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專門研究日本的刊物最早出現(xiàn)于民國初期,后逐漸呈現(xiàn)勃興之態(tài)勢。其中,1930年1月創(chuàng)刊于上海的《日本研究》,堪稱首份定期發(fā)行的專門研究日本的中國雜志。對該刊的創(chuàng)刊契機、辦刊過程、內(nèi)容特色、??虻纫蛩剡M行綜合性梳理,一方面能夠再現(xiàn)日本研究刊物得以誕生的歷史背景,審視當時國內(nèi)日本研究的整體特征及學術(shù)水平,管窺日本研究刊物的時代局限與發(fā)展困境;另一方面,還可以反觀民國期刊《日本研究》在中國學術(shù)史上的地位及意義。
關(guān)鍵詞:民國時期;《日本研究》;辦刊始末;發(fā)展困境;學術(shù)史
中圖分類號:G2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2458(2024)06-0050-10
DOI:10.14156/j.cnki.rbwtyj.2024.06.004
中國對日本的關(guān)注及研究由來已久,《漢書》《三國志》等十四部史書中均有關(guān)于日本的記述。以明朝薛俊的《日本考略》為開端,研究日本的專著開始出現(xiàn)。自清朝末期,報刊作為新的文化載體及傳媒工具逐漸興起,“日本近事”“大日本國事”等專欄成為部分報刊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專門研究日本的刊物則始現(xiàn)于民國之后。如1915年8月,被譽為“中國日本研究雜志之嚆矢”[1]63的《日本潮》由上海群益書社發(fā)行;1919年8月,《黑潮》在上海創(chuàng)刊?!度毡境薄泛汀逗诔薄肪鶠椴欢ㄆ诳铮掷m(xù)時間較短,僅見一期或兩期,且在內(nèi)容上以譯文或評論文為主。1930年1月在上海誕生的《日本研究》,盡管并非嚴格意義上的“我國研究日本問題之第一次刊物”[2],卻具有“開定期日本研究雜志先河”[1]71的重要地位。尤其是雜志內(nèi)容,涉及日本的政治經(jīng)濟、歷史文化、教育就業(yè)、中日局勢等多方面,具有較為濃厚的學術(shù)及研究色彩,堪稱民國時期首份名副其實的“日本研究”刊物。
雖然《日本研究》只維持了兩年時間,但通過對其辦刊始末的梳理與剖析,從中既能透視20世紀30年代中國的日本研究得以勃興的社會背景,亦能管窺當時日本研究的總體特征及困境。但目前學界對《日本研究》的關(guān)注度并不高,武安龍、熊達云的專著《中國人的日本研究史》[3]、林昶的專著《中國的日本研究雜志史》及劉岳兵的論文《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一種粗線條的學術(shù)史漫談》[4],雖對《日本研究》有所涉及,但多為史學梳理式的介紹。方宇的碩士學位論文《民國時期〈日本研究〉月刊的日本認識》[5],對雜志進行了較為細致的資料性統(tǒng)計及分析,但部分問題并未深入展開。故本文在先行研究的基礎(chǔ)上,重點圍繞如下三個方面展開論述:一是探究《日本研究》的創(chuàng)刊契機及運營模式;二是剖析《日本研究》的內(nèi)容特征及??颍蝗翘接憽度毡狙芯俊吩谥袊毡狙芯渴分械膶W術(shù)定位。
一、《日本研究》的誕生及運營模式
《日本研究》并非“從零開始”的刊物,其前身是1929年3月在上海創(chuàng)刊的《新紀元周報》,主編為陳彬龢(1897—1970),由新紀元周報社發(fā)行。陳彬龢是20世紀三四十年代活躍于上海的“報界奇人”,由于自1942年在日本海軍支持下出任《申報》社長,抗戰(zhàn)結(jié)束后作為“文化巨奸”廣遭批判。據(jù)現(xiàn)有資料可知,陳彬龢并未接受過正規(guī)的高等教育,也不具備留學日本的經(jīng)歷,但一直活躍于教育界及報刊界。他早期曾在京津滬的多所學校任職,如北京的公立女子中學及平民中學、天津的南開大學、上海的澄衷中學等。1929年他開始進入上海的報刊業(yè),最先擔任《新紀元周報》主編,1930年至1931年創(chuàng)辦《日本研究》雜志,之后“因黃炎培之介紹進《申報》館工作”[6];1933年擔任孫科主辦的“中山文化教育館”出版部副主任;后來遠走香港,主辦過日刊《港報》、英文月刊《太平洋文摘》等;1967年定居日本。
陳彬龢最初負責的《新紀元周報》,主要關(guān)注外交及國際問題,曾在發(fā)刊詞中明確提出,刊物“宣傳本國外交政策,注意國際情勢,尤注意于日本研究”[7]?!缎录o元周報》于1929年12月???,并在最后一期的“卷頭語”中預(yù)告要“另刊日本研究一種”[8],這即是之后誕生的《日本研究》。關(guān)于《新紀元周報》??脑?,《日本研究》第3期曾刊文解釋,主要是由于當時關(guān)注國際問題的報刊過多,如《東方雜志》《時事月報》《上海申報》《北平新晨報》《天津大公報》等“皆頗注意于國際問題之討論”見《新紀元周報停刊啟事》,《日本研究》1930年第3期,第3頁。。
