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賢 王安明 宋桂英
【關鍵詞】宮血停湯;崩漏;療效觀察
崩漏是婦科常見疑難重癥之一,《諸病源候論》說:“非時而下,淋漓不斷,謂之漏下”,“忽然暴下,謂之崩中”?,F(xiàn)醫(yī)學稱之“多指非器質性病變-功能性子宮出血而言”。臨床醫(yī)治不當,直接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或危害患者的生命。因此,應該引起醫(yī)患人員的高度重視。筆者從2004年12月至2006年12月期間用自擬方“宮血停湯治療婦女崩漏”即現(xiàn)醫(yī)學稱“功能性子宮出血癥”30例,其療效明顯。報告如下。
1 資料來源
30例患者來源于本院中醫(yī)門診,其年齡在16~55歲,平均年齡30.8歲。其中年齡16~20歲5例,21~40歲15例,41~50歲10例。陰道出血時間最短14 d,最長淋漓不斷106 d。臨床表現(xiàn)為月經周期紊亂,出血時間長短不定,出血量時多時少或伴有身體乏力,腰酸腿軟,心悸氣短,胸悶,舌淡或淡紅,苔薄白或淡黃、脈細數(shù)、大多數(shù)患者都曾用過西醫(yī)治療效果不佳。30例患者均經婦科檢查、血液學檢查、B超檢查,排除生殖器官器質性病變,血液病及全身其他系統(tǒng)疾病。
2 治療方法
“崩漏”即現(xiàn)代醫(yī)學稱“功能性子宮出血”主要病機為腎失封藏,沖任二脈不固。治療原則多“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或標本兼治?!惫P者用“宮血停湯”:人參10 g,黃芪30 g,白術15 g,茯苓15 g,熟地30 g,阿膠10 g,元肉20 g,女貞子15 g,旱連草15 g,白芍15 g,白茭20 g,棕櫚炭20 g,血余炭30 g,仙鶴草15 g,側栢葉15 g,煅龍骨30 g,煅牡蠣30 g,白果15 g,金櫻子20 g,海螵蛸15 g,烏藥15 g,厚樸15 g,砂仁15 g,木香15 g,每日一劑,水煎分早晚分服,7 d為一療程。
臨證隨癥加減:①血塊多者加益母草、蒲黃、三七;②腰酸腿軟痛者加杜仲、川斷、元胡素、烏藥。
3 療效標準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的療效標準。①痊愈:控制出血后連續(xù)3個月經周期,經期經量均恢復正常,癥狀消失;②顯效:控制出血后月經周期,經量基本正常,經期仍較長,癥狀消失;③有效:月經周期、經期、部分癥狀得到明顯改善,血量減少;④無效:癥狀無明顯改善。
4 治療效果
治療30例患者中,痊愈為22例,顯效為7例,有效為1例,總有效率為96.6%。對痊愈和顯效29例患者停藥后進行3~6個月的電話隨訪,決大部分患者月經周期及經量、經色正常,無復發(fā),且精力充沛,心情愉悅,恢復健康。
5 典型病例
劉某,女,39歲,已婚。2005年11月20日初診?;颊咴V近3個月每次來月經量時多時少,血色淡紅,淋漓不斷,持續(xù)十余天,在西醫(yī)門診補液、消炎、止血等治療未見明顯好轉。精神萎糜乏力,面色蒼白,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細無力。婦科檢查子宮和附件以及B超檢查均未發(fā)現(xiàn)異常。
中醫(yī)診斷:崩漏證
西醫(yī)診斷:功能性子宮出血癥
治療原則:滋補肝腎、固氣攝血,用(自擬式)方宮血停湯加減:白參10 g,黃芪30 g,白術15 g,茯苓5 g,熟地30 g,阿膠10 g(烊化兌服)元肉20 g,白芍15 g,白芨20 g,棕櫚炭20 g,血余炭30 g,仙鶴草15 g,側柏葉15 g,煅牡蠣30 g,煅龍骨30 g,金櫻子20 g,女貞子20 g,旱連草20 g,海螵哨30 g,烏藥15 g,厚樸15 g,砂仁15 g,木香15 g。
每日一劑,水煎分早晚服,患者服用3劑后,陰道流血止,乏力癥狀日漸減輕,繼續(xù)服用4劑后痊愈停藥。隨訪半年,月經周期、經血量、色均正常,身體恢復健康,生活質量大大提高。
6 討論
“崩漏”在《丹溪心法》曰:“婦人崩中者,由臟腑傷損、沖任二脈,血氣俱虛故也?!辈C為“腎失封藏,沖任二脈損傷,不能約制經血?!迸R床表現(xiàn)月經出血時多時少或淋漓不斷,面色蒼白,身體倦怠,氣短乏力,腰酸腿軟,頭暈或時而目眩,舌淡或淡紅,苔薄白或淡黃,脈細數(shù)。
治療多“急治標,緩則治其本”的原則,采用“塞流、澄源、復舊”三法,筆者自擬“宮血停湯”是根據(jù)“崩漏”的病機和治療原則組方用藥,以“塞流、澄源、復舊”三法同用,脾腎共調,氣血同補,補腎固沖,全方以益氣、養(yǎng)陰、固腎氣攝宮血。
基本方解:人參、黃芪、白術、茯苓補氣健脾,固氣攝血治其本。熟地、阿膠、女貞子、旱連草、元肉、白芍等滋腎養(yǎng)血固腎氣。白芨、棕櫚炭、血余炭、仙鶴草、側柏葉、煅牡蠣、煅龍骨、海螵蛸、白果、金櫻子等以收斂腎氣以攝血治其標,厚樸、砂仁、木香等調和脾胃為輔,諸藥協(xié)同共奏補氣養(yǎng)血固腎攝血治崩漏之效力。
參 考 文 獻
[1] 繩武,崩漏.中醫(yī)婦科學,1987,8: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