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擔任初一(7)班班主任期間,班上有一個女生小燕,對班長十分不滿,在周記里多次寫她的壞話。經(jīng)過調查,原來是班長管女生管得嚴,總向老師打小報告,所以有幾個不受管束的女生經(jīng)常與班長針鋒相對。小燕是其中之一,她經(jīng)常不分青紅皂白地說班長的壞話,搞得班上風氣越來越差。
有一天,我主動找小燕談話,她拒絕了,不樂意地說:“我們沒什么好談的?!彼辉敢馀c我溝通,但又在交給我的周記中似乎發(fā)泄一般,寫了很多關于班長的壞話。
我想,既然她的抵觸情緒那么強,從別的地方入手如何?
針對這些情況,我及時與小燕媽媽聯(lián)系,去了她家家訪,具體了解她的成長歷程。原來,小燕從小被送到外婆家養(yǎng)大,直到現(xiàn)在仍住在外婆家。小燕曾回父母身邊住一年,家里有姐姐和弟弟,她覺得父母總偏心弟弟,于是時常與弟弟吵架,也住不慣,去年又搬回外婆家住。
小燕從未開口叫過父母一聲“爸爸媽媽”,她內心埋怨父母,現(xiàn)在也無法與父母溝通。小燕媽媽很無奈地告訴我,現(xiàn)在很后悔讓小燕從小去外婆家住。小燕對外婆很孝順,但不肯認父母。她從小被外公外婆寵溺,現(xiàn)在變得很任性,性格偏激。
當我問到小燕與同學的關系時,她媽媽說, 小燕只與幾個同學要好,不過時常因小事與朋友爭吵,有時甚至斷交,但她也不感到可惜。因為小燕成績好,所以外婆外公只注重成績,沒怎么教她如何為人處世。
回家后,我將小燕身上出現(xiàn)的問題羅列出來,準備“對癥下藥”。由于特殊的家庭背景及學習環(huán)境,她就像刺猬一樣,防御性很強,拒人于千里之外,讓人難以接近。最讓人心疼的是,她沒有安全感,不能與家人、朋友保持正常的親密關系,因擔心受傷害,所以常常破壞親密關系。所以小燕與班長的矛盾,歸根結底,還是她自身心理的問題——她無法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不能體會別人的感受,同時她想法很偏激,一旦事情對她不利,她就會發(fā)起一連串的反擊。
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人言行的背后是他心理的投射,是他對世界的認知、感受。這種感受不一定是真相,甚至是錯誤的,但感受體驗卻是真實的,影響著人的成長與發(fā)展。根據(jù)“情緒ABC理論”,我知道小燕的行為和認知都源自其成長經(jīng)歷。
面對這種情況,我深知不能以平常的教育方式對待她。當班主任多年,我尤其心疼這些偏激任性的學生。他們大多把事情悶在心里,不輕易向他人敞開心扉。小燕個性偏執(zhí),她認定的事情,別人很難改變她的看法。然而她認識水平有限,看待問題都只從自身的角度出發(fā),難免片面甚至錯誤。這種學生也更易受到傷害,走向極端。
作為老師,我們要知道,批評的藝術是在尊重、理解、信任和關心的土壤里開出燦爛的花朵。
我想,“潤物細無聲”的開導或許更容易讓她接受。要想深入了解她的內心世界,我首先要讓她接受我,讓我們之間建立信任關系。因此我還得多跟小燕深度互動,傾聽她的想法,讓她改變態(tài)度。
我從學生那里打聽到她愛吃冰激凌,便專門買了一盒冰激凌,以考試成績好為由,送給全班學生每人一支。大家吃得非常開心。
當天晚自習,我約她出來,去操場上走走,這下她才不情愿地出來。我并不想糾結于她與班長之間的種種是非,而是想專注于解決她內心一直打了千千結的“家”的問題。
“冰激凌好吃嗎?這是我專門在網(wǎng)上買的的網(wǎng)紅冰激凌?!蔽覐墓餐掝}零食談起。她附和著我:“還不錯?!?/p>
“最近怎樣?班長沒有再針對你吧?”我轉入話題。
“她現(xiàn)在才不敢跟我對著干呢!她已經(jīng)怕我了,哈哈?!彼苁堑靡狻?/p>
“最近有跟媽媽聯(lián)系嗎?”我又問。
她沉默,沒過多久,她就說她要回去做作業(yè)了,等有空再聊。
第二次談話又無疾而終。我開始反思,是不是因為我太刻意了,她察覺到我跟她聊天的目的性太強了。那換一種方式如何?
