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黃河流域生態(tài)保護和高質量發(fā)展座談會上強調要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黃河不只是一條流淌于大半個中國的河流,更是中華文化和華夏文明誕生的搖籃,歷史發(fā)展過程中,黃河流域誕生并存續(xù)過諸多政治、文化中心。并且生活在黃河流域的中華兒女延伸出具有深刻教育意義的黃河地域文化、黃河藝術文化、黃河政治文化、黃河紅色文化等。黃河文化也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但是歷來高校對黃河文化的宣傳與教育較少,非流經流域更是甚少。作為我們的母親河,黃河孕育了大半個中國的人口,是中華文化的淵源之流,是滋養(yǎng)中華兒女生命與文化的重要源泉,所以應該促進黃河文化的傳承與保護。誕生于黃河文化的新時代黃河精神——團結、務實、開拓、拼搏、奉獻精神,對于高校育人有著重要的價值引領和德育教育作用。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領域中,當前對于黃河文化的宣傳大多集中于社會層面,高職院校層面較少。華夏兒女在長期的生活與改造黃河過程中,誕生出拼搏、進取、團結、抗爭、勤奮等的優(yōu)良品質,這些優(yōu)秀品質案例以及故事對當代高職院校德育教育起到很多的激勵作用,有效激發(fā)大學生對文化的探索。黃河文化凸顯了諸多德育教育元素,但是目前在學生學習階段中融入較少。特別是在大學階段,團結、務實、開拓、拼搏、奉獻的黃河精神特別具有教育意義,適合融合進某些黃河水利高職院校的德育教育、專業(yè)教育之中。
同時團結、務實、開拓、拼搏、奉獻的黃河精神對于當代大學生德育教育可以作為一個文化宣傳的重要突破口,通過黃河地域、政治、藝術、紅色文化等多重文化特色和文化故事,傳遞給高職院校學生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責任感。黃河精神有重要的價值觀塑造功能,應在大學生價值觀和技能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階段——高職院校德育教育中進行繼承與發(fā)揚。
黃河文化與高校德育研究現狀
與我國德育有所不同,國外一些國家在某一方面的教育成果是很值得學習和探討的。由于教育制度、文化傳統(tǒng)和經濟發(fā)展水平等方面存在差異,導致國與國之間的教育模式也有所不同。教育不是某一階段性的,而是從小學到大學甚至更高學府一脈相承的,這就導致了在某一教學階段中培養(yǎng)學生的側重點不同。在德育方面,中外教育理念有所不同,中國強調社會、集體等,而比如美國強調個人主義。美國的德育理論來源于杜威的實用主義,他提出了“兒童中心主義”的教育原則,反對傳統(tǒng)教育對兒童道德的強迫灌輸,追求的是個人的理想和權利。在國外一些國家重視平時成績,但是并不是完全的應試教育,如將社會實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作為成績考核的一部分。國外研究主要集中于黃河地域研究、治理、生態(tài)方面的研究,對黃河文化和黃河精神研究較少。
在奔騰不息的歷史長河中,黃河作為中華母親河,滋養(yǎng)在母親河流域的兒女們衍生出非常多的黃河文化,歷久彌新的黃河文化凸顯出學術上的包容性、經濟上的先進性、政治上的正統(tǒng)性。黃河地域文化、黃河政治文化、黃河藝術文化、黃河紅色文化、黃河考古文化、黃河旅游文化等,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領域中,黃河文化始終占據重要地位。對于新時代而言,黃河文化對中華文明復興、亞洲命運共同體和人類命運建設具有重要時代價值。當前對于黃河文化的宣傳大多集中于社會層面,高校層面較少。
黃河文化凸顯了諸多德育教育元素,但是目前在學生學習階段中融入較少。特別是在某些專業(yè)的水利型、黃河類型院校,團結、務實、開拓、拼搏、奉獻的黃河精神對于高校德育教育具有鮮明的歷史和時代價值,而且對于課程教學和文化育人可相融合的元素較多。團結、務實、開拓、拼搏、奉獻的黃河精神對于當代大學生德育教育可以作為一個文化宣傳的重要突破口,通過黃河地域、政治、藝術、紅色文化等多重文化特色和文化故事,傳遞給高職院校學生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責任感。
