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若斌 婁 峰 呂文明
摘要蘇軾超然的人生態(tài)度建立在其博學的思想基礎之上,曲折的人生經歷,使得蘇軾早早體會到生命的無常,促使他超然于物外,探求到生命的終極意義,進而形成不羈于物的超然的詩性人生品格。蘇軾的超然并不是虛無的精神感悟,那是一種在在參透世相虛幻之后仍然保持著對生命熱情的思想超越。
關鍵詞超然 終極意義 人生的有限 超越
中圖分類號:B82文獻標識碼:A
1 蘇軾超然人生態(tài)度的思想基礎
蘇軾是中國歷史上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奇才,儒家看到他的忠義,道家看到他的灑脫,佛家看到他的空靈,這些與其融合眾家而形成的復雜思想是密不可分的。蘇轍曾說:“(軾)初好賈誼陸贊書,論古今治亂,不為空言。既而讀(莊子),唱然嘆息曰:‘吾昔有見于中,口未能言,今見(莊子),得吾心矣?!笞x釋氏書,深悟實相,參之孔老,博辯無礙,茫然不見其涯也”。
蘇軾的思想是一種復雜的精神組合體,他尊重個體的主動性,同時追求精神的超越。蘇軾的人生態(tài)度是積極入世的,這方面明顯是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響,但是現實生活的殘酷,又使其不得不具有道家思想的超然。物質世界是客觀存在的,而人的主體精神則要對這種物質存在的局限形成超越。蘇軾借鑒了佛家的思想,靜心觀照,了察自我。把個人的思想價值觀融入到宇宙萬物中去,在精神上形成了一種超越式的超然。蘇軾的胸懷坦蕩開闊,他既是真情入世,又是超然名利。蘇軾的人生態(tài)度就在這種超然中完成了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
2 蘇軾超然的人生態(tài)度
蘇軾超然的思想境界,造就了蘇軾超然的人生態(tài)度。蘇軾的人生際遇非常坎坷,這也造成了他的人生態(tài)度既存在具有一貫性的部分,同時又具有隨時變化的成分。蘇軾的超然的人生態(tài)度具有其近乎悲劇的人生基礎。蘇軾的超然,是一種對現實生活苦難的超越,是一種對現實困頓的升華。沒有苦難的淬煉,沒有絕望的掙扎,就沒有蘇軾超然的人生態(tài)度。
蘇軾對人生的含義進行了非常透徹的思索,對于生命的本意,生死的感悟,具有一種徹底的認識。在這個基礎上,蘇軾樹立起超然的人生態(tài)度。蘇軾在經歷苦難,歷盡坎坷之后,終于擺脫現實生活的重壓,獲得精神的解脫,從而鑄就超然的詩性人生。
2.1 對人生終極意義的超然
蘇軾很早就意識到了在無限空闊的現實時空中,個人名利的微薄與虛幻。他已經清楚地看到,人生是一場有限時空中的淺薄游戲,它無力改變人的最終命運。現實生活的強烈感觸和深刻體驗,促使蘇軾的目光超越了現實物質世界的紛擾,去探尋永恒的生命價值?,F實的否定對蘇軾來說,并不意味著對生活的徹底放棄,蘇軾仍然在現實世界中充滿熱情的追求,只不過他的追求已經不再是僅僅追尋那種簡單的物質的歡愉。因為蘇軾非常了解,物質是生命存在的依托,沒有了物質,生命將會難以為繼。但是生命是有限,物質亦有限,唯有人生的終極意義追尋可致不朽。
現實世界的無限對人類有限的生命來說,是一個無法究其窮盡的遼遠時空。與這樣廣闊的對象相視,任何一個人都不得不產生極大的惶恐。人的生命是那樣的渺小,人的能力又是那樣的微不足道。在這樣的情景逼視下,所有的人都會有意無意的去問自己,我人生的根本意義在哪里?這種生命的終極問題,對那些敏感的人來說,更是必須正視的本源疑問。早年的蘇軾,就屬于此種情況。比如其《夜泊牛口》:“人生本無事,苦為世味誘。富貴耀吾前,貧賤獨難守……今予獨何者,汲汲強奔走!” 現實的生命是渺小的,它甚至難以承擔蘇軾那厚重的精神。個體能力的局限、時光的飛速流逝,現實生活曲折無常的逼迫,都讓蘇軾處在一種無力回天的焦灼之中。這種壓迫從年青的時候開始就對蘇軾的精神產生了極大的折磨。所以,蘇軾在詩文中多次發(fā)出其對人生虛無的感慨,比如“惟有人生飄若浮”,“過眼百世如風燈”,“己將世界等微塵,空里浮花夢里身”,“生死猶如臂屈伸,情鐘我輩一酸辛”。