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程鼓勵教師積極從事科研創(chuàng)新,強調教學過程是師生共同開發(fā)課程、豐富課程的過程,并使教學過程成為師生富于個性化的創(chuàng)造過程。為此,新課程改革中教師的教學方式,應由傳授知識向引導發(fā)展轉化;由組織教學向探究教學轉化;由教學權威向學習伙伴轉化;由傳統教法向現代教法轉化;由依賴教材向科研創(chuàng)新轉化。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 教學方式 轉化
針對目前正在進行的普通高中新課程改革,筆者認為,要想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從而達到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視野開闊、思維敏捷、具有厚重的人文精神,語文教師的教學方式同傳統教學方式相比,應該做到以下幾方面根本性的轉化。
一、由傳授知識向引導發(fā)展轉化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以學生為本,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意識,喚起學生的主體精神,即實施“生本教育”,而傳統教學則以教師為本,往往只注重知識傳授,忽略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因此,新課程改革的教學方式要由傳授知識向引導學生全面發(fā)展轉化。正如美國教育家布魯納指出:“教學生學習任何科目,決不是向學生心靈中灌輸固定的知識,而是啟發(fā)學生主動求取知識與組織知識。”教師在發(fā)揮教學中主導作用的同時,應創(chuàng)設一個民主、平等、生動、活潑的教育環(huán)境,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潛能,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形成一種激勵學生能夠獨立思考并能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與能力的教育機制,使教學過程成為在教師啟發(fā)誘導下學生積極參與的學習過程,從而實現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為此,筆者在教學中盡量地給每位學生平等的參與討論練習的機會,讓他們自主自動自覺地探究學習,決不搞教師“一言堂”。例如在教學《故鄉(xiāng)》一文時,經過課外查找資料,課內討論探究,有學生提出與傳統教材不同的看法:小說中的楊二嫂不應是作者批判的對象,而是像閏土一樣屬于作者同情的對象。因為造成楊二嫂刻薄自私的根源是當時黑暗的社會現實,楊二嫂與閏土都是社會的受害者。筆者及時肯定了這種自主探究發(fā)現的新認識,并鼓勵他們要自主學習,敢于質疑,不要只知道死記硬背、盲從權威、人云亦云,而要真正把知識轉化為能力。
二、由組織教學向探究教學轉化
教師的課堂教學過程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應由善于組織教學向善于探究教學轉化。為此,教師應及時地幫助學生制定合適的學習目標,并找到完成目標的最好方法;教師應指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正確的學習策略;教師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創(chuàng)建一種和諧、寬容、熱烈、有序的課堂氣氛。新課程認為,教學過程是師生互動的過程,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應轉為師生互教互學,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當教師以組織教學為主時,他的基本做法就是分解教材中的知識,將知識有組織地呈現出來,學生通過傾聽、練習和背誦來再現教材的知識和問答課本的問題。而當教師以探究學為主時,他就要引導學生不斷提出各種問題,使學習過程變?yōu)閷W生不斷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教師還可指導學生利用學習資源,幫助學生設計適宜的學習活動,并針對不同的學習內容選擇不同的學習方法,使學生的學習過程變得豐富而且富有個性。
《庖丁解?!肥钦Z文教材中的名篇,從中可以悟出莊子的人生態(tài)度,發(fā)現求知的規(guī)律,但如果拘泥于教材的參考資料,思維就容易受限制。在探究教學中,學生研讀《莊子·養(yǎng)生主》中的一段文字:“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闭n文提示略去了“以有涯隨無涯,殆矣;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這句話,學生明白這句話意為:“用有限的生命去求取無限的知識,就會感到疲憊;那么不斷求取知識的人只會使自己感到疲憊罷了?!比缓髮φ照n文,學生便得出這樣的結論:莊子反對無限制地學習知識,而重視技能的訓練。在筆者的指導下,有學生還結合切身體會,提出了新的觀點:當前我們要轉變的素質教育觀念,幾千年前的莊子就有了類似的想法。莊子并非真的要人們放棄知識,而是要人們在實踐中去追求真知。