由此看來,避開激烈的商業(yè)競爭“另辟蹊徑”,是將《新紀元周報》改為《日本研究》的主要動因之一。另一方面,據(jù)陳彬龢本人的說法,他研究日本問題的動機是1928年的“五三慘案時受了很深的刺激,同時又讀了戴季陶的《日本論》,引起了我研究日本的興味?!保?]182這一點從創(chuàng)刊號上登載的《卷頭言》中也有所體現(xiàn):
日本對于我國,知道得太周詳了!太細致了!假如把他們關(guān)于中國的一切文字與書籍搜集起來,最低限度怕還要超過四庫全書的總量。(中略)和中國人談起日本兩字,總會不高興起來,你若深一步說到內(nèi)容,怕他會不理會,或者你還要挨罵,(中略)我們對于這種因受欺壓凌辱而起的憤慨,當然二十分表同情;但是,同時對于這種躁薄的自閉眼睛、自塞耳朵的態(tài)度,很希望我們快些除去?。ㄖ新裕嵲谖覀冊缇蛻?yīng)該對他們?yōu)楹茉斨芗氈碌难芯浚缢麄冄芯课覀円粯樱F(xiàn)在已經(jīng)是遲了,但是愈遲,愈得趕快去做。所以同人不自量力的下一個決心,從現(xiàn)在起一期一期像照相般把日本古今實在的狀況貢獻于國人眼前!我們采取最嚴正不偏的態(tài)度,純粹客觀的方法;沒有別種作用,也不是宣傳;總之使我們知道日本內(nèi)容,知道真確的內(nèi)容。見《日本研究》1930年第1期“卷頭言”,第1頁。本文引用民國學人撰寫的文章,部分詞語用法與現(xiàn)代漢語略有不同,如“的”“惟”等,為保持史料的真實性,全部依照原文引用。特此說明。
關(guān)于研究日本的原因,上文首先指出中日兩國相互的研究成果存在嚴重不對等的問題,其次強調(diào)了中國要研究日本的必要性。不難看出,這類表述基本是對《日本論》的第一部分,即“中國人研究日本問題的必要”中相關(guān)語句的改寫與套用。包括研究方法,亦能看出對《日本論》既模仿又力求與之不同的痕跡。戴季陶主張應(yīng)該將日本這一題目,“從歷史的研究上,把他的哲學、文學、宗教、政治、風俗以及構(gòu)成這種種東西的動力材料,用我的思索評判的能力,在中國人的面前,清清楚楚的解剖開來,再一絲不亂的裝置起來?!保?0]上文則將這種“解剖裝置法”更換為“照相展現(xiàn)法”。
在中國部分知識階層不斷呼吁研究日本的必要性、重要性及緊迫性的歷史背景下,陳彬龢等人將《新紀元周報》??砜度毡狙芯俊?,可以說是在把握時代脈搏及社會需求的基礎(chǔ)上做出的選擇。但在創(chuàng)刊之際,研究日本的工作由誰來承擔,即刊物所需的稿源來自何處,則是刊物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由于當時國內(nèi)的日本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中國學者的原創(chuàng)性研究成果并不充足,《日本研究》只能將“譯品”設(shè)定為刊物的主要組成部分,“說到材料,國內(nèi)自然不多,唯有一方面求于他們本國,尤其注意他們對于自己本國的公道批評研究,所以希望讀者不要以為是譯品就減輕注意的程度;一方面借助于歐美對于他們的研究”見《日本研究》1930年第1期“卷頭言”,第1頁。。
《日本研究》創(chuàng)刊后,主編由陳樂素擔任,陳彬龢主要負責雜志的宣傳及經(jīng)費籌集等工作。從刊物性質(zhì)而言,《日本研究》屬于商業(yè)性刊物,為維持雜志的運營,陳彬龢等人在宣傳、推銷及增收方面作了各種努力與嘗試。除登報宣傳外,還采取了如下三種推銷策略:
其一,向在日本的中國留學生寄信宣傳。創(chuàng)刊號的“編輯部啟事”中有明確說明:“我們決定發(fā)行本刊的時候,一方面登報公布,一方面郵寄二千七百余封信,分致我國留日學生諸君,希望得到他們贊助。”見《日本研究》1930年第1期“編輯部啟事”,第111頁。
這里所說的“贊助”應(yīng)該包括兩個層面的含義,既作為“作者”為刊物提供稿件,同時也作為“讀者”積極訂購刊物。其二,實施各類推銷獎勵措施。具體而言,如果能夠推銷50份雜志,雜志社許諾贈送銀質(zhì)紀念章一枚;若是推銷100份,則贈送銀盾一座,并登報道謝。如第2、第3期的《日本研究》上曾登載“贊助本刊獨訂一百份以上者”的名單。其三,開展“教育界推銷活動”。自1930年5月起,陳彬龢積極聯(lián)系各地教育界人士,希望能在學校及學生之間擴大銷路。他曾寄信給當時的國立浙江大學校長,希望對方能夠“勸本地各學校訂一份”“勸學生及其家長訂閱”[11]。另外,陳彬龢還嘗試過借助“教育廳訓令”的方式宣傳雜志。如1930年8月14日由遼寧教育廳廳長吳家象發(fā)出的第一二二四號訓令,開頭為“令省、私立各校館、各縣教育局:案準上海地豐路地豐里日本研究月刊社函開”,文中建議凡中小學校都應(yīng)訂閱一份《日本研究》,“不特可為教員研究資料,抑且能為學生課外演講教材素養(yǎng),(中略)懇請令知貴省各縣教育局,轉(zhuǎn)知所屬公私立中小學校各訂一份用資研究”[12] 。
