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 誠
5.知恩圖報,利益分享
【原文】子言之:“仁者,天下之表也;義者,天下之制也;報者,天下之利也?!弊釉?“以德報德,則民有所勸;以怨報怨,則民有所懲?!对姟吩?‘無言不讎,無德不報?!短住吩?‘民非后無能胥以寧,后非民無以辟四方?!弊釉?“以德報怨則寬身之仁也,以怨報德則刑戮之民也?!?/p>
孔子說:“仁是天下行為的表征,義是天下行為的準則,知恩圖報是天下互惠互利的交往方式。”孔子說:“以善行回報他人給予自己的恩惠,人們就會樂于做善事;以怨恨報復曾傷害自己的人,人們就會禁戒懲罰。《詩經(jīng)?大雅?抑》上說:‘凡是有人求助于你,你都應該盡量給予答復;凡是對自己有恩的人,你一定要記得去報答。《尚書?太甲》上說:‘百姓如果沒有國君,就不會有安寧的日子;但國君如果沒有百姓支持,也不能開疆拓土占有天下?!笨鬃诱f:“寬宏大量的仁德君子,總是用恩惠去回報曾怨恨他的人;而受到刑律懲罰的小人,往往用怨恨去回報給予他恩惠的人。”
這一段話講的是為政倫理的一個重要原則,即知恩圖報,利益分享。知恩圖報必須以仁和義作為準則。為政者發(fā)揮以身作則的榜樣作用,倡導仁義之風??鬃诱f,為政者之德如風,社會道德風氣如草。風力所向,草必傾倒。為政者倡導什么,人們就會推崇什么。為政者要學會真心感激人民,因為沒有人民的真心擁戴,他就不會穩(wěn)坐江山。一個善于爭取民眾擁戴的為政者,要學會“以德報怨”,這不僅是廣結人的表現(xiàn),也是避禍遠恥的措施。一個德修不良、氣量狹小的為政者,如果不知道感激百姓,反而“以怨報德”,不僅搞不好與群眾的關系,還會招來殺身之禍。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充滿現(xiàn)實感恩情懷而無宗教色彩的道德文化。人生立世,孝道為先。孝道是以親子血關系為基礎的感恩道德準則,一個人首先要明白“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是誰的子孫?”由此以感恩父母和祖輩確立做人做事的基本。無論古代還是現(xiàn)代,為政者都是天下人民之子。所謂仁德政治實質就是感恩政治,統(tǒng)治者如能清楚認識到“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就會做到“無言不讎,無德不報”。一個為政者能表儀天下,在于心中有老百姓,心存感激地為老百姓謀利益。古人稱君與民如同船與水,君為民之舟,得民心者必為水載,否則水可覆之?!侗碛洝窂娬{為政者要表率百姓,必須心懷開闊,厚之以大德大愛,而非心境狹隘,“以怨報德”。古代宰相之所以稱之為百官之首,博施濟眾,親民愛人,善于“以德報怨”。治國治家和一個組織管理的道理實質上是相同的。一個單位的領導要想廣結人心,必寬厚待人,這關鍵在于修養(yǎng)氣量。大氣者得眾,小氣者失人,古今沒有例外。
6.持身之道,仁義有別
【原文】子曰:“無欲而好仁者,無畏而惡不仁者,天下一人而已矣。是故君子議道自己,而置法以民?!弊釉?“仁有三,與仁同功而異情,與仁同功其仁未可知也,與仁同過然后其仁可知也。仁者安仁,智者利仁,畏罪者強仁。仁者右也,道者左也;仁者人也,道者義也。厚于仁者薄于義,親而不尊;厚于義者薄于仁,尊而不親。道有至,義有考。至道以王,義者以霸,考道以為無矣?!?/p>
孔子說:“大公無私地去踐行仁德,無所畏懼地抵制違德行為,天下只有少數(shù)人才能做到。為政者議論事理時,要以己度人,考慮自己能否做到,所以制定法度要從百姓的實際出發(fā)?!笨鬃诱f:“考察仁德的動機大凡有三種:一是效果相同,但實行仁的情感有差異;二是效果相同,卻很難看出實行仁的動機;三是從利害關系上看,實行仁的初衷就一目了然。仁愛之士一心一意地追求仁德理想,聰明人是為了獲得做善事的利益,害怕犯罪的人才去勉強行仁。仁愛和道義是一體兩翼的,仁愛在右邊,道義在左邊;仁愛出自人的天性,道義是做人的法則。仁愛深厚的人輕視外在規(guī)范,人們親近他但不一定敬畏他;偏重道義原則的人薄于慈愛,人們敬畏他但不敢親近他。道德有兼?zhèn)淙蕫酆偷懒x的根本準則,義的行為則要具體分析。仁德完美者可以為王,仁義的最高境界者可以稱霸,只要人們依據(jù)道德法則具體分析而行動就能避免過失?!?/p>