高職院校德育教育存在的問題
高職院校由于教育多關注技能教育,學生德育、思政素質較低,針對當前教育現狀,我們發(fā)現,當前高職院校德育教育普遍存在的問題——學生缺乏內在認知、專業(yè)學科價值沖突、缺乏協(xié)同育人機制、德育缺失文化內涵等。
一、學生缺乏內在認知
高職院校由于學生的學習認知能力較低,對于思政和德育教育的認知更是忽視。學校文化宣傳不足,學生的內在認知是指他們對自己的思維過程、情緒狀態(tài)和學習策略等方面的了解和意識。如果學生缺乏內在認知,可能會影響他們的學習能力和個人發(fā)展。
二、專業(yè)學科價值沖突
高職院校大部分關注技能教育,注重專業(yè)學生教學,忽視學生的德育教育。這會導致高職院校專業(yè)之間更關注技能的傳授,忽視思政類課程的學習,專業(yè)學科之間的價值沖突是指不同學科的目標、方法和價值觀之間可能存在的沖突或矛盾。不同學科之間缺乏交流和合作可能導致學生無法獲得全面的知識和能力培養(yǎng)。這種沖突可能在跨學科教學、教育或實踐中出現,導致就業(yè)中出現技能和素質偏差的問題。
三、缺乏協(xié)同育人機制
缺乏協(xié)同育人機制會影響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教育質量。職業(yè)院校注重技能培育,但是與國家責任發(fā)展包括國家文化、建設發(fā)展格局等脫節(jié)。學生缺乏責任感在價值觀導向等方面容易出問題。再者師生、家校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和合作可能導致教育過程中關鍵信息的丟失和誤解。部分高校教育評價體系過于注重考試成績,專業(yè)學科成績而忽視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發(fā)展。
四、德育缺失文化內涵
高職院校德育教育大多集中于競賽獲獎、專業(yè)技能素質等方面,但是德育教育中,對于傳統(tǒng)文化價值觀、道德規(guī)范和文化傳承等方面的關注不足,校園文化建設可以更關注于德育內涵的滲透作用。
黃河精神融入高職院校德育教育路徑
在中華河流及文化研究中,黃河在其地域位置、水資源開發(fā)、政治的導向性等方面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其所處的特殊地理位置,滋養(yǎng)在母親河流域的兒女們衍生出非常多的黃河文化。針對當前高職院校教育現狀,從新時代文化建設強國背景出發(fā),針對高職院校德育教育文化教育層面內涵缺失的現狀,融合黃河精神中團結、務實、開拓、拼搏、奉獻的德育教育元素,弘揚優(yōu)秀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探索新時代“黃河精神”融入高職院校德育教育路徑。
一、提高文化重視力度,強化黃河沿線文化內核
黃河文化的宣傳首先應該受到高層重視,才能更好地在教育階段落實。比如黃河流經的重要省份寧夏、河南、山東等沿線省市,對于黃河文化的開發(fā)和傳承已經做出了一些舉措,比如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發(fā)布了《山東省黃河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弘揚規(guī)劃》,統(tǒng)籌打造山東黃河流域文化帶,與黃河沿線政府聯動宣傳,整個社會形成一種良好的黃河文化宣傳氛圍。這對于當下宣傳學習黃河文化提供了更好契機。高職院校發(fā)揮地域優(yōu)勢,特別是黃河沿線的高校可以更好地推動學生自我學習黃河文化故事、自發(fā)組織社團或者興趣小組到相關的博物館、展覽館、會議等進行學習,方便理解內化黃河文化、黃河精神,內化德育教育。
二、傳承黃河文化,融合黃河精神案例,拓展德育教育教學路徑
