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文體多術共相彌綸

      2024-08-15 00:00:00劉笑溪趙文
      唐都學刊 2024年4期
      關鍵詞:文心雕龍綜述

      摘 要:《文心雕龍·體性》是我國第一篇風格專論,主要論及文士才性與文章風格之間的關系。從近五年的研究來看,其成果豐碩,既體現(xiàn)于數(shù)量之多,又體現(xiàn)為范圍之廣。經對近五年研究成果進行分類梳理,將研究成果歸納為對“體”的討論、劉勰“風格論”、八體之褒貶、作家品評、比較研究、其他研究等六個方面,再結合前人的研究來展開分析。但是縱觀對“體性”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懸而未決,留待后世探討。

      關鍵詞:《文心雕龍·體性》;綜述;近五年

      中圖分類號:I206.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0300(2024)04-0086-06

      收稿日期:2024-03-25

      作者簡介:劉笑溪,女,河北邯鄲人,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碩士生,主要從事西方文論研究;

      趙文,男,陜西西安人,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文學理論、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

      《文心雕龍·體性》將文章風格與文士才性聯(lián)系起來理解風格。然而從風格形成的內在根據(jù)的角度來論述風格并非始自劉勰。西漢揚雄在《法言·問神》中已有提及,“言,心聲也;書,心畫也;聲畫形,君子小人見矣。聲畫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動情乎?!保?]揚雄的“心畫心聲說”認為,通過“言”即口頭語言和“書”即書面語言便可以窺見作者的內心世界。曹丕在《典論·論文》中以“氣”論文,“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保?]認為憑借作者先天稟受之“氣”便可以決定文章之風格。直至《文心雕龍·體性》出,我國才有了闡述風格問題的專論??v觀近五年對《文心雕龍·體性》的研究,他們并不只局限于其中的“風格論”,還涉及到其他諸多方面。當前可查閱到的專篇論文共31篇,本文在此基礎上對其進行匯集梳理,將研究成果主要歸納為對“體”的討論、劉勰“風格論”、八體之褒貶、作家品評、比較研究、其他研究等六個方面,再結合前人的研究展開分析。

      一、對“體”的討論

      于“體”而言,近五年研究者們對其的理解仍然存在爭議,爭論中有三種不同的傾向:首先,一些研究者繼承了臺灣學者徐復觀的觀點。徐復觀從文學性、藝術性、審美性的角度去理解“體”,歸納出“體”的三個次元:“體裁之體”、“體要之體”和“體貌之體”??娪略凇丁次男牡颀垺滴捏w思想研究的致思路徑與方法論反思》中認為徐復觀所理解的“體”相當于“體貌”,體貌大體等同于我們現(xiàn)在所謂的風格。[3]425秦會杰的《〈文心雕龍·體性〉篇“各師成心,其異如面”意蘊探微》、劉尊舉的《〈文心雕龍〉“八體”本義及其理論價值考辨》、李蓀的《〈文心雕龍〉作家論研究》三篇文章均將“體”解釋為體貌,即風格。李艾霖在《〈文心雕龍〉“情性”觀研究》中指出,徐復觀所重之“體貌”,其重點在于文風所能夠承載的作家的情性。[4]此外,徐氏之觀點也被外國學者廣泛接受。Brasovan N S.Aesthetics of Qi:Building on the Internalist-Essentialist Philosophy of Art.Dao 14,2015,pp.75-93.

      Mathias Obert認為徐復觀的最大貢獻之一就在于區(qū)分了“文體”和“文類”,“文體”即風格,而風格指的是一種真正的藝術品質,使作品既具有統(tǒng)一性,也帶有個性表達; Obert, Mathias. “La Pensée Esthétique de Xu Fuguan (1902-1982).” Revue Internationale de Philosophie, vol. 59, no. 232 (2), 2005, pp. 267-85.Nicholas S. Brasovan在論及曹丕的文氣論時提到,他贊成徐復觀的觀點,認為曹丕的意思是文學作品的形式和表現(xiàn)由作家的先天稟賦決定。從文學批評的角度看,文學風格是作家生命力的表現(xiàn)。 Brasovan, N.S. Aesthetics of Qi: Building on the Internalist-Essentialist Philosophy of Art. Dao 14, 2015, pp. 75-93.