《日本研究》在努力拓寬銷路的同時,還登載了大量廣告增加收入。在每期的編輯頁中均有廣告價目表,具體分為“甲、乙、丙”三個等級。在雜志創(chuàng)刊之初,甲等20元、乙等10元、丙等5元,后來價格曾翻倍上漲。廣告在《日本研究》中所占比重各期不同,前9期數(shù)量較多,后5期有所縮減。以第7期為例,雜志共登載35條廣告,占據(jù)了21%的版面(26頁/122頁),其中數(shù)量最多的是銀行證券業(yè)廣告,其次是出版業(yè)廣告,另外還有煤礦、紡織、藥品及食品類廣告等。
關(guān)于《日本研究》的發(fā)行量,在第1期與第2期的編輯頁中印有“五〇〇〇〇冊”的字樣,其余各期雜志均未標明。林昶曾評述:“《日本研究》創(chuàng)刊號及其后期均印行5萬份,這在專業(yè)性雜志中無疑是一個很大的數(shù)字,與當年國民黨中央宣傳部登記編制的全國報紙銷量統(tǒng)計位居第三位的《時事新報》等同,實屬罕見?!保?]71然而,不論是登載在報紙上的宣傳廣告,還是陳彬龢寄出的宣傳信件,從未提及五萬份的“罕見銷量”。故而筆者推測,印在雜志上的“五〇〇〇〇冊”或許并非真正的發(fā)行數(shù)量,而只是宣傳雜志及招攬廣告的“裝飾”。
在創(chuàng)刊之初,《日本研究》聲明要以“每月一冊,全年十二冊”的形式出版發(fā)行,但實際上未能完全實現(xiàn)?!度毡狙芯俊返?卷共11期,第2卷共3期。第1卷的1-7期保持了月刊模式,而第8期與第7期之間相隔5個月,之后基本未能按月發(fā)行。1931年12月推出第2卷第3期后,《日本研究》在沒有任何征兆與說明的情況下突然???。自第1卷第10期開始,雜志主編由陳樂素更換為楊幸之,雜志的整體風格也隨之改變。故下文將以主編更換為分界線,將《日本研究》籠統(tǒng)地分為“前期”與“后期”分別論述。
二、前期《日本研究》的現(xiàn)實關(guān)注及史學研究
陳樂素(1902—1990)是中國著名歷史學家陳垣的長子,1918年中學畢業(yè)后赴日留學,選擇的是明治大學的政治經(jīng)濟學科。因自幼對歷史感興趣,在日留學期間,他把相當多時間用在了閱讀歷史書、抄錄歷史資料及訪問著名歷史學者上。1923年回國后,最先在廣州的中學任教,1926年大革命期間參加了北伐軍,任宣傳員,1928年來到上海。陳彬龢曾在陳垣創(chuàng)辦的平民中學擔任教務(wù)長,當他決定創(chuàng)辦《日本研究》之時,便邀請從日本留學歸來的陳樂素負責雜志的編輯工作。
在陳樂素任主編期間,《日本研究》的刊載內(nèi)容可大致分為三類:一是各界名人的“日本研究談”;二是社會時政類文章;三是歷史文化類文章。
1930年第1卷自第1期至第6期,《日本研究》曾邀請馬相伯、戴季陶、張伯苓、蔡元培、孫科等27位各界名人為雜志撰寫寄語,并以“~先生日本研究談”為題登在卷首位置。且不同于其他文章的印刷體,此部分多保留手寫體,同時附有寄語者的照片。從內(nèi)容來看,基本是從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強調(diào)研究日本的重要性及必要性。這27篇寄語,雖然不能完全代表中國各階層的日本認識,但至少體現(xiàn)了當時普遍存在的兩類“日本研究觀”。一類是主張將日本作為“強國典范”來學習研究。如馬相伯認為,日本僅用數(shù)十年就完成了歐美一二百年造就的文明,“四顧家園正當建設(shè)之秋,對于日本朝野之努力可不加以充分之研究徹底認識?況彼邦對我國國情研究如指掌耶”見《馬相伯先生日本研究談》,《日本研究》1930年第1期。。另一類是從中日關(guān)系的角度主張研究日本。如張伯苓提出,中日兩國若想謀求國際發(fā)展,唯有相互扶持,不可彼此猜忌,否則便是相殺也是自殺,為了得到兩者相互扶持的真精神,“在中國便要努力設(shè)法了解日本的全內(nèi)容,欲求了解,惟有研究”見《張伯苓先生日本研究談》,《日本研究》1930年第2期。。葉譽虎在寄語中寫道:“近年來我國排日之熱極盛,日本方面又日日說中日親善;我以為不論謀親善也好,講排斥也好,都不是空洞籠統(tǒng)所能收效的?!?見《葉譽虎先生日本研究談》,《日本研究》1930年第3期。
上述兩類“日本研究觀”雖然角度各有不同,但均與清末黃遵憲等人的主張一脈相承,或是“迫于拯救中國的現(xiàn)實,將日本作為觀照中國的鏡子和了解西洋的窗戶”[13]2,或是為了探究解決中日矛盾、抵御日本侵略的方略。換言之,“日本研究”的最終目的并非要徹底地、全面地了解日本,而是為了應(yīng)對中國面臨的現(xiàn)實問題。在此類觀點的指引下,中國的日本研究不可避免地蒙上了濃厚的現(xiàn)實性及功利性色彩,同時也會因為“過分囿于解決中國的現(xiàn)實問題,在對日本的客觀把握上存在欠缺”[13]2。
