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敏
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科書第一冊(必修本)第一單元的詩歌閱讀專題,在第四課的外國詩三首中選取了匈牙利著名詩人裴多菲的愛情詩《我愿意是急流》,同時在第三課的中國當代詩三首中選取了我國當代詩人舒婷的愛情詩《致橡樹》,對比鑒賞,就會發(fā)現(xiàn)兩首詩歌在主題確立的共性基礎上存在著諸多的差異性。
一、性別差異
從普通的人倫關系來看,兩位不同國別的詩人都在內心深處渴求一份美好的感情,但是從作為個體的性別角度來看,兩首詩有著明顯的差異性。正如尼采所說:“男性為自己塑造了女性的形象,女性又按照這個形象塑造了自己?!?/p>
《我愿意是急流》中,只要我的愛人是“小魚”“小鳥”“常青藤”“火焰”“夕陽”在屬于我的世界里“快樂地游來游去”“做窠、鳴叫”“攀援”“緩緩閃現(xiàn)”“傍著”;詩人就愿意充當“急流”“荒林”“廢墟”“草屋”“云朵、破旗”,并心甘情愿地在“崎嶇的路上、巖石上經過”“與狂風作戰(zhàn)”“靜默的毀滅”“飽受風雨的打擊”“懶懶地飄來蕩去”??梢?,詩人不僅愿意讓自己愛人的歡樂建立在自己的痛苦之上,而且還以此為樂,視為自己最大的幸福。顯然詩人所詮釋、表達的愛情,是站在男性的主導地位之上的。這樣愛情中的女性,無疑是被動的。
《致橡樹》中的詩人,以女性的主體地位為其出發(fā)點,女性可以接受男性的真心付出,但是絕對不可以借此抬高自己,因此對于“凌霄花”,詩人不再歌詠它們的柔美,而是運用了限制性的詞語——“絕不學”;女性可以接受男性真誠的愛情,但是絕對不可以泯滅自我,因此對于“鳥兒”,也不再贊頌它們的癡情付出,而是用了限制性的詞語——“絕不像”??梢娫娙怂M氖且环N以女性自身尊嚴為前提的平等、獨立的、相敬如賓的互愛,即“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你有你的銅枝鐵干”“我有我的紅碩花朵”“我們共同分擔寒潮、風雷、霹靂”“我們共享霧靄、流嵐、虹霓”。
二、時代差異
裴多菲這首詩寫于1847年,當時匈牙利的封建專制勢力日益猖獗,革命運動風起云涌。在革命中不斷淬火的詩人,漸漸成熟為堅強的革命戰(zhàn)士。在這種血與火激烈搏斗的時代,詩人對愛情的理解也必然有新的升華和飛躍。愛情,在詩人心中不僅有風花雪月的輕柔甜蜜,也蘊蓄著為自由而犧牲生命的崇高。詩人在詩中塑造了一個充滿自我犧牲精神的形象,在詩人給我們展示的強大的意象群中,我們體會出了真正詩的悲壯之美。
《致橡樹》寫于1977年,發(fā)表于1979年第四期的《詩刊》上。20世紀70年代末是中國的一個大變革時代,各種思想也在發(fā)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詩人以人生的體驗,冷靜的頭腦,深入到對國家命運、女性命運的反思之中。她否定了老舊的“青藤纏樹”“夫貴妻榮”式的以人身依附為根基的兩性關系,突出強調了女性的獨立自主、人格和尊嚴,是女性對自身價值認可的一篇宣言。
三、個性差異
1846年9月,23歲的裴多菲在舞會上結識了伊爾諾茨伯爵的女兒森德萊·尤麗婭。詩人在寫作此詩的時候,正處于熱戀之中,因此詩人所表現(xiàn)的是對愛情急風暴雨般的熱情,是一首向自己的所愛表白愛情的詩。
舒婷借助“我如果愛你”中的“如果”二字向人傳達出詩人也許還處在愛的憧憬中,在愛的權衡上,詩人還保持著自我的理性,所以整個詩作顯得理智冷靜。正如波伏娃所說:“愛情建立于互相認清對方的自由之上。”
兩個不同國度的詩人相隔著一百多年演繹的愛情詩作,不僅歌頌了人類最崇高、最豐富、最生動的情感,而且流露出不同時代、不同性別、不同個性的詩人對愛情的追求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