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義義 周志雄 吳寶升
摘要:本研究運用文獻資料、數(shù)理統(tǒng)計、專家訪談、問卷調(diào)查等方法,對普通高校體育與健康課程學習的評價進行了研究,在述評已有成果的基礎上,論述了體育與健康課程學習評價的方法,制定了該課程學習評價的指標體系,以期望為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學習評價及教學改革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體育與健康課程;學習;評價
中圖分類號:G80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4590(2009)01-0080-03
Abstract:With the methods of data analysis and expert interview adopted, the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concept of organization culture of our university P.E., functions, structure and construction strategies, which provides the theoretical reference to improving our university P.E. organization in the respects of enhancing effective management and creating a better image.
Key words: university P.E. organization;study;estimate
お
為了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使當代大學生成為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根據(j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zhì)教育的決定》和國務院批準發(fā)布實行的《學校體育工作條例》的精神,在總結建國以來我國高等學校體育課程建設和教學改革經(jīng)驗的基礎上制定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指導綱要》。本綱要是國家對大學生在體育與健康課程方面的基本要求,是新時期普通高等學校制訂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大綱,進行體育與健康課程建設和評價的依據(jù)。同時《指導綱要》指出其適用于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并規(guī)定本綱要在公布之日起正式實行。學習評價是指對學生學習過程及學習效果的判斷,它不僅可以在某種程度上顯現(xiàn)學習、教授的效果,而且也是教學內(nèi)容、方法、手段以及教學方向的指揮棒,為此根據(jù)《指導綱要》的要求制定出新的高校體育與健康課程學習的評價標準方法不僅成為體育與健康課程順利教學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而且在實踐上也能推動高校體育的改革與發(fā)展。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隨機抽取浙江省及北京市13所普通高校的122名體育教師為研究對象,研究其在體育教學中的體育教學評價行為。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圖書館,中國期刊網(wǎng)檢索有關高校體育法規(guī)文件,體育教育、教學評價等相關資料,并收集了13所相關高校體育課教學考核評價的內(nèi)容、方法、標準。
1.2.2 專家訪談法
通過對5位知名學校體育學教授、3名教育評價學專家的訪談了解教育、教學及體育學習評價的問題和發(fā)展趨勢,把握未來體育學習評價的走向。
1.2.3 問卷調(diào)查法
問卷發(fā)放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專家問卷,主要是要求其對預先制定的由體育學習評價指標構建的判斷矩陣進行重要性標度。另一部分通過對隨機抽取的122名高校體育教師發(fā)放問卷,了解其在體育學習評價中的價值取向、評價的問題、對體育教學評價的觀點,回收有效問卷109份,有效回收率為89.34%。
1.2.4 數(shù)理統(tǒng)計法
對回收的專家問卷用AHP-turboc軟件進行運算,求出各評價主體、評價指標的權重,對回收的教師問卷通過整理,根據(jù)需要進行了描述性統(tǒng)計。
2 研究結果及分析
2.1 當前我國普通高校體育學習評價的現(xiàn)狀
通過對收集資料的分析,研究發(fā)現(xiàn)當前高校體育學習評價理論及實踐存在以下問題及不足。
2.1.1 評價內(nèi)容單一、考核內(nèi)容與新課程目標脫節(jié)
通過對收集信息的整理,發(fā)現(xiàn)96.4%的學校和教師在對學生的體育學習進行評價時強調(diào)對體能、運動技能的評定,忽視了對學生學習態(tài)度、習慣養(yǎng)成、情感、合作、適應等方面的評定,調(diào)查中雖有87.6%的教師認為對學生學習態(tài)度、習慣養(yǎng)成、情感、合作、適應等方面的評價很重要,也更有利于對學生體育學習的引導和學生體育習慣的形成,但是由于這些方面存在評價的難度,在評價實踐中還是被“割舍”了。學習評價的本質(zhì)就是衡量學習主體達到學習目標的程度,當前國家推行的體育新課程目標包括5個領域的兩層目標,而目前高校體育學習評價只是履行了對新課程目標的一小部分的評價,大部分目標沒有在學習評價中體現(xiàn)出來,從而使新課程的某些目標行同虛設[1]。
