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正確理解康德的人性論是把握其倫理思想的前提??档率峭ㄟ^德性來論及人性的。具體而言,他把人性置于獸性與神性之間,人性形成于人遠離獸性趨向神性的過程中。這個過程也是充滿矛盾的過程,理性與感性的矛盾是人性的固有矛盾??档碌娜诵约扔邢蛏频脑醴A賦也有趨惡的傾向,人性的價值旨趣在于去惡向善。
[關(guān)鍵詞]康德;人性論;德性
[作者簡介]白文君,東南大學(xué)人文學(xué)院博士生,江蘇南京211189
[中圖分類號]B516.3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4434(2007)11-0006-04
倫理學(xué)是關(guān)乎人與人性的??档聜惱韺W(xué)更是如此,因為他比他的前人更能彰舉人的自由與尊嚴,更能凸顯人性。如果說,康德哲學(xué)是以思考人為核心和目的的話,如康德在《邏輯學(xué)講義》中提到的四個問題(我能認識什么?我應(yīng)當(dāng)做什么?我可以期待什么?人是什么?),那么,康德的倫理學(xué)就試圖回答第二問題。然而這個問題卻是與人性論密切相關(guān)的,忽視了人性論的研究,不僅不能理解“我應(yīng)當(dāng)做什么”這一問題所觸及的理論內(nèi)涵和意義,同樣也無法深刻理解倫理學(xué)。而目前國內(nèi)對康德人性思想的研究存在著兩個值得關(guān)注的問題:一是對康德的人性思想作了中國式的理解,僅僅集中在人性是善還是惡的討論。其實西方對人性的理解是多維度的,不僅僅局限在善惡問題上。二是僅僅從人與動物對比的維度理解康德的人性思想。其實康德是在人與獸、人與神的雙重維度中來理解人和人性的。這些問題不可避免地影響對康德人性思想的正確理解,從而影響對康德整體的倫理思想的完整的把握。正是基于此,本文試圖從三個方面去梳理、挖掘康德的人性思想,以期有利于對康德倫理思想的正確而全面的把握。
一、獸性與神性之間:人性的定位
西方文化傳統(tǒng)源于兩希文明。古希臘文化傾向于把人的理性作為人的本性,認識到理性與感性、靈與肉的沖突是人性的一個內(nèi)在的屬性。這實際上從人與動物的比較中來審視人。作為希伯萊文明的最重要的體現(xiàn)的基督教則強調(diào)要在神與人的關(guān)系中來審視和界定人。所以西方文化傾向于在人與獸、人與神的雙重關(guān)系中來界定和解釋人,前者體現(xiàn)出人的優(yōu)越,后者體現(xiàn)了人的有限性。成長在西方文化傳統(tǒng)中的康德難免不受其影響。只不過在康德審視人的視野中,上帝不再是人格性或具有位格性的神,而是一種形而上的、抽象意義上的存在,是哲學(xué)家思想中的為了道德目的所作的一種設(shè)定,僅僅充當(dāng)?shù)赖碌氖刈o神的角色??档掳讶酥糜讷F與神之間,并從人與獸、人與神的雙重關(guān)系維度去界定人及人性,這不僅可以全面地、整體地認識人性,而且也為其倫理學(xué)確定了基調(diào):存在于獸與神之間的人在道德上的整體旨趣就是克服或逃離獸性,趨向神性。這在康德的至善論思想中得到最充分的體現(xiàn)。
