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偉大建黨精神是高校思政課鑄魂育人的優(yōu)質課程資源,弘揚偉大建黨精神與思政課的政治導向和價值追求相融相通。將偉大建黨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對于滿足大學生成長成才需要、助力思政課實現(xiàn)守正創(chuàng)新、推進偉大建黨精神的廣泛傳播都有著重要意義。在實踐層面,將偉大建黨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必須利用好課堂教學主渠道,優(yōu)化教學內容,多角度切入講活講透偉大建黨精神,并以課外實踐教學為補充,提升融入的豐富多樣性,同時抓好教師隊伍建設這個關鍵。
[關鍵詞]偉大建黨精神;思政課;立德樹人
[中圖分類號] G641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4) 08-0045-04
中國共產黨的歷史猶如一部蘊含深邃智慧和豐富情感的教科書。讀懂中國共產黨,必須讀懂中國共產黨的精神;讀懂中國共產黨的精神,必須讀懂中國共產黨的精神之源。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百年前,中國共產黨的先驅們創(chuàng)建了中國共產黨,形成了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這是中國共產黨的精神之源?!盵1]偉大建黨精神是黨百年來創(chuàng)造的精神譜系的源頭,是黨勝利前行的精神動力。高校思政課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偉大建黨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不僅有利于對這一偉大精神的普及發(fā)揚,而且也有助于提升思政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從而強化思政課的育人功能。本文從理論、現(xiàn)實、實踐三個維度闡釋偉大建黨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邏輯向度,探索兩者實現(xiàn)深度融合的實踐進路。
一、偉大建黨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理論邏輯
偉大建黨精神反映了黨初創(chuàng)時期的精神風貌,并為黨此后的自身建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精神滋養(yǎng),彰顯了共產黨人不畏艱險、勇?lián)姑南冗M品質和人格力量。作為一種跨越時空、歷久彌新的精神力量,偉大建黨精神與思政課在政治導向和價值追求上天然契合,相通相融,而借助思政課堂來普及傳播偉大建黨精神亦是弘揚偉大建黨精神的應然之舉。二者融合不僅天然正當,而且蘊含著必然的理論邏輯。
(一)偉大建黨精神是高校思政課優(yōu)質課程資源
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具有很強的政治性和鮮明的意識形態(tài)屬性。思政課要講的道理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包含的關乎個人前途、黨和國家發(fā)展、民族復興、人類進步的大道理。偉大建黨精神揭示的“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深刻內涵,反映了黨的先驅在實現(xiàn)民族獨立、人民解放過程中所展現(xiàn)出來的理想信念和精神風貌,從精神層面回答了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深刻揭示了中國共產黨的特質。故從其豐富內涵來看,偉大建黨精神本身即思政課要講清、講透的“大道理”。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重要講話中對偉大建黨精神內涵的概括,既生動反映了建黨過程中早期共產黨人的精神品質,同時也包含了新時代共產黨人對初心使命、責任擔當?shù)戎卮髥栴}的深入思考。偉大建黨精神充盈著豐富的思想資源、政治智慧、文化基因、執(zhí)政鏡鑒、精神力量和永恒價值,是新時代黨建理論創(chuàng)新的重大成果,從精神層面豐富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作為黨的最新理論成果,偉大建黨精神理應“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成為高校思政課鑄魂育人的優(yōu)質課程資源,成為引導大學生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的重要思想政治教育資源。
(二)弘揚偉大建黨精神與思政課的目標任務相通相融
