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24年秋季開始,一年級語文教學將全面使用根據(jù)語文新課標理念修訂的統(tǒng)編語文教科書。通過梳理修訂后的一年級上冊統(tǒng)編語文教科書的識字板塊,發(fā)現(xiàn)識字的數(shù)量、識字的內(nèi)容都發(fā)生了變化,更符合一年級學生的識字心理,也更利于教師的課堂教學。在教學中,教師要對比修訂前后識字內(nèi)容的變化,深入理解編者的意圖,引導學生開展形式多樣的識字實踐活動,探索漢字組詞的邏輯,培養(yǎng)學生對漢字的情感,使學生體會到漢字的豐富文化內(nèi)涵,堅定文化自信,熱愛國家通用語言文字。
[關鍵詞]統(tǒng)編語文教科書;一年級上冊;識字板塊;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24)22-0005-03
“認識和書寫常用漢字,學會漢語拼音,能說普通話”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語文新課標”)提出的目標要求。2024年秋季使用的一年級上冊統(tǒng)編語文教科書(以下簡稱“修訂后一年級上冊教科書”),根據(jù)學生的心理特點,對2016年一年級上冊統(tǒng)編語文教科書(以下簡稱“修訂前一年級上冊教科書”)的識字教學內(nèi)容進行調(diào)整,更便于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這體現(xiàn)教科書編者對識字教學的重視。為更好地開展識字教學,筆者梳理修訂后一年級上冊教科書識字內(nèi)容的變化,比對兩個版本識字內(nèi)容的異同,探尋識字教學策略。
一、修訂后一年級上冊教科書識字板塊新變化
(一)識字數(shù)量變化
縱觀修訂后一年級上冊教科書識字表,識字總量從300字減少到280字。每模塊識字量占比如表1所示。
(二)識字內(nèi)容變化
除了識字表中識字量的直觀變化,修訂后一年級上冊教科書中每個單元的識字內(nèi)容也進行了調(diào)整,現(xiàn)列舉典型改動之處(見表2)。
二、梳理識字變化緣由
語文新課標在“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學習任務群的“教學提示”中明確表示:“識字與寫字教學應結合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采用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豐富多彩的學習情境,綜合運用隨文識字、集中識字、注音識字、字理識字等多種識字方法,逐步發(fā)展學生的識字、寫字能力?!毙抻喓笠荒昙壣蟽越炭茣鋵嵙苏Z文新課標的要求,注重培養(yǎng)學生獨立識字的能力。
(一)識字方法多元化
筆者梳理修訂后一年級上冊教科書的識字方法后,將其與語文新課標的要求相對應,如表3所示。
修訂后一年級上冊教科書重視識字方法的多元化。溫儒敏先生認為:“一年級識字教學盡量照顧到多元識字,到二年級下學期,一般就掌握多元認字的方法了?!备鶕?jù)修訂后一年級上冊教科書識字方法的變化,教師要帶領學生尋線拼搭識字、有序歸類識字等,助力學生發(fā)現(xiàn)漢字的構字組詞特點,掌握語言文字運用規(guī)律。
(二)識字內(nèi)容更整合
一年級學生識字困難主要體現(xiàn)在接受較慢、遺忘較快、缺乏興趣、精力無法集中等方面。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是學習過程中的識用分離。修訂后一年級上冊教科書識字內(nèi)容體現(xiàn)整合的理念,創(chuàng)設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情境,在情境中標注詞語,引導學生進行運用。以拼音單元為例,修訂前一年級上冊教科書識字內(nèi)容從課后兒歌中提取漢字,根據(jù)拼音編排詞語;修訂后一年級上冊教科書編入情境圖,從情境圖中提取詞語。提取出的詞語,既符合拼音教學要求,又能獨立運用,便于教師安排同類詞語排列組合。在情境中學習,學生能一串兒一串兒地記憶詞語。當讀到一個字或者一個詞時,學生能回憶起一系列詞、一個場景,從而積累詞語、運用詞語。例如,《ɑi ei ui》一課,修訂前一年級上冊教科書根據(jù)拼音編排了“妹妹”“奶奶”兩個詞語;修訂后一年級上冊教科書加入一幅情境圖,呈現(xiàn)一位老奶奶在樹下給一群小朋友講故事的場景,圖中暗示“奶奶(ɑi)”“妹妹(ei)”等詞語,情境圖的最后是“蘿卜、白菜、蔬菜、鴨梨、西瓜、水果”6個詞語。執(zhí)教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關聯(lián)課后表示水果的詞語描述畫面,這樣能體現(xiàn)識用結合的原則。
三、明確修訂后一年級上冊教科書識字教學的“助學點”
修訂后一年級上冊教科書提示教師,識字教學應具有情境性,要注重識字方法多元化。結合語文新課標提出的“感受語言文字的豐富內(nèi)涵,對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具有深厚感情”的要求,學生在識字中不僅要成為發(fā)現(xiàn)者,還要自覺成為漢字的守護者、傳承者。為此,識字教學要引導學生梳理學過的字,感知漢字與生活的聯(lián)系,融通漢字思維。
(一)探尋漢字組字的邏輯
1.字理識字講方法