      其次,龔鵬程對徐復觀持激烈的反對意見,他旗幟鮮明地持文體即文類的觀點?!八J為文體就是一種純客觀的語言形式結構,是不摻雜人主觀因素的耳目可通達的語言樣式。”[3]423龔鵬程在《劉勰的文體論》中再次重申:“《文心雕龍》的文體論不能從主體性情這一面去解釋?!保?]繆勇在對其進行分析后指出:龔鵬程所理解的“體”相當于“體制”,“體制”是針對語言形式而言的。[3]425

      再次,郭紹虞認為“文體”兼有體制和風格之意??娪聦⒐B虞、徐復觀、龔鵬程三者的思想進行對比后得出郭紹虞的“體制”“與龔鵬程是一個思路;郭紹虞的‘風格’與徐復觀的‘風格’有些許差別”[3]425;“郭氏成因比較單一,而徐復觀的風格成因涵蓋了更多因素”[3]426。趙樹功在《成體之道:〈文心雕龍〉〈體性〉〈風骨〉篇關系重估》中很大程度上繼承了郭紹虞的觀點,認為劉勰在《體性》中論及了兩個不同層次的“體”:其一為總括而言的“八體”之“體”,其二為“八體”融合主體才氣之后其異如面的創(chuàng)造之“體”。[6]47八體之“體”類似于郭紹虞之“體制”,創(chuàng)造之“體”類似于郭紹虞所言“風格”。孫陽雪在《〈文心雕龍〉話語體系的“四因”結構研究》中同樣持此觀點,將“體”二分為體裁和風格。

      最后,繆勇分析諸家觀點后得出結論:他們的文體論觀點看似差異很大,但“實質分享著共同的文學視域及文學理論,即俄國形式主義、英美新批評及法國語言結構主義流派的純文學理論”[3]426。

      二、劉勰“風格論”

      《體性》篇是我國古代第一篇風格專論,因此研究者對它的探討也大多聚焦于風格論。呂武志和向衛(wèi)國在《劉勰〈文心雕龍〉論“才氣學習”》中言及作家自身的創(chuàng)作條件與作品風格之聯(lián)系的歷史淵源:“先秦兩漢罕有言及,到了魏晉南北朝……雖有辨析,都局限一偏,明而未融,必待劉勰《文心雕龍》出,才對作家創(chuàng)作條件與文學風格的關系有了全面性的探討。”[7]27此外,他們還追溯“才”“氣”之說緣起,認為可上推至孟子的“養(yǎng)氣”與“知言”,王充《養(yǎng)氣篇》劉勰在《文心雕龍·養(yǎng)氣》中開篇就講:“昔王充著述,制養(yǎng)氣之篇?!边@里的“養(yǎng)氣之篇”即王充《論衡·自紀》所說的“養(yǎng)性之書”十六篇,但后世已佚。

      和曹丕“文氣說”,而且魏晉南北朝奉行九品官人之法,政治上的法度也對其有所影響;“學”“習”之說緣起,則可上推至《論語》《荀子》,孔、荀兩位圣哲都是劉勰推尊的對象。[7]27

      至于“才”“氣”“學”“習”的具體釋義,張晶在《才性異區(qū)" 文辭繁詭——從〈文心雕龍·體性〉篇的贊語看劉勰的“體性”說》中進行了闡釋:“才是才情,氣是氣質”;“‘學’指知識積累、理論修養(yǎng)等,‘習’則是社會環(huán)境、文壇氛圍等因素”[8]25。李蓀在《〈文心雕龍〉作家論研究》中對其進行補充。“才”“氣”

