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周則范之死:孫中山的湘西護法戰(zhàn)略部署與失敗

      2025-03-12 00:00:00何文平李銀芳
      社會科學研究 2025年2期
      關鍵詞:桂系孫中山湘西

      〔〔摘要〕〕 孫中山在策劃第二次護法運動的過程中,試圖構建以西南地區(qū)為基礎的聯(lián)合攻桂陣線。湘西作為西南戰(zhàn)略要沖且武力基礎厚實,被視為聯(lián)合西南對抗桂系的重要基地。孫中山利用民初以來革命黨在湘西打下的基礎,制定詳細策略,組織湘西護法力量共同進攻桂系。由于譚延闿與桂系陸榮廷結盟,且與湘西周則范合作,孫中山的湘西戰(zhàn)略布局大受干擾。困局中,湘西民黨成員廖湘蕓暗殺了周則范,一度為擁孫派合并湘西勢力清除了障礙,但譚延闿的強勢介入最終導致孫中山在湘西的攻桂戰(zhàn)略部署失敗。由此過程,可以看到民國初期利用地方軍閥力量推動革命運動的復雜背景與脆弱性。

      〔〔關鍵詞〕〕 孫中山;湘西;護法運動;譚延闿;桂系

      〔〔中圖分類號〕〕K261. 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 - 4769 (2025) 02 - 0186 - 11

      在孫中山的革命活動中,西南諸省備受重視。①在籌備第二次護法運動期間,孫中山認為“救國必先滅賊(按原函,上文有“桂賊不滅”,此處即指桂賊)而統(tǒng)一南方”,將桂系軍閥視為救國之首要障礙,策劃在滇、黔、川、湘、粵五省建立聯(lián)合抗桂陣線。③湘西因地處湖南西部,憑借其連接湘、鄂、川、黔四省的戰(zhàn)略位置,成為孫中山策劃第二次護法運動時的核心戰(zhàn)略基地之一。護法戰(zhàn)略的實施很大程度上依賴西南各地民軍的廣泛動員,孫中山選擇湘西作為戰(zhàn)略基地,也意圖整合當?shù)匚溲b力量,為構建西南抗桂聯(lián)盟奠定堅實基礎。然而,當時湖南處于桂系陸榮廷的控制之下,陸又慣于借助其他力量⑤,其與湖南譚延闿聯(lián)手干預湘西,湘西地方軍閥因之卷入各派的爭奪之中,孫中山的湘西護法戰(zhàn)略部署深受影響,終歸失敗。

      學界關于西南地區(qū)護法運動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滇黔軍閥和桂系軍閥等主要派系①,對孫中山在湘西的戰(zhàn)略部署關注不足。②本文通過梳理當時報刊消息、孫中山與各方函電等史料,重建護法運動期間孫中山對湘西的關注與戰(zhàn)略部署等基本史實,分析其所面臨的挑戰(zhàn)及陷入困境的原因,揭示民國初期利用地方軍閥力量推動革命運動的復雜背景與脆弱性。

      一、南北對峙中的湘西護法局勢

      湘西在聯(lián)結滇黔與中原之戰(zhàn)略通道上扮演著重要角色,被視為大西南門戶。近代湘西的戰(zhàn)略地位顯要,也跟其特別的武力傳統(tǒng)分不開。嘉慶初年,為加強苗疆地區(qū)的軍事防御和社會控制,清政府在湘西設立屯防,建立了一支約一萬三千人的屯防兵勇隊伍。道光年間,因應變局之需,湘西屯防兵勇被朝廷頻繁征調“平亂”,參與到更為廣泛的軍事行動之中③,由原先主要負責地方防守的“亦兵亦農”武裝逐漸演變?yōu)槌⒄鲬?zhàn)的“職業(yè)化”軍事力量。太平天國戰(zhàn)爭期間,湘西也是湘軍、淮軍的重要兵源地。④遠行征戰(zhàn),屯防兵勇積累了戰(zhàn)功,其地位與社會影響隨之大有改變。晚清全國裁汰綠營,鎮(zhèn)筸綠營與綏靖鎮(zhèn)綠營因善戰(zhàn)得以留存。民國初年,袁世凱仍保留湘西的綠營和屯防,以應對湘西周邊頻繁出現(xiàn)的匪患。

      經過晚清與民初的系列征戰(zhàn)與整合,湘西的武裝力量逐步演變?yōu)榫G營、屯防勇丁與新軍巡防軍的融合體,并于民初形成了所謂的新“四大勢力”,分別由湘西鎮(zhèn)守使、辰沅道道尹、綏靖鎮(zhèn)守使和湘西鎮(zhèn)守副使所控制。⑥1913年,熊希齡支持田家后裔田應詔成為湘西鎮(zhèn)守使,掌握了包括綠營和屯防軍在內的湘西核心軍力。出生于沅州的張學濟,與熊希齡關系密切,被熊推薦擔任湖南監(jiān)察使,1916年兼任辰沅道道尹,次年正式就職,掌握三千余人的軍隊,躋身于地方實力派人物之列。綏靖鎮(zhèn)守使謝重光,舉人出身,掌管千余名綠營兵力,盡管其實戰(zhàn)能力有限,但在亂局中的湘西占有一席之地。1913年被任命為湘西鎮(zhèn)守副使的陶忠洵,為北軍舊部,也控制著一定的武裝,后由周則范接替。到1916年,湘西田應詔、張學濟、周則范及謝重光等護法軍事力量約有一萬一千余人。⑦

