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碧斌
靈感的火花來自生活,智慧的源泉來自生活,情感的體驗來自生活,態(tài)度的培養(yǎng)還是來自生活。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出發(fā),以貼近生活經驗為切入點,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完全自主的探索體驗中,在生動活潑的學習氣氛中,提高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讓綜合實踐活動課面向生活,回歸生活,踏踏實實地為生活服務。
一、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促進學生參與
努力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有趣味的活動中,既學到社會綜合實踐知識,又在不知不覺間完成學習任務。運用實物、錄像、畫面、錄音、電腦軟件、小品、語言描繪等多媒體直觀手段把課文內容情境化,讓學生在栩栩如生的畫面中身臨其境,以此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如上《環(huán)保調查》這課時,我先讓學生看世界環(huán)境問題實地錄像,再適時提出問題,帶領學生進入情境:參觀學校周邊的工廠,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有什么環(huán)境問題?它們是如何對環(huán)造成污染的?周邊的人們的心情怎樣?如果這些環(huán)境問題不處理的話會出現(xiàn)怎樣的后果?學生在實際情境體驗中,內心深受觸動,增強了學習興趣,并能從中找出答案,掌握教學要點,充分體現(xiàn)了主體地位。
二、選取生活課題,實現(xiàn)學生樂學
小學綜合實踐課強調有意義的學習,注重知識的獲取和技能的掌握與情感教育相結合,著重陶冶情操,培養(yǎng)興趣。學生的學習內容主要來源于生活實踐經驗,以日常生活中的問題選取學習課題,建立與生活目的的聯(lián)系,讓學生產生興趣,這是維系學習的原動力。因此,選取學習課題時,就應當使課程和學生的生活和社會實際相關聯(lián),縮小與學生的距離,為學生的知行合有搭起一座橋梁。例如,在教學綜合實踐活動課《走進春天》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們去走一走,看一看,找一找,真切體會春天的變化,去感受春天的氣息,這比課文中的描述要更有說服力。
三、打破時空限制,靈活安排課程
在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綜合實踐活動的課時數為平均每周3課時。由于綜合實踐活動倡導學生對課題的自主選擇與主動探究。因此,每周幾天固定安排內容的固定課時制顯然已不適合綜合實踐活動課的要求。所以,我校根據綜合實踐活動課的學科特點,制訂了適應綜合實踐活動要求的彈性課時制。根據實踐課題的實際情況,將每周的時間集中在一個單位時間使用,或將幾周時間集中在一天使用,也可根據需要將綜合實踐活動時間與某學科打通使用等。綜合實踐活動并不是封閉的,孤立的,可以在適宜的情況下,“哪兒需要哪兒去”,以營造創(chuàng)新氛圍,優(yōu)化創(chuàng)新情境,開放學生思維空間?;騽邮植僮鳎颡毩⑺伎?,或相互質疑,或大膽想象,培養(yǎng)學生遇事好問,勇于探索,大膽實踐的精神。
四、開放教學形式,放飛學生個性
綜合實踐活動關注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所產生的豐富多彩的學習體驗和個性化的創(chuàng)造性表現(xiàn),因而其教學形式具有開放性。在教學中,教師可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因人而異,因任務而異,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給學生更多開放、自由發(fā)展的空間,讓學生去練、去說、去思考、去操作。例如,教學《美麗的秋天》一文時,我以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思想為指導,帶著學生到郊外去尋找秋天的蹤跡,讓學生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聽,用鼻子去聞,用雙手去摸,感受秋天給人們帶來的豐收喜悅。活動之前,我要求學生在活動過程中隨時把所見所聞所感記錄在本子上,然后以自己最擅長的方式匯報對秋天的感受,可以寫一首詩,可以畫一幅畫,可以出一份手抄報,也可以寫一篇作文等。學生有了親身的體驗,印象尤其深刻。在匯報課上,我欣賞到了學生一份份獨具匠心的作品,更加體會到開放性的教學形式所帶來的令人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五、注重多元生活時空,實現(xiàn)學生樂學
小學綜合實踐課不能將學生圈于學校,要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維的活動網絡。引領學生走出校門,走進社會,在家庭、社區(qū)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生活,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生活。因此,活動的組織形式要根據時空的特點,或班級,或小隊,因地制宜,因“效”制宜。通過各種生活體驗活動,滿足學生的天性,讓學生在活動中收獲快樂,獲得發(fā)展。例如,在教學綜合實踐活動課《不斷更新的通信家族》時,教師可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自主從身邊熟悉的事物人手,留心觀察社會生活中發(fā)生的變化,體會社會進步與發(fā)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的積極影響。通過簡單的觀察、調查鍛煉和提高調查、探究及搜集資料的能力,學會討論與合作,從而讓學生們在自主學習中了解通信及交通發(fā)展與人們生活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
(責編韋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