語,這種區(qū)分話語的思路可以用于課程思政語篇的分析。黃國文[7]教授進一步提出任何話語都具有價值取向并承載著一定的價值觀,隱含著課程思政元素,對于任何語篇都可以從思政的角度分析,挖掘非思政話語中的思政元素。
鑒于此,本研究將從生態(tài)語言學的視角,以“多元和諧,交互共生”生態(tài)哲學觀為指導思想,對《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1教程(第三版)》教材語篇進行生態(tài)話語分析,目的是挖掘語言中蘊含的課程思政元素,并通過系統(tǒng)性教學設計將課程思政元素融到大學英語教學實踐中,實現(xiàn)知識和育人的有機融合,以期為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提供新的視角和參考。
二、理論基礎
(一)生態(tài)話語分析
生態(tài)語言學作為一門生態(tài)學與語言學結合的交叉學科,主要探索語言和環(huán)境的相互關系和相互作用,目的是促進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可持續(xù)良性發(fā)展。生態(tài)語言學主要有兩個研究范式:一個是關注環(huán)境對語言影響的豪根范式;一個是注重語言對環(huán)境影響的韓禮德范式。生態(tài)話語分析是韓禮德范式的再發(fā)展,即通過話語分析來揭示語言生態(tài)性的研究模式[8]。自Alexander & Stibbe首次提出生態(tài)話語分析一詞以來,基于功能取向語言學理論的生態(tài)話語分析研究主要有以下兩種方式:一是直接借助某一語言學理論在生態(tài)視角下展開話語分析;二是在生態(tài)語言學視角下延伸和細化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理論,將其視為一種獨立的話語分析模式[9]。后者蘊含了更大范圍的研究對象以及更豐富的研究內容,強調話語的生態(tài)性分析不僅包括人與自然即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話語分析,也包括人與社會及人與其他有機體即社會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話語分析[10]。因本文要分析的語篇屬于社會話語涉及社會生態(tài)系統(tǒng)語篇,所以本文將采用第二種生態(tài)話語分析模式,并聚焦于及物性系統(tǒng)理論生態(tài)話語分析模式[11]。
(二)“多元和諧,交互共生”生態(tài)哲學觀
生態(tài)哲學觀作為生態(tài)話語分析的指導思想,是判斷話語生態(tài)取向的重要依據(jù)。根據(jù)語言生態(tài)因子的特點,已有學者在進行生態(tài)話語分析時,構建了不同的生態(tài)哲學觀,例如聚焦于自然生態(tài)話語的和諧生態(tài)場所觀,與和諧話語分析相關的“以人為本”的和諧生態(tài)哲學觀及與國際生態(tài)話語相關的“多元和諧,交互共生”生態(tài)哲學觀。在此基礎上,何偉、劉佳歡進一步明確和發(fā)展了“多元和諧,交互共生”生態(tài)哲學觀[12],該哲學觀根植于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及以儒家和道家思想為代表的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想,同時兼?zhèn)漶R克思主義生態(tài)觀。用“多元和諧,交互共生”生態(tài)哲學觀指導教材文本生態(tài)話語分析,有助于揭示話語隱藏的生態(tài)意識和價值觀,挖掘語言中蘊含的課程思政元素,以促進知識和育人的有機融合,幫助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9]。
三、研究設計
(一)研究問題
本研究主要涉及兩個問題:(1)從理論維度上,如何通過對語篇的生態(tài)話語分析挖掘課程思政元素?(2)從實踐維度上,如何通過系統(tǒng)性教學設計將生態(tài)話語分析的過程和結果融入大學英語教學中,達到知識和育人的有機結合?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選取了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1(第三版)》第四單元的Text A作為研究文本,題目為Heroes among us。文章篇幅包含13個自然段,由827個單詞構成,圍繞平民英雄Daniel Hernandez舍身救助同事,Dory Stoddard犧牲自我保護妻子,緊急救援人員Sergeant Russel因公殉職等英雄人物案例展開,進而探討身邊平民英雄的生態(tài)屬性特征及其在促進社會生態(tài)系統(tǒng)良性發(fā)展中的作用。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將從生態(tài)語言學的視角,在“多元和諧,交互共生”生態(tài)哲學觀的指導下,以及物性系統(tǒng)理論生態(tài)話語分析模式為框架,對語篇進行生態(tài)話語分析;再從語言知識學習和課程思政育人兩個方面,將語篇分析的過程和結果應用到具體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流程和教學評價的教學設計,實現(xiàn)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設計。
四、課程思政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是做好外語課程思政的實踐抓手,具體來說是指目標設計要突出精準性、內容設計要突出體系性、流程設計突出漸進性以及評價反饋突出整合性[13]。鑒于此,結合對教材語篇的生態(tài)話語分析及課程思政教學特點,本研究嘗試從語言知識學習和課程思政育人兩個方面進行教學設計,形成如下具體的教學方案。
(一)教學目標設計
目標設計的精準性是指外語課程思政的教學目標要基于語言素材深度挖掘提煉而成,思政目標應當與語言教學目標有機銜接,以語言為本,將知識、能力和價值觀三者有機結合起來,進而培養(yǎng)高素質外語人才。基于對語篇的生態(tài)話語分析,本節(jié)課具體教學目標設計如下。
語言目標:通過及物性生態(tài)話語分析,能夠識別動作類過程,用具體行為動詞描述英雄行為;能夠識別心理類過程,用他人評價、間接引語表達英雄主義內涵;能夠識別關系類過程,用暗喻等修辭手法描述英雄人物屬性特征。