      辛亥革命時期,田興恕之子、鎮(zhèn)筸鎮(zhèn)總兵周瑞龍的女婿、同盟會成員田應全,聯(lián)合當?shù)馗缋蠒最I唐世鈞等人組織光復軍,推動湘西光復,成為新政權的核心成員。民國初年,袁世凱政權破壞了常德等地的革命機構,但湘西的革命活動依然活躍。⑨孫中山派遣程潛與羅劍仇在上海會面,加強湘西的革命活動。羅劍仇以“湖南游擊軍”名義在湘西北部迅速擴大勢力范圍⑩,于1916年初以護國軍之名控制了湘西北部的永定、桑植、永順等地。???1917年羅劍仇遇刺。1918年湖南護法軍第一軍總司令林德軒進駐大庸縣,根據(jù)孫中山的指示,控制了湘西北部多個縣份,將其發(fā)展為革命派的戰(zhàn)略要地,孫中山的革命影響在該地區(qū)得以延續(xù)。

      民國初年,湘西在南北之爭中局勢混亂,匪勢猖獗。田應詔與張學濟在時任湘西宣慰使熊希齡的默許下采取中立政策,一面剿匪維穩(wěn),一面積聚力量,避免直接卷入南北沖突。然而,護法運動爆發(fā)后,湘西成為各派爭奪的戰(zhàn)場。1917年底至1918年初,北洋軍閥兩次進攻湖南,由北洋政府任命的湖南督軍傅良佐試圖以剿匪之名控制湘西,引發(fā)湘西軍閥的強烈反抗,田應詔和張學濟由中立轉向支持南方護法軍,積極抗擊北洋勢力的擴張。①

      1918年1月,北洋軍進攻湖北荊州和襄陽,川滇黔靖國聯(lián)軍在唐繼堯的指揮下忙于平定四川內亂,無力援助,湘粵桂護國聯(lián)軍總司令譚浩明也未能有效響應。緊要關頭,孫中山以援助荊襄重任賦予湘西力量,委任張學濟為湘西護法軍總司令,并派遣秘書李建中擔任湘西勞軍使,負責協(xié)調當?shù)剀娛铝α俊O中山向張學濟、田應詔、周則范與林德軒等人發(fā)出指令,強調湘西戰(zhàn)略的重要性及對湖北援助的必要性,指出“惟當此一發(fā)千鈞之際”,“督率湘西健兒,一致出師援鄂,扼武漢以控幽燕,則長江流域,不崇朝而定。大局問題,亦易解決也?!雹?/p>

      孫中山的戰(zhàn)略部署突出了湘西在南北政局中的地位。湘西各軍明白,荊襄一旦失守,湘西將面臨“唇亡齒寒”的境地③,因此迅速響應孫中山的號召。張學濟在沅陵宣布起義,正式就任湘西護法軍總司令,田應詔和周則范也宣布起義,三方聯(lián)合集結一萬六千兵力④,迅速向湖北石首和公安地區(qū)推進,力圖削弱北洋軍力,守護荊襄戰(zhàn)線。

      譚浩明意圖通過控制湘西援鄂軍來擴大其在湖南的影響力,任命李書城為湘西防務督辦⑤,并提拔其為湘西援鄂軍第一路總司令,同時任命田應詔和周則范為第二、第三路總司令。⑥此舉直接邊緣化了孫中山任命的湘西護法軍總司令張學濟,導致湘西援鄂軍的指揮體系出現(xiàn)混亂。在與北洋軍的對抗中,湘西軍隊因此潰敗。張學濟被迫撤退至辰州,田應詔與周則范撤至常德。

      1918年3月,隨著岳陽和長沙相繼被北方軍閥控制,常德“頓形突出之勢”,成為前線重鎮(zhèn)。譚浩明抓住北軍張敬堯派重兵進攻常德的時機,迅速派遣桂軍第二司令林俊亭入駐常德,加強對湘西各軍的控制。其時,田應詔部、胡瑛部和周則范部共約一萬二千余人駐守常德,面對北洋軍的進攻,力顯薄弱。⑦林俊亭抵達后,立即采取措施限制湘西軍隊的征稅和籌款權利,意圖吞并湘西武裝,擴張自身勢力,導致湘西軍陷入“進無門,而退無路”的困境。⑧面對此種局勢,湖南參議員田永正迅速向孫中山報告了常德的危急情況,建議孫中山介入,促進湘西與黔軍的合作,防止譚浩明“猖獗于湖南”。⑨

      孫中山因軍政府改組問題與桂系已產生嚴重分歧,在了解到桂系援湘的真實意圖后,為穩(wěn)固湘西局勢,1918年4月,孫中山向唐繼堯提議任命田應詔和周則范分別擔任湘南靖國軍第一軍和第二軍總司令。⑩針對湘西軍隊在常德的孤立無援和財政困窘,孫中山希望地方革命力量能“籌款接濟”。這些舉動旨在促進湘西各軍“傾向軍府”。①

      在孫中山策略的推動下,唐繼堯和劉顯世指派黔軍第一混成旅旅長盧燾和游擊司令王華裔率部進駐辰州和洪江,加強湘西防御。②田應詔被任命為湘西靖國軍第一軍軍長,張學濟為第二軍軍長,胡瑛、謝重光、林德軒分別擔任第三、第四與第五軍的軍長。湘西靖國軍五軍格局的確立,提升了其在南北政治格局中的戰(zhàn)略地位。周則范因與譚浩明關系密切,未加入靖國軍體系,而是繼續(xù)使用“護法軍”稱號,自封為“湘西護法軍總司令”。③對此,孫中山批評道,“近時號稱護法諸軍,其名稱雖極正大,實則皆為權利之爭”。④

