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騰蛟,字象旗,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區(qū)新堡村人,乾隆壬申年春考中舉人,同年秋考中進士,歷任清兵部主事、吏部員外郎、郎中、貴州貴東兵備道道臺,由于得罪上司,歸家二十年,后特旨任福建邵武府知府,數(shù)年告歸,病逝于家中。
新堡村位于忻州城南十三公里處,始建于清初,之前屬于鄰近麻會村的地域?!缎弥菔械孛洝酚涊d:該村地處丘陵,位于忻府區(qū)牧馬河西南岸。相傳清朝初年,麻會村馬姓者在此地新建了一個堡子,并入住,此后故名“新堡村”。
中國馬姓始于古老的嬴姓。戰(zhàn)國時期趙國宗室趙奢因封地在河北邯鄲馬服,其后代便以“馬服”為姓,后又以單字“馬”為姓。明洪武初年,有馬姓一家在始祖馬逵的帶領下,由河南安陽縣來到忻州定居,選擇在交通比較方便的麻會村,開始了他們新的生活。
從定居麻會村開始起,馬氏家族利用麻會村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和廣闊的土地資源,亦農(nóng)亦商,苦心經(jīng)營,歷經(jīng)二世馬讓、三世馬聰,到四世馬才廣時,資產(chǎn)積累已十分豐厚,成為忻州巨富。但他們并不以此滿足,而是選擇入仕途,五世馬中龍就在山東洛口驛站擔任驛丞。
沉寂明朝近一個朝代的麻會村馬氏家族終于在明朝末期和清順治年間厚積薄發(fā)。馬氏家族第八世后人馬呈圖及其弟馬肇圖先后中舉,馬呈圖還在崇禎壬午年(1642年)考中進士,先后任職河南府推官、江蘇潤州司馬和鎮(zhèn)江府同知。馬肇圖在清順治戊子年(1648年)考中舉人,任職安徽安慶府通判。由于兄弟倆在江蘇多年做官,親近百姓,故在清康熙年間兄弟兩回歸忻州麻會村后,不少安徽、江蘇因遭災且與他們平日親近的百姓們也就一路緊隨,來到麻會村。在他們兄弟倆的安排下,百姓們開始在麻會村西五百米處建堡,后獨立成村,大部分馬氏家族,也就從麻會村分居到新堡村。馬呈圖入住新堡后,繼續(xù)將培養(yǎng)后人讀書科考作為己任。他的兒子馬斗昪(清順治辛卯科舉人,山西霍州學正)、孫子馬暠(清康熙乙酉科舉人,山西絳州學正)、曾孫馬澤篤(清乾隆丙辰科舉人,未出仕),后代雖官職不高,但都考中舉人。
馬家第十一世族人馬澤篤生有三子,長子馬起蛟、次子馬騰蛟、三子馬潛蛟,終于在清乾隆年間博得了好的前程。馬起蛟于清乾隆年間考中舉人后,被選為國子監(jiān)助教,在京城任職,官職雖不大(從八品),但地位頗高;馬潛蛟于清乾隆癸酉年(1753年)考中舉人后,又于清乾隆甲辰年(1784年)考中進士,曾任工部虞衡司主事(正六品);而在他們兄弟三人中,馬騰蛟最為突出,官職和成就也最大。
馬騰蛟,清雍正八年(1730年)出生,天資聰慧,從小就生活在官宦家庭,有良好的讀書條件。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考中秀才,成為忻州庠生。不久赴山西晉陽書院讀書,平時考試成績優(yōu)異。清乾隆壬申年(1752年)考中恩科舉人(這年改二月舉人考試),同年秋以二甲第42名考中恩科進士,又繼續(xù)考中庶吉士,入翰林院深造學習。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被任命為兵部主事,從此開始了仕宦生涯。
馬騰蛟被分到兵部后,勤于工作,深受兵部郎中阿桂的喜歡,經(jīng)考核后,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推薦他到吏部任職員外郎,不久任職吏部考功司郎中,手握大權。考功司管理全國官員的政績考核,雖品秩不高,但權力極大,那些想進步的官員,都愿意在考核中獲得吏部“卓異”評價,以求下一步升遷,因此求馬騰蛟辦事的官員也就越來越多。很多官員在白天感覺不好尋事,遂在晚上找到他的寓所,為他送來不菲的金銀財物,請他“多多關照”,但他每次都是婉拒,沒有一次留下。對于突然放下而走的,或留下后只是具名的,他則把金銀物品直接送往都察院。此事被乾隆皇帝知曉后,當即就在朝堂上厲聲責罵官員,盡尋賄賂之事,定要重罰,嚇得官員們再不敢給馬騰蛟送禮,但各部的同僚也因此再不和他說話。