針對當前高職院校普遍缺乏文化育人內涵的現狀,高職院校應該跨學科跨領域融合黃河文化。比如黃河科技學院位于河南鄭州,是一所并不集中于水利相關專業(yè)的、專業(yè)較為普遍化的應用型高職院校,但是因為帶有黃河二字,院校在日常管理和教育中多次運用黃河文化相關知識對學生開展教育,其校長就是黃河水滋養(yǎng)成長的一位教育家,在日常會議及教學中強調黃河是中華文明的滋養(yǎng)之河,要做好黃河文化宣傳,加強院校相關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促進黃河水域及文化的挖掘與創(chuàng)新,建立黃河文化宣傳新媒體平臺,讓黃河文化動起來、新起來、流行起來,并在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中引入黃河精神相關案例,設立黃河文化宣傳欄、組織相關比賽等,方便學生學習黃河相關的文化,宣傳相關故事,這對于其他院校開展黃河文化實際宣傳都可以作為參考。挖掘黃河精神在黃河文化中的體現,在黃河地域文化、黃河政治文化、黃河藝術文化、黃河紅色文化中挖掘能融入高職院校德育典型案例和故事。突出黃河精神的育人功能,既可以豐富高職院校德育教育案例和內涵,又可以更好地發(fā)揮區(qū)域文化的地域作用,同時推動黃河重大戰(zhàn)略的落實與發(fā)展。比如人文、歷史教育學科可融入黃河歷史故事和地域故事案例集;工學類、建筑類學科可融入黃河古代和現代治理案例集;思政、馬院等可融合黃河紅色文化、政治文化案例集;藝術類學院可以融合保衛(wèi)黃河的歌曲、影視、黃河藝術文化案例集等。再在校內設置黃河文化宣傳欄、組織黃河精神學習活動,課堂融入黃河文化相關故事,激發(fā)學生自我教育,學生可自我學習、興趣小組、社團等,探究更多黃河文化,宣傳黃河精神故事,構建“黃河文化故事—高??鐚W科領域融合—學生自我學習”一體化的德育育人體系,拓展學生學習思路,深化德育教育內涵。
三、從“專業(yè)教學”到“德育文化融合”實現多領域融入模式
針對當前高職院校學生德育教育文化教育內涵缺失,豐富職業(yè)院校特別是黃河等類型的水利型院校學生在德育教育和專業(yè)教育中可以用的案例教學。不僅僅是針對專業(yè)學科教育,更是將文化融入德育教育中,在案例融合育人過程中,可以實現多領域融入模式,目前有些院校已經開展了黃河文化融入高校教育或者專業(yè)教學工作中。比如黃河水利職業(yè)技術學院就是一所根植于黃河水利建設為基礎教育開展如水利、測繪、環(huán)境、土木等專業(yè),對于黃河為實際案例的研究較多,并很多應用于教學、專業(yè)、學生比賽活動等中去。學校臨近黃河,在黃河地域、政治、藝術、紅色文化中,能夠更好地組織學生到實地參觀黃河水域、人文等,感受黃河文化。通過開展相關水資源論壇,推動黃河水資源保護與發(fā)展宣傳,對于黃河生態(tài)與地域文化起到了很多教育示范作用。
四、促進學科交叉融合,構建協(xié)同育人格局
在高職院校中融合黃河文化可以發(fā)揮一些黃河沿線學生開展社會實踐、黃河類型企業(yè)與院校合作,從而形成德育教育的“校、家、社”協(xié)同育人格局,理實結合,提高學生職業(yè)素養(yǎng)和就業(yè)的競爭力。將高職院校專業(yè)學科與黃河文化進行融合,在課程思政、思政課程育人過程中,實現學科領域整合、課程跨界融合,形成德育教育校家社協(xié)同育人格局,與社會發(fā)展接續(xù)接軌,聚焦區(qū)域城市發(fā)展目標、經濟發(fā)展和人才需求,明確高職院校育人的目標和思路。特別是黃河沿線院校,突出黃河德育特色,培育工匠精神、黃河奮斗精神、團結精神、革命精神等,從而提高學生道德素養(yǎng)。
高職院校作為培養(yǎng)人才的重要基地,特別是面向社會需求的人才培養(yǎng)對口型院校,對于德育教育其他院校的一些經驗做法可以參考學習。團結、務實、開拓、拼搏、奉獻的黃河精神可以強化高職院校學生德育教育,豐富育人案例,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改革育人模式。山東省是黃河流經的重要省份,應該注重于黃河文化的挖掘與宣傳,大學階段是同學們價值觀塑造的重要時期,融合黃河文化故事可以為高職院校德育教育注入新的文化內容,激發(fā)學生對黃河文化、傳統(tǒng)文化、水域文化的認同感和復興中華文化的責任感,為推動中國文化強國建設貢獻力量。
本文系2023年度高等教育(職業(yè)教育)理論與實踐課題“新時代‘黃河精神’融入高職院校德育教育路徑探索與研究”(項目編號:23SGZ038)研究成果。作者單位:山東協(xié)和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