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城東南方向的西閻鎮(zhèn)曹公村作為一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村內古建筑眾多,具有濃郁的地域特色。村中的國保四圣宮以同時供奉“堯、舜、禹、湯”四位帝王而聞名于世。其廟內的一座至正年間的元代舞樓,則為研究元雜劇以及元代舞樓規(guī)制提供了可靠的實物印證。筆者通過田野調查,發(fā)現四圣宮的建立和治理水患有關。作為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場所,“春祈秋報,迎神賽社”數百年間不斷上演,使得四圣宮廟會成為當地的一大勝景。古村落、古道觀、古戲樓、古民居、古廟會,使得曹公村這座古典建筑群具有了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
曹公村位于翼城、沁水兩縣的交界處,全村有160多戶,570多口,耕地面積約800多畝,是個典型的山區(qū)小村落。雖說村子小,但是名氣大。曹公村之所以有名,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為曹公村屬于歷史文化名村,先是2016年12月,被住建部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tǒng)村落名錄,接著于2019年1月,又入選第七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二是曹公村擁有一座國保級的古建筑四圣宮,位于村北入口處,廟宇修建得莊嚴巍峨,氣象不凡。
曹公村的地貌,西高東低,坐落在一處臺垣之上,面積有限,所以該村的新農村建設布局選在了原村落東側的平地上,在無形中將村內明清時期的古建筑大體保存下來。該村舊村內部現保存有“元帥祠”“大夫第”等傳統(tǒng)式樣的明清古宅院十多座,且比較集中,形成了民居古建筑群。青石鋪就的巷道,石頭筑起的房屋,木質籬笆搭起的圍墻,街面上聊天的老人,老屋前曬太陽的狗,屋后菜園中成群的土雞,使得這座村莊充滿人間煙火氣息。
同時這座古村的布局符合傳統(tǒng)的堪輿之說。村子的東面是一條河流,俗稱“十字河”,根據《走進翼城》中關于翼城水利的相關介紹,其屬于續(xù)魯峪河的上游分支,河道有水,但是水量較小。村北入口處,建有一座四圣宮,是一座元代的道教宮觀,以河道為海拔基準點觀測的話,四圣宮建立在10多米高的一座土垣臺基之上,因此我推測,這座道觀的建立和村東的河流有一定關聯。很可能是這條河流在古代水流量較大,對于村莊百姓的生命財產構成了一定程度的威脅,村里的百姓為了鎮(zhèn)壓水患,才集資在村北入口的高地上建起了這座道觀。四圣宮距離村子的正中位置大概有500米的距離,主村在四圣宮的西北面,與四圣宮相比,海拔還要高5米左右,村落的正中央是曹元帥祠,曹元帥祠堂往東鱗次分布著“大夫第”等十余座古宅院,整體地勢是西北高東南低,所以主體街道是有一定坡度的。由于處在晉南與晉東南交界處的山區(qū),這里的房子使用大塊的石頭作為主建筑材料,街道、院墻、房屋的墻壁主要使用石塊,只有墻體的上部和頂部使用少量的青磚進行建設,這也顯示出因地制宜的建筑特色。