就人與動物相比較而言,人具有的理性和自由意志將二者區(qū)別開來,且這種區(qū)別是先驗的和確定的,從這種意義上而言,人與動物之間存在著不可逾越的鴻溝,但從道德意義上而言,這種區(qū)別則不是先驗的。雖然動物不可能具有道德而成為人,但人有可能缺乏德性而淪為動物。因為在康德看來,人若沒有德性,則與動物無異;而人具有感性本性傾向于使人的意志聽命于感性偏好和本能沖動,而不是道德法則,因而導(dǎo)致人的無德性。人若與動物一樣行為,就會喪失了成為人的自由和自主,也喪失人格的尊嚴。這是康德所無法容忍的,所以康德在《實踐理性批判》有關(guān)道德動機那一章中反復(fù)申言道德動機的純潔性,強調(diào)道德動機不能來自感性沖動和主觀偏好的驅(qū)使,只能出自對道德法則的敬重;在《道德形而上學(xué)》中則強調(diào)“德性的首要要求就是對自己本身的控制”。這顯然是指控制意志不受感性的支配,而讓其受道德法則的規(guī)定。從這里可以看出康德的良苦用心。
就人與神相比較而言,人是有限的。在康德看來,這種有限性表現(xiàn)為人不為純粹的理性存在者,即人除了是理性的存在者之外,還是感性的存在者,從而使得人對道德法則的遵守具有偶然性。人的這種有限性,顯然是與純粹的理性存在者——神相比較而言的。雖然康德并不很明顯地處處將人與神對照,但在對人及人性的界定中,神作為隱性的參照一直存在于康德的潛意識中。這種比照,不是以神來取代的人的中心位置,也不是以神來貶低人,而是把神作為一種超越性的坐標來界定人的地位,限定人的行為和能力的界限。人之為人,而不是為獸或神,不僅在于擁有屬人的特性,同時也在于人只能做屬于人權(quán)限之內(nèi)的事。把人降低至獸類或把人拔高至神都是一種不應(yīng)當(dāng),前者是自我作賤,后者是自大與狂妄。康德既反對人如獸類一樣行為,即聽從感官欲望和本能沖動而行為,也反對人在道德上的自大與狂妄。這種自大和狂妄的觀點認為,人能夠擁有純粹的意志,能夠完全擺脫感性的影響,因而人的意志所動均與道德法則一致,出于義務(wù)的行為也是人喜好的行為??档抡J為,人不可能擁有純粹意志,也不可能達到與道德法則如此之高的一致性,人作為受造物,因而就他為了對自己的狀況完全心滿意足所要求的東西而言,他總是有所依賴的,所以他永遠不能完全擺脫欲望和愛好,也不會自發(fā)地與具有完全不同的來源的道德法則相符合。對道德法則的遵守,不是建立在心甘情愿的服從上,而是建立在一定道德的強迫之上;不是建立在對道德法則的單純的愛上,而是建立在對道德法則的敬重之上。這種自大和狂妄是人的一種僭越,是人妄圖成為神,在康德看來“是對人類的實踐的純粹理性所建立的界限的跨越”。
所以成為人有兩種維度:面向獸成為人和面向神成為人,人性也存在于獸性與神性之間。獸與神是成為人的兩個坐標和價值參照。獸是成人的起點和價值的反向參照,也是成人所必須要超越的,獸性也是人性所要克服和逃離的。但人的感性本性使人有墮落至獸的內(nèi)在慣性,所以,面向獸成為人的首先要做的就是克服這種內(nèi)在慣性,擺脫感性對意志的控制,讓理性成為意志的支配者。這是成人的起點,也是倫理道德的起點。面向神成為人,就是在與神的比照中,認識到人的不完善和缺陷,不斷地向神靠近,使人性趨向神性,同時也要防止人成為神的企圖。這兩種維度在方向上是同一的,逃離獸性的過程就是趨向神性的過程。獸與神是成人的兩個“臨界點”,人不可能完全等同于獸,也不可能完全成為神,所以應(yīng)該防止人成為獸,也要防止人成為神。如果人是獸,倫理道德對人是不可能的;如果人是神,倫理道德對人是不必要的。正是人處在神與獸之間,倫理道德才對人既是可能具有必要。從某種意義上說,倫理道德存在于人與獸、人與神的二維張力之中。這種張力主要表現(xiàn)為:人有墮落成獸的內(nèi)在慣性,但人不可能完全是獸;人有提升至神的企圖,但人永遠不能成為神。倫理或道德的人就是處在不斷地從遠離獸性但又不能完全脫離獸性,趨向神性但又永遠不能達到神性的過程中,人的倫理或道德就是去揭示人在這一過程中的真實境遇和矛盾狀態(tài)。