      “是一個人先天具備的條件,……‘學’‘習’屬于受后天影響形成的實踐能力”[9]。孫陽雪《〈文心雕龍〉話語體系的“四因”結構研究》進一步指出“學”“習”的途徑:“作家應向經典學習,飽讀圣賢之書才能遵循孔孟之指引,學得才能?!暋词恰暼尽?,這離不開前期文學發(fā)展的積淀,更離不開當時的時代影響?!保?0]張然在《論詹锳〈文心雕龍〉風格學成就》中提到詹锳先生創(chuàng)造性地從心理學和西方現(xiàn)代美學角度對“才”“氣”“學”“習”進行了分析。[11]此外,詹先生還論述道:“氣質和才能本屬于兩個不同的范疇,……發(fā)現(xiàn)風格趨勢(即風格傾向)的剛柔和作者氣質的剛柔一致,這不能不說是劉勰的創(chuàng)見?!保?2]在“才”“氣”“學”“習”四個因素中,龔鵬程、張然、李蓀、趙欽欽、呂武志和向衛(wèi)國等研究者都明確指出了“學”“習”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其中趙欽欽在《〈文心雕龍〉文學創(chuàng)作標準研究》中創(chuàng)造性地將其與賀拉斯、蒲柏的觀點相聯(lián)系,論證了唯有在先天才氣的基礎上不斷培育后天的學養(yǎng),才是立身之本。[13]6

      劉勰根據(jù)作家個性與作品風格的關系,提煉出一個極為重要的風格學命題:各師成心,其異如面。對于此句,秦會杰在《〈文心雕龍·體性〉篇“各師成心,其異如面”意蘊探微》中進行了闡釋:“‘成心’一詞初見于《莊子》,莊子講‘成心’,是指偏見,……劉勰引用‘成心’一詞,認為‘成心’即個性,……從影響文章創(chuàng)作的主觀因素去論述風格,……‘異’是指作家個人風格的特殊性,是作家創(chuàng)作文章的活力所在?!保?4]23張晶在《才性異區(qū)" 文辭繁詭——從〈文心雕龍·體性〉篇的贊語看劉勰的“體性”說》將劉勰的這一命題與布封的“風格即人”進行對比,并駁斥了一些學者認為劉勰這一論點缺少思辨性和邏輯性的偏見。[8]26黨圣元和朱忠元在《體性與風格》中通過明方孝孺《張彥輝文集序》的論述對這一命題予以佐證[15]。呂武志和向衛(wèi)國的《劉勰〈文心雕龍〉論“才氣學習”》則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指出,劉勰提出的“表里必符”規(guī)律相比于曹丕把作品風格成因片面地歸于作家氣質具有一定的進步之處。[7]28

      此外,秦會杰還提到影響文章風格的主觀、客觀兩方面因素,作家創(chuàng)作個性并不能完全解釋“各師成心,其異如面”[14]24。詹福瑞在《〈文心雕龍〉創(chuàng)作理論生成的基礎》一文中對其進行了進一步論述,他提出“文章風格,雖然由作家個性所決定,卻還要受其他因素的影響,其中最為重要的是文體的影響”[16]10;“詩賦這一類以審美為特性的文體,最需要也最容易發(fā)揮文士的個性,因而個性之于風格的影響也最為直接和明顯,其所呈現(xiàn)出來的文章風格才是作家風格。所以,討論風格與個性,詩賦最為典型”[16]10。由此解釋了《體性》篇中劉勰的研究主要依據(jù)于詩人、辭賦家及其作品的原因。

      三、八體之褒貶

      《體性》篇中論及“八體”,但對其褒貶,大家仍存在分歧。持“八體”無褒貶觀點的研究者,認為八體并陳,了無軒輊。以黃侃、楊明、鄭建軍、孔祥麗、夏東鋒等為代表。另一種觀點認為“八體”有褒貶,而對于各體之褒貶,大家也存在分歧。首先,以范文瀾先生為首,認為“劉勰對‘新奇’、‘輕靡’二體稍有貶義,大抵指當時文風而言”[17],隨后的周振甫、王運熙、陸侃如、牟世金、林杉等先生同樣持此觀點。其次,張可禮認為劉勰肯定“典雅”“遠奧”“精約”“顯附”“壯麗”,否定“繁縟”“新奇”“輕靡”。[18]第三,俞元桂[19]認為劉勰“在肯定典雅、壯麗、精約和顯附的前提下”,并不反對“新奇”,而貶抑“遠奧”“繁縟”“輕靡”。最后,詹锳認為劉勰“言外之意,似乎贊成‘典雅’‘精約’‘顯附’‘壯麗’,而不大附和‘遠奧’‘繁縟’‘新奇’‘輕靡’”[20]。