2.1.2 評價類型選擇上的片面性
在所抽取的13所高校中,100%的學校體育學習評價都是終結性評價,沒有把學生的體育學習進步及過程性評價納入評價的內(nèi)容,且武斷地用一把尺子對所有學生的體育學習效果進行衡量,忽視了學生個體差異,摒棄了“構建主義”和“多元智力論”的教育和學習理論,遠離了評價的公平性與合理性[2]。
2.1.3 評價參與主體的單一性
學生學習效果如何、作用怎么樣、有多大價值只有學習主體最清楚,但是現(xiàn)實中的體育學習效果評價只有教師這一單獨評價主體,體育工作者一邊口頭上強調(diào)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一邊在學習評價時把學生踢的遠遠的,剝奪了學生給自己評價的主體訴求,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學生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扼殺了體育學習的積極性。
2.1.4 過分注重評價指標定量化導致評價結果的片面性
新課程的內(nèi)容、目標等和以前的體育教學大綱有很大的區(qū)別,這就要求新課程的學習評價必須依據(jù)新課程的學習目標以及新課程內(nèi)容為依據(jù),然而新課程的多元化目標當中有諸多目標(運動參與、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目標)是模糊的,是無法或者說是很難用量化的指標來衡量的,為了評價的可操作性,當前的高校體育教學部門卻采用純客觀的量化指標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評價,顯然,這樣的評價結果是片面的,也是不科學的。
2.1.5 評價指導思想的不合理性
體育學習評價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自己的體育學習效果狀況,讓老師接受教學的反饋信息,了解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便對教學進行調(diào)整和控制,更好地實現(xiàn)教學目標和教學目的。但目前體育學習的評價卻被唯一的用來衡量、甄別、選拔學生的手段,忽視了評價的激勵、信息、導向等作用。
2 當前高校體育學習評價存在的問題
2.1 指導思想不同
新課程標準強調(diào)以“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以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的整體健康為課程目標;體育教學大綱則主要是以“增強學生體質(zhì)”為指導思想,忽視了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這兩個目標維度。
2.2 目標體系不同
新課程標準包括具有遞進關系的層次目標,即課程目標、領域目標和水平目標,這使得課程目標更加具體化、更具操作性;體育教學大綱則只有比較籠統(tǒng)的、操作性不強的課程目標,且教學內(nèi)容、評價內(nèi)容與目標要求不太一致。
2.3 學習領域不同
新課程標準包括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五個學習領域,五個學習領域?qū)嶋H上由兩條主線組成,一條是身體運動主線,另一條是健康主線。雖然新課程標準將不同性質(zhì)的學習內(nèi)容劃分成五個學習領域,但五個學習領域是一個相互聯(lián)系的整體,每個領域都不能脫離其它領域獨立地實現(xiàn)課程目標;體育教學大綱則是根據(jù)運動項目劃分學習領域,如球類、田徑、體操、武術等,這實際上是一種競技運動的教學體系,每個學習領域可以脫離其它領域而獨立存在。
2.4 內(nèi)容標準不同
新課程標準主要是構建本門課程學習的目標體系和評價原則,對完成課程目標所必需的內(nèi)容和方法只是提出了一個大體范圍,各地區(qū)、學校、教師和學生都有相當大的選擇余地,此外,新課程標準對學生情意和健康方面的要求具體化。而體育教學大綱主要規(guī)定了各個具體的教學內(nèi)容和要求,但對學生的道德、情感和意志品質(zhì)等只作了總的原則規(guī)定,教師的工作只能是根據(jù)教學大綱教學生學習并掌握規(guī)定的知識、技能與技術,教師和學生對教學內(nèi)容的選擇余地和發(fā)展空間十分有限。
2.5 評價方法不同
課程標準強調(diào)建立評價內(nèi)容多元化、評價方式多樣化的評價體系。在評價方式上,既注重終結性評價,也注重過程性評價;既有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也有學生自評和互評。在評價的內(nèi)容上,既包括對學生體能和技能的評價,更注重對學生的態(tài)度、心理和行為的評價,努力使評價內(nèi)容與課程目標相一致;體育教學大綱主要重視對學生掌握運動技能的程度及體能狀況進行評價,使評價內(nèi)容與課程目標脫節(jié),并最終導致教學實踐與教學目標的背離。
3 體育與健康課程學習評價的方法
3.1 評價的指導思想
