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德軍 李玉梅 汪峻嶺
【關鍵詞】尿液;分析前后;質量控制
尿液分析是臨床最常應用的檢驗項目,近些年來,隨著尿液分析系統(tǒng)(尿化學分析儀、尿沉渣細胞流式分析儀、顯微鏡等)的普及化,讓臨床了解其實驗原理、注意事項勢在必行。單靠實驗室內部的實驗過程質量控制已經遠遠不夠,還有分析前和分析后的質量控制[1]。分析前標本留取質量控制是檢驗結果的基礎,分析后檢驗結果分析質量控制是檢驗結果得到正確認知、發(fā)揮其意義的關鍵。本文就如何與臨床溝通交流,來提高尿液檢驗分析前、分析后質量控制做一簡要闡述,與同行共同探討。
1 分析前方面的溝通
尿液標本正確留取是獲得可靠檢測結果的基本條件[2],必須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1 臨床醫(yī)生對患者留尿進行指導,避免月經、陰道分泌物、糞便等污染物引起假陽性結果。男性的前后段尿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女性最好留中段尿,女性患者報告紅細胞、白細胞過多,臨床醫(yī)生要了解是否是月經期?是否混入陰道分泌物?以免造成錯誤的診斷。
1.2 留尿時應注意使用專用留尿容器,不得使用藥瓶、飲料瓶等容器,以免造成假陽性或假陰性結果。
1.3 尿液應新鮮,住院患者尿液檢驗最好留取清晨第1次尿,并及時送檢。每天檢驗最好留取同一時段尿送檢。門診或急診患者可隨時留取,但在標本容器上必須注明留取時間。標本留取后應在2 h內檢測完畢,否則會影響紅細胞、白細胞和管型等有形成分的形態(tài)和數量。尿標本應放在有蓋容器中送檢,每一標本容器必須貼有檢驗申請單上的惟一標識碼,尿量以10~30 ml較為合適。醫(yī)院外送檢驗標本要注意保暖,溫度過高和過低都會影響檢驗結果。
2 分析后方面的溝通
隨著尿液分析系統(tǒng)(尿化學分析儀、尿沉渣細胞流式分析儀、顯微鏡等)的普及化,必須明確尿化學分析試紙條的實驗原理與傳統(tǒng)人工檢測有所不同[3],最常見的有以下特點:
2.1 蛋白質模塊只對白蛋白敏感,對球蛋白不敏感,對本周氏蛋白不反應。因此,尿化學試紙條法不能正確估計24 h尿蛋白量,更不能用試紙條法檢測腹水中的黏蛋白及腦脊液中的球蛋白。
2.2 葡萄糖模塊只對葡萄糖產生反應,對乳糖、半乳糖、果糖及蔗糖不反應。相比傳統(tǒng)的加熱法、試紙條法有較高的特異性,但強氧化性或強還原性藥物會造成假陽性或假陰性。
2.3 酮體模塊對乙酰乙酸最敏感,丙酮次之,對β-羥丁酸不反應。這會造成酮癥酸中毒早期對疾病估計過輕和后期對疾病估計過重,與患者臨床表現(xiàn)不符。
2.4 隱血模塊不但對完整和破壞紅細胞均有反應,而且對游離血紅蛋白也反應。但在高蛋白、高比重尿液中,紅細胞不溶解,試紙條模塊的靈敏度降低;大劑量還原藥物可致假陰性,尿路感染時細菌產生的過氧化物酶可引起假陽性。臨床醫(yī)生感覺與臨床表現(xiàn)不符,鏡檢看不到紅細胞時建議用免疫法測定尿中的血紅蛋白。
2.5 白細胞模塊只對中性粒細胞有反應,而對淋巴細胞、上皮細胞無反應。臨床醫(yī)生應參照顯微鏡和流式細胞計數結果作出判斷。
2.6 膽紅素及尿膽元模塊靈敏度比Harrison人工法低得多。膽紅素遇光照射后變成膽綠素,所以一定要新鮮標本避光送檢,反應不典型時應進一步鑒定。
2.7 比重模塊只能反映尿中陽離子多少,與比重計結果不一致,對嬰兒等低比重尿則不敏感,故試紙條只適用于正常人及初診患者篩查,應該注意的是,用尿比重判斷腎功能時,應使用折射儀測定法。
2.8 白細胞、紅細胞的確證實驗為尿沉渣顯微鏡檢查。對于其陰性結果與尿顯微鏡檢查不一致者應復查。
綜上所述,目前全程質量控制的薄弱環(huán)節(jié)是分析前和分析后質量控制,加強分析前、分析后質量控制的關鍵是溝通,不與臨床進行良好的溝通,就不可避免地會發(fā)生檢驗科與臨床、臨床與患者的矛盾與糾紛。積極引導臨床醫(yī)護人員參與檢驗工作,檢驗積極向臨床宣傳檢驗項目的相關知識,制定并執(zhí)行統(tǒng)一的操作規(guī)范是做好尿液檢驗工作的重要途徑。
參 考 文 獻
[1] 王葆昶.尿液分析過程中值得注意的若干問題.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07,28(11):1032-1033.
[2] 顧可梁.加強醫(yī)學檢驗與臨床的溝通.臨床檢驗雜志,2003,21(4):246.
[3] 顧可梁.尿液有形成分顯微鏡檢查幾點探討.江西醫(yī)學檢驗,2002,20(2):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