沿著主街道往南,地勢又逐漸降低,村南的地標是一株大槐樹,據傳種植于隋代,距今已經有上千年的樹齡?;睒涞闹苓?,建有幾座四合院,推測這里應該就是過去村落的南面邊緣。中國的傳統(tǒng)村落,通常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氏族村落,村落的核心景觀即為宗族祠堂。古人崇尚風水,也會根據五行八卦的理論在村中建設神廟、天池、寶塔以及種樹,以彌補缺憾,鎮(zhèn)壓惡煞,庇護后人。因此,曹公村先民根據東面臨河,西面為臺垣,且西高東低的地勢,以元帥祠堂為核心,在村北口建設有四圣宮,在村南口種植有千年大槐樹作為地標,可以看出曹公村的布局屬于典型的北方傳統(tǒng)村落布局。
四圣宮屬道教宮觀,由三座并列的一進院落組成,道觀坐北向南,占地面積3338.19平方米,建筑面積1541.41平方米,由西向東分別為道院(住持修行者居住的院落)、四圣宮院、關帝廟院,全院共有大小建筑24處,碑刻、經幢、影壁等31座(通),2006年5月25日被國務院核定并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廟內“重修堯舜禹湯之廟記”碑記載,四圣宮創(chuàng)建于元至正年間(1341—1368),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曾重修四圣宮,清嘉慶十五年(1810年)添建了關帝廟院,民國7年(1918年)、1999年分別進行了局部修葺,2005年翼城文物部門委托專業(yè)古建修繕單位山西萬榮古建工程有限公司對四圣宮進行了大修。現存主體建筑中,大殿和舞樓為元代建筑,其他為明、清建筑。
山門位于四圣宮的西南角,坐東向西,為一層三門式殿閣建筑,面闊三間(長10.1米),進深四椽(寬6.86米),通高7.65米,單檐懸山頂,頂部的正脊使用了名貴的琉璃雕花筒子,正脊的中央豎立有寶瓶,左右兩側分別是琉璃獅、象。大門南北兩側的影壁上分別雕刻有青龍和白虎,作為鎮(zhèn)觀神獸,雕工古樸,花紋精美。進入山門,眼前為一道整齊的長廊,長廊的盡頭為一座長方形的琉璃影壁,據早年曾擔任曹公村會計的侯位祿老先生講述,影壁原本為琉璃壁畫,內容為“姜太公渭水垂釣圖”,可惜于“文革”期間被毀。長廊位于四圣宮的最南側,坐南向北,共有十二間(長30.96米),進深二椽(寬3.25米),單檐硬山頂,通高 5.375米,為清代建筑。長廊的北側即為道院、四圣宮院、關帝廟院等三個連為一體的院落。具體次序如下:東面為宮觀住持住宿修行的道院,中間為供奉“堯舜禹湯”四圣的中院,西面為清代續(xù)建的關帝院。四圣宮規(guī)模較大,布局靈活,采用三條軸線,以院落的方式組織建筑布局,將山門放置在西南角處。中間軸線建筑高于左右兩條軸線上的建筑,反映出空間的主從關系和沿中軸線序列層層遞進的空間序列。三個院落布局完整,建筑宏偉,屬于典型的傳統(tǒng)道教建筑風格。
