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英語文學語篇蘊含著豐富的美育元素,其教學非常適合滲透美育。在教學中,教師可采用“挖掘美育元素,培養(yǎng)審美意識”“模擬文學語境,豐富審美體驗”“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感知審美的多樣性和相對性”“實施跨學科整合,拓寬審美視野”等策略,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和綜合素養(yǎng)。
關鍵詞:文學語篇教學;美育;高中英語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提出,學生要在學習活動中“初步感知和體驗英語語言的美”,“理解和欣賞英語語言表達形式(如韻律等)的美”,“觀察和賞析語篇包含的審美元素(形式、意蘊等),獲得審美體驗,形成對語言和事物的審美感知能力”[1]。滲透美育已成為高中英語教學的題中應有之義。
英語學科的教學內容蘊含著豐富的美育元素,這尤其體現在文學語篇中。英語文學語篇涵蓋了經典小說、詩歌、戲劇等多種文學形式,往往在字里行間體現出語言之美、主題之美、人物之美、情節(jié)之美、文化之美和思維之美,其教學非常適合滲透美育。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對英語文學語篇的教學往往偏重于語言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其內在的美學價值。為改變這一現狀,教師要深入挖掘英語文學語篇中的美育元素,通過精心設計教學,引導學生從語言、結構、主題等多個層面去欣賞文學作品,在閱讀、分析、討論中感受文學作品之美,并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幫助學生體驗美進而創(chuàng)造美。
下面,筆者以譯林版普通高中教科書《英語》必修二Uint 4 Exploring literature 中 Extended reading 板塊的“The Old Man and the Sea (Excerpt)”為例,探究在高中英語文學語篇的教學中滲透美育的實踐策略。
一、挖掘美育元素,培養(yǎng)審美意識
(一)人物形象剖析
在“The Old Man and the Sea (Excerpt)”中,老漁夫Santiago盡管年老,但他卻能以一己之力與大自然抗爭,彰顯了人類內在力量的偉大。在捕魚的過程中,他運用智慧,突顯了人類的理性光輝。更重要的是,面對困境他始終樂觀堅韌,即使失敗也保持尊嚴,展現了人類內心的強大。他的形象融合了力量、智慧與精神的美,深深打動了讀者,是文學中不可多得的硬漢典范,傳遞著堅韌不拔、永不言敗的美育價值。教師可以通過分組討論,從不同角度設問,引導學生開展Santiago人物形象剖析,感受人物的鮮明個性,從而培養(yǎng)其審美意識。
【教學片段1】
教師讓學生朗讀Santiago與大魚的前三輪斗爭,并完成表1(表格中斜體部分為學生填寫的內容)。
在學生完成表格填寫后,教師要求學生開展分組活動,并給不同的組發(fā)放印有不同問題(Q1~Q4)的卡片,引導他們開展組內討論,探討作者在文中塑造的Santiago人物形象。
Q1: How would you describe Santiago’s physical state after his first three rounds of struggle with the fish?
Q2: What spiritual qualities does Santiago maintain despite his physical condition?
Q3: What kind of personality does Santiago show?
Q4: Can you think of any other literary characters who share similar qualities with Santiago?
這些問題層層推進,有助于揭示Santiago的人物形象。Q1要求學生描述Santiago在與大魚斗爭后的身體狀況,引導學生關注文本細節(jié),從而直觀地感知Santiago的身體疲憊與傷痕累累。Q2要求學生回答在如此身體條件下Santiago仍然保持著怎樣的精神特質,引導學生思考人物的內心世界,促使學生理解:盡管身體受到重創(chuàng),Santiago的精神卻毫發(fā)無損,他仍然保持著樂觀的心態(tài),意志堅定,并充滿自豪。Q3要求提煉Santiago的性格特點,引導學生更深入地認識到人物的堅韌、勇敢和不屈不撓等品質。Q4要求學生將Santiago的形象與其他文學人物的形象進行比較,從而更全面地理解和評價其性格特點。
(二)主題分析
在英語文學語篇教學中,主題分析是培養(yǎng)學生審美意識、提升學生人文素養(yǎng)和審美情趣的重要途徑?!癟he Old Man and the Sea (Excerpt)”通過描繪人與自然、人與命運的斗爭,展現了深刻的美育價值。作品的核心主題不僅能讓學生感受到人類在逆境中的堅韌和不屈,還能激發(fā)他們積極面對挑戰(zhàn)的態(tài)度。這種精神上的美能鼓勵學生在遭遇生活難題時保持樂觀,勇敢地迎接挑戰(zhàn)。
【教學片段2】
在教師與學生一起探討了“The Old Man and the Sea (Excerpt)”的主要情節(jié)和人物形象之后,學生對故事有了整體的了解,在此基礎之上,便可開展主題分析教學活動。教師圍繞主題設置了一系列的核心問題(Q5~Q7)。
Q5: Did Santiago win in his fight / struggle with the big fish in the end?
Q6: What insights do you gain from his struggle with the big fish?