最近的周記里,她寫下的內容平淡無奇。我知道她是在應付作業(yè),但我還是在批改時自我披露,寫下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我小時候,也是被寄養(yǎng)在爺爺奶奶家。父母都在外地打工,一年就回來一兩次,我成了留守兒童。我很希望父母能經(jīng)常回來,可惜他們太忙了。家里有可親的爺爺奶奶,他們都很疼我。但慶幸的是,當我做錯事不承認而又想撒嬌抵賴時,爺爺奶奶并沒有縱容我,而是批評我,講道理給我聽,讓我改正錯誤……因此我學習上很用功,成績也不錯,還一直很獨立。初中我考到市區(qū)重點中學住校,也就離開了爺爺奶奶……”
我在小燕的周記上寫下這些后,我相信她應該能有同感。
發(fā)周記時,我特意觀察小燕。她翻開周記時很安靜,很專注。我想,她應該降低心理防御了。
一天,我正坐在辦公室里整理文件,電話鈴聲突然響起,是小燕媽媽打來的,她聲音帶著幾分急切:“我想這周末接小燕回家吃頓飯,李老師你幫幫忙,跟她說說好嗎?”我在心里輕輕嘆了口氣,答應了,思考著如何去說服小燕。
晚自習時,我把小燕喊出教室。我盡量用溫和的語調,站在她媽媽的立場上,向她解釋一個母親對孩子的深情:“當初父母留下你一個人在外公外婆家住,是因為他們忙著工作,養(yǎng)家糊口,覺得沒時間照顧好你。這確實是父母沒考慮周到?,F(xiàn)在他們意識到這樣做是不對的,想補償你,你卻非常冷漠地拒絕了,甚至不認父母。他們很痛苦?!?/p>
“其實,父母之愛是值得珍惜的。就拿我來說,就算當初父母把我留在爺爺奶奶家,我也不記恨他們。因為爺爺奶奶總告訴我,他們是為了養(yǎng)我,給我買吃的、穿的,才出去工作?!弊詈螅夜膭钚⊙嘤赂疫~出第一步,嘗試與父母交流:“今天你媽媽打電話來說,希望你這周末能回家吃頓飯,不知道你賞不賞臉呢?”