下面我將四圣宮的主體建筑進行一個簡單的介紹與梳理。四圣宮院中軸線有舞樓、正殿,軸線兩側有旁門、東西廊房、東西配殿、東西耳殿。正殿位于中院中軸線北端,坐北面南,只有一層,面闊五間(長16.54米),進深四椽(寬9.305米),通高 9.71 米,單檐懸山頂,梁架為四椽栿通達前后檐用二柱,前后檐下五鋪作斗栱共12朵。整體分析,該建筑用材碩大規(guī)整,結構精巧,設計合理,不乏為元代建筑之佳作。正殿的東西兩側建有耳殿,為二層建筑,面闊三間(長6.85米),進深三椽(寬5.91米),通高6.27米,單檐懸山頂,具有濃重的明清建筑風格。正殿前的東西兩側分別建有東西配殿,為二層建筑,面闊三間(長9.0米),進深二椽(寬4.145米),通高 6.23米,建于明清時期,東西配殿的二層與東西廊坊的二層相通,入口就在東西配殿的內部樓梯。東西配殿南側為東西看房,為二層廊坊式的木質建筑,面闊六間(長16.34米),進深二椽(寬4.55米),通高5.98米,單檐懸山頂,廊坊的二層與東西配殿的二層相通,為清代建筑遺構。中院中軸線的南端為一座元代舞樓,坐南面北,單檐歇山頂,不論是角柱,還是斗栱,抑或是頂部的斗八藻井,都具有濃郁的元代建筑風格。舞樓的東西兩側為東西宮門,一層建筑,面闊三間(長11.27米),進深四椽(寬7.68米),通高6.825米,單檐硬山頂,為明清建筑,東西宮門的梁架上繪有明清時期流行的云海與蟠龍紋。
四圣宮的一大出奇之處,即在于同時供奉著堯、舜、禹、湯四位上古先王。之所以要建廟祭祀四圣,主要在于四圣和翼城都存在一些歷史淵源?!皥颉庇械滦?,十五歲便受封唐侯,領地就在今天的翼城、曲沃、襄汾、浮山一帶,據明代嘉靖版縣志《翼乘》記載,里砦鎮(zhèn)的唐城就是帝堯作為諸侯的封邑,其取代“帝摯”成為諸侯聯盟的大首領之后,遷都平陽(今襄汾陶寺);“舜”以“孝友”名聞諸侯,繼承堯帝職位之前,一直躬耕于歷山,今天翼城、沁水、垣曲三縣交界處的歷山之上,與舜有關的地名與典故非常多,比如舜王坪、舜王床、舜王谷等,此外歷山還是上古歷法“二十四節(jié)氣”的誕生之地;“禹”以治水名垂青史,為了治理水患,曾“三過家門而不入”,被后世傳為佳話,同時大禹也結束了“禪讓制”,開啟了“家天下”,是夏王朝建立的始祖,而翼城位于古冀州之地,號“大夏之墟”;“湯”為商王朝的建立者,其在夏朝末年,利用“夏桀”的暴虐,起兵反夏,在討伐夏桀時,路經翼城,飲水甘泉,路居下亢,翼城現在有甘泉村(原為鄉(xiāng)鎮(zhèn)),處中條山脈之中,地勢險要,為晉南通往晉東南的戰(zhàn)略要道,歷來皆為兵家必爭之地。因為古人崇尚“賢人政治”,將“堯之德、舜之孝、禹之功、湯之賢”并稱,所以將四圣同時迎奉在一座廟宇之內,也就不難理解了。根據筆者在本文第一節(jié)的推測,四圣宮在現實中應該和鎮(zhèn)壓水患有關,歷史上的大禹就以治理上古水患聞名于世,與此同時,堯帝、舜帝在翼城留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而晉南、晉東南靠近河南,遍布湯王廟,因此曹公村的四圣宮才出現了“堯舜禹湯,四圣同祀”的文化景觀。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古代修建廟宇,花費巨大,需要地方官府以及當地鄉(xiāng)紳、富豪捐獻錢糧木料,堯、舜、禹、湯四位先王,皆功績巨大,名垂青史,四人無論任何一位都可以單獨立廟祭祀,而曹公村之所以將四位先王供奉在同一所廟宇之中,很大可能是經費有限,難以為四人單獨建廟,這從四圣宮由曹公、十字河、堡子村、上河、核桃園五個村子聯合捐資籌建,即可見一斑,畢竟古代農村的經濟繁榮程度及生產力發(fā)展水平都難以同今天相提并論。
