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靜 沈宏家 沈宏芳
(自貢市中醫(yī)院,四川643000;1宜賓市翠屏區(qū)醫(yī)院;2宜賓衛(wèi)生學校)
摘要采用艾段溫針隔姜灸治療慢性腹瀉86例。結果:治療組86例中,治愈70例(81.40%),好轉16例(18.60%),無效0例;對照組38例中,治愈18例(47.37%),好轉12例(31.58%),無效8例(21.05%)。經統(tǒng)計學處理:2=24.39, P<0.01。
主題詞腹瀉/針灸療法溫針療法隔姜灸
慢性腹瀉是指大便次數增多,大便稀薄不成形,持續(xù)或反復發(fā)作在2月以上。此病在臨床中較為難治。筆者自1989年以來,采用艾段溫針隔姜灸治療慢性腹瀉86例,同時設對照組38例進行療效對照觀察,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一般資料
本組124例均為門診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2組病人治療前各項內容基本相同,具有可比性(P>0.05),見表1。
2.1治療組
取穴:脾胃虛弱型取足三里、天樞、中脘;脾腎陽虛型取足三里、天樞、關元。操作方法:將艾條切成2 cm長的艾段,老姜切成0.1 cm厚的姜片,在姜片的中央穿一小孔,以便針柄穿過。治療時,病人仰臥位,將穴位常規(guī)消毒,針刺后采用補法使之得氣,然后把穿有小孔的姜片從針柄的末端穿過,使姜片貼于皮膚上,將2cm長的艾段插在針柄頂端,在艾段靠近皮膚一端將其點燃。艾段徐徐燃燒,使針和姜片變熱,此時病人即能感覺到腸蠕動,艾段燃完后,除去灰燼。每穴連續(xù)灸3壯,每日治療1次,15天為一療程,每療程間隔5天。
2.2對照組
取穴同上,采用針刺加TDP照射。方法:穴位常規(guī)消毒,針刺后采用補法使之得氣,留針30分鐘,5分鐘行針1次,腹部用TDP照射,溫度以病人能耐受為準。每日治療1次,15天為一療程,每療程間隔5天。
兩組治療2療程后評定療效。
3療效觀察
3.1療效標準
治愈:大便次數減少到每日1~2次,其余癥狀消失,隨訪1年無復發(fā);好轉:大便次數基本正常,但因受涼或飲食不節(jié)有復發(fā),但程度比治療前輕,隨訪半年無復發(fā);無效:治療后癥狀無改善。
3.2治療結果
治療結果見表2。
經統(tǒng)計學處理:χ2=24.39,P<0.01。兩組療效差異有非常顯著性意義。
4典型病例
孟×,女,45歲,干部,1993年4月8日初診。主訴:反復大便稀溏,每日4~5次,持續(xù)時間3年余,伴飲食減少,脘腹脹悶不舒,面色萎黃,肢倦乏力等。查:舌質淡,苔白,脈細弱。曾多次接受中、西藥治療(藥物不詳),療效不佳。診斷:慢性腹瀉(脾胃虛弱型)。遂按上法治2療程后,癥狀緩解,又鞏固治療1療程后,大便每日1次,余癥除。隨訪1年后無復發(fā)。
5討論
艾段溫針隔姜灸是集針刺和隔姜灸法于一體,利用姜之溫性,再借助灸火之熱力給人體以 溫熱性刺激,通過經絡腧穴的作用,以達到溫脾健胃,溫養(yǎng)脾腎的目的。對脾胃虛弱所致的慢性腹瀉,針刺中脘、足三里、天樞能使脾陽得溫,運化有權,達到調補脾胃,溫陽止瀉;對脾腎陽虛所致的慢性腹瀉,針刺足三里、天樞、關元,共奏溫養(yǎng)脾腎,腐熟水谷而止瀉的功效。
對照組的取穴雖然和治療組的取穴相同,但TDP溫經的作用不如隔姜灸的溫性強,故治療效果出現差異,治療組的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的療效。
另外,在治療期間,囑患者注意食易消化的食物,飲食宜清淡,并注意飲食衛(wèi)生。
(收稿日期:19991202,齊淑蘭發(f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