二、理性與感性的對抗:人性的內(nèi)在矛盾
康德的人性觀點顯然受到古典人性觀的影響,這種人性觀主要是從人的理性能力的獨特性去理解人,甚或把理性視為人性的根基性的存在。但康德的人性觀又不完全類同于古典人性觀,因為康德把理性視為人的本性存在時,也把感性視為人的本性存在。當(dāng)康德把理性和感性共同納入人性之中時,也把矛盾和沖突也納人人性之中,并且這種矛盾和沖突對人而言是永恒的,或者說,只要作為人,人性的理性與感性的對抗就會存在。康德把人界定為“有限的理性存在者”就說明了這一點。人只擁有有限的理性而不是完全的、純粹的理性,是因為人也擁有感性,而真正是純粹的理性存在者是不具有感性的,這只能是神或上帝。既然理性和感性共同構(gòu)筑了人性,那么,任何把人性單獨地視為理性或者感性的做法都是片面的。對康德來說,感性本性是人性“自然性”的部分,是人存在的物質(zhì)根基,提供了人生存的多樣形態(tài)。它直接表現(xiàn)為人的七情六欲和各種本能的沖動。人的感性本性在社會生活中會導(dǎo)致盲目、混亂甚至破壞,所以它必須被超越和被克制。而人的理性本性為人超越和克制感性本性的影響提供了可能??档掳讶说睦硇员拘钥闯墒侨诵灾斜举|(zhì)的存在,也是人與動物區(qū)別的關(guān)鍵點,因為它體現(xiàn)了人所特有的自由、自主和自立。這體現(xiàn)了康德對理性的偏愛和確信。這種偏愛和確信進一步表現(xiàn)在康德把人性的提升和德性的完善都看作是理性對感性的克制和勝利。這也可以部分地解釋為什么說康德是理性主義者而不是感性主義者。
康德在其著作中很少直接論及人性,而是通過德性來論人性。在康德看來,德性是人性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體現(xiàn),人獲取德性的過程也就是人性得以塑造和挺立的過程。在康德倫理學(xué)中,人之為人而不是動物,在于人是自由自主和獨立的,但人性的脆弱和人心的惡劣,易使人屈從于被奴役的、依附的、動物般的狀態(tài)。也就是說,在人身上存在著使人降低至獸類的內(nèi)在慣性??档铝Τ滦裕且驗樵谒磥?,德性能夠確證人的自由,提升人的自主性和獨立性,把人從一種動物般的狀態(tài)中解放出來,使人真正成為人。而這種動物般的狀態(tài),在倫理學(xué)上就是人的意志服從感性原則,人依感性好動和本能沖動而行為的狀態(tài)。所以康德認為德性的生活是意志服從道德法則的生活,德性的首要任務(wù)就是要使理性伏制感性并取得勝利。既然人的理性與感性處在矛盾和對抗之中,且康德又把倫理置于這種矛盾和對抗之上,那么,倫理意義上的人就是一個矛盾體,時刻處在理性與感性的對抗之中。這是人的真實處境。任何把人的本性置于理性或者感性之上的努力都是對這種真實處境的背離。人去獲取德性也不是對人自身中的矛盾對抗的消解,而是為這種對抗確立一種秩序,即理性駕御和統(tǒng)領(lǐng)感性,而不是對感性的剔除。人的道德境界越高,則意味著人的理性越能夠駕御和統(tǒng)領(lǐng)感性,人離被奴役的、依附的、動物般的狀態(tài)越遠,但無論人的道德境界多高,理性與感性的矛盾對抗依然存在,且這種矛盾對抗在人(倫理)的范圍內(nèi)是無法消除的。人時刻處于這種矛盾對抗之中,這是人的內(nèi)在命運。