      隨后,根據(jù)段祺瑞的命令,北洋政府派遣第十六混成旅旅長馮玉祥進駐常德。但由于與段祺瑞的矛盾,馮玉祥宣布中立,并與田應詔、周則范達成合議,促使田、周撤出常德。此一變動重塑了湘西的軍事格局,馮玉祥駐守辰州,黔軍盧燾、王華裔分駐辰州、洪江,形成相互制衡局面。

      田應詔和張學濟為應對復雜局勢,成立“湘西軍民兩政會議處”,旨在統(tǒng)一湘西軍民兩政,減少外部干預。會議處由覃振、平剛、田應詔、張學濟、胡瑛、謝重光、林德軒、楊思義等八位評議員組成,負責湘西的各項重大事務;還設立了軍政處和民政處,由田應詔擔任軍政長,張學濟擔任民政長,意在強化湘西的軍事與行政統(tǒng)籌。⑥

      于是,湘西地區(qū)形成了外來黔軍、北洋軍,田應詔和張學濟領導的靖國軍,以及周則范領導的護法軍共存的復雜軍事格局。田應詔控制鳳凰、乾城、麻陽、瀘溪等湘西中心地區(qū),這些地方是清代湘西綠營和屯兵的主要駐守地,也是湘西的軍事和政治中心。張學濟控制了沅水流域的沅陵、保靖、永順、古丈等縣,沅水作為連接西南與中原的重要水路,在經濟和戰(zhàn)略上都具有重要意義。謝重光的勢力則以永綏為中心,輻射至龍山等縣。永綏在清代是苗疆三廳之一,亦是湘西軍事和屯務重鎮(zhèn)。胡瑛掌控辰溪、瀘溪等地區(qū)。林德軒的部隊主要分布于湘西北部的桑植、永順、保靖、龍山等地,代表著孫中山在湘西的影響力。在五大靖國軍力量中,田應詔與張學濟勢力最強,其總司令部均設于戰(zhàn)略要地辰州。⑦辰州位于湘西的沅水流域,是云貴通往常德的關鍵通道,對西南防御極為重要。

      周則范則以洪江和溆浦為軍事?lián)c,控制沅水以南的溆浦、辰溪、通道、會同、綏寧等地⑧,其部有四個梯團,分別由蔡鉅猷、劉敘彝、楊玉生及廖湘蕓指揮。洪江作為滇黔鴉片運輸?shù)闹饕ǖ?,為其軍隊提供了豐厚的鴉片稅收。

      在湘西的兩派護法力量之中,無論是靖國軍還是護法軍,均有中華革命黨成員的參與。覃振任湘西軍民兩政會議處評議員,林德軒任湘西靖國軍第五軍軍長。林德軒和田應詔有同學及同袍之誼。周則范部第四梯團團長廖湘蕓,最初由孫中山任命為湖南護法軍游擊總司令,后在周控制的安化地區(qū)組織了約一千人的部隊。雖沒有直接證據(jù)顯示這一行動由孫中山直接策劃,但廖部無疑對周則范的勢力構成了一定的制衡。周則范主動與廖湘蕓合作,似有應對潛在威脅的考量。在鄂州救援戰(zhàn)中,廖湘蕓部隊實力大增,繳獲了千余支槍械,成為周則范手下四支力量中勢力最為強大的一支。⑨

      二、孫中山的期待與周則范之死

      經歷首次護法戰(zhàn)爭失敗后,孫中山意識到桂系已成革命之障礙,將討伐桂系作為首要任務。孫中山籌謀聯(lián)合滇黔川湘粵五地,“先滅桂賊,以統(tǒng)一南方”,進而“出師北上,力爭中原”。①為此,孫中山與革命黨積極尋求與西南民軍革命勢力的合作。②湘西成為構建攻桂戰(zhàn)線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孫中山復函田應詔指出,若湘西各軍“秉承籌策”,則“有指臂之效”。孫中山寄望湘西護法力量“與閩中同志同時并進,湘則南入柳、桂,閩則西略潮、惠,而桂、粵內部亦同時起,則桂賊可一朝撲滅也”。④

      孫中山期盼湘西護法力量團結一心,但由于各派政治勢力的滲透,湘西護法各軍之間存在矛盾甚至對立。周則范與張學濟之間隙由來已久,矛盾尤為突出。早在1916年,湘西鎮(zhèn)守副使陶忠洵辭職后,時為辰沅道尹的張學濟,向熊希齡表達“意愿就武職”。熊希齡與張學濟關系深厚,對周則范持批評態(tài)度。因此,熊向譚延闿建議,“容川性質近于軍事,不宜再兼道尹”。⑤同時,熊告誡譚延闿,周則范“此等小人,往往希榮好事,不顧大局”,為“害群之馬”。⑥熊希齡明確反對,譚延闿婉轉回應。最終在1916年10月,周則范被提升為湘西鎮(zhèn)守副使。周、張因爭奪湘西鎮(zhèn)守副使職位結下怨恨。

