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了落實“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的教育理念,教師必須樹立以學習為主的學生觀,從而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針對目前課堂上的浮躁氣氛,筆者認為教學的第一步是讓學生養(yǎng)成預習的習慣。本文主要從預習的必要性、預習的意義、預習方法的指導三方面強調(diào)預習的重要性。
【關鍵詞】預習 必要性 獨立思考
“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是新課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而學生的發(fā)展是通過自我設計、自我構建、自我努力來實現(xiàn)的。在此指導下,新課程要求教師樹立以學習為主的學生觀,以學生為主體,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陶行知說“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因此,要想學生學有所得,就一定要做到課前預習,養(yǎng)成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
一、預習的必要性
(1)當今社會是高速發(fā)展的信息化時代,社會發(fā)展日新月異,如果都由教師教給學生不但不現(xiàn)實,而且也不可能。面對日益發(fā)展激烈競爭的國際社會,國家需要的是人才的創(chuàng)新能力,而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高要求學生具有良好自學能力,而這種能力的培養(yǎng)需從課前預習開始。
(2)時下有些語文教師認為課前不需要預習,原因是課堂教學時間不夠用,還不如上課時提出幾個問題,讓學生討論,最后給他們講深講透,他們記住了就行。另外還有老師擔心因為學生的能力水平參差不齊,如果預習了,課堂教學就不好操作。筆者以為這些想法都是不妥的。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是一個對知識理解逐步加深的過程,那就需要給學生一些時間去閱讀思考,課堂的45分鐘時間畢竟有限,讀的少,就難以有感悟,而真正的閱讀能力是通過學生“多讀而感悟”培養(yǎng)出來的。如果讓學生讀一遍文章就給出問題讓他們回答,他們回答的結果會讓人感到滿意嗎?再者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不是靠講培養(yǎng)出來的,也不是靠聽培養(yǎng)出來的,而是靠學生自己在閱讀中體驗與感悟,再加上老師的指導培養(yǎng)起來的。如果學生自己連課文都沒有認真去讀,或讀的不深刻,教師多講又有什么意義呢?這樣的教法只能產(chǎn)生兩個后果:一是教師“累死了”;二是學生“學死了”。這樣的教法,怎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呢?
二、預習的意義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預習是學生正式聽課學習之前所做的知識準備過程,它是一種初步的自我學習行為。通過預習可以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進而提高課堂效率。
1.學生通過預習,可以提高課堂效率。在預習過程中有的學生基本上就能弄清新課的主要內(nèi)容,他們在上課時就能緊跟老師的講課思路,隨時做出積極的反應;即使有些能力差點的學生,也能通過預習促使他們積極思考,從而提高45分鐘的課堂效率。另外,學生通過預習發(fā)現(xiàn)自己學習中的問題,這樣就可以在課堂上有的放矢地聽課,還可將自己的想法和老師的講解、其他同學的見解進行對比,一方面檢驗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確;一方面在傾聽老師、同學的見解中不斷地修正與完善自己的觀點,進而提高課堂質量。
2.學生通過預習,可以加強新舊知識聯(lián)系。例如,學生通過預習《一滴眼淚換一滴水》這篇文章時,會發(fā)現(xiàn)它是一篇小說,學生也會自然而然想到以前學過的小說《祝?!?通過對兩部作品的比較明白中國的小說和外國的小說在寫法上有什么不同。哪怕是瞬間的思考,也能促使學生檢查自己的儲備知識情況,從而明白自己存在的知識缺陷,也能促使學生及時地進行復習和補救。這樣,也就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3.學生通過預習,可以豐富知識和增加知識儲備。當學生預習遇到問題時就有可能通過各種方式去收集信息,進而會掌握大量的知識。這樣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預習方法的指導
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課預習時可做如下安排:
(1)時間上以15分鐘至20分鐘為宜,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長短也可適當調(diào)整。
(2)內(nèi)容上要求學生掃清文字障礙,讀通文章,疏通文意,初探特色。
(3)形式上鼓勵學生以默讀為主,邊讀邊畫,畫出重要的詞語,自己喜歡的句子,自己認為的重點句和難點句且大體上理解文意。
(4)最好列出預習提綱。將課文中的知識點轉化成一個個閱讀思考題,讓學生帶著老師提出的問題去預習。
(5)要求學生課堂至少提出一個問題。
有預習就要有檢查,督促學生養(yǎng)成預習的好習慣。也許有的老師會說,自從實施新課標以來,我們只怕課文講不完,哪有時間檢查預習。其實,會檢查預習的老師,他的課堂效率往往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當然,這也要看教師給學生安排預習的要求是否合理??傊?預習要得法,檢查有方法。這樣才能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是提高學習能力的根本。
預習是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和獨立思考習慣的制勝法寶,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才能開啟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才能培養(yǎng)出適應社會發(fā)展要求的創(chuàng)新性人才。
作者簡介:楊紅霞,山西省聞喜中學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