社會時政類文章主要包括兩種類型:一類是研究性長文(譯文及著文并存)。如《日本目前失業(yè)問題的性質(zhì)及其要點》《金解禁問題》《日本普選聲中各政黨政策的解說》《中日經(jīng)濟關(guān)系之各面的觀察》《日本之造船業(yè)》《濟案史料匯志》等。這些文章多包含大量圖表及數(shù)據(jù),為讀者了解日本相關(guān)領(lǐng)域的情況提供了翔實的材料。另一類是報刊摘錄。這部分應(yīng)該是延續(xù)了《新紀元周報》的編輯模式,主要從國內(nèi)外報刊轉(zhuǎn)載了與日本相關(guān)的時事性報道,還曾設(shè)置“日本大事記”“各報通信新聞選錄”等專欄。需要注意的是,研究長文與報刊摘錄間呈現(xiàn)出了明顯的互文性。以《日本研究》第1卷第3期為例,前有長文《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滿蒙的唯一機關(guān)》,對“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的誕生過程,以及其掌控的鐵道、港灣海運、礦山、制造業(yè)、工業(yè)、教育等進行了詳細的介紹與分析;后有《日人謀侵略東北農(nóng)田》(北平通信)、《日本侵略我東北文化》(大連通訊)、《日人盡力破壞東省金融》(民國日報)、《日本對滿蒙之移民政策》(時事新報)等短篇摘錄。概言之,《日本研究》以長文與短文交替、抽象與具體互補的方式,搭建了同期刊物內(nèi)圍繞某一問題集中展開論述的合理構(gòu)架。
關(guān)于歷史文化類文章,同樣包括譯文與著文兩大類。除小泉八云的《日本文明的天性》《日本民族性中的柔術(shù)精神》、鶴見輔佑的《日本人的滑稽性》、今關(guān)壽麿的《朱舜水對于日本文化之影響》等譯文外,著文基本出自主編陳樂素之手,共有7篇,且其中部分文章篇幅較長,需分三期連載。故而《日本研究》自第1卷第1期至第10期,每期都載有陳樂素的一篇或兩篇文章。從內(nèi)容來看,陳樂素的文章均可歸到“中日關(guān)系史”的大范疇內(nèi),但如果按照時代或研究重心又可細分為三類:一是日本古代史研究,如《魏志倭人傳研究》與《后漢劉宋間之倭史》;二是古代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包括《日本民族與中國文化》《日本古代之中國流寓人及其苗裔》《中國文字之流傳日本與日本文字之形成》《日本之遣隋唐使與留學生》;三是近代中日朝國際問題研究,具體為《光緒八年朝鮮李(大院君)案與朝日定約史稿》。
除此之外,陳樂素還將《懷風藻》介紹給了中國讀者。最先是在《中國文字之流傳日本與日本文字之形成》中論及《懷風藻》為貴族專屬的特點,之后分三期登載了《懷風藻》的詩文,目的是希望中國讀者體會到平安朝時期的日本人“染受中國文化思想到甚么程度與及他們的詩和唐詩風格的關(guān)系”見《日本研究》1930年第3期,第115頁。。據(jù)筆者視野所及,這應(yīng)該是完整的《懷風藻》與中國讀者的首次“會面”。受篇幅所限,對陳樂素的研究成果,筆者已在拙文《論民國學人的中日關(guān)系史研究——以史學家陳樂素為中心》有詳細論述[14],以下僅從研究方法及研究意義兩個方面進行概括介紹。
通觀陳樂素的文章可以發(fā)現(xiàn),綜合中、日、朝三國史料進行“互證”與“互補”是其主要的研究方法。如在日本古代史的研究過程中,陳樂素考慮到日本“有文字太遲”,而依靠口傳的歷史記錄往往存在諸多錯誤及疏漏,“若言日本古史事而以日本史籍為據(jù),在日本人自身,是自欺欺人,在其他國人,是謂盲從”見陳樂素:《后漢劉宋間之倭史》,《日本研究》1930年第2期,第 1頁。。故而采取了以中國史籍為主,同時輔助日本及朝鮮資料進行考證的方法;具體到遣唐使方面的研究,由于當時少有中國學者關(guān)注,則主要借鑒了日本學者的研究成果,同時論證了“日本史籍之間有夸大不實與中國史籍之簡誤” 見陳樂素:《日本之遣隋唐使與留學生》,《日本研究》1930年第6期,第 70頁。。簡言之,“發(fā)現(xiàn)疑點→搜集史料→考證鑒別→去偽存真→得出結(jié)論”是陳樂素相關(guān)研究的共同特征。
在20世紀30年代的歷史語境下,陳樂素的上述研究成果首先具有“拓荒”的學術(shù)意義。時任廣西省教育廳廳長的雷沛鴻曾指出,日本研究應(yīng)該分為三部分:“其一是歷史的研究;其二是文化上、制度上、實際生活上之觀察;其三是要把過去現(xiàn)在所有材料作綜合觀察,而做出預(yù)測將來的各種斷案?!币姟独着骧櫹壬毡狙芯空劇罚度毡狙芯俊?930年第5期。但在民國時期,包括之前的明清時期的日本研究,由于關(guān)注點過于集中在現(xiàn)實問題上,歷史研究往往不受重視。而陳樂素的相關(guān)成果,不僅為《日本研究》雜志賦予了文史色彩,其研究內(nèi)容的嚴謹性、科學性、前沿性更是令人驚嘆。他所關(guān)注的日本古代史研究,以及中日之間在“人員”“文字”“書籍”等方面的文化交流與影響研究,直到半個世紀后的80年代才真正受到中國學術(shù)界的關(guān)注。