      從近五年的研究成果來看,對于前人無甚分歧的“典雅”“顯附”“壯麗”已無人探討,對于“精約”的研究僅有一篇,且其并不聚焦于褒貶。對于前人存在分歧的“遠奧”“繁縟”“新奇”“壯麗”,后人仍有較多研究。

      至于“精約”,陳婉燕在《〈文心雕龍〉中的“精約”風格論》中從對“精”“約”的釋義入手,論述了劉勰對“精約”風格的闡述主要體現(xiàn)在文體、文辭和時代文風三個方面。之后點明了“想要達到精約風格的風格應該做到‘宗經’、‘為情而造文’、懂得變通以及錘煉文章”[21]。至于“遠奧”,張玉榮在《論劉勰對〈文心雕龍·體性〉篇“八體”的褒貶》中認為劉勰對“遠奧”持肯定態(tài)度,她通過分析范文瀾、王利器、陸侃如、周勛初、詹锳等先生對“遠奧”的理解得出結論:“‘遠奧’體的風格特征是文采深曲、內容玄遠,也即黃侃所言‘理致淵深,辭采微妙’?!保?2]19之后,她又通過《文心雕龍》其余篇目得出劉勰對于含蓄深曲的文章風格的肯定,此為劉勰肯定“遠奧”之一證?!胺薄焙汀昂啞迸c“隱”和“顯”是文章中兩兩相對的不同表現(xiàn)形態(tài),并不厚此薄彼而有所褒貶,此為劉勰肯定“遠奧”之二證。[22]19-20至于“繁縟”,黃天飛的《略論〈文心雕龍〉之“繁”》從文學發(fā)展論、文體論、對具體作家作品的分析等角度,分別論證了劉勰認為“繁”這種審美質素存在的合理性。[23]60又指出劉勰毫不掩飾地揭露了“繁”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所引發(fā)的問題,即寡情、乏骨和失體,以及修正“繁”之弊端的原則和方法,即“熔裁”以治“繁”和標“清”以正“繁”。[23]61張玉榮認為劉勰對“繁縟”并無貶義,她指出“劉勰只是分別指出其繁詞過多的問題,并不能因此就說劉勰直接否定了‘繁縟’這種風格”[22]20;“劉勰對‘繁’與‘簡’兩種風格都是客觀承認的,并不厚此薄彼、有高低輕重上的評判”[22]20。

      至于“新奇”,張玉榮通過分析劉勰的“師古”“宗經”傾向,認為其對“競今疏古”創(chuàng)作風氣甚為不滿,且劉勰對“危敗”“詭巧”“浮詭”等均持批評態(tài)度。因此張玉榮認為劉勰對情趣詭奇、有悖雅正,即“新奇”的作品也是貶抑的。[22]20至于“輕靡”,劉慧青和萬奇在《〈文心雕龍·體性〉之“輕靡”辨析》中首先論述了二者的審美內涵。在此基礎上,他們又從特點描述、“風格”與“個性”關系論、八體總述三方面論證了劉勰是將“輕靡”作褒義詞使用的。[24]與此相反,張玉榮認為劉勰對“輕靡”的解釋:“浮文弱植,縹緲附俗者也”[22]20的定義是包含貶義的,“浮文弱植”意為文辭浮華、情志無力;“縹緲附俗”即迎俗而致內容不切實際、有失雅正。其皆與劉勰看重情志、崇尚雅正的觀點存在背離。[22]20-21門脅廣文在《文心雕竜考[文之樞紐]の論理構造における辨騒篇の位置について》(1989)一文中從“辨”字的釋義入手,同時將《楚辭》視為“辭賦之祖”,以此肯定了《辨騷》處于“文之樞紐”的合理性。危永馨的《劉勰對“新奇”“輕靡”二體有無褒貶問題研究》和潘娟娟的《“八體雖殊,會通合數(shù)”——從“八體”視角看〈文心雕龍〉“樞紐論”之“靈動”》均從《正緯》和《辨騷》兩篇作為文之樞紐的角度論述了“新奇”“輕靡”兩體存在的合理性和正當性。

