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干物燥,容易動怒。近期就處理了一件“急”出來的事。
事情很簡單,兩位同事在工作中發(fā)生了不愉快,本是芝麻小事,但雙方一時沒控制住情緒,脾氣上頭,唇槍舌劍,差點動手。結(jié)果可想而知,或面紅耳赤、急火攻心,或傷人一千、自損八百。值得一提的是,事發(fā)之后,兩人都幡然醒悟:如果當時不那么著急,也許事情早就解決了。對于自己當初的行為,想想都覺得可笑?;仡櫿麄€過程,是非對錯已不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態(tài)度。事緩則圓,人緩則安。如果遇事“不急”,也就不會有后來的諸般煩惱。
年齡漸長,越發(fā)領悟二字:不急。不急,不僅是好心態(tài),也是最好的養(yǎng)生。養(yǎng)生先養(yǎng)心,修身先修行。不急蘊含著“緩一緩”的人生智慧,生活中保持平和心態(tài),以平常心看待事物,遇事則靜、惱時不爭、怒時不言、急時不動。不急蘊含著“ 慢半拍”的生活哲學,不急食、不急飲、不急思、不急躁、不急動、不急說、不急行、不急樂,這“八不急”是中醫(yī)養(yǎng)生的原則,也是日常生活中應該養(yǎng)成的良好習慣。
處世接物,要修煉“不急”的心態(tài)?!安患薄笔怯行Ы鉀Q問題的重要前提。泰戈爾曾說:“即使向著空谷吶喊,也要等一會兒才能聽見回音?!弊鍪略街?,越沉不住氣,缺了靜下來和沉住氣的智慧,欲速則不達。“不急”是情志調(diào)和的關鍵。一個人的情志不僅透露出修養(yǎng),而且對五臟六腑具有調(diào)節(jié)作用。中醫(yī)就有“五臟養(yǎng)生”的理論:“寵辱不驚,肝木自寧;動靜以敬,心火自定;飲食有節(jié),脾土安和;調(diào)息寡言,肺金自全;恬淡少欲,腎水自足。”修煉“不急”的心態(tài),才能處有事當無事,處大事當如小事。情志調(diào)和,人體的氣血運行順暢,臟腑功能正常,便能夠保持健康的狀態(tài)。反之,如果遇事不順就著急上火,情志失調(diào),則會導致臟腑功能受損,也就會出現(xiàn)人們常說的“急出病來”。
飲食起居,要掌握“不急”的尺度。俗話說,不急不惱,百年不老。人到中老年,尤需掌握“不急”的尺度。如老年群體起床就“急不得”,應注意三個“緩一緩”:起床前緩一緩,平躺30 秒,讓自己完全清醒,以免起身過快,腦部供血不足。坐起前緩一緩,雙腿下垂靜坐30 秒,讓大腦逐漸適應體位的改變,避免眩暈不適。行走前緩一緩,在床邊站30 秒,保證站穩(wěn)后,無不適再緩慢地行走??床【歪t(yī)的過程往往也“急不得”。人們常說,“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敝嗅t(yī)又講,“三分治,七分養(yǎng)?!笨梢娍祻偷倪^程既關鍵又漫長,需要徐徐圖之,久久為功。如果在康復的過程中急躁冒進,肆意“加速”,則可能適得其反,還可能造成無法挽回的后果。所以,日常生活的諸多方面都“急不得”。當然,“不急”絕非消極懈怠,而是清醒從容。對于上了年紀的群體,既要有“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不服老”精神,老有所為;也要有敢于正視現(xiàn)實、順應自然的清醒認知,從容“服老”,讓自己“慢下來”。
立足當下,人們所追求的“松弛感”,何嘗不是一份“不急”的淡定從容。人生路漫漫,不妨邊成長邊修心,做一個內(nèi)核穩(wěn)定、柔軟舒展的人,遇急能靜,遇怒能止,遇事能忍,遇亂能穩(wěn),以樂天知命的人生智慧,萬事不急于一時,收獲健康和幸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