其次是具有中日學術(shù)交流層面的意義。陳樂素撰寫的《魏志倭人傳研究》與《后漢劉宋間之倭史》,很快受到日本學者的關(guān)注與認可。由中山久四郎編著的《中國史籍中的日本史》(1930)中專門譯介了陳樂素的文章,如第五章引用了陳樂素關(guān)于“光武賜倭王印”的論述,第七章幾乎全文翻譯了陳樂素的《魏志倭人傳研究》,第九章選譯了其《后漢劉宋間之倭史》的前三節(jié)。中山久四郎評價這是“較為精細的新研究,且是最近民國青年史學者的真實有益的研究成果”[15],并將《日本研究》譽為認真研究日本的中國新雜志。
除上述表層的學術(shù)意義,陳樂素的研究同時具有站在中國學者的立場與日本學界進行“對話/對抗”的深層意義。1930年前后正值日本國粹研究盛行的時期,《古事記》《日本書紀》內(nèi)神話的“史學地位”也隨之提升,將“記紀神話”等同于歷史的相關(guān)研究也為后來日本侵華時期大肆宣傳的“神國思想”奠定了基礎(chǔ)。而陳樂素的日本古代史研究,明確論證了《古事記》及《日本書紀》中存在的謬誤,指出日本學者之所以“知錯不改”,主要是由于上千年來日本人普遍將這兩部書視為圣典,大多數(shù)人“雖有對之懷疑者,亦一仍其誤,而不敢非議”見陳樂素:《日本古代之中國流寓人及其苗裔》,《日本研究》1930年第3期,第53頁。??梢哉f,陳樂素以嚴謹科學的研究方法,揭示了日本古代史中存在的被“神話面紗”遮掩的謬誤,進而否定了日本“神國觀”得以成立的史學基礎(chǔ)。
另一方面,陳樂素發(fā)現(xiàn)日本史籍中存在有意抹殺中國影響古代日本史實的現(xiàn)象,指出這與德川光圀編纂《大日本史》時列中國于諸蕃“蓋同一心理也” 見陳樂素:《魏志倭人傳研究》,《日本研究》1930年第1期,第18頁。,即日本人的自大思想。正因為如此,日本史籍中“于對外關(guān)系,則于稍具卑野外之跡者,便一概沒殺,而不肯著一字。(中略)后之讀其書者,亦存自大之心,雖有知其繆而亦諱而不言也”見陳樂素:《日本古代之中國流寓人及其苗裔》,《日本研究》1930年第3期,第53頁。。而陳樂素對上千年來日本在文字、文化、思想等方面受中國影響的系統(tǒng)梳理,既能增強中國人的民族文化自信,同時也是對日本學界“去中國”研究模式的有力對抗。
綜上所述,前期《日本研究》內(nèi)容豐富多元,既有對社會時政的現(xiàn)實性關(guān)注,亦不乏對歷史文化的學術(shù)性研究,特別是陳樂素撰寫的具有“拓荒+對抗”意義的系列文章,不僅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雜志依靠譯文的“困境”,更是代表了中國的日本研究特別是日本史研究的新高度。
三、后期《日本研究》及其???/p>
在完成《日本研究》第9期的主編工作后,陳樂素離開上海去了北平。從第10期開始,《日本研究》主編更換為楊幸之(1906—1940)。據(jù)目前能夠查證的資料可知,楊幸之畢業(yè)于中山大學,參加過北伐,曾是活躍于上海的學者、編輯,先后任《日本研究》主編、《申報·自由談》編輯、國民黨十八軍羅卓英部秘書、十九集團軍總部少將政治特派員,發(fā)表過《論中國現(xiàn)代化》等文章。1940年因車禍去世,年僅34歲。
如前文所述,《日本研究》第1卷第8期與前一期相隔5個月,雜志對此并未做出任何解釋,但或許是為了向讀者表明今后依然會按月發(fā)行的決心,在雜志的廣告頁中加入了第9期至第12期的“要目預(yù)告”,其中第11-12期為“日本經(jīng)濟專號”。陳樂素任主編的第9期,實際發(fā)行內(nèi)容與預(yù)告完全相符,而在楊幸之任主編的第10期,“要目預(yù)告”大部分被推翻,《再談明治維新》《繼朱舜水對于日本文化之影響的張非文》等歷史類文章均未登載,取而代之的是《日本對華政策》《日本之森林與林業(yè)》等現(xiàn)實性文章。不難看出,在陳樂素離開雜志社之后,前期《日本研究》的文史色彩也隨之消失,包括陳樂素撰寫的共有8章的《光緒八年朝鮮李(大院君)案與朝日定約史稿》,只在第9、第10期上連載了前3章,剩余的5章內(nèi)容均未能登載。不僅如此,原定第11-12期的“日本經(jīng)濟專號”也被“萬寶山專號”取代。
需要說明的是,“萬寶山專號”的文章基本都是各大報刊的摘錄,且原定再出一冊的“萬寶山案件專號”也未能問世。最終,《日本研究》第1卷在推出11期之后便畫上了句號。從第2卷開始,雜志進行了改版,縮小了版面,頁碼標示由全書統(tǒng)一編排改為了每篇文章單獨排序。學術(shù)性研究長文所占比例明顯降低,取而代之的是短篇評論文章。
