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的教材思想內容健康,課文的主題深刻而明確。有的滲透著愛國主義精神,有的包含著人文關懷,有的揭示了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這些范圍極廣的思想教育內容,錯綜交叉在一起,沒有明確的體系,給進行思想教育增加了難度。我根據(jù)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采取主動利用、有機滲透的原則,把思想教育貫穿于語文教學之中。
一、適時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愛國主義是一個跨時空的永恒主題,在改革開放的今天,我們更要高舉其旗幟,光大其傳統(tǒng),弘揚其精神。在教學中,我根據(jù)課文對學生進行形象化的教育。如:在介紹作者時,有意識介紹他們的愛國事例,揭示他們的偉大人格。杜甫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朱自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魯迅毅然棄醫(yī)從文,“他的偉大精神和人格,是當之無愧的民族魂”;錢學森沖破重重阻力,回國投身于國防建設,為我國航天事業(yè)和核武器的發(fā)展作出貢獻。這些杰出人物的事跡怎能不激起學生對自己思想行為的思考呢?一位學生說得好:“我們作為21世紀的建設者和創(chuàng)造者,光有知識還遠遠不夠,還必須擁有完善的人格,高尚的情操,豐富的情感?!痹谥v解具有鮮明愛國主義思想傾向的課文時,教師要自然而然地引導學生熱愛我們的祖國、我們的民族及祖國的大好河山。如學習古詩文,讓學生為祖國悠久和燦爛的文化而自豪。
二、積極進行道德品質的陶冶
只要是歌頌和贊美人類高尚而純潔的倫理道德的作品,不論是中國的、外國的,還是古代的、現(xiàn)代的,對我們都有教育、啟迪、感化的作用。當今中學生,有的沒有理想,不肯學習,得過且過;有的進校后有一種失落感、自卑感;有的怕苦怕累怕臟,對集體的事漠然視之。針對這些情況,我在教學中有的放矢地利用藝術形象對照、感染和鼓勵學生,激發(fā)學生的上進心。在講到戰(zhàn)爭題材的小說《百合花》、《荷花淀》時,我把重點放在揭示作品的主題上。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取得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是因為有無數(shù)的水生和水生嫂們義無反顧地奔赴前線,與侵略者展開英勇戰(zhàn)斗;同樣,是千千萬萬個通訊員這樣的戰(zhàn)士用青春和鮮血換來了新中國的今天。他們對和平、幸福生活的強烈向往,他們的愛國熱忱、樂觀精神,他們?yōu)檎x事業(yè)壯烈獻身的崇高品質,震撼著學生的心靈,激發(fā)起學生的愛國熱情。
三、主動進行義和利的教育
市場經濟的建立,對學生道德的進步有積極的一面,但也產生了一些負面效應,拜金主義、實用主義、利己主義在學校也有一定的市場,對此,我在教學中根據(jù)課文的內容,主動進行正確對待義和利的教育。在教授《守財奴》時,我對作品中的人物進行剖析:葛朗臺利欲熏心,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當作是赤裸裸的金錢關系,愛財——騙財——守財是他一生的寫照,從中看出金錢社會對人們靈魂的扭曲。在教學《雷雨》一文時,我問學生:“侍萍把周樸園給她的五千元支票撕了,對這一行為,你如何評價?”有的學生說:“不拿白不拿!”也有的學生說:“侍萍太傻!應乘機多敲他一筆!”我領著學生回顧了侍萍三十年中所受的苦難,說明這些是無法用金錢來一筆勾銷的。我再緊扣故事情節(jié),讓學生明白,錢不能買到幸福,也不能掩蓋周樸園拋棄侍萍的行為,侍萍撕去支票,是對惟利是圖的周樸園有力的回擊。因此,學生一致認為的丑惡,錢對我們是重要的,但做事不能光鉆錢眼,要講利,更要講義,要使義、利統(tǒng)一,擺脫金錢的桎梏,自覺地履行道德和義務。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思想教育,既避免了抽象無味的道德說教,也使教學內容有了立體感,擴大了學生的文學視野,提高了學生的聽課興趣,課堂上也有了意外的收獲。
(何正洋 貴州省遵義縣新舟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