四圣宮于2006 年被國務院核定并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之所以能入選,與廟內保存完好的一座元代舞樓有很大的關系。元代戲曲高度發(fā)達,不僅元曲作家、表演藝術家名家輩出,而且傳世的經典曲目較多,但是受限于兵燹戰(zhàn)火,現今存世的元代舞樓僅有八座(不包含元代舞樓遺址),物以稀為貴,因而現今存世的元代舞樓皆躋身國保單位。
四圣宮內的這座舞樓坐南向北,石砌臺基高約1.5米,面寬、進深各為一間,平面近方形,其面闊7.71米,進深7.21米,單檐歇山頂。臺前及兩側前部十分寬敞明亮,可供觀眾三面看戲,它的背面及兩側后部都筑有墻壁(兩山墻壁僅后部一段,約為墻寬的三分之一,前面大部分和前檐一樣對外敞露),臺上無前后場之分。
四角立角柱4根,兩側后半部分與背面墻內立撐柱4根,共有8根柱子支撐頂部載荷。四角柱之上設十字相交的角替,四面施大欄額結成井字形框架。普柏坊上施五鋪作出雙昂斗栱,形式粗獷。四面共施斗栱20朵,四角鋪作各異,其上角梁疊構,斗栱粗獷,雀替柔美,多層的井口梁斜向交錯安裝,加之斗栱的承托與垂柱的互相呼應,樓頂結架由8根大戧共同支撐中心雷公柱,從而形成一個造型龐大而又異常精巧的穹窿式斗八藻井,遠觀如同一個八卦造型。兩山設平梁、叉手、侏儒柱承托脊酹,結成九脊式樓頂。樓頂舉折較平緩,飛檐挑出,翼角翚飛。正脊和垂脊采用名貴精致的琉璃雕花筒子脊,脊剎為琉璃寶瓶連珠,左右置琉璃獅、象,兩端各安放有一條琉璃鴟吻,鴟吻的尾部向上卷曲,氣勢雄偉。
現今存世的元代舞樓中規(guī)模最大的是翼城縣武池喬澤廟元代舞樓,規(guī)模最小的是石樓縣殿山圣母廟元代舞樓,曹公村四圣宮之內的這座元代舞樓,規(guī)模比喬澤廟元代舞樓稍小,面闊7.71米(喬澤廟為9.4米),進深7.21米(喬澤廟為9.35米),通高13米(二者高度相當),井字形梁架結構,單檐歇山頂,但是形制規(guī)整,保存完好。尤其是該舞樓東北角柱的抱柱石上,工匠不僅在其上雕刻了各自的名字,也記載了舞樓的修筑時間:至正四年(1344年,為元順帝的年號),這種于戲臺角柱抱柱石上記載舞樓誕生年代的建筑特征,在現今存世的八座元代舞樓中獨樹一幟。簡言之,四圣宮內的這座舞樓,建筑粗獷豪邁,造型大方美觀,為元代建筑的佳作,對于研究元代舞樓規(guī)制、中國戲曲發(fā)展史以及元雜劇在晉南地區(qū)的流傳皆具有重要價值。
要了解一座寺廟宮觀的歷史文化,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解讀其廟宇內部保存的碑刻,四圣宮內共存有影壁、經幢、碑刻等31通,但是很多都為斷碣殘碑,難以識別解讀,其保存最為完好的為一塊明代嘉靖朝的石碑,碑質青石。螭首。額高100厘米、寬91厘米、厚323厘米。額題“重修四代明君廟記”。碑身高188厘米、寬84厘米、厚25厘米。碑文楷書。陰陽兩面刻。碑陽首題“西閻曹公里重修堯舜禹湯之廟記”。正文18行,滿行56字,共1115字。碑陰鐫施財人姓名。侯九臣撰文。張鍲書丹。楊緯篆額。段刁、陳善刻。建碑日期為大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歲次己未三月戊辰,碑面有磨損、剝離較重,文字漫漶,解讀起來有一定困難。但是碑刻對于四圣宮的修建歷史、建廟初衷、集資情況、廟會盛況,尤其是戲曲演出都做了詳細的記載,內涵豐富,令人大開眼界。