Q7: How does his firm spirit serve as an inspiration for us in facing our own challenges and difficulties?
Q5旨在引導學生思考并探究得出:盡管Santiago最終未能將大魚完整地帶回岸邊,但他在斗爭中展現出了不屈不撓、永不言敗的精神。Q6旨在讓學生通過回顧Santiago與大魚的搏斗,認識到他與大魚的斗爭不僅是一場體力與意志的較量,更是一場精神層面的對話,是對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理念的最好詮釋。Q7旨在引導學生討論并得出結論:在面對巨大的困境和挫折時,Santiago并沒有選擇放棄,而是選擇了堅持與抗爭。他的行為告訴我們,無論生活多么艱難,我們都應該保持堅韌不拔的精神,勇敢地面對并戰(zhàn)勝困難。
通過對主題的探討,學生深入了解了Santiago的掙扎與堅持,認識到堅定不移的精神激勵著他直面生活的挑戰(zhàn)。這一活動不僅使學生加深了對作品的理解,而且使他們感受到作品的主題美,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
(三)語言藝術、結構、體裁和表現手法賞析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Excerpt)”在語言藝術、結構、體裁和表現手法等方面都蘊含著豐富的美育元素。這些美育元素不僅可以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感受到語言美的力量,也能幫助他們更好地領略到作品所蘊含的美育價值,進而培養(yǎng)審美意識,提升自己的審美水平和文學創(chuàng)作能力。
【教學片段3】
教師要求學生自主閱讀語篇,提醒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標記出自己認為可以體現作者寫作特色的語言,并小組討論教材選取的這段文本是如何通過語言來傳達情感、描繪場景和塑造人物的。同時,教師提出問題(Q8~Q10),從生動的比喻與形象的描寫,簡練、明快、有力的語言風格特點,語言與人物的性格、內心世界等方面層層推進,幫助學生挖掘作品的語言特色。
Q8: What do the old man, the big fish and the sea compared to in the novel?
Q9: What do you think of Hemingway’s writing style? Use examples from the excerpt to support you view.
Q10: Why does the author spend a significant amount of writing on portraying the old man’s speech and inner thoughts?
學生完成對三個問題的討論,深入探究作品的語言特點,并探討作品的表現手法及其對主題表達的貢獻。討論結束,教師用思維導圖(如圖1所示)總結,并強調作品在語言運用上體現了海明威的“冰山理論”——描寫“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而水下的部分由讀者自己去想象和補充。
這樣,教師通過對作者語言特點的分析,引導學生發(fā)現海明威是如何用簡練、含蓄的語言來傳達深層的情感和意義的。
二、模擬文學語境,豐富審美體驗
文學語境是指文學作品所營造出的獨特環(huán)境和氛圍,它包含了作品的情感色彩、人物形象、社會背景等多元因素[2]。在文學語境中,讀者能夠深入體驗作品所傳達的情感與思想,感受作者的藝術匠心,從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賞文學作品。在教學中模擬文學語境,一般可以采用場景布置與道具使用、音效與視覺輔助、角色扮演與互動體驗、情感引導與語言渲染等策略,讓學生如臨其境,增強對作品的審美體驗。
【教學片段4】
在帶領學生探討了人物性格、語篇主題的基礎上,教師首先要求學生大聲朗讀課文所選關于Santiago與大魚搏斗的七個回合的選段,并注意語音、語調和停頓。在學生大聲朗讀的同時,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大海波濤洶涌的視頻,并輔以海浪聲、海鷗叫聲等音效,使學生在閱讀的同時身臨其境地體驗作品,對作品描寫的畫面、表達的情緒、體現的意蘊等獲得最直接的感官體驗。接著,教師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讓他們扮演Santiago、big fish等角色。學生通過臺詞、動作和表情來表現人物的性格和情感,驅動自己的想象,與審美對象發(fā)生了情感上的共鳴,進一步豐富了審美體驗。在學生完成角色扮演后,教師通過問題(Q11~Q14),進一步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并鼓勵他們分享自己在文學語境模擬中的感受和體驗。
Q11: How did you feel while you were role-playing?
Q12: Which scene made you feel really emotional?
Q13: Did the role-playing give you a new way of thinking about the characters or the themes in the work?
Q14: What did you learn from the role-playing that you can apply to real-life situations?