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對人的一生來說,功名利祿的物質追求,都是只能滿足人在某個生命階段的一些需要而已,一旦人的生命終結了,所有爭斗都變得毫無意義了。人生的快樂,不僅僅在獲得物質的滿足上,在紛紛擾擾的爭斗中青絲變白發(fā)是一種人生的悲哀。臨到生命結束時,回頭來看,那些紛爭都會變得非常荒唐可笑。蘇軾超然人生態(tài)度的根本是一切無謂爭斗的終結:“蝸角虛名,蠅頭微利,算來著甚干忙。事皆前定,誰弱又誰強。且趁閑身未老,盡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渾教是醉,三萬六千場。思量、能幾許?憂愁風雨,一半相妨。又何須,抵死說短論長。幸對清風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張。江南好,千鐘美酒,一曲滿庭芳”。
蘇軾站在對個人生命的終極關懷之上,立于佛道的人生思辨之上,看透了人生現實名利的追求,進而提出了個人直面生命的主張。這也證明了佛家、道家對其產生的深刻影響。
2.2 對人生有限性的超然
經過對現實社會無謂爭斗的否定,蘇軾斬斷了其與現實社會之間精神上的勾連,視野上獨立于社會之外,從遠處審視各種社會爭斗中的世相百態(tài)。在經過一番靜觀審視后,蘇軾冷靜地看到了俗世爭斗的種種不值,精神上的苦痛得到緩解,對待人生的超然由此而生。通過冷靜的思考,蘇軾成功的將勝利與失敗,成功與挫折的區(qū)別抵消,勝利亦不囂張,失利亦不悲傷,使得人生得失是非的界限逐漸模糊,從而達到了精神上的平衡。
人的欲望是無限的,但人的生命又是有限的,如果人對自己的欲望不加限制,就會耗盡生命有限的空間。一個人要超越自我,首先就要克制個人的欲望。人的生命的終極關懷對欲望的膨脹是否定的,而這種否定同時又帶有積極的因素,基于這種否定,人的精神境界才能完成對個體生命價值的超然。只有完成了這種超然,一個人即使在身處逆境之中,仍然可以淡定而從容,解脫名利的枷鎖羈絆,在與苦難的抗爭充滿鎮(zhèn)定與從容。不管何時何地,都可以平心靜氣,享受生活。從蘇軾的個人經歷來說,現實社會無疑是苦難深重的,而面向人生終極關懷的生命視野,則化解了這種壓力?;诮K極關懷的超然,蘇軾的精神境界變得極為灑脫,他的內心是坦然的,是釋然的,終極關懷的否定和超越,讓蘇軾身心得到一份安逸的精神家園。
蘇軾的超然,并不是單純的、決絕的。蘇軾并不否定生活的樂趣,他并不高高在上,而是探身到現實生活之中,用自己的身心去體驗、去感悟。盡管面對人生無盡的波折,但蘇軾對待人生仍然是曠達的。他始終沒有徹底離開現實生活的懷抱,陶醉于個人虛構的精神家園。相比較前輩的清高或者茍且,蘇軾對待人生的態(tài)度更積極,在超然的人生視野下,保持著鮮明的棱角、獨立的人格。
蘇軾的超然,使他不會屈從于生活的壓力,趨炎附勢的走向圓滑與世故。蘇軾強調的是“群居不倚,獨立不懼”,所以“遇事則發(fā),不暇思也”。寧愿“萬事委命,直道而行,縱以此竄逐,所獲多矣。”這種精神為蘇軾的超然思想增添了許多的亮色。
蘇軾的超然是積極的超然,是不退縮、不回避,是直面人生的大氣。盡管人的生命會終結,但人對生命終極意義的追求沒有止境。現實生活的挫折,不能動搖蘇軾的信念,反而更激起他對生活的勇氣。生命不僅僅是否定,更不是徹底的虛無。人生有信念,就要毫不猶豫地去實行,百折而不悔。這樣的人生,是沒有得失是非的纏繞因而不再痛苦的人生。
參考文獻
[1] 孫凡禮.蘇軾詩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2.
[2] 王水照.蘇軾選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3] 朱靖華.蘇軾論[M].北京:京華出版社,1997.
[4] 林語堂.蘇東坡傳[M].北京:百花文藝出版社,2000.
[5] 陶文鵬.蘇軾詩詞藝術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