三、由教學權威向學習伙伴轉化
長期以來,“師道尊嚴”成為傳統的師生關系準則。教師不僅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設計者,而且是教學內容的確定者和學生成績的評定者,從而形成了教學上的絕對權威。教師往往習慣根據自己的設計來教學,習慣忽略冷落學生有創(chuàng)新意識但與教材觀點不符的見解認識。在新課程改革中,教師應由傳統上的教學權威逐步向學生的學習伙伴轉化。教師是學生學習上的合作者、參與者和引導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fā)展的過程。在師生交往中,教師應改變居高臨下的地位,與學生做到平等對話。教學過程不能僅是忠實地執(zhí)行課程計劃的過程,而是一個充滿合作、充滿個性的創(chuàng)新過程。
四、由傳統教法向現代教法轉化
現代社會是信息社會,信息社會需要信息人才,信息人才的培養(yǎng)有賴于教育的信息化。當今的教材以文字教材為主,音像教材和電子教材為兩翼,正向多媒體教材發(fā)展。多媒體教材比傳統教材更加直觀形象、生動活潑,更加有利于教師指導,有利于學生自主探究,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教育的信息化要求教師必須具備良好的信息知識、能力和素質,教師應善于將信息網絡上的新知識信息與課本上的知識信息結合起來,不斷了解和掌握學科發(fā)展新動向,以新的知識信息開闊學生的視野,啟迪學生的思維。教師必須能熟練地操作計算機、多媒體,將教學軟件、網絡等信息技術運用到教學中,還要能正確指導學生進入信息高速公路去檢索信息并獲取知識?,F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及日益廣泛,給教師的教學方式帶來了新的變革。
筆者教學《背影》一課時,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進行了導入。先伴隨著優(yōu)美動聽的《月光曲》《游子吟》緩緩映入,然后設計一段導語:“同學們,父母愛子女之無微不至,父母愛子女之事,不可計數。唐代詩人孟郊的《游子吟》就表達了深沉的母子之情,可謂千古絕唱。歲月可以帶走一切,卻帶不走父母給我們的愛,因為這愛永遠留存在我們心中。下面就讓我們走進《背影》,走進父母的愛吧!”這樣先聲奪人,通過多媒體手段緊緊扣住了學生的感情之弦,使他們的興趣與思維迅速集中到預先設置的情境中,從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五、由依賴教材向科研創(chuàng)新轉化
在傳統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是嚴格執(zhí)行課程計劃,向學生照搬課本知識,過多地依賴教材,而缺少自身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揮。科研創(chuàng)新是提高教師素質和教學質量的重要方面,但在當前廣大教師隊伍中,具有科研創(chuàng)新意識的人相對來說還比較少。許多教師在教學上單純憑積累的經驗、教參來教學,很少想到運用新的教育理論對教學進行思考和研究,從而造成教育觀念陳舊僵化,教學工作完全被教材和教學大綱束縛,教學方法呆板單一,忽視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另外,由于缺乏科研創(chuàng)新意識,有些教師只能年復一年簡單地重復勞動,教學水平很難得到真正的提高。
新課程鼓勵教師積極從事科研創(chuàng)新,強調教學過程是師生共同開發(fā)課程、豐富課程的過程,并使教學過程成為師生富于個性化的創(chuàng)造過程。為此,教師需要不斷對自身的教學進行反思與評價,分析不足,不斷改進。此外,教師還應積極開展與自己教學有關的科學研究,善于打破常規(guī),突破傳統理念,追求創(chuàng)新,推崇創(chuàng)新,不斷提高自己的業(yè)務理論水平,做到用全新的教學模式來教學,使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教師自身應具備雄厚的學科知識和現代信息素質,形成多層次、多角度的知識結構,擁有廣闊的視野,善于分析綜合知識信息,以創(chuàng)新的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的教學方法來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學生提供最廣闊的發(fā)展空間。
總之,在新的形勢下,教師要充分認識到課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擺脫傳統教育觀念的束縛,更新教育理念,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念、學生觀念和人才觀念,以積極的態(tài)度、忘我的熱情為新課程改革貢獻自己的力量。
★作者簡介:王小向,山西省沁水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