現將碑文全文列出,與眾君分享:
【碑文】
(碑陽)
粵稽自饗祀之說昉于《禮》,流而為迎神賽社之風,自萃渙之卦書于《易》,廣而為建廟塑像之事。蓋享祀所以盡春祈秋報之典,而廟宇所以為居圣率神之地,其諸并行不悖之義也。自隆古以及今日,由王都以達窮鄉(xiāng),無地無神,無神無廟。而我曹公里乃古歷山之腳,舜建業(yè)之名地也,獨可以廢此義乎!雖然“卜郊三望,難迯魯史之譏;過魯一祀,深□漢□之義”,以此見“見義不為為無勇”,而祭非其鬼,不免失之饞也,矧又有勞民傷財之嫌乎。是故狄仁杰巡撫江南,奏毀吳楚淫祀千七百所,□穎經略廣東,所□淫祀則必焚之。潘氏曰“此萬代之所瞻仰也”,詎不信夫!我曹公里廟神,脫今亦似吳楚廣東之淫,方將焚毀之不暇,而矧有以重修,徒勞 民 傷 財 耶!今觀廟神堯、舜、禹、湯,天下之大圣君也;關、包、楊、蘇,天下之大賢相也。堯都平陽,禹都安邑,舜湯都蒲亳,莫非吾里密邇沾化之地,□其化,感其德,而缺其報可乎!關輔漢帝,楊輔唐宗,包、蘇輔宋室,莫非前代忠義流芳之人,歆其芳,敬其行,而乏其祀可乎!嗚呼!我里之廟,神在此而不在彼,此其起扵至正,建于村北,分社人為三甲,盡享祀于四時,致誠、致慤、致沐、散齋,為最得矣。惜也遁世已遠,為廟幾廢,神靈將無所棲,祀典將不之存,社人可以坐視而不為之所乎。耆民侯世昂為首,起公謀,督眾興工,墜者具之,缺者補之,圮者振之,陳者更之。殿宇廊廡,土 木更新,燦燦然聳人之覌瞻;圣君賢相,形象非舊,昭昭然耀人之耳目。自是而神靈有棲;自是而饗賽不廢;自是而可以免商受之謂祭無益;自是而可以免楚人之王祭不供;自是而可以免葛伯之放縱無其道;自是而可以免魯褅之怠惰?!踝阌^報德報功,自是而可以無盡;祭內祭外,自是而可以如在。后之人當舉行成規(guī),遵守定禮,清明取水,半途邀盤,先日送□□,次日迎神。音樂為之喧嘩,神馬為之縱橫,旗彩為之飛揚。帶枷執(zhí)扇拖鐵索者各隨所愿,而盡廼心。既而底廟大賽三日,樂人動至百口,神筵 輪以三甲,飯食樂錢依沠散而不違。賽罷將軟桉輪至何村,每歲獻豬羊十二。此皆在后人世守之,而勿失焉爾。慎毋曰:“鄭僑惠人也,而以何神棄扵弗禱;文仲大臣也,而祀爰居失扵不智?!鳖櫸彷吂稳怂範枺乙苑票≈畠x,鄉(xiāng)村之賽,褻瀆神明乎!宜思“報恩不以分限,伸敬不以禮拘”,茍有其誠,則有其神。雖以多為貴,而百物俱俻可也;雖以少為貴,而二簋用享亦可也。嗟夫!廟一修而眾美咸集,則重修之舉甚盛也。玆舉也,倡□□□之而始其事者,耆民侯世昂也;和之而樂其事者,侯孟余、侯孟洪、侯孟錦、侯萬莊、王得盈、王得保、李付周、侯孟弼、張得周、侯世□、秦朝碧、侯世利、侯九愛、王尚錦、王鴻、朱仲斈也;助之而成其事者,監(jiān)生侯九昱、舉人侯九臣、生員侯九晃、侯九州,及本村、十字河、堡子村、上河、核桃園,各隨貧富而施財有差也。此其大畧耳,若其詳則有碑隂所敘可考矣。謹記。
鄭伯通 李壯 梁來 □
大明嘉靖三十八年歲次己未三月戊辰吉日建
玉工:絳縣段刁 陳善 □
(碑陰)
(施財人姓名略)