偉大建黨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精華,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感召力和震撼力。弘揚偉大建黨精神的過程即是對大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時代精神教育的過程,其目的在于進一步堅定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政治認同,增強大學生對黨和國家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黨史觀,使大學生懂得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思政課的任務是傳導主流意識形態(tài),要旗幟鮮明地宣傳馬克思主義,同時也要直面各種錯誤觀點和思潮,勇于進行剖析和批判。思政課重在塑造學生的價值觀,引導學生發(fā)揚黨的紅色傳統(tǒng)、傳承紅色基因、賡續(xù)精神血脈,劃清與歷史虛無主義和文化虛無主義的界限,辨明前進方向,堅定大學生跟黨走的決心。故從目標旨歸言之,偉大建黨精神與思政課在政治引領、價值塑造上皆可對大學生產生正向影響,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和上好思政課的根本落腳點都在于立德樹人,二者共同承擔著培育時代新人的神圣使命。
二、偉大建黨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現(xiàn)實邏輯
偉大建黨精神與思政課在政治方向與價值選擇上具有較強的同質性,二者在目標任務上具有相通之處。將偉大建黨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可以使二者的思政育人功能在共融中實現(xiàn)優(yōu)化整合,產生較佳效應,對于滿足大學生成長成才需要、助力思政課實現(xiàn)守正創(chuàng)新、推進偉大建黨精神的廣泛傳播都有著重要意義。
(一)滿足大學生成長成才的精神需要
青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大學階段是青年學生成長成才的關鍵時期。對處于“拔節(jié)孕穗期”的大學生來說,積極、正確的思想不去影響他們,消極、錯誤的思想必然去影響他們。當前,各種社會思潮在大學校園相互激蕩,其中身披學術外衣出場的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在大學生群體中獲得了一定的市場。我們知道,當代中國的歷史虛無主義,就是以“反思歷史”為由,對歷史的本質、真相、規(guī)律等秉持懷疑、否定的態(tài)度,對于歷史事實、歷史現(xiàn)象、歷史人物等進行片面的解釋、演繹和歪曲。從根本上說,歷史虛無主義是與馬克思主義相背離的,意在篡改黨的歷史,否定黨的領導,是一種典型的唯心主義歷史觀。[2]它嚴重干擾著大學生對于歷史事實、歷史現(xiàn)象、歷史規(guī)律特別是黨的歷史的正確認識,直接影響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極大地損害了黨在大學生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大學生成長成才的方向就是要成為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這就要求大學生必須認清歷史虛無主義的本質,并與之作堅決斗爭。偉大建黨精神具有強大的感召力和旺盛的生命力,能為大學生健康成長提供思想指引和精神導航。將偉大建黨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通過講述中國共產黨的先驅們不畏艱險尋路建黨的過程,展示他們?yōu)槔硐?、為國家、為人民赴湯蹈火的英勇事跡,以鐵的事實正本清源,可以有力戳穿歷史虛無主義者的謊言,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黨史觀,堅定其跟黨走的信心和決心,從而使當代大學生在成長成才的路上能夠廓清迷亂,把準方向。
(二)助力思政課實現(xiàn)守正創(chuàng)新
新時代推進思政課高質量發(fā)展,關鍵在于能否做到既“守正”又“創(chuàng)新”,在“守正”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所謂“守正”,就是確保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守黨在高校的思想陣地,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不動搖。這也是辦好思政課的根本所在。所謂“創(chuàng)新”,就是與時俱進,以新的理論指導新的實踐,深化教育教學方式方法改革,深入挖掘各種資源擴充教學內容,拓展思政課教學空間,不斷提高思政課的實效性和針對性。鮮明的意識形態(tài)屬性要求思政課在內容、過程、目標管理上都要把“講政治”放在第一位。偉大建黨精神集中體現(xiàn)了黨的初心使命、性質宗旨。將這一偉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契合思政課的守正要求,同時也將這一最新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帶入了課堂,為大學生提供了與時代同頻共振的思想引領,豐富了思政課的教學內容。再者,在教學實踐中,思政課教師對偉大建黨精神形成過程、鮮明特質、獨特屬性等重要問題的闡述,對于大學生深刻領會歷史和人民是怎樣選擇了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等重大問題極具針對性,可以說,偉大建黨精神融入思政課教學,為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tǒng)一,推動思政課改革創(chuàng)新提供了一個難得的契機。
(三)助推偉大建黨精神的廣泛傳播