修訂后一年級上冊教科書主要編排了象形字、會意字兩類漢字。這兩類字字形比較形象、直觀,符合第一學段學生從具體形象思維逐步過渡到抽象邏輯思維的心理特點。識字教學可根據(jù)直觀性原則,融通漢字的視覺思維,發(fā)展學生的觀察力和形象思維。
象形字的教學要注重圖文對照,根據(jù)“出示圖片—古體漢字—楷體漢字”的流程引導學生識字。如,教學《日月山川》時,教師讓學生觀察統(tǒng)整“日”“月”“山”“川”元素的情境圖,發(fā)掘圖示與漢字的關系,感受象形字就是祖先根據(jù)自然萬物創(chuàng)造出來的。教師也可以通過簡筆畫的形式,讓學生直觀感受漢字動態(tài)生成的過程。
會意字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獨體字合成的一個新字。如,教學“明”字時,先讓學生回顧《日月山川》中“日”和“月”所代表的事物和含義;再讓學生通過形象直觀的圖畫,感受日月并出象征光明的情景;最后,課件呈現(xiàn)兩個字組合后間架結構的變化,讓學生初步體會漢字結構的特點。
2.歸類識字建模塊
基于語文新課標對第一學段“梳理與探究”的要求,教師應引導學生整理、歸類各類漢字,通過觀察、分析、比對探究漢字的構字規(guī)律,在腦海中建構識字思維模型,融通漢字的系統(tǒng)思維。
《語文園地六》中的“字詞句運用”板塊第二題要求學生“讀一讀,和同學交流你的發(fā)現(xiàn)”,并提供“樹、林、桃、橋”和“花、草、蓮、菜”兩組偏旁相同、字義接近的字。教學時,教師可根據(jù)“感受偏旁部首—猜測漢字含義—梳理相同含義—掌握構字規(guī)律”的流程,引導學生學習。首先,教師出示8種樹木的圖片,標注“桃、槐、楊、柳、桂、梧、桐、杉”,讓學生觀察并發(fā)現(xiàn)這些漢字都和樹木有關;其次,讓學生用木字旁加上不同部分組成新漢字,如“木+又+寸”組成“樹”、“木+木”組成“林”;再次,出示場景圖,內(nèi)容是樹木所做成的物品,標注“材、板、棍、柴、樁、桌、椅”,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這些是由“木”加工而成的物品;然后,出示木橋圖片,師生探究“橋”字和樹木的關系;最后,讓學生合作探究第二組草字頭的漢字,并在第七單元自主探究日字旁、女字旁的漢字,在班內(nèi)展示學習成果。
(二)培養(yǎng)對漢字的情感
1.反復朗讀品韻味
劉師培認為:“古人制字,字義即寄于所從之聲。就音求義,而隱誼畢呈?!边@說明漢字的“以聲象意”是有理有據(jù)的。識字教學應重視朗讀指導,讓學生通過朗讀感受漢字的音律美,融通漢字的聽覺思維。
修訂后一年級上冊教科書在《y" w》一課編排了“魚、鴨子、烏鴉、螞蟻”,其中的“鴨”字和“鴉”字,《語文園地二》的“字詞句運用”中的“他、馬、八、媽、爸、大”,生活中常用的“哈哈”,古詩中“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中的“甲”字,都有韻母“ɑ”。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將它們聯(lián)系起來,誦讀復現(xiàn),同時關聯(lián)生活,體會帶有韻母“ɑ”的字讀起來的豪邁、大氣之感。
2.觀察模仿悟品德
在識字教學中,借助圖畫感受構字形象、通過行為模仿體悟漢字文化內(nèi)涵,這樣學生能融通漢字的邏輯思維。在教學《天地人》一課時,教師借助圖畫讓學生觀察“人”字的甲骨文,并模仿圖畫做動作,理解“人”字的形與義,體悟中國禮節(jié),感受中國文化,樹立文化自信。
(三)感受漢字探究的趣味
語文新課標對第一學段的學業(yè)質(zhì)量明確提出“喜歡識字,有意識地梳理在日常生活中學習的漢字、詞語,并嘗試進行分類;愿意整理自己的學習成果,并向他人展示”的要求。識字教學中,教師要重視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的意識。
在一年級的識字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展開“搭建識字積木塔”的活動,借助多個方面制作“漢字積木”,記錄漢字的音、形、義,梳理漢字家族,搜集漢字的小故事,創(chuàng)編識字口訣(見圖1)。這樣,讓學生梳理相關信息,為分享交流做好準備。這一學習過程,讓學生感受到漢字不是一個平面符號,而是一幅具有豐富內(nèi)涵的立體畫。在期末“游考”時,可舉辦“識字交流會”活動,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拼搭漢字積木,分享學習成果,感受識字樂趣,樹立文化自信。
以上是筆者梳理的修訂后一年級上冊教科書的新變化,并根據(jù)新變化結合語文新課標理念,對識字教學的思考。想要使用好修訂后的統(tǒng)編語文教科書,教師既要認真研讀教科書,比對它的前后變化,又要更新教育理念,探究科學有效的教學策略,以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 參 考 文 獻 ]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 溫儒敏.如何用好“統(tǒng)編本”小學語文教科書[J].課程·教材·教法,2018(2):4-9,17.
[3] 劉師培.劉師培清儒得失論[M]. 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3.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