一般說來,為政者具有普通民眾所沒有的決策話語權,如統(tǒng)治者可以通過制定行為規(guī)則、制度約束民眾。既然要約束他人,當然就要以身作則。制度、規(guī)范必須與現(xiàn)實每個人的動機、情感、能力相統(tǒng)一,這樣群眾才能做到。為了防止為政者在議論事理時出現(xiàn)目標期待單向偏高的問題,孔子強調制定法律政策約束百姓時,必須考慮社會上不同人的動機和能力。制度可以要求所有人同時行動起來做善事,但不能保證所有的人具有相同的道德動機和情感。為政者必須清醒,踐行某種道德規(guī)范,一種人是出自對仁德信念的追求,自覺自愿;一種人是出自對行為效果的看重,因利而為;另一種人則是害怕犯罪,迫不得已。
在某種意義上講,道德教育似乎近“仁”,制度和原則近“義”。在現(xiàn)實社會中每個人的道德行為,如遵紀守法、舍己為人、嚴于自律、謹言慎行、尊長愛幼、舍己救人、扶貧濟困、拾金不昧、廉潔奉公等等,都存在各自的道德情感和動機。為了引導人們向善,通常實施道德教育,目的在于激活積極健康的道德情感和動機,以引導人們自覺自愿去踐行道德規(guī)范??陀^上道德教育的力量是有限的,它必須與制度建設密切結合。因為制度的約束力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獎勵性地規(guī)范人們樂意向善,善者可以得到善報;一是懲罰性強迫人們向善,使那些不愿向善者“畏罪者強仁”。制度約束力具有提升個人道德自覺的強制性。在一個組織里,制度建設與道德建設是相輔相成的,只要制度對個人道德修養(yǎng)有所敦促,道德風氣也會被激勵而趨于高尚。
如上所述,“仁者,天下之表也;義者,天下之制也”,即道德的內涵可以分為“仁”和“義”兩個主要方面。它表現(xiàn)在每一個人的情感上也是有輕重之別的:“厚于仁者薄于義,親而不尊;厚于義者薄于仁,尊而不親?!币话阏f來,在一個組織系統(tǒng)內,仁厚者心地慈愛,具有較強的親和力,適合做主要領導;義厚者是非分明,嚴于律己,原則性強,更適合做管理者。從事行政管理的官員既要以仁愛之心寬厚待人,具有親和力,又要堅持道德原則,是非分明,寬嚴適度。這在現(xiàn)實中是很難做到的。儒家認為,一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無論偏重于仁還是義,都應該對仁和義的性質、作用清楚,“至道以王,義者以霸”,發(fā)展到極致時就有王、霸之別?,F(xiàn)代行政管理模式分析,這種倫理基礎,或者說組織文化特征,對組織發(fā)展的價值取向必須加以考量。
7.淡泊交往,行重于言
【原文】子曰:“君子不以辭盡人。故天下有道,則行有枝葉;天下無道,則辭有枝葉。是故君子于有喪者之側,不能賻焉,則不問其所費;于有病者之側,不能饋焉,則不問其所欲;有客不能館,則不問其所舍。故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壞?!缎⊙拧吩?‘盜言孔甘,亂用是餤。”
孔子說:“君子不會根據(jù)一個人的言論來判斷他是否賢良。在社會風氣健康時,人們做的比說的多;在社會風氣污濁時,人們說的就比做的多。如果君子站在有喪事的人旁邊又不能資助他,就不要問他辦喪事的費用;和有病的人在一起,如果不能饋贈他什么,就不要問他希望得到什么;有客人來訪,如果不能安排他住宿,就不要問他想住在哪里。所以君子之間的交往就像水一樣淡薄,小人之間的交情卻像甜酒一樣濃厚;君子之間的交情盡管淡薄,但能相輔以成事,小人之間的交情盡管甜蜜,但時間長了就會毀壞。《詩經(jīng)?小雅?巧言》上說:‘小人的話語雖然甜蜜動聽,禍亂卻因此產(chǎn)生?!?/p>