      周雖與田、張關系并不融洽,且為熊希齡所不喜,但在譚延闿的庇護下,周在湘西迅速穩(wěn)固了自己的地位,并不斷擴大勢力。1918年,周則范向永綏茶洞副將宋海濤伸出援手,助其驅離了謝重光。謝退往云南,淡出湘西的軍政核心。此后,宋海濤控制了永綏、保靖、永順和龍山,并掌管綏、保兩縣的屯務。因宋海濤投向了周則范,周的勢力從湘西西南部擴張到北部,形成了與田應詔相匹敵的軍事局面。二者“既各欲擴張其勢力,乃勃然生吞并之心”,皆存吞并彼此的野心。⑦

      在湘西的護法軍事力量中,周則范不僅與湘西靖國軍對立,而且由于政見分歧,與其部下第四梯團團長廖湘蕓的關系也持續(xù)緊張。孫中山對廖湘蕓在湘西地區(qū)的經營曾表示贊許,對其“以孤軍奮起,辛苦支持,至今日而蔚成勁旅”深感欣慰,并鼓勵其“益加訓練淬厲,以為國用”。⑧孫中山希望湘西各軍“能念唇齒相依之誼,推誠聯(lián)合,成一大團體”。⑨為此,孫中山曾致函周則范,寄望其與廖湘蕓團結一致,“堅持不撓,克竟偉績,以戡定國難,為民造?!?。⑩但周則范似不為所動,未與廖湘蕓達成有效的合作。

      在孫中山看來,西南聯(lián)合攻桂戰(zhàn)線中,湖南處于關鍵的中間位置,志在必得,但這一計劃遭遇譚延闿的阻撓。1919年初,孫中山任命程潛為湘軍總司令,駐扎郴州。而桂系的陸榮廷支持譚延闿出任湖南督軍,駐地永州。由此,湘南形成了程潛與譚延闿二元對峙的局面,各自控制一方,背后依賴不同的政治勢力。當時湖南局勢并不利于譚延闿,省城長沙被皖系張敬堯控制,衡陽則為直系吳佩孚占據(jù)。譚延闿僅實際掌控永州一帶的湘南地區(qū)。作為湘系軍閥代表,譚延闿和趙恒惕軍事實力較弱,主要依靠政治投機,“或附南,或附北,借重外力以自存”。①

      為了重掌湖南的軍政權力,譚延闿與桂系陸榮廷結盟,重建湘桂戰(zhàn)線,并利用直系和皖系間的矛盾,促成桂系陸榮廷與直系吳佩孚合作,簽署《救國同盟軍草約》。②1919年,借助陸鴻逵事件,譚延闿迫使程潛離開湖南,成為湘南湘軍的唯一統(tǒng)帥。隨后,譚延闿計劃攻占長沙,驅逐張敬堯,并將目標指向湘西。

      譚延闿與陸榮廷的聯(lián)盟行動引起了孫中山的關注。1919年,南北軍閥議和,陸榮廷提出“取消國會、軍政府,單獨投降”③,直接違背了孫中山堅持以憲法和恢復國會為首要合議條件的政策。④譚延闿支持陸榮廷的提議,并希望將督湘的職務納入和談條件中⑤,試圖通過談判實現(xiàn)其掌控湖南的目標。若譚延闿成為湘督,湘西將可能落入其與陸榮廷控制之下。在此形勢下,林德軒向孫中山發(fā)出緊急電報,指出“我湘西一部分,于西南地位上,幾成甌脫,殊為可慮”,建議孫中山在和談中提出由田應詔主政湘西,“以保吾黨之實力,而維系人心”。孫中山積極回應,贊同由田應詔主政湘西。顯然,林德軒的策略旨在確保孫中山對湘西地區(qū)的掌控,防止其落入譚延闿和陸榮廷的勢力范圍。

      同時,針對譚延闿對湘西的野心,林德軒主張驅逐“偽革命”譚延闿勢在必行,并與田應詔、張學濟等人計劃在和議破裂之時攻占常德。⑦對于林之驅譚計劃,孫中山沒有給出直接回應,而是將焦點轉向了當時的首要敵手桂系,明確表示:“吾黨今日欲有發(fā)展,非先平桂賊不可?!薄叭缦嫖鲗⑹?,欲為國造福、鞏固共和者,必當先聯(lián)絡一氣”⑧,希望田應詔“與川中各同志聯(lián)為一氣,互相扶助”,“一旦有事,即可左提右挈,一致進行”,“將來肅清內顧,奠定中原,實以湘西為基礎”。顯然,孫中山從整合力量、重塑共和的宏愿出發(fā),比民黨的湘西驅譚策略更有遠見。???然而,隨后譚延闿在郴州遭遇刺殺,“雖未受傷,然虛驚必已不少”的傳聞出現(xiàn)。

      周則范作為譚延闿的政治盟友,在湖南問題上積極支持譚延闿,并發(fā)電公開為譚延闿督湘呼號。

      事實上,譚延闿與周則范早有秘密協(xié)議,承諾在獲得周的支持后增強其在湘西的軍權。???譚延闿與周則范之間的合作基于兩個重要因素。其一,譚延闿曾與陶忠洵有過從屬關系,周則范乃陶的得力部下,此層關系為譚與周之間的信任與合作奠定了基礎。其二,譚延闿與周則范在湘西的戰(zhàn)略目標上高度一致,即削弱田應詔和張學濟領導的湘西靖國軍,以擴張其勢力。