九一八事變爆發(fā)之后,《日本研究》連續(xù)推出了兩期“暴日犯我東北專號”,內(nèi)容包括圖片、評論文、譯文、時評摘錄等。楊幸之在為“專號”撰寫的長達10頁的《卷頭語》中明確指出:“東北事件之爆發(fā),并不是單純的、偶然的,它是歷史演進,資本主義矛盾深刻化擴大化的必然結(jié)果。”見楊幸之:《卷頭語》,《日本研究》1931年第2期,第1頁。主張應(yīng)該在著眼于國際大環(huán)境的前提下,從全球經(jīng)濟及資本主義國家內(nèi)外矛盾的多角度把握九一八事變的實質(zhì)?!度毡狙芯俊贩謨善谶B載了陳彬龢的《暴日犯我東北論叢》,呼吁國人在民族危難之際勇敢奮起,從“軍人之責任”“慣例之責任”“教育界之責任”“一般國民之責任”“日本對華強硬政策”“抗日運動”等方面進行了論述。在譯文方面,有鄭心南翻譯的橫田喜三郎著《滿洲事變與國際聯(lián)盟》《滿洲問題國際化》、錢稻孫譯述的《日人論中俄美國情及軍備》(原文為小磯國昭的演講詞《鄰邦之狀勢與我陸軍之軍備》)、梁子青的《對華積極政策果為日本民眾所要求乎》(摘譯自室伏高信的《滿蒙論》)等。
總體而言,在“萬寶山事件”及九一八事變的直接影響下,后期《日本研究》已由前期的多角度“日本研究”轉(zhuǎn)變?yōu)椤叭毡厩秩A研究/評論”。同時不容忽視的是,除陳彬龢、楊幸之等雜志內(nèi)部人員的著文外,后期《日本研究》的刊文基本來自其他雜志報紙的轉(zhuǎn)載,或者是某人的演講稿。如袁道豐的《辟“保障占領(lǐng)”》摘自《時事新報》;《日軍蹂躪東北與蘇聯(lián)》摘自《申報哈爾濱通信》;施肇基的《中國之態(tài)度與對國聯(lián)之希望》,原為1931年10月23日在國聯(lián)行政院公開會議的演講。
推出第2卷第3期“暴日犯我東北專號(二)”后,《日本研究》突然停刊。對此曾有學者指出,“《日本研究》是出于經(jīng)費問題,在推出幾期后迫不得已終刊”[3]205。經(jīng)費問題確實是導致民國期刊持續(xù)時間較短的主要原因,《日本研究》也多次提到雜志社“財源枯缺的掣肘”或“經(jīng)濟有限”,但除此之外,筆者認為還存在如下三點原因:
其一是刊物的商業(yè)追求與學術(shù)研究間的沖突問題。如上文所述,《日本研究》屬于商業(yè)雜志,陳彬龢采取了多種策略擴大銷路。但一般而言,雜志內(nèi)容的“大眾性”是保證銷量的首要前提,而日本研究本身具有較強的專業(yè)性,特別是陳樂素的文章,應(yīng)該說是只適合“小眾”的學術(shù)性研究成果。陳樂素之所以離開《日本研究》,表面來看是為了去北平專門研究“清日戰(zhàn)史”見楊幸之:《卷頭語》,《日本研究》1931年第2期,第2頁。,但陳彬龢的商業(yè)追求與陳樂素的學術(shù)情懷之間的不可調(diào)和性,或許是陳樂素離開的深層原因。隨著主編的更換,后期《日本研究》摒除了學術(shù)研究類文章,評論性短文成為主流,這在可讀性方面確實比前期更具“大眾性”,但同時也因缺乏原創(chuàng)文章及獨到觀點而喪失了日本研究的專業(yè)性。
其二是編輯人員及稿源的缺乏問題。除了陳彬龢、陳樂素、楊幸之三人外,目前無從查證具體有哪些人參與了編輯工作,但可以確定的是相關(guān)工作人員比較少,借用《日本研究》第1卷第3期刊文《敬告讀者諸君》中的話語,“辦這本雜志,本來就是幾個人,(中略)既沒有專司校對的人,又沒有錢特別多聘幾個專門人才。(中略)還有要說的是,國內(nèi)對于日本知道清楚的沒有幾個人,就是有錢也不易聘到”見《敬告讀者諸君》,《日本研究》1930年第3期。。筆者對“萬寶山專號”之外的13期目錄進行了統(tǒng)計,有明確署名的文章共有111篇(不包括“名人談”),涉及的作者及譯者共計75人,其中發(fā)文數(shù)量最多的是陳彬龢,有15篇署名文章;其次是陳樂素,共有11篇(連載文章分別統(tǒng)計)。如將兩人的文章數(shù)相加,占據(jù)了全部署名文章的近四分之一,且署名文章中還有相當一部分摘自其他報刊。但若追根溯源,稿件來源不足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當時有能力、有意愿潛心從事日本研究的相關(guān)學者過于缺乏,正如時任北大圖書館館長的葉譽虎所言,“試問我國四萬萬人能知道日本大概情形的有幾萬分之幾?深知日本內(nèi)容者有幾萬分之幾?” 見《葉譽虎先生日本研究談》,《日本研究》,1930年第3期。
其三是同類刊物《日本》的出現(xiàn)。1928年“五三慘案”爆發(fā)之后,日本的中國留學生在東京成立了日本研究會,之后于1930 年7月在上海創(chuàng)辦了其機關(guān)刊物《日本》,希望能以“歷史的眼光,科學的判力,把日本的政治經(jīng)濟教育風俗宗教文學哲學與及社會種種的實地現(xiàn)象,及其所構(gòu)成的原因,一一去分解出來,歸納起來”[16]。如此一來,在上海這一城市空間內(nèi),同時并存著兩種研究日本的專門性刊物,且二者有著諸多的相似點,不僅研究對象相同,研究內(nèi)容相似,包括刊物結(jié)構(gòu),也均由論著、譯述、插圖、廣告等部分組成。但《日本》與《日本研究》相比還具有如下幾點優(yōu)勢:
首先,《日本》擁有更為豐富的供稿源,除了面向社會廣為征集的“外部稿件”,同時還有來自日本研究會會員及特約編輯的“內(nèi)部稿件”,對特約編輯甚至規(guī)定每月至少寄稿一次。其次,《日本》(包括更名后的《日本評論三日刊》及《日本評論》)擁有“官方”的背景及支持,劉百閔、楊玉清、龔德柏等多任主編都是國民黨政府的上層人物。對此曾有學者指出,此雜志之所以能夠從1930年持續(xù)辦刊到1945年,與“主編人員既是學者,同時又是政治家的背景不無關(guān)系”[17]。再次,《日本》擁有“大容量低價格”的特點。如將同為1930年7月發(fā)行的《日本研究》和《日本》進行對比,前者除了對日本刊物及書報的介紹外,只登載7篇文章,而后者登載了12篇研究性長文,但在價格上前者卻高于后者。事實上,自《日本》創(chuàng)刊后,《日本研究》便由“定期月刊”變?yōu)椤安欢ㄆ诳铩?,筆者認為這并非單純的巧合。
總之,在編輯人員缺乏、稿件資源不足、核心人員離開、競爭刊物出現(xiàn)等內(nèi)外因素的影響下,《日本研究》在發(fā)行14期后便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結(jié) 語
在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研究日本的必要性及重要性成為各界人士的共識。與此同時,當時以上海為中心興起了創(chuàng)辦報刊的熱潮,時人稱為“期刊熱”或“雜志年”。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以往以專著為主要形式的日本研究成果,開始通過報紙雜志等媒介傳遞給更多的讀者,從而促進了日本研究刊物的勃興。據(jù)相關(guān)學者統(tǒng)計,“三四十年代中國主要的日本研究雜志至少31種”[1]68。其中,《日本研究》期刊不僅起到了“先頭兵”的作用,所登載內(nèi)容更是兼具“前沿性”與“對抗性”的雙重特征。
在“前沿性”方面,不論是對日本時政的分析,還是揭露日本侵華動機的評論,《日本研究》刊文多體現(xiàn)了當時日本研究的最新成果,特別是陳樂素圍繞日本古代史及中日關(guān)系史撰寫的系列論文,更是填補了國內(nèi)相關(guān)研究領(lǐng)域的空白。在“對抗性”方面,《日本研究》中既有控訴日本侵華事實的“顯性對抗”,也包括陳樂素以史學研究的方式推進的“隱性對抗”。除此之外,《日本研究》中刊載的“名人談”,是探究當時中國各界對日本及“研究日本”認識的寶貴資料,包括別具特色的廣告登載,亦能為我們了解當時上海的金融業(yè)、出版業(yè)及制造業(yè)的發(fā)展狀況打開一扇窗口。因此,民國時期的《日本研究》期刊在日本研究學術(shù)史上的地位及意義不應(yīng)被忽略,其本身的研究價值也應(yīng)得到相關(guān)學者的關(guān)注與重視。
此外,從《日本研究》的辦刊過程及??蛑?,還可以管窺到當時中國日本研究的總體特征及發(fā)展困境。自清末以來,由于中國的日本研究主要是為了實現(xiàn)強國御敵而“不得已為之”的被動選擇,由此導致功利色彩濃厚的“日本研究觀”占據(jù)主流,而學術(shù)層面的專業(yè)性日本研究則缺少充足發(fā)展的條件與環(huán)境。以陳樂素的研究為例,若以今天的學術(shù)視角評判,其相關(guān)成果無疑具有超越時代、超越民族的價值及意義,但由于研究內(nèi)容本身的“小眾性”,再加上缺乏立竿見影的“實效性”,在當時的歷史語境下難以被廣泛接受與認可。陳樂素離開《日本研究》后很快轉(zhuǎn)為了宋史研究,并成為史學界公認的“20世紀中國宋史學的奠基者與開拓者”[18]。關(guān)于陳樂素的這一選擇,目前學界普遍認為是由于受到九一八事變的刺激,故決心通過研究宋金關(guān)系來“汲取歷史經(jīng)驗”[19]。但筆者認為,當時國內(nèi)學術(shù)性日本研究舉步維艱的社會環(huán)境應(yīng)該也是促使陳樂素轉(zhuǎn)變研究方向的原因之一,日本研究領(lǐng)域也因此失去了一位“20世紀中日關(guān)系史研究的奠基者與開拓者”。
[參考文獻]
[1]林昶.中國的日本研究雜志史[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1.
[2]佚名.日本研究月報:創(chuàng)刊號出版[N].民國日報.1930-02-05(1).
[3]武安隆,熊達雲(yún).中國人の日本研究史[M].東京:六興出版,1989.