在這半小時的聊天中,小燕一直很安靜,偶爾回答我的問題,也很少反駁我。
她考慮了一會兒,說:“好吧,看在您的面子上,這周我回家吃一次飯?!?/p>
這也是她第一次給我面子。我猜想,她可能很重視家庭,但也感覺很痛苦,不愿意面對。她與父母的這次聚餐可能會是一個轉折點。
周六那天,我特意給她媽媽打了電話,提醒她幾點注意事項:首先,避免在聊天中直接指責小燕;其次,多關注小燕的感受,盡量從她的角度出發(fā)考慮問題;最后,營造輕松的氛圍,讓這次聚餐成為一次愉快的體驗,而不是一場審判。
聚餐那天,小燕的穿著看起來簡單,但能發(fā)現(xiàn)她花了一些心思。她穿了一條淡紫色的裙子,頭發(fā)輕輕地盤在腦后。下課后,她帶著緊張又期待的復雜情緒出發(fā)了。在她離開前,我輕聲提醒她:“記得,無論發(fā)生什么,都保持冷靜,盡量表達你的真實感受?!?/p>
那天下午小燕回來時,臉上帶著輕松的微笑,顯得心情明朗。她向我描述了聚餐的情況:一開始氣氛雖然有些尷尬,但她媽媽很快調整了策略,沒有深究過去的矛盾。她媽媽分享了一些日常小事和自己的工作經(jīng)歷,這讓氣氛逐漸放松。小燕也分享了她在學校的生活以及她和朋友間的趣事。
“其實,他們也很努力,只是方式不對?!毙⊙噙@樣評價她的父母。這是她第一次對父母表示理解,似乎說明她開始從一個新的視角看待家庭。
飯后,她媽媽小心翼翼地提出,希望小燕能更頻繁地回家看看。盡管小燕沒有立刻回應,但從她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一種復雜的情感——既有想接受的期待,也有擔憂和遲疑。
這次聚餐,雖然沒有解決所有問題,但它是一個良好的開始。小燕開始認真考慮與父母的關系,并表示愿意試著理解和接受他們。
隨后幾周,小燕和父母逐漸增加了通話頻率。她更多地分享學校里的事,甚至詢問父母的建議。在這期間,我總是提醒小燕保持開放的心態(tài),也勸她的父母耐心傾聽,不要急于求成。
慢慢地,小燕的家庭關系有了明顯的改善。這讓我意識到,有時候,溝通不僅僅是說出心里話,更重要的是傾聽和理解。
在春風漸暖的夜晚,校園里的櫻花樹悄然盛開。風一吹過,花瓣輕輕飄落,如時間的細沙,靜靜記錄著每個瞬間的流逝。我們就在這樣的夜晚溝通與交流,小燕的心事就如同那些櫻花,悄悄地開放,展露出隱藏已久的情感。
這一次,她終于吐露了心底對班長的不滿。她說:“是不是在您眼中,班長就沒有瑕疵?就算她犯錯,您也會當作沒看見?可是我呢,因為一兩次錯誤,您就一直耿耿于懷,一直對我印象不好,所以我特別討厭班長……”我聽著,心中感到欣慰——她終于肯與我進行心與心的交流了。
面對她的質疑,我沒有急于辯解,而是用心去理解她的憤怒。我耐心地對她說:“要將眼光放寬一些,凡事不能只看表面。當班長做錯事時,我也會批評她。只是批評的時候,你并不知道。有些事要分場合,就像我批評你,我也不會當眾批評一樣,因為要顧及對方的尊嚴呀。”
“想象一下,如果你站在她的位置上,面對上課不斷講小話而擾亂紀律的同學,你會怎么做?”我輕聲問她,引導她從另一個角度審視這個問題,“換位思考,學會站在別人的角度想問題,你的心胸會更加開闊?!?/p>
之前她還據(jù)理力爭,但現(xiàn)在她只是安安靜靜地聽著。這一次,我終于理解了她的敵意源于她對別人,尤其是對老師評價的過分關注。
漸漸地,她與班長之間的誤會消除了。這次事件也讓我明白了,當一個學生有特殊行為的時候,不能僅僅從表面上去看,而要走入她的家庭,了解她童年的經(jīng)歷。
接近學期末,我再次收到她的周記。她主動給我寫了一封信,傾訴她內心的真實感受。
信中,她將自己比作一棵小樹苗:“一棵小樹苗正沐浴著陽光,忽然一場暴雨來臨了,雨滴狠狠地打在它身上。此后,每來一場暴雨,它就與暴雨搏擊。一場場的暴雨后,它長大了,變得魁梧了,最后也懂得了暴雨不是在欺負它,而是在哺育它、滋養(yǎng)它。它懂得暴雨的好了?!?/p>
合上她的周記,我抬頭望向教室外那片開得絢爛的櫻花樹,心中涌起一股無言的感動。迎面吹來一陣清新涼爽的風,也帶來了一個老師最珍貴的收獲——看到學生從風雨中走出,迎向光明和希望。
(作者單位:廣東省東莞市道滘中學)
(插圖:陳明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