從這通碑刻可以看出,四圣宮早在唐代就已創(chuàng)建,狄仁杰奉命巡行天下,查毀“淫祀”之時,曾經到過這里,因為此處祭祀的是“堯、舜、禹、湯”四位上古先王,所以該處廟宇得以保留。村民建立廟宇的初衷,除了深感先王德化、祭祀先王之外,還有祈求神靈庇護,希冀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根據碑文記載,這座廟宇一開始除了祭祀“堯、舜、禹、湯”,還隨從祭祀關羽、楊恭仁、包拯、蘇緘等四位賢臣。這座廟宇,由曹公、堡子、上河、十河、核桃園五個村子的士紳官民一起集資重修,并且每年的迎神賽社,也由五個村子輪流舉辦,進獻供品,請戲班子酬神唱戲。但是現今的四圣宮之內,只有關羽是占據了東院,獨立祭祀,并未見到楊恭仁、包拯、蘇緘等人的圣像,詢問當地村民,也不清楚是怎么回事。巧合之下,我讀了翼城縣原人大常委會主任程發(fā)睽先生編著的《翼城春秋》一書,該書對曹公四圣宮的淫祀問題進行了闡述:“曹公里的村民對妄濫祭祀早有覺悟,他們遠在清代嘉慶十四年(1809年),就另建新廟對關帝獨立奉祀,而廢去了楊、包、蘇,并附設了村民認為當祭的田祖、瘟神、河伯、土地等??梢姶迕窳⑸窈苡兄v究,他們不諂神,不靡財,而以經濟實惠為原則。這說明,百姓是最樸素,最實際的?!彼^的淫祀,即官方不允許而民間私自進行祭祀的神明,不當祭而祭者為淫祭,不當立而立者為淫祠。楊恭仁的業(yè)績在洛陽,包拯的業(yè)績在開封,蘇緘的業(yè)績在邕州,都不在翼城,所以不適宜祭祀在四圣宮內。
四圣宮的廟會,擁有700多年的歷史,廟會期間除了進行農副產品貿易,還會舉辦戲曲演出,演出的劇目為晉南蒲劇、眉戶以及河蚌舞,可以說晉南地區(qū)的戲曲基礎非常濃厚。而戲曲之所以在農村如此普及,又與這一地區(qū)社會發(fā)展所形成的宗教信仰密切關聯。農耕社會,水、旱、蟲、蝗對于農業(yè)的威脅始終難以擺脫,因此百姓便一面精耕細作,興修農田水利;一面廣修廟宇,寄托神靈庇護。于是眾多的神廟應運而生,如后土廟、東岳廟、關帝廟、觀音殿、馬王廟、水神廟等,既有自然神崇拜,也包括佛教和道教神仙信仰。百姓們生性質樸,講究誠信,待農業(yè)豐收,便去廟宇酬神,除了三牲供品,還需要請戲班子唱戲酬神,是為“春祈秋報,以百戲娛神”。四圣宮內這通明嘉靖三十八年的碑文就是明證:“粵稽自饗祀之說昉于《禮》,流而為迎神賽社之風,自萃渙之卦書于《易》,廣而為建廟塑像之事。蓋享祀所以盡春祈秋報之典,而廟宇所以為居圣率神之地,其諸并行不悖之義也?!闭f明迎神賽社這個傳統(tǒng)由來已久。至于具體的唱戲酬神,碑刻后半部分是這樣描述的“音樂為之喧嘩,神馬為之縱橫,旗彩為之飛揚。……既而底廟大賽三日,樂人動至百口,神筵輪以三甲,飯食樂錢依沠散而不違”,從中揣測當時唱戲的場面肯定非常壯觀。
寧靜的古村落,悠久的四圣宮,壯美的古戲臺,以及夕陽之下表現滄桑的那些古代碑刻,無不散發(fā)著傳統(tǒng)文化的光輝。四圣宮的廟會,作為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研究古代的城鎮(zhèn)經濟以及地域文化亦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畢竟在宋元明清時期,此地都是晉南通往晉東南的交通要道,曹公村東現在依舊保持著已經荒廢了的明清官道。同時通過對廟內明嘉靖三十八年碑文記載的解讀,“自是而可以祭內祭外,自是而可以如在當舉行成規(guī),遵守定理……”可知四圣宮每年的祭祀典禮是周邊多個村莊共同參與的重要文化活動,是地域文化現象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