新的課程標準突破了原來只注重“生物性”單一維度健康標準的局限,給學校體育帶來觀念上的轉(zhuǎn)變,原來單純的增強體質(zhì)提高運動技術水平的學校體育教育目標與內(nèi)容已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必須盡快建立起全新的健康(新的健康概念:軀體健康──與現(xiàn)有醫(yī)學概念相同。心理健康──與現(xiàn)有醫(yī)學不同的是,它所強調(diào)的是在遺傳和先天條件下所決定的心理特征如性格、喜好、情感、智力、承受力等等造成的健康問題。精神健康──所指的是,社會因素如地位、學歷、經(jīng)濟、人際關系、婚姻、家庭等等所造成的健康問題。三種健康的提出與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提出的醫(yī)學發(fā)展由生物醫(y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yī)學模式轉(zhuǎn)變的方向相一致。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提出的對健康的定義是:健康是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適應上的完好狀態(tài),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和健康教育觀念。在體育學習評價過程中應淡化甄別、選拔功能,強化激勵、發(fā)展功能,始終貫徹“健康第一”、“終身體育”的指導思想[3]。
3.2 體育學習的評價內(nèi)容與評價主體
體育學習的評價應是對學習效果和學習過程的評價,主要包括體能與運動技能、認知、學習態(tài)度與行為、交往與合作精神、情意表現(xiàn)等,評價主體應通過學生和教師兩者共同評定。
3.3 評價類型
總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相結合。形成性評價也稱為過程評價,它是在教學中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所進行的評價。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針對學生學習的進步情況及存在問題進行及時評價,不僅可以使學生認識自身體育學習的狀況,而且更有利于對學生進行激勵。絕對評價和相對評價相結合。學生學習效果的判定要把學生的終結性評價結果與學習過程中的進步幅度相結合,使學生能看到自身的努力所獲得的成就,從而建立起對體育學習的信心和自尊心。
3.4 評價指標體系的構造
新課程的目標與目的是使教育對象樹立終身體育意識,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形成體育參與的習慣與能力,因此新課程對學生體育學習的評價主要應體現(xiàn)在學生對待體育鍛煉與學習的態(tài)度,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水平,當然作為體育參與和健康第一思想保證基礎的體育技能也是考察的一個方面,根據(jù)新課標思想本研究構建了體育新課程學習評價的指標體系[4]。對于形成行評價的內(nèi)容,授課教師可以根據(jù)上課時學生的出勤狀況(0.15)、學習態(tài)度(0.24)、體育學習智力(0.12)、學習能力(0.13)、進步幅度(0.36)等條項進行測量。オお
3.5 評價方法
①終結性學習評價的方法是:將終結性評價指標體系制成5級量表的形式,(如:常見運動損傷的處理能力:很強 5 、強 4、一般3、差2、很差1)然后發(fā)放給評價主體:任課教師、受教學生,各評價主體根據(jù)評價客體的學習表現(xiàn)及期終學生達到每一項測量指標的程度打出相應的分數(shù)乘以各指標的權重,然后將各評價主體的評價結果加權求和;②對于形成評價,授課教師根據(jù)評價客體的平時表現(xiàn)打出相應的分數(shù)乘以各條項括號中的權重,算出各評價客體的平時成績;③把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的數(shù)據(jù)進行加權求和,并換算成百分數(shù),即可得出各評價客體的體育學習分數(shù)。
4 結 論
高校體育是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的搭接板,高校學生體育學習質(zhì)量如何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社會體育質(zhì)量,而體育學習評價又是高校體育學習質(zhì)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高校體育教學部門要緊跟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的發(fā)展趨勢,領會體育與健康課程的精神,充分發(fā)揮體育學習評價的激勵、導向功能,加強對體育學習評價的研究,提高體育與健康課程學習評價的科學性。
參考文獻:
[1] 王漢瀾. 教育評價學[M]. 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02.
[2] 董翠香,霍軍. 新課程理念下體育教學評價人文性的思考[J]. 河南師范大學學報,2004,(5):10-17.
[3] 李文藝. 普通高校體育教學質(zhì)量評價的科學性與科學化初探[J]. 四川體育科學,2007,(2):96.
[4] 劉書元. 大學體育課程評價體系與成績評定模式的創(chuàng)新研究[J]. 體育與科學(南京),2008,(4):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