馬騰蛟這一做法,實在是有點“不近人情”,惹了不少求他辦事的官員,他覺得要長期在吏部工作下去,這樣也不是辦法。恰逢貴州貴東缺一個兵備道道臺。于是在兵部和吏部的合力推薦下,在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來到貴州貴東任職。
貴東兵備道道臺是正四品官員,權力很大。管理貴東軍務,操練衛(wèi)所軍隊,緝捕盜賊,巡視邊境防御及監(jiān)督地方經(jīng)濟運行等,而貴東當時管理鎮(zhèn)遠府、都均府、思州府、銅仁府、思南府、黎平府等六府二十多個州縣,工作任務也十分艱巨。
馬騰蛟一到貴東,就有上千名當?shù)氐拿缑癯中瞪显L,一時民情洶洶。貴州布政使眼看貴東要大亂,力主用兵鎮(zhèn)壓。馬騰蛟冷靜對待,單騎深入實地了解情況。原來清雍正時期為了做好邊境地區(qū)的防御工作,就向貴東派來不少駐軍。為解決駐軍生活問題,允許駐軍在貴東開墾荒地。這樣駐軍所墾土地與苗民所種土地就混雜在一起。清乾隆初期,軍隊駐軍人數(shù)不定,屯田畝數(shù)或增或減。后來隨著南疆邊境形勢趨緊,到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駐軍屯田便與苗民種田發(fā)生糾紛,雙方各執(zhí)一詞,而貴東布政使有意向著駐軍,苗民上訪也就在意料之中。馬騰蛟認為,駐軍或多屯田、或少屯田,是引發(fā)苗民上訪的主要根源。當駐軍少屯田的時候,苗民便乘機占用駐軍的屯田,而當駐軍過幾年又要多屯田的時候,發(fā)現(xiàn)苗民已經(jīng)耕種、占有,只能強行奪回,這樣與苗民產(chǎn)生紛爭也是必然。掌握了實際情況后,馬騰蛟認為盡管苗民上訪有錯,但駐軍也有不當之處,他建議巡撫從近三年多屯的土地中退出一半給苗民,明確土地四至,與苗民寫成協(xié)議,永遠遵守。而對苗民上訪的主謀者數(shù)人,給予臨時懲戒,告誡他們今后再不能滋事。巡撫為了息事寧人,只能勉強同意。一場糾紛就此化解,馬騰蛟在苗民中一時頗負聲望。
隨著馬騰蛟對貴東工作的逐步熟悉,他發(fā)現(xiàn)貴東物價太高,遠高于湖南、云南等附近省份。經(jīng)過深入了解發(fā)現(xiàn),貴東銅幣泛濫,高于清廷規(guī)定的十五萬枚,預估計達到二十萬枚,且銅幣色澤不好,沙眼較多,重量較輕,明顯有偷工減料的嫌疑。懷疑貴東存在私造銅幣的不法商人,于是嚴查,結果發(fā)現(xiàn)不法商人竟然是黎平府知府的代理人。于是他就向貴州巡撫上報,請求處理黎平府知府。巡撫先是一驚,隨即鎮(zhèn)定下來,要他“不要喧嚷,巡撫自會辦理”。果然不久,生產(chǎn)銅幣的黑窩點不見了,不法商人銷聲匿跡,黎平府知府被調到鎮(zhèn)遠府做了知府。請求查辦的案件竟然能這樣結束,馬騰蛟也感覺詫異,但黎平府知府已被調離,他也無法再作追究,只是心里懷疑貴州巡撫與黎平府知府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或許鑄幣黑店,就是他們共同開設。
馬騰蛟還發(fā)現(xiàn)貴東駐軍紀律松弛,平時除去屯田,基本無事可做,因此他建議駐軍游擊操練人馬,加強日常訓練,并監(jiān)督其實施。他還發(fā)現(xiàn)駐軍屯田收入較多,而實際支付于下級官兵的很少,游擊等高官明顯存在貪腐行為。他也將所掌握的情況向貴州總督和巡撫、布政使等報告,要求調查處理。
馬騰蛟來到貴東后的所作所為直接“破壞”了貴州政界的“潛規(guī)則”,引來這些高官的恐慌,他們在鼓動游擊也狀告馬騰蛟的同時,希望馬騰蛟今后多檢點自己,不要負皇恩,于是就以游擊“狀告”為由,讓馬騰蛟去鎮(zhèn)遠府所管轄的黃平州擔任知州,將他的品級降為正五品,且要受以前他所舉報處理、后調任鎮(zhèn)遠府任知府的那個官員的節(jié)制。馬騰蛟覺得這是上司在有意打壓自己,自己在貴東多留一天,這里的官員就會恐慌一天,就會找理由除去自己。他遂以父親病逝、需照看母親為由,告歸故鄉(xiāng)忻州,再不赴任??偠胶脱矒岬雀吖僮匀煌?。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馬騰蛟回歸忻州。