然而,由于對矛盾的偏見,康德不滿意這種矛盾的存在,而是力圖消解這種矛盾和對抗。在至善論中,康德構(gòu)筑了一個無矛盾的至善境界,在這境界中,人的理性本性的追求(德性)與感性本性的追求(幸福)協(xié)調(diào)一致,因為至善就是人依照德性配享幸福。然而,具有不同來源的德性和幸福的這種類似因果式的關(guān)聯(lián)是人力所不能促成的。因為經(jīng)驗顯示二者不僅不具有這種關(guān)聯(lián),而且處在矛盾對抗中,理性通過推理也無法獲得這種關(guān)聯(lián)。所以康德不得不預(yù)設(shè)上帝存在和靈魂不朽作為至善可能的條件。因此,理性與感性的無矛盾不是在倫理的范圍內(nèi)而是在宗教的范圍內(nèi)實現(xiàn);不是依靠人力所能為,而是依靠超人力的上帝的“關(guān)照”。而這恰恰說明了人性中的理性本性與感性本性的矛盾對抗是人力所無法剔除的。作為最能體現(xiàn)人性的德性是建立在理性對感性的克制及勝利的基礎(chǔ)之上的,這意味著在人通往德性的進程中就充滿了人性中兩中不同的本性相互對抗和矛盾;至善是一種理想,也是人性完善(最高的德性與幸福的最大總體的完美結(jié)合)和德性提升的總體目標,然而這一目標的彼岸性對于身處此岸的且是有限的人來說,通達這一目標之途是漫漫無止境且充滿矛盾對抗之旅。對于現(xiàn)世的人說,重要的不是要去達到這一目標,去享受那種無矛盾對抗的祥和世界,而是在不斷地朝這一目標邁進的進程中使我們的德性不斷得到提升,我們的人性不斷得以完善。這是康德的至善論在神學(xué)的外衣下給予那些不信神的人的最深刻的啟示。
三、去惡向善:人性的價值旨趣
康德對人性沒有基督教因認識到人有不可避免的原罪而導(dǎo)致悲觀主義,也沒有部分啟蒙思想家只看到人性善的一面而具有的樂觀主義,康德介于二者之間,既承認人具有“根本惡”,又承認人具有去惡向善的可能。他似乎看到了性善論和性惡論的片面性及帶來的理論困境,且有意避免之,并將二者納入到他的人性論中。所以,對康德的人性論來說,籠統(tǒng)地說性善或性惡是不適合的。
康德的人性有善的一面,即他認為人的本性中生而具有向善的原初稟賦。按照康德的自由理論,任何能夠在倫理上稱得善或惡的,均是由人的自由意志而可能。這種向善的稟賦生而具有,因而它僅僅是自然之善,而非倫理之善。這種原初稟賦有三:人的動物性稟賦,人性稟賦,人格性稟賦。前兩種稟賦易于嫁接各種惡習(xí),第三種稟賦是“一種易于接受對道德法則的敬重,把道德法則當(dāng)作任性的自身充分的動機的素質(zhì)”。在這種稟賦之上絕對不能嫁接任何惡習(xí),是純善無惡的。這三種稟賦作為人的規(guī)定性的要素是不可剔除的。它們之所以是(消極的)善的,是因為它們與道德法則之間沒有沖突,而且它們還促使人遵守道德法則。所以,康德的“性善”是對人性中部分自然資質(zhì)的靜觀的描述,它們不具有倫理性,僅僅是倫理的前提。
康德也認為人性具有根本惡,即人的本性中趨惡的傾向。在論述人的本性中向善的原初稟賦之后,康德緊接著論述人性中趨惡的傾向。并在“稟賦”和“傾向”之間作出區(qū)分,認為傾向“雖然也可能是與生具有的,但卻不可以想象為與生具有的,而是也能夠被設(shè)想為贏得的(如果它是善的),或者由人自己招致的(如果它是惡的)”。一種更直觀的理解就是,傾向雖有可能是生而具有的,但必須因人的自由行為而可能。這樣康德把傾向轉(zhuǎn)變成一個獲得性的概念。之后,康德論述了趨惡傾向的三個層次:即人性的脆弱,人心的不純正和人心的惡劣。這三個層次一個比一個敗壞,但康德不愿意認為人性的敗壞,或者存在一種敗壞的理性,因為這樣會使人的去惡為善成為一個無法解決的問題。這種趨惡的傾向雖然與人的本性交織在一起,并且適用一切人類,但它并不是一種現(xiàn)實的惡,而是一種可能的惡,或者說,這種趨惡的傾向是人作惡的主觀根據(jù)?!叭颂焐菒旱摹睙o非