      綜上所述,就近五年的研究成果來看,學界對于“精約”“遠奧”“繁縟”三體已無甚爭議,均持肯定態(tài)度,對于“新奇”“輕靡”二體仍存在分歧。

      四、作家品評

      劉勰在論述了文士個性與文章風格的關系之后,舉了賈誼、司馬相如、揚雄、劉向、班固、張衡、王粲、劉楨、阮籍、嵇康、潘岳、陸機等十二個文人的例子來支撐其“表里必符”的論點。對于上述十二個文人,之前的學者常有論及,但就近五年來看,研究較少且主要聚焦于揚雄、劉向、陸機三位。

      首先,就揚雄而言,何等紅在《〈文心雕龍〉稱引揚雄摭談》中對揚雄風格的闡述建立在與司馬相如對比的基礎上,既表達了對揚雄文風精深、博達的稱許,又對一些文章中的煩穢、滯澀提出批判。[25]其次,就劉向而言,黎云陽在《〈文心雕龍〉劉向評議釋證》中對“趣昭而事博”進行了具體闡釋?!稑O諫用外戚封事》中記載劉向痛批“歷上古至秦漢,外戚僭貴未有如王氏者也”來告誡漢成帝。黎云陽借此論證“劉向在闡明事理時借鑒歷史,察微知著”[26]。最后,就陸機而言,胡輝在《〈文心雕龍〉“創(chuàng)作論”之批評陸機研究》中征引古籍佐證劉勰對陸機的評價。他借《晉書》本傳、黃侃等關于陸機的論述,闡明陸機本人所具有的莊重而守禮儀的性情,“表里必符”,其文“情繁而辭隱”。[27]

      五、比較研究

      《體性》篇中所涉及的作家個性與文學風格的關系歷來是中外學者在進行理論研究和文學批評時所要面對的主要問題。因此其常被置于一個更廣闊的視域下,與其他理論展開橫向研究。

      從近五年的研究成果來看,首先是涉及與約翰·羅斯金的比較。張然在《論詹锳〈文心雕龍〉風格學成就》中論及詹锳先生“多次引用英國十九世紀文學批評家約翰·羅斯金的‘類似的意見’,以此說明西方美學思想中同樣有與《體性》篇理論相類似之處”[11]。王君璐和唐濟川在《劉勰與約翰·羅斯金論“作家個性與作品風格”之比較》中更加明確地指出了二者之異同。在“作家個性與作品風格”的問題上,劉勰與約翰·羅斯金的出發(fā)點是一致的,他們都承認情感的根本地位,但是在對待“情感”所占的比重上,二者存在分歧,羅斯金“武斷地認為在作品中可以‘纖毫畢露’地看出作家的情性”;而劉勰“并不認為情感的作用可以高于一切”。[28]

      其次是中國文論中的“體性”與西方文論中的“style”之對比。黨圣元和朱忠元在《體性與風格》中從對“體性”“風格”的釋義和語源分析入手,追溯了二者的發(fā)展歷程,從而得出結論:“中國的體性論和西方的風格論體現(xiàn)了中西文論對于同一理論問題進行闡釋時在思維方式、范疇運用和邏輯推演方面的重要差異,……這一情況也決定了中西文論匯通困局?!保?5]194雖然二者在指涉及產生的時代背景上存在一定的相似之處,但是不能以西方風格理論強制闡釋中國的“體性”“風格”。[15]194

      再次是對以劉勰為代表的“體”與以亞里士多德為代表的“genre”進行比較分析。牛波、張華和汪博文在《“氣”與“理”:中西方“體”與“genre”的對比研究——以〈文心雕龍〉和〈詩學〉為例》中將二者之異同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其一,二者之同在于就基本內涵而言,其均體現(xiàn)出體裁之意;其二,中國的“體”要比西方“genre”的語義學內涵更為寬泛;其三,中國之“體”的審美理想較為感性;而西方“genre”的審美理想展現(xiàn)了鮮明的理性精神。[29]

      最后是將《文心雕龍》與印度古典梵語詩學名著《詩鏡》的風格論進行比較。曹順慶和高妤在《〈文心雕龍〉與〈詩境〉風格論比較》一文中分析了二者的異同及形成的原因:“《文心雕龍》與《詩鏡》風格論的相通之處在于都具有內容、形式、方法和效果四合一的風格內核,都認可風格的可組合性?!保?0]二者的不同之處在于個人風格、文體風格、語言風格、時代風格等方面。

