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云
有一類臭食非人工所為,而是出自天然,這類臭食可稱為天然之臭;如果以臭鮮來說,也可稱之為天然之鮮。
中國人有吃野菜的傳統(tǒng)。野菜大多味苦,也有一些味道是臭的。比如敗醬草,在中國南方各地都有生長。這個名字很形象—豆醬腐敗發(fā)霉了,會有一股特別的臭味,這個醬就叫敗醬,敗醬草的味道就近似敗醬。這種草被用作消炎解毒的草藥,但很多地方也把它當野菜吃。湖南、浙江一些地方的人就有吃敗醬草的習俗。皖西、鄂東地區(qū)的人稱之為天香菜,也叫觀音菜。但吃敗醬草最多的大約是客家人,主要分布在閩西、贛南、粵北。敗醬草聞著臭,吃著比苦瓜還苦,客家人給這種草另外取了一個很雅致的名字—苦齋。
客家人不但吃敗醬草,還吃臭屁藤。這種藤還有個別名—雞屎藤。無論臭屁藤還是雞屎藤,都是形容其味之臭。清代醫(yī)學家趙學敏編著的《本草綱目拾遺》提到過其名字的由來:“搓其葉嗅之,有臭氣,未知正名何物,人因其臭,故名為臭藤?!?/p>
與敗醬草不同,食用雞屎藤的地方和人群要大得多,不但客家人吃,潮汕人、廣府人、瓊崖人都吃??图胰俗疃嗟某苑ㄊ庆覝?,如雞屎藤煲老鴨、雞屎藤煲排骨等。到了海南,雞屎藤吃起來花樣更多,有椰汁雞屎藤、糖水雞屎藤、雞屎藤湯圓、雞屎藤米粉,瓊海的“雞屎藤粑仔”還被中國烹飪協(xié)會定為“中華名小吃”。云南也有人喜愛雞屎藤,每年雞屎藤發(fā)新芽,文山、曲靖、紅河鄉(xiāng)下的農民都要采來炒肉、涼拌、燉骨頭湯。
不但野菜有臭菜,種植的蔬菜中也有臭菜。在云南,有一種食藥兼用的臭菜—臭參。臭參鮮時有一股臭味,而且臭得特殊。很多外地人不適應,聞聞都難受,但在昆明,臭參燉排骨、臭參燉豬腳是很常見的菜。
東北人愛吃蘸醬菜,其中有一款臭味蔬菜,就叫臭菜。臭菜本身并不臭,但是臭菜生長過程中會感染一種霉菌,臭味是寄生在臭菜上的霉菌發(fā)出來的。臭菜蘸臭大醬,兩臭合一,聞著臭,吃著香。
鮮臭,不但有草,有菜,還有果—臭水果。人們最為熟悉的莫過于榴梿。榴梿是舶來品,最早是華僑從南洋帶回來的。榴梿入菜、榴梿做點心,多為粵菜專利。榴梿的臭,臭得怪異,飄飄忽忽,很多人無法忍受,喜愛的人卻贊不絕口。
說到臭果,榴梿并不孤單,云南保山一帶還有一款臭油果。臭油果是用來榨油的。臭油果臭,油自然也臭,保山、騰沖人拿它來燉雞,烹飪的全過程都是在臭味中進行的,但燉出來的雞有異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