馬騰蛟回到家后,繼續(xù)研讀經(jīng)史,在家里辦起了私塾。無償教授那些有志于學業(yè)而無錢讀書的孩子。同時他“優(yōu)游林下”,走遍忻州各地旅游名勝,曾到忻州部落村拜訪明代廉吏王清源,作詩《吊清源王公安慶靖節(jié)》,對這位廉吏一生忠于明朝、最后被亂兵加害、視死如歸的精神給予了高度評價,稱贊其“志為諸生與眾殊,肝膽辟易億萬夫。仰俯今昔動歌呼,傾倒一座據(jù)高梧?!薄耙簧程Y傾冰壺,署里園蔬葵與荼。相當蓴羹松江鱸,清白作吏廿年余。”“憂國慷慨愿忘軀,干戈滿地血滿衢。朝為鷹犬暮為?,孤城不守肆剪屠,金魚紫佩成囚浮。赫赫司馬色不渝,冠沖怒發(fā)口銜須。彩翼煌煌丹穴雛,同死不復待踟躇。愿率鬼兵誓報渠,愧殺男兒空頭顱。碧血萇宏暗欷噓,千古雄魂在九區(qū)?!瘪R騰蛟對王清源如此崇敬和贊頌,正說明他把王清源視為自己一生的榜樣。
馬騰蛟回村后,生活過得十分自在。他本想今生就此而過,終老于家鄉(xiāng),誰料在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清廷突下圣旨,要調他到福建邵武府擔任知府。
其實,早在他擔任吏部郎中之時,乾隆皇帝就召見過他一次,認為他“誠實可用,將來有出息?!币蝗?,乾隆忽然想起了馬騰蛟,詢問馬騰蛟這些年來做得如何?如今哪里任職?大臣們回二十年前就已回鄉(xiāng)照看其母,早已卸職、優(yōu)游林下了。乾隆深感意外,認為像馬騰蛟這樣有為的官員正好為大清效力,怎會“優(yōu)游林下”呢?如今時過境遷,各地總督巡撫調動頻繁,有的早已卸職,不好再說什么,于是就下旨重新起用馬騰蛟。
福建邵武府地處福建西北部,是清朝著名的福建八府之一,建置于公元260年的三國時代,府設置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管轄邵武、光澤、泰寧、建寧四縣。在乾隆前期和中期,邵武府的農(nóng)業(yè)種植品類齊全,主要有稻谷、煙葉、蔬菜、茶葉和中藥材等,商業(yè)和手工業(yè)比較興盛,百姓生活相當不錯??墒堑搅撕笃?,由于土地兼并嚴重、苛捐雜稅眾多,財稅征收十分困難,再加之乾隆后期清剿各種“匪徒”,發(fā)動多次戰(zhàn)爭,地方征糧征稅層層加碼,一個過去比較富庶的邵武也變得比較貧困了。
面對這種情況,他就任后主要采取了四條措施:首先清理內(nèi)部差吏,對那些干吃不為、躺平懶散的下級官吏,前任知府、同知的“關系戶”等,建立考核制度,不達考核標準的一律清退,邵武府管轄的四縣縣衙也是如此,以此節(jié)約府衙運行開銷。其次,向北方推銷邵武茶葉和中藥材,以此建立綠色通道。北方如河北、山西、河南等地,茶葉和中藥材都十分缺乏,而邵武卻產(chǎn)量很大,因此,推銷邵武農(nóng)產(chǎn)品就成了他的主要工作之一。第三是打擊土地兼并者,讓窮苦百姓有地可種。針對窮人無地卻還要攤派稅糧的實際情況,他及時召集富戶,要求他們承擔窮苦百姓的糧稅任務,緩解窮苦百姓生活壓力;若不多承擔任務,就要分出部分土地給窮苦百姓。富人見他如此強勢,都說種地“無利”,地是老祖宗留給他們的,也不是他們要多占,于是也就分出少量土地給窮苦百姓耕種。第四就是及時審案。不論是本地由知府親自審問的案件,還是縣衙轉來的案件,他都快審快結,公正辦案,不給賄賂者以口舌和時間。以上四點,使邵武經(jīng)濟為之一振,百姓叫好。其間,有個別賺錢的富戶和案件勝訴的百姓,曾多次到他住處送去財物,表示感謝,都被他婉言謝絕。
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臺灣天地會北路首領林爽文率眾起義,清乾隆皇帝命常青、??蛋?、海蘭察等大臣率兵前去鎮(zhèn)壓,后林爽文戰(zhàn)敗被俘,事態(tài)平息??墒沁@次“剿匪”,清廷除去自己撥下部分銀兩外,還把很多費用讓地方均攤,邵武府把府庫積存銀兩全部拿出還不夠,又要求富戶輸捐。富戶看在馬騰蛟的面子上,咬牙拿出積蓄,終于完成了這次均攤任務,但馬騰蛟心里卻難受無比。他沒有想到自己經(jīng)營五年的邵武竟然因一次戰(zhàn)爭而重新陷入貧窮,自覺無顏再見邵武父老,便于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回歸忻州,囊橐蕭瑟,此后閉門不出,繼續(xù)研究詩文,于清嘉慶十四年(1809年)因病去世,終年79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