思政課是講好黨的故事的有效載體,是傳播、研究和踐行偉大建黨精神的重要陣地。弘揚偉大建黨精神一方面是要推動偉大建黨精神的宣傳和講授工作,另一方面是要鼓勵人們對偉大建黨精神的深入研究和學習,并在這二者的基礎上能夠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高校思政課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相較于其他課程,思政課與大學生的日常認知緊密相關,且覆蓋面廣,在推動偉大建黨精神普及傳播的過程中,思政課發(fā)揮著關鍵作用。在思政課上講述偉大建黨精神,不能單純落位于簡單的政治宣傳,必須對偉大建黨精神進行學理性闡釋。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那樣:“思政課教師所講的理論、觀點、結論要經得起學生各種‘為什么’的追問,這樣效果才能好”[3]。所以,對偉大建黨精神進行學理化研究既是用好這一“精神富礦”的關鍵,也是高校思政課教師的重要使命和責任。與其他任課老師相比,思政課教師的知識結構與偉大建黨精神關聯(lián)性更強,故一般而言,高校思政課教師對偉大建黨精神的闡釋解讀也更為準確、深刻,對推動偉大建黨精神為人們所真知作用更大。此外,思政課實踐教學也可為推動偉大建黨精神廣泛傳播發(fā)揮獨特作用。思政課教師可以選擇那些與偉大建黨精神密切相關的場所,如建黨先驅留下奮斗足跡的地方等,作為實踐教學基地,在帶領學生實地參訪的過程中,輔之以理論宣講,引導感受革命歷史、感悟先進事跡,進一步加深大學生對偉大建黨精神深刻內涵的認知和理解。
三、偉大建黨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實踐邏輯
將偉大建黨精神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必須用好課堂教學主渠道,優(yōu)化教學內容,多角度切入講活講透偉大建黨精神,同時以課外實踐教學為補充,提升融入的豐富多樣性,同時抓好教師隊伍建設這個關鍵。
(一)優(yōu)化課堂教學內容,多角度切入,講活講透偉大建黨精神
偉大建黨精神是一個內涵豐富、邏輯嚴密且極具張力的理論體系。在具體實踐中,思政課教師要立足于思政課各門主干課程的教學目標,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挖掘教材內容中與偉大建黨精神相關聯(lián)的部分,在此基礎上多角度切入發(fā)散,將教材內容轉化為教學內容。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材在論述“文化為社會發(fā)展提供精神動力”時,提及“在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程中形成的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過程中發(fā)揮了巨大的精神動力作用”[4]。教師可根據(jù)課程性質,結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來闡釋偉大建黨精神所蘊含的科學性、創(chuàng)造性、人民性等特質,以此來論證產生于建黨過程中的偉大建黨精神何以能夠延續(xù)百年而持續(xù)發(fā)揮作用。教師在講述“階級斗爭、社會革命在社會發(fā)展中的作用”時,可與“不怕犧牲、英勇斗爭”這一偉大建黨精神的根本內核相結合,突出點明中國共產黨是為民族、為人民謀利益的無產階級政黨,它本身絕無私利可圖;為了挽救民族危亡,改變人民受剝削、受壓迫的命運,中國共產黨同武裝到牙齒的強大內外敵人進行了英勇的斗爭,從而推動了社會的發(fā)展,換來了新中國的成立。
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程與偉大建黨精神的關聯(lián)最為密切。教材在闡述“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意義”時,明確講道:“中國共產黨的先驅們創(chuàng)建了中國共產黨,形成了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這是中國共產黨的精神之源”[5]。對于教材給定的結論,思政課教師不能照本宣科,一念了之,而是應結合近代中國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各種救國方案輪番出臺,各種思潮主義爭相競逐的背景,著重講清偉大建黨精神形成的歷史邏輯;通過引入大量史料,展示早期共產黨人為尋求真理、探索救國救民之道,不怕犧牲、英勇斗爭,締造中國共產黨的艱辛歷程,以真摯的情感引導學生走進歷史現(xiàn)場,感悟偉大建黨精神震撼人心的力量。
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與偉大建黨精神亦有較強的關聯(lián)度。教師應充分挖掘偉大建黨精神的價值意蘊,找準切入點,將偉大建黨精神融入教材相關章節(jié)。如教師可將偉大建黨精神中的“擔當使命”“英勇斗爭”內涵融入對“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的講述中,通過講述建黨先驅們?yōu)榫葒谖ky,救民于水火,不畏艱險、挺身而出的事跡,引導大學生熱愛生活,勇于面對各種挑戰(zhàn),并以此來批駁所謂“躺平”現(xiàn)象。在講述“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鈣’”時,教師可結合偉大建黨精神“堅守理想”“不怕犧牲”的內涵,通過展示建黨先驅人物李大釗、惲代英等初心不改,為堅持理想慷慨赴死的感人事跡,引導大學生感悟理想信念的力量。