      六、其他研究

      首先涉及《體性》篇與《文心雕龍》其他篇目的聯(lián)系。趙樹功在《成體之道:〈文心雕龍〉〈體性〉〈風骨〉篇關系重估》中概括出《體性》與《風骨》的三方面關系:其一,“如果說《體性》表達的是體調與才性之間大略對應的基本規(guī)律,那么《風骨》核心解決的就是具體創(chuàng)作之際才性如何貫徹于作品之中?!保?]46其二,“從《體性》至《風骨》,劉勰所依托的基本理念是天人合一,只不過《體性》側注于人(學習),《風骨》側注于天(才氣)?!保?]46。其三,“才氣縱逸,必須斂束,于是劉勰又分別提出了歸于雅制與防華約侈,這是作家文體完善的保障?!保?]46

      其次是《體性》篇的接受研究。劉尚才在《清代〈文心雕龍〉接受研究》中點明,“清代詩論、文論等,對《文心雕龍》的話語體系,尤其是‘創(chuàng)作論’及‘批評論’的篇章片段,表現(xiàn)出濃厚的理論興趣?!保?1]他以徐增、呂留良、陳維崧、馬榮祖、李紱、沈德潛、薛雪、夏力恕、朱仕琇、劉熙載等人為例論證了《文心雕龍·體性》篇對清人文學批評及文學創(chuàng)作所產生的深遠影響。

      最后是對《體性》篇作交叉研究。李立在《中醫(yī)學“藏象”理論與古代文論“體性”理論的相通性研究》中認為“藏象”與“體性”理論共同體現(xiàn)了中國文化的整體思維及生命觀。[32]

      綜上所述,近五年來對《文心雕龍·體性》篇的研究成果豐碩,這一方面體現(xiàn)在研究論文的數(shù)量之多,無論是期刊論文還是學位論文,都對此給予了特別的關照;另一方面也體現(xiàn)在研究所涉獵的范圍之廣,從《體性》內部字句的分析到中西文化的比較,其均有涉獵和闡發(fā)。但其研究仍然存在諸如對“體”字釋義、對“新奇”“輕靡”二體的態(tài)度等問題存在爭議、懸而未決,有待后世學者深入探討。

      參考文獻:

      [1] 汪榮寶.法言義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7:160.

      [2] 蕭統(tǒng).文選[M].李善,注.北京:中華書局,1977:720.

      [3] 繆勇.《文心雕龍》文體思想研究的致思路徑與方法論反思[M]//曹順慶,主編.中外文化與文論:第49輯.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21.

      [4] 李艾霖.《文心雕龍》“情性”觀研究[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21:32.

      [5] 龔鵬程.劉勰的文體論[J].關東學刊,2020(4):46.

      [6] 趙樹功.成體之道:《文心雕龍》《體性》《風骨》篇關系重估[J].文藝研究,2019(9).

      [7] 呂武志,向衛(wèi)國.劉勰《文心雕龍》論“才氣學習”[J].廣東石油化工學院學報,2022(2).

      [8] 張晶.才性異區(qū) 文辭繁詭:從《文心雕龍·體性》篇的贊語看劉勰的“體性”說[J].文學遺產,2023(1).

      [9] 李蓀.《文心雕龍》作家論研究[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2019:35.

      [10]孫陽雪.《文心雕龍》話語體系的“四因”結構研究[D].西安:西北大學,2019.

      [11]張然.論詹锳《文心雕龍》風格學的成就[J].古代文學理論研究,2019:253-276.

      [12]詹锳.文心雕龍義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011.

      [13]趙欽欽.《文心雕龍》文學創(chuàng)作標準研究[D].漢中:陜西理工大學,2021.

      [14]秦會杰.《文心雕龍·體性》篇“各師成心,其異如面”意蘊探微[J].開封文化藝術職業(yè)學院學報,2020(10).

      [15]黨圣元,朱忠元.體性與風格[J].江海學刊,2018(1).

      [16]詹福瑞.《文心雕龍》創(chuàng)作理論生成的基礎[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3).