      周則范不僅公開支持譚延闿成為湖南總司令,還表達了清除湘西反譚勢力的決心。廖湘蕓覺察到“大局日趨危險”,派遣參謀長潘康時赴滬向孫中山請示對策。①9月19日,孫中山回信廖,強調“今日國事雖至為艱危,然吾黨同志如能努力進行,堅持不懈,則掃除障礙,建設真正民治,為事亦非甚難,但在決心為之耳”,建議執(zhí)行“盛華林之計劃”。②信中雖未直接指示廖湘蕓對周則范采取何種具體行動,但其措辭鼓勵廖湘蕓當有所為,也應當有決心。

      11月11日,廖湘蕓密令發(fā)動暗殺行動。其行動有二,一是命令連長張榮發(fā)暗殺周則范,二是指派炮兵連長譚德青襲殺周則范部第三梯團團長楊玉生。行動果斷且成功。楊玉生在前往團部用早餐的路上,被譚德青擊斃。張榮發(fā)深夜?jié)撊胫軇t范臥室,將其殺死。周則范余部大亂,并沒有進行有效的抵抗。③廖湘蕓隨后發(fā)布電文,宣布與周則范的關系早已終止,指控周則范與楊玉生企圖以“秉承中央各問題”為名,迫使其改編軍隊,同時聲明將致力于穩(wěn)固正常秩序,并遵從軍政府的調遣。④

      關于周則范之死,當時流傳著多種猜測。一種觀點認為廖湘蕓為索要欠餉而殺周,另一種說法是,周則范與廖湘蕓因分別與北方通款而產生互不信任和猜忌導致了這一結果。⑤還有分析認為,這是張學濟和田應詔為統(tǒng)一湘西所策劃的。⑥然而,也有證據(jù)似乎表明孫中山與此事有所關聯(lián)。1919年11月30日給周震鱗的信中,孫中山表示,“近據(jù)湘西各同志函電,皆謂周(則范)附合桂系,意圖犧牲國會,分贓乞和,且將不利于湘西,故其部下殺之有辭”,若周則范之死能幫助廖湘蕓的軍隊“得成勁旅”并“樹吾黨之聲援”,或為“一舉而兩全之計”。⑦1920年6月,孫中山在給廖湘蕓的信中明確指示,應公開宣稱誅殺周則范是“奉文命令”。⑧無論如何,孫中山的態(tài)度為廖湘蕓的謀殺行動提供了一定的正當性,并以之幫助廖爭取更多的革命支持力量。

      正如孫中山所希冀的,廖湘蕓行動后,許多革命者紛紛表示了支持。1919年11月19日,覃振在給孫中山的電文中盛贊廖湘蕓“宗旨純正,義勇過人”。⑨其時在湘南策劃湘西靖國軍援粵攻桂的林修梅也表示:“湘軍護法份子已非昔比,湘蕓西起,亦是一線生機”。林修梅并贊譽廖湘蕓遵循孫中山的建議,帶領軍隊“仿行屯田辦法,令士兵自種蔬菜”,為革命的典范。孫中山迅速回復,激勵林修梅“當趕緊預備,與湘西一致動作”。

      三、譚延闿干預與湘西護法部署的失敗

      周則范死后,孫中山認為湘西形勢“日臻美滿”,表示佩慰有加,視其為西南聯(lián)合攻打桂系的有利突破口,計劃待“湘西統(tǒng)一就緒”后立即推行此戰(zhàn)略。①

      然而,陸榮廷為確保在西南的戰(zhàn)略利益,迅速發(fā)起了一系列軍事行動。1920年2月,陸榮廷在永州部署兵力,并派代表前往貴陽與劉顯世接洽,旨在重新整合湘西靖國軍。陸榮廷還與譚延闿達成戰(zhàn)略合作,促使譚延闿直接介入湘西事務,實現(xiàn)湘西統(tǒng)一。陸榮廷的舉動旨在防止湘西靖國軍進攻桂林,破壞孫中山構建的西南聯(lián)合攻桂戰(zhàn)線。當時傳言,陸榮廷企圖通過控制湘西來制黔,挾湘南以制滇,并以川中熊克武之亂牽制滇黔,其野心在于解體西南,實現(xiàn)粵桂統(tǒng)一。②對此,孫中山批判陸榮廷“狼子野心,志不在小”③,提醒湘西各軍保持警惕,“勿為所誘”。④

      譚延闿隨即采取行動,支持周則范的余部蔡鉅猷和劉敘彝兩位梯團長公開對抗廖湘蕓,表面上是為周復仇,實則是牽制廖湘蕓的兵力,增加孫中山在湘西的戰(zhàn)略壓力。譚延闿將蔡鉅猷的第二梯團、劉敘彝的第一梯團的部分隊伍和周則范參謀長田鎮(zhèn)藩的殘部,合計約兩千人,重組為湖南第五區(qū)守備隊,駐守在洪江,任命蔡鉅猷為司令,并秘密策劃對廖湘蕓的進攻。⑤面對譚延闿的進逼,廖湘蕓“一面通電反對謂將相見以兵,一面整飭所部,預備戰(zhàn)爭”。孫中山也嘗試尋找外部盟友,為廖湘蕓提供支持,同時積極支持田應詔和張學濟推進湘西獨立進程。

      隨后,雙方在安江爆發(fā)大沖突,廖湘蕓與蔡、劉之部激戰(zhàn)五天五夜。起初,蔡和劉因兵力不足處于劣勢,為尋求轉機,他們一面向辰州求援,一面尋求駐洪黔軍游擊司令王華裔的支持,并在安江兩岸設立伏兵。黔軍王華裔介入,戰(zhàn)局逆轉,廖湘蕓在安江遭遇伏擊,全軍潰敗。⑦事實上,譚延闿這一系列舉措的目的是“恢復其原有勢力而已”。⑧