能力目標:能夠對比、分析、歸納中西方英雄人物品德特質,形成跨文化思辨能力;能夠運用生態(tài)話語分析模式深入剖析英雄主義內涵和英雄行為;能夠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形成分析、批判、思辨等高階思維能力。
育人目標:能夠正確理解“世上沒有從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平凡人”“不以成敗論英雄”的價值觀;樹立當代大學生“勇挑重擔、勇克難關、勇斗風險”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心懷天下,具有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為構建和諧社會生態(tài)貢獻力量。
(二)教學內容設計
課程思政的主要內容來自教材提供的教學材料和教師自選的材料[14]。通過對教學材料的篩選整合及思政元素的挖掘,將本節(jié)課教學內容分為語言和育人內容,以實現(xiàn)語言和育人的雙重目標,具體教學內容設計如表1:
(三) 教學流程設計
本節(jié)課教學設計理念采用文秋芳教授的“產出導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簡稱POA)[15]。該理論以“驅動”“促成”“評價”循環(huán)式教學流程為基礎,提倡學習中心、學用一體,學習成效是一切課堂活動的基石?!皩W習中心說”強調課堂活動要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促進有效學習的發(fā)生;“學用一體說”認為輸入性學習和產出性運用有著密切關系;“關鍵能力”主張教師通過精心挑選輸入材料和巧妙設計課堂活動來實現(xiàn)教育的人文性目標。基于POA教學理念和教學流程,本節(jié)課以語言教學為基礎,以樹立大學生正確的英雄主義價值觀和提升大學生對中華民族英雄人物和事件的認知、了解和敬佩為價值引領,以塑造正確的英雄主義情懷及做新時代的平民英雄為德育目標,培養(yǎng)大學生的全局觀念與共同體思想,理解小我與大我的共生關系,為構建和諧社會、促進社會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良性發(fā)展貢獻力量。在學習相關語言知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用英語描述身邊的英雄和英雄主義,既鞏固學生對本節(jié)課重點語言知識、詞匯和段落的理解和應用能力,又提升學生對中華民族的英雄及英雄主義的認同和理解。本節(jié)課教學流程設計如圖1所示:
圖1 教學流程設計圖
課前驅動環(huán)節(jié),學生通過線上U校園平臺完成與英雄主題相關的語言產出任務,激發(fā)學生學習欲望并喚起學生的英雄主義意識;在課中促成環(huán)節(jié),通過對語篇生態(tài)話語分析,對學生進行思政滲透,深化學生對中華民族英雄人物的認識,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英雄主義價值觀,明確當代大學生的使命與擔當;在課后評價環(huán)節(jié),采取即時評價和延時評價來檢驗學生語言和育人雙重產出成果,學生通過線上作業(yè)產出,完成價值內化。圍繞課前驅動—課中促成—課后評價三個環(huán)節(jié)進行教學設計,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語言思政教學,促進學生在語言習得同時獲得思政啟發(fā),實現(xiàn)語言教學的思政育人功能。
(四)教學評價設計
表3? 教師評價表
[教學
階段 評價項目/標準 評價主體/時間 分值比重 課前
(線上) 采訪文稿/任務節(jié)點完成度和完成質量
線上討論/討論參與度 平臺/即時 20% 課中
(線下) 初稿評議/課堂參與度
生態(tài)話語分析/課堂專注度、發(fā)言、語用能力
思辨討論/小組合作貢獻度、口語、思辨能力
實例演練/情感與價值內化 教師/即時
50% 課后
(線上) 作文和拍攝微視頻產出成果/語言知識掌握情況、語言運用能力、情感與價值內化 平臺/即時
教師/延時 30% ]
本教學評價采用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線上評價與線下評價、即時評價與延時評價、教師評價與學生自評相結合的成果導向評估。評價內容即考慮學生語言知識水平又顧及情感、價值觀等育人因素[16]。評價方式緊扣教學目標,從知識、能力和育人三個方面全面評價,把情感和價值目標量化并納入教師和學生的評價表中,實現(xiàn)語言與育人的有機結合。具體評價內容如表3和表4。
(五)教學效果預測
本教學設計以思政為導向,將學生學習效果考核評價從單一的語言維度,向人文素質、社會責任感、團隊協(xié)作力等多維度延伸,建立能體現(xiàn)學生語言水平和思政素養(yǎng)的評價體系,這有利于通過語言輸出來實現(xiàn)學生自省和熏陶,極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成為課堂的管理者和知識的創(chuàng)造者。充分發(fā)揮大學英語語言教學的天然優(yōu)勢,在傳授語言知識和篇章分析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價值塑造,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懷、家國意識和中國優(yōu)秀文化的國際傳播力,使大學英語真正成為語言教育的課堂思政主陣地,同時也為其他課程及專業(yè)的課程思政提供示范作用。
表4? 學生自評表
[學習環(huán)節(jié) 評價維度 評? ?價? ?項? ?目 評價等級
A、B、C、D 課前 知識技能 我了解了文章主題,掌握了單詞正確發(fā)音; 過程能力 我能用英文完成英雄主題采訪,形成文稿; 情感價值 我感受到了英雄們的愛國精神; 課中 知識技能 我學會了描述英雄相關的詞匯表達、句型;
我掌握了描述英雄人物方法:動詞短語、間接引語和他人評價; 過程能力 我能用英語準確描述英雄人物;
我能用英語深入剖析英雄主義內涵和英雄行為;
我能與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小組任務; 情感價值 我領悟了強瀟和護旗手的奉獻精神和服務意識;
我意識到了平凡人也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事;
我認識到了大學生要勇于擔當,要有社會責任感與使命感;
