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蓉蓉
古語有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F(xiàn)在的中學生讀小說,往往只注重大概的故事情節(jié)而忽略對文本的反復研讀。筆者在小說單元教學的時候,發(fā)現(xiàn)學生在早自習不像讀文言文一樣去讀小說,很少有人朗讀和細讀文章。也許學生覺得小說沒有朗讀和細讀的必要。北大教授孔慶東認為學生每天要朗誦10分鐘,而且內容不限,朗誦并不一定要讀詩歌、抒情散文等。而且不同時間的朗誦,有不同的感覺,有不同的“解”。這個“解”就是細讀,如讓學生讀懂一篇小說,必須要細讀。小說有的以其曲折的故事取勝,有的以其深邃的思想發(fā)人深省,有的具有調侃詼諧的語調,有的有樸實或是活潑的語言,有的有傳神的肖像描寫,有的有意味深長的語言描寫,有的環(huán)境描寫和情節(jié)、人物渾然一體……這些都是我們要學習的。如何把小說中的這些精髓學過來?首先要做到文本細讀。“閱讀教學的形式可以不拘一格,但立足文本卻是不容忽視的”。
要讓學生細讀文本,首先教師不要誤導方向。這里特別要提到節(jié)選小說的教學,節(jié)選小說是長篇小說中的精華所在,但只是長篇小說中的一個片段而不是全部。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課文時,必須對它在原文結構框架上的地位、作用做出準確的分析定位,才能引導學生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構思布局。但要把握一個度,有的老師在課堂上往往把時間過多地花在討論節(jié)選內容以外的故事情節(jié)上,反而忽略了對文本的探究。節(jié)選小說教學的最佳效果,不是對課文內容的分析理解,而是通過課文的學習,引發(fā)學生課外閱讀的強烈興趣。在此基礎上,通過教師正確地引導,使學生的語文學習從課內走向課外,從而達到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和語文教學終極目標的實現(xiàn)。引導學生細讀文本,“不是把學生困在書本上,只有‘入乎其內,才能得乎其外”。
新課程倡導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的任務是發(fā)揮學生的主體精神、完善學生的主體人格、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唯有這樣,才有利于學生的發(fā)展。小說以它故事情節(jié)曲折跌宕、人物形象具體生動、環(huán)境描寫多姿多彩吸引著學生的興趣,這也是小說的優(yōu)勢。我們應發(fā)揮小說的有利因素,把小說教學當作改革常規(guī)課堂教學的突破口,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循著學生的興趣,放手讓他們自己去讀小說、理解小說、分析小說。在實際教學當中,根據(jù)教材不同特點和學生對作品的不同理解,設計出各種各樣的、生動活潑的問題,引導學生去細讀文本,提高語文教學效果和學生的能力。
一、細讀題目,切入文本
細讀文本,第一步就是推敲標題?!邦}好一半文”,標題是文章的眼睛,是一篇課文中最醒目、最傳神之點。好的題目常常被稱為“文眼”“題眼”,它以最精練的語言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內容,往往是“綱繩”之所在。
如在教學《杜十娘怒沉百寶箱》一文時,引導學生思考:題目為什么用怒沉百寶箱這一“怒”字,杜十娘怒誰?問題一出來,學生的閱讀興趣全被激起。有的說怒孫富卑鄙無恥,有的說怒李甲見利忘義,有的說怒自己誤入風塵,有的說怒自己有眼無珠,有的說怒李父為代表的封建禮教和世俗傳統(tǒng)……循著這些內容,教師可引導學生去讀杜十娘投江前的一段控訴,然后引出另一個問題:為什么怒這些人?這些人與杜十娘之間是什么關系?這個問題很快就引導學生細讀文本,順勢就可理清小說的故事情節(jié),深入挖掘文章的主題。
如《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一文,可抓住題目中的“風雪”二字做文章。先讓學生讀讀題目,思考一下,有沒有更好的?為什么不用“夜宿”山神廟之類的?為什么在這里要用“風雪”?然后就可引導學生找到文中對“風雪”的描寫。課文中描寫風雪雖然著墨不多,但非常精彩,對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渲染氣氛,烘托人物形象都起了很好的作用:當林沖懷著“不知何意”的惶惑取路投草料場來,情節(jié)逐步向高潮發(fā)展時,風雪也隨之而起?!罢菄蓝鞖?,彤云密布,朔風漸起,卻早紛紛揚揚卷下一天大雪來?!彼凤L卷著鵝毛似的大雪,低垂的濃云壓在頭頂上,天地茫茫,前途難卜。林沖來到草料場后,“仰面看那草屋時,四下里崩壞了,又被朔風吹撼,搖振得動”,難以安生。