      田應詔和張學濟并未出兵支援廖湘蕓,而是以湘西參議會的名義,請求辰州的黔軍旅長盧燾和洪江的黔軍游擊司令王華裔調停蔡、廖的沖突,以維持湘西秩序。⑨孫中山對于田應詔和張學濟這種敷衍之舉非常不滿,質問道:“近日湘蕓敗,田、張等何以不助力?”⑩

      廖湘蕓在安江戰(zhàn)敗后撤退到溆浦,后又撤至底莊和煙溪一帶。遵循孫中山的建議,廖與駐扎在新化的張敬堯部旅長楊纘緒聯(lián)合發(fā)起對溆浦的反攻。蔡鉅猷和劉敘彝提前于溆浦前線各地“節(jié)節(jié)設防,嚴行戒備”,“故廖軍一經發(fā)動,即被偵知”。2月,遭遇連續(xù)失敗的廖湘蕓從湘西返回上海,途經長沙時,拜訪了正遭湘桂直聯(lián)盟驅逐而陷入困境的張敬堯。張敬堯向孫中山表達了投誠意愿,承諾“如得先生命令”,“攻桂一節(jié)”,“甘效馳驅”。???孫中山秉承“凡與吾共敵者應引為友”的原則???,對張敬堯的投誠表示接納并歡迎。

      孫中山對廖湘蕓的支持堅定不移,期望廖能夠“重張旗鼓、復出洪、溆,以收永、桂”。孫中山并指示駐扎在湘西的護法軍和黔軍的將領們協(xié)助廖湘蕓,“凡遇廖軍到處,即希妥為接洽,并望協(xié)同動作”。①廖湘蕓得到孫中山明確支持后,決定暫緩赴滬。3月13日,張敬堯向孫中山報告了廖湘蕓更改行程的決定,孫中山表示欣慰,“未暇來滬,想系圖謀進行”,并囑咐廖與張敬堯“切實計劃,并隨時將進行情形電滬”。②然而,在廖湘蕓與桂系軍隊交戰(zhàn)時,由于武器彈藥短缺,“連日不利”,“不能再振”。孫中山緊急致電張敬堯,請求提供軍事援助,強調“倘湘蕓竟至一蹶不起,則足下之地位,亦必難?!保盀槔τ?,務望足下力予接濟,俾湘蕓械彈不缺,以竟前功,早進桂境,以引起兩廣之內應,則山賊可撲滅也。”③

      同時,孫中山密切聯(lián)系田應詔和張學濟,敦促其迅速行動以統(tǒng)一湘西軍政。孫中山強調“周氏被戮,為發(fā)展進行大好時機”,催促田、張“合力共作”,統(tǒng)一編制,實現(xiàn)湘西軍政統(tǒng)一。④遵循孫中山的指示,田應詔和張學濟以“湘西軍政若再分歧,對內則分散不足以資整頓,對外則薄弱不足以謀抵御”為名,在12月初召開辰州軍事會議,商議軍政統(tǒng)一辦法,要求“各軍各派代表一人”參加會議。會議上,田應詔被選為湘西軍政長,負責改編和整頓湘西各軍隊,統(tǒng)一餉項支配,并規(guī)劃各軍分擔防守任務,以確保湘西與湘南互不相統(tǒng)屬。⑤

      譚延闿堅持湘省軍民政事應歸南軍統(tǒng)一管理,田、張則堅稱“凡屬湘西區(qū)域,皆不許有外力攙入其間”。⑥譚延闿在嘗試通過熊希齡調解未果后⑦,指派楊畬為湘西民政長,安排其入駐洪江,負責洪江及周邊地區(qū)的民政事務。此舉遭到田、張的強烈反對,二人通過湘西臨時參議會對外發(fā)表聯(lián)合聲明,明確拒絕承認對楊畬的任命。⑧

      譚延闿隨即把目標鎖定在辰州,計劃武力統(tǒng)一湘西。在蔡鉅猷與廖湘蕓達成停戰(zhàn)協(xié)議的背景下,譚以湖南軍政府名義宣布廖湘蕓為叛逆,并指控其謀害上級長官,對其進行討伐。隨后,譚延闿派遣大規(guī)模軍隊進駐洪江,總兵力超過四萬。相比之下,辰州方面的兵力僅有八千余人。譚延闿在辰州對峙中處于明顯的優(yōu)勢。⑩

      熊希齡試圖進行調解,電告譚延闿“目前大局紛擾,南與南爭,北與北爭,勢必大潰。吾湘不可再有破裂”,建議“對于湘西宜主放任”。???然譚延闿堅持統(tǒng)一湘西。因兵力差異明顯,田應詔和張學濟不得不與譚延闿和談。雙方達成約定,湘西民政歸譚延闿主持,而軍政繼續(xù)由田、張掌控。此外,為了確保雙方在政治與軍事上的均衡,田、張推薦林德軒出任湘西鎮(zhèn)守副使。???但譚隨后以軍費短缺為名,派遣財政清理員前往湘西,準備變賣湘西各縣的官產以籌措軍需,并下令湘西各道尹、知事必須執(zhí)行此命令。同時,譚派遣一系列官員進入湘西,包括實業(yè)調查員、警政考察員、學務視察員等。這些舉措表明,譚延闿意在徹底清理湘西地方資產,將田、張等人完全架空。對此,張學濟表示強烈反對,并召集湘西各地要人商討對策,武力反抗。①地方革命派表示“譚延闿不除,吾黨之目的難達”,“倒譚即伐陸之先聲,吾湘西絕不與吾黨主義相悖。”與此同時,譚延闿在郴州召開軍事會議,做好了一切進攻準備③,雙方大戰(zhàn)一觸即發(fā)。