是說,人人具有作惡的主觀根據(jù)和作惡的可能,但并不意味著人人現(xiàn)實地是惡人。人是善是惡,必須是通過人的自由行為而實現(xiàn)。這就為具有根本惡的人去惡向善提供了契機。
這樣康德就把性善論與性惡論納入他的人性中,從而避免了執(zhí)其一端帶來的理論困境。這種綜合并不意味著康德對人性缺乏明確的價值判斷。相反,康德對人性的明確的價值判斷不是表現(xiàn)在靜止的直觀中,而是存在人性的動態(tài)的運動中??档抡J為,人性最初處在自然的善,因為人本性中具有趨惡的傾向,經(jīng)過人自由行為而墮落成惡,然后在理性力量的催促下,在惡的基礎(chǔ)上重新向善。康德通過人性的這種由自然之善—倫理之惡—倫理之善的運動演繹了他的人性完善論和道德進步觀。進步是啟蒙運動的價值理念,作為啟蒙之子的康德自然篤信道德進步。進步也是理性的邏輯要求??档碌牡赖逻M步在形式上類似基督教的關(guān)于人的處境和命運的三部曲:伊甸園里受寵、塵世間的墮落和天國中的得救。但在邏輯的推演上康德沒有步基督教的后塵?;浇痰膲櫬渑c救贖皆依賴外力,尤其在救贖上強調(diào)無神恩則無救贖??档聞t強調(diào)自律,無論是善或惡皆因人的自由行為而可能,否則不被稱之為倫理的善或惡?;诖耍趷喝巳绾无D(zhuǎn)變成善人,“舊人”如何變“新人”的問題上,盡管其理論前設(shè)和邏輯推演必然會導(dǎo)致一種外在的援助,即神恩的出現(xiàn),但為了與其一貫主張的道德自律相契合,康德最終放棄神恩,訴諸理性的力量,武斷地憑借“應(yīng)該意味著能夠”的命題完成其理論上的推演。
康德的道德進步體現(xiàn)了他對理性的確信,以及對人性和人類社會的前景的謹慎的樂觀。人是有限的存在,但人也是理性的存在,人通過理性的力量,不斷的累積去改變?nèi)毕莸淖陨?,一步一步去惡向善。人的向善之途就是不斷純化意志,不斷從他律走向自律之旅,盡管其路途漫漫,但畢竟會有一個光明的前景??档碌娜诵酝ㄟ^自然之善一倫理之惡一倫理之善的運動展示了動態(tài)的人性,它比單純的性善論或性惡論更具有解釋力,不僅體現(xiàn)了對人自身應(yīng)有的確信,而且展示了一個美好的社會藍圖。
四、小結(jié)
通過以上三個方面對康德人性思想的論述,可以得出以下幾點結(jié)論:
1、人性不是一種實在,也不是一種“呈現(xiàn)”,而是一種“生成”,即是人在一步一步地遠離獸性趨向神性的過程中不斷生成。2、德性是人性的重要的體現(xiàn)。德性立基于人的理性本性和感性本性的張力之上。揭示了人性的內(nèi)在矛盾和人的真實處境。同時德性是理性對感性的克制和勝利,表現(xiàn)出一種偏好理性的價值規(guī)范。3、這種偏好具體體現(xiàn)在人性的去惡向善的價值旨趣上。對康德來說,理性才是人性的本質(zhì)所在,才是價值之源,倫理之本。道德進步體現(xiàn)的是理性對感性的勝利,人性對獸性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