      [17]范文瀾.文心雕龍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

      [18]張可禮.《文心雕龍·體性篇》“八體”辨析[J].文史哲,1983(1):72-78.

      [19]俞元桂.劉勰對文章風格的要求[J].文學遺產,1962(A11):46.

      [20]詹锳.《文心雕龍》的風格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37.

      [21]陳婉燕.《文心雕龍》中的“精約”風格論[J].牡丹江大學學報,2020(3):61.

      [22]張玉榮.論劉勰對《文心雕龍·體性》篇“八體”的褒貶[J].鹿城學刊,2022(3).

      [23]黃天飛.略論《文心雕龍》之“繁”[J].宜春學院學報,2021(4).

      [24]劉慧青,萬奇.《文心雕龍·體性》之“輕靡”辨析[J].語文學刊,2020(6):16-24.

      [25]何等紅.《文心雕龍》稱引揚雄摭談[J].語文學刊,2021(3):16.

      [26]黎云陽.《文心雕龍》劉向評議釋證[J].河北北方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1):7.

      [27]胡輝.《文心雕龍》“創(chuàng)作論”之批評陸機研究[J].語文學刊,2021(2):2.

      [28]王君璐,唐濟川.劉勰與約翰·羅斯金論“作家個性與作品風格”之比較[J].美與時代(下),2018(3):93.

      [29]牛波,張華,汪博文.“氣”與“理”:中西方“體”與“genre”的對比研究:以《文心雕龍》和《詩學》為例[J].西安工業(yè)大學學報,2020(6):684.

      [30]曹順慶,高妤.《文心雕龍》與《詩鏡》風格論比較[M]//曹順慶,主編.中外文化與文論:第53輯.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23:177.

      [31]劉尚才.清代《文心雕龍》接受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22:48.

      [32]李立.中醫(yī)學“藏象”理論與古代文論“體性”理論的相通性研究[J].古代文學理論研究,2021:99-125.

      [責任編輯 唐健君]

      The Diversityand Universality of Literary Styles:

      ——An Overview of the studies on

      Wenxindiaolong: Tixing in the Past Five years

      LIU Xiaoxi, ZHAO Wen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119, China)

      Abstract: Wenxindiaolong: Tixing, the first monograph on style in China, focus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ersonality of the authors and the style of the essays. In the past five years, research on it has been fruitful, both in terms of quantity and scope.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combing of these research results, summarizes the findings from six aspects: the discussion of “Ti” or “style”, Liu Xie’s “theory of style”, the praises and criticism of “Ba Ti”, the evaluation of writers, comparative studies, and other studies. Despite the abundance of research, there are still some unanswered issues of it that await further exploration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Wenxindiaolong: Tixing; overview; the past five year

      猜你喜歡
      文心雕龍綜述
      SEBS改性瀝青綜述
      石油瀝青(2018年6期)2018-12-29 12:07:04
      NBA新賽季綜述
      NBA特刊(2018年21期)2018-11-24 02:47:52
      近代顯示技術綜述
      電子制作(2018年14期)2018-08-21 01:38:34
      略論劉勰對王粲詩賦的接受
      文教資料(2016年22期)2016-11-28 13:16:47
      試論劉勰《文心雕龍》中的“折衷”
      論《文心雕龍》象喻批評的邏輯建構特征
      《文心雕龍》選讀
      月讀(2016年10期)2016-11-05 18:51:09
      《文心雕龍》:中國第一部系統(tǒng)的文藝理論巨著
      月讀(2016年10期)2016-11-05 18:50:06
      劉勰《辨騷》再認識
      JOURNAL OF FUNCTIONAL POLYMERS
      濮阳市| 苗栗市| 汝州市| 浙江省| 应城市| 东乡| 买车| 广宁县| 都江堰市| 南京市| 富民县| 托里县| 新津县| 永福县| 瑞金市| 贵州省| 清水河县| 同仁县| 五台县| 安塞县| 瑞金市| 武宁县| 柯坪县| 门源| 姚安县| 新干县| 武清区| 忻州市| 贡嘎县| 宜昌市| 定襄县| 嘉鱼县| 绥宁县| 沭阳县| 雷波县| 望谟县| 正镶白旗| 麻城市| 利津县| 九江市| 滦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