      由于親桂的熊克武被川、滇、黔各軍擊敗,川中軍事局勢逐漸穩(wěn)定。川事平定意味著桂系的右臂已斷,陸榮廷面臨著滇桂關系完全破裂,在西南地區(qū)陷入孤立之境,討桂形勢呈現(xiàn)出大好局面。孫中山聯(lián)合各方力量,決定全面進攻桂系。1920年6月初,孫中山下令廖湘蕓進攻桂林,徹底消滅桂系勢力。6月5日,孫中山在給張學濟的信中透露了討桂計劃及各方戰(zhàn)略進展,鼓勵張學濟“秣馬厲兵,以待大舉”。④孫中山還努力爭取譚延闿的支持,多次致函勸其討桂,但譚不為所動。

      當時湘西的軍事形勢并不樂觀。廖湘蕓雖得張敬堯協(xié)助,但處境“仍形危殆”。5月,譚延闿發(fā)表長文悼念周則范,嚴厲指責廖湘蕓,稱其“蛇蝎居心,豺虎不食,比匪為殃,忘恩犯上”⑤,此舉給廖湘蕓帶來了巨大的輿論壓力。廖湘蕓向孫中山電告了所面臨的困境,尋求進一步的指示。孫中山為廖湘蕓出征伐桂提供了幾條具體意見:第一,與辰州的軍隊保持緊密聯(lián)系,對洪江與溆浦的軍隊進行仔細甄別,保留可以為我方所用者,將其他部隊迅速淘汰;第二,盡快結束與周則范殘部蔡、劉的紛爭,以免重蹈安江之??;第三,張敬堯是可靠盟友,與之全力合作;第四,出征前公開聲明誅殺周則范及與張敬堯合作“均系奉文命令”,如此“可以間執(zhí)讒慝之口”。⑥

      為了確保行動順利進行,孫中山特意給張敬堯發(fā)去電報,明確表示廖湘蕓出征是遵其指令。電文中強調:“湘蕓此次出師,唯一之任務,以奉文命令,直撲廣西,對內對外一切名義,文可負完全責任,決不予人以口實,使督軍為難?!雹呷欢?,局勢并未如預期發(fā)展。在張敬堯尚未出兵援廖前,譚延闿已迫使其敗出長沙,退往岳州。同時,廖湘蕓在湘西的局勢未能出現(xiàn)大的改觀,最終敗退離開湘西。

      7月22日,譚延闿在驅逐張敬堯后成功控制湖南政權,開啟了第三次督湘任期。譚延闿宣布湖南實行自治,強調獨立自主,不受外部勢力干預。⑧此外,譚延闿提倡“粵人治粵”,致電西南地區(qū)各要人,試圖調和粵桂之間的紛爭。⑨

      在此期間,譚延闿與田應詔達成協(xié)議,維持田應詔的湘西鎮(zhèn)守使職位,并召請其到長沙設立行署。這一策略性布局瓦解了田應詔與張學濟聯(lián)盟。7月,田應詔發(fā)表退隱聲明,湘西的軍政權力由陳渠珍接管。7月27日,湘西臨時參議會自請撤銷而解散。⑩馮玉祥也在譚延闿的壓力下撤離湘西。不久后,張學濟的部隊因不敵譚延闿部而潰散,蔡鉅猷趁機出兵,迫使張學濟敗退至四川。在撤退來鳳城途中,張學濟遭“神兵”殺害,余部則被蔡鉅猷吸收。蔡鉅猷隨后擔任湘西鎮(zhèn)守副使,與陳渠珍一起成為湘西新的兩大勢力。9月,譚延闿撥劃二萬元??顬橹軇t范營葬,在省城舉辦追悼會,以表哀悼。

      10月,孫中山在粵桂戰(zhàn)爭期間努力聯(lián)合滇、黔、湘三地軍力對桂林發(fā)起攻勢,旨在以桂軍主力被廣東戰(zhàn)事牽制為契機,迫使桂系軍隊陷入雙線作戰(zhàn)的被動境地。為達成此目標,孫中山多次致電譚延闿、趙恒惕以及田應詔等人,希望其進攻廣西,但均未能獲得積極響應。

      此時,在湘西,原常澧鎮(zhèn)守使王正雅被副鎮(zhèn)守使卿衡暗殺,其子王育寅為父報仇而起兵,控制了大庸和慈利地區(qū)。對此,譚延闿進行了公開譴責。面對壓力,王育寅聲稱為了援粵攻桂而歸附孫中山,并推舉林修梅為湘西靖國軍總司令。①王和林共同組建湘西靖國軍,并發(fā)布討伐桂系的電令,準備出師攻桂。孫中山將這支力量改編為討桂軍,期望其統(tǒng)一湘西,以待機攻桂。同時,時為湘西鎮(zhèn)守副使的蔡鉅猷亦向孫中山表達了救國之決心,孫中山表示鼓勵,并支持其出兵桂林。②然而,就在王育寅發(fā)布討桂電令之后,譚延闿不斷加派重兵對王育寅和林修梅進行圍剿。孫中山試圖介入調停,勸告譚延闿、趙恒惕以大義為先。③但這一努力未獲成功。11月初,譚延闿攻占了大庸和慈利,迫使王育寅率領殘余部隊撤退至永順,林修梅則“不知下落”。王育寅和林修梅原本計劃的出師攻桂行動也未能實施。