[4] 劉岳兵.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一種粗線條的學術(shù)史漫談[J].日本學刊, 2015(2): 128-158.
[5]方宇.民國時期《日本研究》月刊的日本認識[D].天津:南開大學,2014.
[6]蔡登山.一生兩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8:72.
[7]佚名.發(fā)刊詞[J].新紀元周報.1929(1):1.
[8]佚名.卷頭語[J].新紀元周報.1929(40):1.
[9]上海圖書館整理.申報叢書 壹[M].上海:上??茖W技術(shù)文獻出版社,2012:182.
[10] 戴季陶.日本論[M].長沙:岳麓書社,2013:1.
[11]日本研究月刊社來函[J].國立浙江大學???,1930(14):163-164.
[12]吳家象.遼寧教育廳訓令 第一二二四號[J].遼寧教育公報,1930(15):38.
[13]王志松.中國當代日本研究:2000-2016[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
[14]李煒.論民國學人的中日關(guān)系史研究——以史學家陳樂素為中心[J].日本學研究,2022(1):208-219.
[15]中山久四郎.大日本史講座:第17巻[M].東京:雄山閣,1930:86.
[16]逸塵.發(fā)刊詞[J].日本,1930(1):1.
[17]王坤.試論民國時期的日本研究——以《日本評論》為例[J].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6):88-93.
[18] 張其凡.陳樂素與二十世紀的中國宋史研究——陳樂素教授逝世十周年祭[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0(2): 55-64.
[19]暨南大學古籍研究所,江門市檔案局.陳樂素先生誕生一百十周年紀念文集[M].濟南: 齊魯書社, 2014:6.
The origin, Development and Challenges of Japanese Studies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bstract:" Chinese publications specializing in the study of Japan first appeared in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and gradually flourished thereafter. Among them, the Japanese Studies, founded in Shanghai in January 1930, can be regarded as the first regularly published Chinese magazine dedicated to studying Japan. Through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factors such as the founding opportunity, publication process, content characteristics, and reasons for suspension of the journal, we can not only reproduce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birth of Japanese research journals, examine the overall characteristics and academic level of Japanese research in China at that time, glimpse the time limitations and development difficulties of Japanese research journals, but also reflect on the status and significance of Japanese Studies in Chinese academic history.
Key words: the Republic of China era; Japanese Studies; the beginning and end of publishing; development dilemma; academic 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