為了御寒,出門沽酒,“踏著碎瓊亂玉,迤邐背著北風”踽踽獨行,“那雪正下得緊”,正是雪借風勢,風助雪威,天地昏暗,原野寂寥。待沽酒回來,“仍舊迎著朔風”,“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緊了”。因為風大雪緊,回到草料場那兩間草廳已被雪壓倒,沒奈何只得去古廟棲身。他在風雪中奔來奔去,天地之大竟無他容身之處。林沖進入山神廟,為了抵擋風雪,掩上廟門后又將旁邊一塊大石頭“掇將過來靠了門”。由于雪大天寒,使林沖外出沽酒,未因草廳被雪壓倒而被壓死;大雪壓倒草廳,使林沖只能到山神廟住宿,未被陸謙等燒死。雪大風勁,使林沖用大石頭靠住廟門,陸謙等人放火燒草料場之后也來到山神廟避風雪看火勢,因推不開門便立在廟門外談話,造成冤家路窄,狹路相逢,隔門相對,一觸即發(fā)的緊張局面。這樣,學生很快掌握了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也明白了風雪描寫的作用:為情節(jié)發(fā)展提供了合理的條件,推動了情節(jié)發(fā)展。
二、假設問題,精讀文本
這種教學方法是假設一個問題改動小說中的某些情節(jié),引導學生再次去精讀文本,從而達到深刻理解主題的目的。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對小說比較、鑒別,在對作品形象補充、豐富、擴大和改造的基礎上進行審美再造也是把握小說社會意義的一種方法。文學作品具有社會性、階級性和時代性。感受形象后還必須善于把握相關描寫的內在聯(lián)系,善于把相關形象拿來比較,在比較中去鑒別,去深入理解形象的本質屬性,才能整體把握形象,深入理解作品的社會現(xiàn)實意義。
如《杜十娘怒沉百寶箱》一文,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如何理解杜十娘的剛烈行為?如果不這樣做,你能否為她設計一條出路?一開始,很多同學為杜十娘設計出路,有的說出家,有的說再回妓院,有的說用百寶箱取悅李甲……接著,教師可引導學生再讀文本:在李甲、孫富眼里,十娘是個怎樣的人?在柳遇春眼里,十娘是個怎樣的人?在你眼里,十娘是個怎樣的人?為自己設計的結局找依據(jù)。很快,就有同學提出反駁意見,同學們再次探討后認識到像杜十娘這樣一個美麗、熱情、聰明、堅強的女子,她是不會選擇第二條路的;同時,也明白了社會環(huán)境不允許她有第二條路走。懂得了杜十娘的悲劇不僅僅是李甲的負心、孫富的破壞造成的,更是這個男尊女卑的、有著門第觀念的社會造成的。
三、感受細節(jié),解讀人物
細節(jié)是文藝作品的細胞,是通過對具體的性格刻畫、環(huán)境描寫、情節(jié)展示等多方面塑造人物形象的一種寫作技法。細節(jié)描寫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細微而又具體的典型情節(jié),加以生動細致的描繪,它具體滲透在對人物、景物或場面描寫之中。細節(jié)描寫是細致入微地表現(xiàn)人物的個性特點的,它有助于對人物形象的刻畫和中心思想的表達,并增強小說的藝術感染力。作家李準曾經(jīng)說過:“沒有細節(jié)就不可能有藝術作品。真實的細節(jié)描寫是塑造人物,達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苯處熞龑W生挖掘文本中的典型細節(jié)描寫,從中感受人物形象的生動性。
如《守財奴》可引導學生細讀葛朗臺臨終抓法器和囑咐女兒“到那邊去向我交帳”兩個細節(jié),形象地刻畫了葛朗臺至死不渝的守財奴性格。如《陳奐生上城》可引導學生細讀陳奐生三次坐彈簧太師椅的細節(jié);拿提花枕巾擦汗,衣服也不脫,蓋上被頭就睡的細節(jié)也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既表現(xiàn)了他勤儉的一面,又揭示了他“自私狹隘”的一面。如《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可引導學生去品味林沖的語言,從中感受他逆來順受、茍且偷安的性格。如《項鏈》開頭序幕部分用了大段的心理描寫,可引導學生去體味瑪?shù)贍柕碌摹巴纯唷焙汀皦粝搿?,一共七次用了“夢想”一詞,多次用“痛苦”“苦惱”“傷心”來刻畫瑪?shù)贍柕碌男睦恚沂舅龕勰教摌s的性格特點。
按照文學鑒賞的心理規(guī)律,學生在解讀一篇作品的過程中,需要調動自己的各種知識經(jīng)驗和情感經(jīng)驗,沒有時間保證是無法進行下去的,學生除了文字障礙以外,還有與作者情感距離的障礙。因此,教師在這一階段的任務,一方面要幫助學生排除文字文句障礙,另一方面,要創(chuàng)設便于學生把握作品內容的問題情境,緊扣文本,找出解讀每部作品的點,牽一發(fā)而動其全身,唯有這樣才能引領學生進入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