      結語

      在民國初期的反袁斗爭與護法運動中,湖南因其重要的戰(zhàn)略地理位置和革命基礎,成為斗爭最為激烈的地區(qū)之一。在革命黨人林德軒看來,掌握兩湖地區(qū)對于革命活動和推廣黨的政見至關重要,“得之,則他日建設之際,尚可以主張吾黨之政見。非然,則滔滔皆是一。袁世凱之本身雖去,而化身無窮,前途非常危險”。⑤覃振也指出,湖南的革命行動不僅為滇、川提供了屏障,也為民軍在鄂、豫地區(qū)開辟了通道,促進了更廣泛的戰(zhàn)略合作,湖南的軍事價值比湖北更為重要。⑥湘西作為湖南與西南各省之間的戰(zhàn)略節(jié)點,在南北政治勢力較量中又有著特殊的地位。對革命黨來說,重視湘西,除了其地理位置的戰(zhàn)略重要性外,還在于清末民初以來的革命活動利用該地區(qū)的武力傳統(tǒng)建立了較為深厚的革命基礎。

      為推動第二次護法運動,孫中山高度重視湘西護法力量,制定了詳細戰(zhàn)略部署,旨在促使湘西護法力量聯(lián)合對桂系發(fā)起進攻。然而,在南北對峙的背景下,在外部勢力的不斷滲透擠壓下,湘西護法力量內部出現(xiàn)動搖與分裂,削弱了湘西護法力量統(tǒng)一行動的能力。廖湘蕓奮力一搏,謀殺了背離革命陣營的周則范,仍無濟于大局,反而招致譚延闿的圍剿,不得不敗出湘西。

      孫中山在湘西地區(qū)護法戰(zhàn)略部署所面臨的困境,源于多重交織的因素。首先,孫中山依賴的革命力量,如廖湘蕓、林德軒及覃振等,并非湘西地區(qū)的主流軍事勢力,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革命黨的實際影響力和行動能力。盡管湘西地區(qū)的主要軍事首領,如田應詔和張學濟,表面上支持孫中山的護法戰(zhàn)略,實際上更關注其自身的統(tǒng)治地位和利益。其次,地方勢力的不穩(wěn)定性和軍閥間的紛爭進一步削弱了孫中山在湘西地區(qū)建立穩(wěn)定革命聯(lián)盟的基礎。地方力量最初可能因為政治和軍事支持的需求傾向于孫中山,但隨著自身力量的增強,這種依賴關系逐漸減弱。田應詔、張學濟和周則范在第一次護法戰(zhàn)爭中支持孫中山,但后來因個人利益和戰(zhàn)略考量改變了立場。王育寅及蔡鉅猷對攻桂的表態(tài),也反映了這種基于利益的策略轉變。最后,孫中山在對抗根深蒂固的地方勢力和軍閥集團時,其影響力有限。雖然中華革命黨在地方積極推進革命行動,且周則范之死一度為孫中山統(tǒng)一湘西提供了機會,但譚延闿的強勢干預導致了廖湘蕓的失敗,田應詔與張學濟的聯(lián)盟解體,進一步加劇了孫中山在湘西的革命困境,并最終失敗。

      近代中國南北軍閥的紛爭與地方勢力的盤踞造成了一個極為動蕩的政治軍事環(huán)境,為革命的興起提供了機遇,也給革命運動的推進制造了很多困局。孫中山在湘西的護法戰(zhàn)略未能完全達成預期目標,在某種意義上較為典型地揭示了民國初期利用地方軍閥力量推動革命運動的復雜背景與脆弱性。

      (責任編輯:許麗梅)

      猜你喜歡
      桂系孫中山湘西
      別開生面先行者——孫中山的哲學創(chuàng)意
      歡樂湘西
      民族音樂(2018年1期)2018-04-18 03:24:25
      桂系品牌全國崛起
      農家之友(2018年12期)2018-03-12 00:50:56
      走進湘西鳳凰城
      散文詩(2017年18期)2018-01-31 02:43:51
      新舊桂系決裂之變
      文史春秋(2017年9期)2017-12-19 12:32:24
      湘西 國畫
      文藝論壇(2017年4期)2017-05-08 10:48:18
      老蔣善打地域牌
      特別文摘(2016年2期)2016-04-27 06:02:07
      民國時期孫中山郵票賞析
      團結(2014年4期)2014-02-28 17:03:51
      孫中山民生主義的現(xiàn)代啟示
      對“新桂系”一詞的商榷
      双辽市| 贵阳市| 张家港市| 德化县| 青神县| 油尖旺区| 富平县| 张家川| 桓台县| 崇阳县| 河池市| 富川| 兰坪| 昌图县| 南通市| 郯城县| 隆回县| 蓝山县| 绵竹市| 眉山市| 南汇区| 北安市| 连南| 营山县| 台前县| 西乌珠穆沁旗| 柏乡县| 轮台县| 眉山市| 北辰区| 梅州市| 普兰店市| 阿克陶县| 天等县| 霍邱县| 昌吉市| 元江| 苏尼特右旗| 波密县| 蛟河市| 沁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