審美體驗從直覺出發(fā),但它不可能停留于單純的直覺感受,也不應止步于想象和移情的介入,甚至不應當滿足于情感的凈化和靈魂的升華,它還應當滲透著理性的認知,折射出智慧的光芒[3]。所以,Q11~Q14的設置就非常重要。通過學生對Q11~Q13的回答,教師可以了解學生是否對角色產生了情感共鳴,以及角色扮演對他們產生了哪些具體的影響。Q14引導學生聯系自身的生活體驗和人生閱歷,與Santiago或者說與小說作者海明威的情感產生共鳴,產生自己的反思體驗。
三、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感知審美的多樣性和相對性
美并非固定不變的,而是隨著時代、文化、個人經歷等多種因素的變化而呈現出不同的形態(tài)和面貌。多元審美為我們提供了廣闊的審美領域和豐富的審美體驗,而批判性思維則使我們能夠對這些體驗進行深入的分析和評價?!癟he Old Man and the Sea (Excerpt )”本身無論是在語言風格還是在主題上,都展現了深刻的審美多樣性。而不同讀者因文化背景、生活經歷等的差異,對作品產生多元解讀,進一步體現了其審美多樣性。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小組討論、辯論以及撰寫評論文章等方式,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作品的意義和價值,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思維,感知審美的多樣性和相對性,欣賞和理解不同的審美觀點并思考出現不同審美觀點的原因和意義,表達自己對作品的獨特審美體驗。
【教學片段5】
在教材所選語篇的最后,Santiago在連續(xù)七次失敗后的內心獨白仍然是“I will try it once again.”。對此,教師提問學生:“Should Santiago continue to fight with the big fish despite the fact that he has lost seven rounds?”教師給予學生時間思考,然后,根據學生的觀點將他們分成兩組,要求他們就自己的觀點展開辯論。正方認為Santiago應該繼續(xù)搏斗,體現其不屈不撓的精神;反方則認為Santiago應該適時放棄,避免無謂的犧牲。在辯論過程中,學生各抒己見,大部分學生認為:Santiago作為漁夫,其職業(yè)精神要求他堅持到底,不放棄任何一次捕魚的機會;與大魚的搏斗是他與命運、自我的較量,放棄意味著向命運低頭,失去尊嚴;在搏斗過程中,他展現出了驚人的毅力和智慧,這也是他人生價值的體現。有部分學生認為:Santiago年事已高,體力有限,繼續(xù)搏斗可能危及生命,得不償失;大魚是大自然的恩賜,他應該尊重自然,避免過度索取,同時適時放棄也是一種智慧,他可以通過其他方式實現自我價值。辯論結束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總結討論,分析雙方觀點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并探討在實際生活中如何權衡堅持與放棄。
辯論的過程有效培養(yǎng)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學生既鍛煉了邏輯推理和問題分析能力,也通過觀點碰撞與交融,拓展了思維。同時,活動也促進了多元審美活動的開展,讓學生從多角度審視作品,形成獨特的審uXlqVGPX3UmsvjQw90sAsQ==美觀念。這樣的辯論活動讓學生感知審美的多樣性和相對性,不僅能加深學生對作品的理解,而且能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審美素養(yǎng)。
四、實施跨學科整合,拓寬審美視野
跨學科整合,有利于打破學科壁壘,使學生得以接觸更多藝術形式,拓寬審美視野,豐富審美體驗。同時,跨學科整合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思維與創(chuàng)新能力,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提出新穎觀點。在高中英語文學語篇教學中,教師可以開展一系列融合不同學科內容的讀后創(chuàng)新活動,實現不同學科審美教育的整合。
【教學片段6】
課后,教師布置兩項作業(yè),讓學生二選一完成。
作業(yè)1:創(chuàng)作一幅與“The Old Man and the Sea (Excerpt)”主題相關的美術作品??梢赃x擇素描、版畫或綜合材料繪畫等任何他們擅長的美術形式進行創(chuàng)作,但內容必須體現作品中的核心元素,如老人、大魚、海洋等,并盡可能展現故事的情感氛圍和象征意義。同時,須表達自己對作品主題的理解和感受,例如可以通過描繪老人與大魚搏斗的場景來表現老人堅韌不拔的精神風貌。
作業(yè)2:寫一篇關于“The Old Man and the Sea (Excerpt)”所反映的特定歷史時期或文化背景的分析文章。收集與作品相關的資料,包括其創(chuàng)作的歷史背景,分析作品中反映出的特定歷史時期的特點,如人與自然的關系、人的生存狀態(tài)、人的價值觀念等。
以上兩項作業(yè),將英語學科與美術、歷史學科進行整合,使學生或能夠以視覺藝術的形式表達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和感受,進一步加深對作品主題和藝術價值的認識,同時提升美術創(chuàng)作能力,或能夠更深入地理解作品背后的歷史和文化背景,認識到作品與時代的緊密聯系,提升歷史意識和文化素養(yǎng),同時培養(yǎng)深入分析問題的能力。
總之,英語文學語篇不僅是學生學習語言的載體,而且是培養(yǎng)學生審美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在高中英語文學語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挖掘語篇的美育元素,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欣賞和理解作品,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意識,豐富學生的審美體驗,使學生感知審美的多樣性和相對性,拓寬審美視野,從而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和綜合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32-33.
[2]吳昊.文學語境意義生成機制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文化出版社,2021:2.
[3]熊芳芳.語文審美教育12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43.
*本文為中國陶行知研究會“十四五”規(guī)劃“閱讀與教師發(fā)展”專項重點課題“學科育人視域下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的美育實踐研究”(課題編號:2023JS0037)和“指向讀后續(xù)寫能力提升的高中英語閱讀課程群建設行動研究”(課題編號:2022JS0060)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