君子要做到“三不失”,除了自己謹言慎行之外,還要善于察言識人。孔子講不因言廢人,也不因人廢言,對于一個夸夸其談的人,要聽其言觀其行。有的人善于辭令,口若懸河,寫的文章文采飛揚,而實際能力或為人卻很差;有的人木訥寡言,謙謙君子,但卻工于心計;有的人言必中的,言行必果,但薄于仁而重于義;有的人阿諛奉承,嘴甜如蜜,但心中暗藏毒箭;有的人說話聲情并茂,嘩眾取寵,但一百句話沒有一句真的;有的人沉默寡言,但一諾千金;有的人有求必應,但一諾無信。如此等等。所以不要“以辭盡人”。此外,一個負責的人要注意在不同情境、對不同對象的講話內容,面對可能需要幫助的人,如果你沒有足夠的條件和能力提供實際性幫助,就不要隨便講那些激起有指望救助的話,否則就是“失言”。
這些道理告訴為政者,察人時不要把人的言語表達看得那么重要,關鍵是看其實德實能;自己講話一定要慎之又慎,力不能及的事情不要隨便亂問亂說;君子之交淡如水,酒肉朋友靠不住,小人之交甜如蜜,口蜜腹劍要提防。古往今來許多從政者身敗名裂,吃虧就吃在與小人的過密交往上,原因在于嚴厲的忠言難入耳,溫情的甜言蜜語越聽越歡,其結果正如《小雅》所云:“盜言孔甘,亂用是餤”。
8.獎勵以實,口惠招災
【原文】子曰:“君子不以口譽人,則民作忠。故君子問人之寒則衣之,問人之饑則食之,稱人之美則爵之?!秶L》曰:‘心之憂矣,于我歸說。”子曰:“口惠而實不至,怨災及其身。是故君子與其有諾責也,寧有已怨?!秶L》曰:‘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子曰:“君子不以色親人。情疏而貌親,在小人則穿窬之盜也!”子曰:“情欲信,辭欲巧?!?/p>
孔子說:“君子不搞空口白話的贊譽,人們就會興起忠厚誠實的風氣。所以君子詢問別人是否寒冷時,就要給他衣服;問別人是否饑餓時,就應該給他食物;贊揚別人有才華美德時,就要給他封賜官位?!对娊?jīng)?曹風?蜉蝣》說:‘我在這里好生憂慮,還是歸向我喜歡的君子那里去?!笨鬃诱f:“口頭上答應給人實惠,但實際上又做不到,怨恨和災禍就一定會降到他的身上。所以君子與其遭受諾言不能實現(xiàn)的責難,寧可接受不輕易承諾的批評?!对娊?jīng)?衛(wèi)風?氓》中說:‘當初的你歡天喜地,指天畫地地賭咒發(fā)誓,沒料到你馬上背叛了我,而且還不思悔改,咱們就從此一刀兩斷罷!”孔子說:“君子待人不用裝模作樣、假惺惺地表示親近。感情已經(jīng)疏遠而外表裝得很親密,這樣的小人好比是在黑夜打洞穿墻的強盜!”孔子說:“做人感情要真實,言辭要講究技巧?!?/p>
儒家主張言而有信,少說多做,給予有德之人、有功之臣、有能之士進行物質獎勵,不要“以口譽人”;對有衣食困難的人,就要給予他們所需要的東西,以解決實際困難,不要“口惠而實不至”,否則是引火燒身。為了防止“失言”,儒家特別強調,一言一行都要從真實感情出發(fā),寧可口惠不實、多言輕諾,不如量力而行、埋頭多做。為政者言語要少,情感要真,講話要有技巧,不負責任的空頭支票一張也不能開,否則怨恨之災接踵而至。
一些富有憐憫之心的管理者,見不得眼淚,聽不得哭喊,不管今后能否辦得到,一時激動表現(xiàn)出極大的同情,許下重諾,贏得人們一時喝彩,過后忘在腦后;有的本就不想為百姓辦實事,或者出于應付場面,裝著一副悲天憫人的樣子,或者本不想主持正義但又做出青天大老爺?shù)淖藨B(tài),這種“情疏而貌親”行為,只能禍害百姓,破壞組織的聲譽,敗壞個人形象,葬送個人前程。所以,儒家強調為政者要堅守倫理,“情欲信,辭欲巧”,加強行政語言能力和技巧的訓練,是每一個從政者的必修課。
【作者單位: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基礎教育研究中心,北京,100088】
責任編輯/劉?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