我認識到了自己可以為構建和諧社會貢獻力量、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共生。 課后 知識技能 我學到了更多與抗疫英雄人物描述相關的英語表達,了解到更多身邊平民英雄事跡; 過程能力 我能用英文闡述并傳播平民英雄人物,形成獨到見解;能夠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 情感價值 我更熱愛我的祖國,與時代同步伐、與人民共命運,為構建和諧社會生態(tài)盡己所能。 ]
五、結語
本文以《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1教程(第三版)》教材語篇為例,從生態(tài)語言學視角討論了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設計,研究發(fā)現(xiàn):從生態(tài)語言學的視角揭示語篇隱含的生態(tài)屬性和價值標準,有助于精準挖掘課程思政元素,將語篇生態(tài)話語分析的過程和結果應用到實際教學設計中,有助于語言學習和思政育人的融合統(tǒng)一。本研究采用的生態(tài)話語分析模式和系統(tǒng)性課程思政實施路徑為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設計提供了理論支撐和行動指導,生態(tài)語言學理論為大學英語課程有機融入思政元素提供了新的視角和啟發(fā)。同時,育人也不是一日之功,更需要落實在每一次的教學設計之中。教師也需要不斷提高職業(yè)道德和品德修為,起到引領示范作用,給予學生正確的價值引導。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教育部關于印發(fā)《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重要通知 [EB/OL].(2021-07-01)[2023-10-02].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
0603_462437.html.
[2]文秋芳. 大學外語課程思政的內涵和實施框架[J].中國外語,2021(02):47-52.
[3]張敬源,王娜. 基于價值塑造的外語課程思政教學任務設計:以《新時代明德大學英語綜合教程2》為例[J].中國外語,2021(02):33-38.
[4]劉重霄,林田.《商務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模式構建及實踐研究[J].外語電化教學,2021(04):47-55.
[5]黃國文,肖瓊.外語課程思政建設六要素[J].中國外語,2021(02):1+10-16.
[6]黃國文.思政視角下的英語教材分析[J].中國外語,2020(05):21-29.
[7]黃國文.挖掘外語課程思政元素的切入點與原則[J].外語教育研究前沿,2022(02): 10-17.
[8]何偉.“生態(tài)話語分析”:韓禮德模式的再發(fā)展[J].外語教學,2021(01):20-27.
[9] Wei, Ruby Rong. An interpersonal framework of international ecological discourse[J].Journal of World Languages,2021,7(02),305-333.
[10]魏榕.中外媒體中國形象的生態(tài)話語對比研究[J].現(xiàn)代外語,2022(03):318-330.
[11]何偉,高然,劉佳歡.生態(tài)話語分析新發(fā)展研究[M]. 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2021.
[12]何偉,劉佳歡. 多元和諧,交互共生:生態(tài)哲學觀的構建與發(fā)展[J]. 山東外語教學,2020(01): 12-24.
[13]胡杰輝.外語課程思政視角下的教學設計研究[J].中國外語,2021(02):53-59.
[14]徐錦芬.高校英語課程教學素材的思政內容建設研究[J].外語界,2021(02):18-24.
[15]文秋芳,畢爭.產出導向法與任務教學法的異同評述[J].外語教學,2020(04):41-46.
[16]程曉堂,譚思坦.基于語言教學原理的大學英語教學設計研究[J].山東外語教學,2022(04):45-57.
責任編輯:周瑜
Instructional Design of Integrating Moral Education into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inguistics
Song Ping, Guo Suihong, Xu J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Zhanjiang 524088, Guangdong, China)
Abstract: With “Diversity and Harmony, Interaction and Co-existence” as the guiding principle, ecological discours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study analyze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the relevant discourses selected in New Horizons College English Reading and Writing Book 1 (The third Edition), and revealed the ecological awareness and values hidden in such discourses. And then a systematic instructional design of how to integrate moral education into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has been proposed.
Keywords: ecological discourse analysis; integrating moral education into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instructional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