偉大建黨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道德觀的集中體現(xiàn)。教師可將偉大精神融入對“發(fā)揚中國革命道德”的講述中,通過列舉史實,呈現(xiàn)早期共產黨人在建黨過程中的道德風貌、先進事跡,引導大學生體會革命道德的本質內涵和歷史意義,并以此來批駁那些歪曲歷史,抹黑、詆毀英雄的錯誤觀點。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程與偉大建黨精神關聯(lián)度極高。該課程中的“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弘揚中國精神”“全面從嚴治黨”“以人民為中心”等內容與偉大建黨精神高度契合。教師可立足實際,聯(lián)系當前黨和國家在新征程上面對的各種風險和挑戰(zhàn),闡明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對于推進新時代黨的建設偉大工程、凝聚中華兒女團結奮斗的磅礴力量、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意義,引導學生把握偉大建黨精神的時代價值。
(二)豐富課外實踐教學內容,拓展偉大建黨精神的融入渠道
偉大建黨精神極具實踐性特征。將偉大建黨精神融入思政課實踐教學,既可以增加融入的豐富多樣性,也有助于提升融入效果。思政課教師應充分利用本校本地資源,圍繞偉大建黨精神構建豐富多元的社會實踐體系,延伸融入活動的空間。首先,思政課教師可在革命紀念館、革命遺址、烈士紀念陵園等,開展實踐教學,打造主旨鮮明、主題契合的紅色思政課堂,使學生在“實景”“實物”“實地”的體驗中,升華情感,深化認知。其次,思政課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挖掘紅色人物故事,依托教材內容,組織學生排演話劇、舞蹈等,演繹紅色經典,在與歷史人物跨時空的沉浸式對話中,生動詮釋偉大建黨精神。[6]最后,思政課教師在實踐教學中要善于利用以互聯(lián)網和手機等數(shù)字終端為代表的新媒體。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在革命紀念館、紅色遺址進行視頻直播,或發(fā)起“直播課堂”,在線與學生互動交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加強師資建設,提升思政課教師的政治素養(yǎng)
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將偉大建黨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效能也取決于教師。[7]將偉大建黨精神有效融入思政課教學,既需要教師準確生動地講明偉大建黨精神的深刻內涵,也需要教師敢于亮劍,對歷史虛無主義的觀點進行正面批駁,將“春風化雨”與“亮劍發(fā)聲”有機結合起來。這就要求教師在具體教學過程中要具備堅定的政治立場、扎實的理論功底以及敢于斗爭的勇氣??梢哉f,這對于教師的綜合素質特別是政治素質的要求是極高的。鑒于此,高校必須始終把提高思政課教師政治素養(yǎng)作為開展教師培訓的重要內容。思政課教師只有自己信仰堅定,對所講內容高度認同,才能真正把偉大建黨精神講深講透,才能引導學生真懂真信。再者,高校應為思政課教師量身定制偉大建黨精神的專項培訓,使思政課教師對偉大建黨精神的形成邏輯、核心理念、價值意蘊及實踐要求熟稔于心,從而確保思政課教師在思政課中能夠正確運用偉大建黨精神這一鑄魂育人的寶貴資源,把道理講明白、講清楚。
四、結語
偉大建黨精神是高校思政課鑄魂育人的優(yōu)質課程資源,弘揚偉大建黨精神與思政課的目標和任務相通相融,兩者具有內在耦合性。將偉大建黨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既可以充實思政課的教學內容,提升思政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厚植思政課文化底蘊,也有利于普及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偉大建黨精神與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深度融合,對于推動高校思政課高質量發(fā)展,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1-07-02(2).
[2]程馨瑩.歷史虛無主義對當代大學生的影響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154.
[3]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J].求是,2020(17):1-12.
[4]本書編寫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168.
[5]本書編寫組.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109.
[6]雷蕾.把偉大建黨精神作為思政教學立德樹人寶貴財富[N].吉林日報,2022-03-02(5).
[7]解超.將偉大建黨精神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J].中國高等教育,2021,(18):36.
(責任編輯:孟冬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