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巧慧
[摘要]81屆奧斯卡獲獎影片《朗讀者》是商業(yè)片和藝術片的完美結合。豪華演出陣容、情色電影的基調(diào)和其中的敏感題材決定了它的無限商機,而豐富的思想內(nèi)涵和反思精神又賦予它藝術片的嚴謹和精致。
[關鍵詞]商業(yè)片;藝術片;反思
2009年2月23日13時,第81屆奧斯卡揭幕,影片《朗讀者》奪得最佳女主角。事實上,它獲得奧斯卡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和最佳改編劇本等多項提名。5月14日,戛納電影節(jié)開幕第6日,飾演《朗讀者》少年米夏的演員大衛(wèi)·克勞斯獲最佳新人獎。2009年1月12日,《朗讀者》還曾為凱特-溫斯萊特贏得了最佳女配角。極好的票房收入和極高的大獎曝光頻率使《朗讀者》成為商業(yè)片和藝術片的完美結合。
作為一部成功的商業(yè)片,《朗讀者》有四大賣點。其一是女主角凱特-溫斯萊特。在前半段,她的演出比較外放,激情卻不乏細膩之處。出彩的部分在后半段:從接受審判,到最后的自殺,顯現(xiàn)出了凱特相當高的控制力。最后在食堂的一幕,凱特投入到中年漢娜的情感之中,冷靜、內(nèi)斂卻飽含自殺前的心理張力。凱特對角色揣摩得頗有深度,但又不讓人覺得過火,表現(xiàn)了女主人公跌宕起伏的多變?nèi)松?。漢娜與少年相處時的天真與兇頑、納粹式的霸道以及傾聽的渴望、法庭上仿佛置身事外的坦白、執(zhí)拗與不通事務、獄中圖書室里借閱《帶小狗的女人》時的卑微與惶惑、獄室中心里幾乎要爆炸開的、只能用哭泣表達的傾聽的喜悅,所有這些都讓溫斯萊特表演得入骨三分。凱特之前五度提名奧斯卡,五度失意小金人之后,《朗讀者》終于讓凱特·溫斯萊特一圓影后夢。凱特·溫斯萊特1994年參演彼特·杰克遜的電影《罪孽天使》,到1997年那部風靡全球的曠世巨片《泰坦尼克號》,使其一夜成為國際矚目的明星,再到如今憑借在《朗讀者》中的出色表現(xiàn)獲得第81屆奧斯卡金像獎的最佳女主角提名。凱特·溫斯萊特在電影圈已打拼了近15年,主演21部電影,6次獲得奧斯卡表演獎提名。
第二個賣點是成年米夏的扮演者拉爾夫·費因斯。雖然他出場時間不多,但他微妙的眼神、出神入化的聲音和憂郁的神情對于整部電影的氣氛和情調(diào)都至關重要?!独首x者》向觀眾展示了他出神入化的角色駕馭能力和寬廣多變的戲路。拉爾夫出演影片數(shù)量不算多,卻均為精品。拉爾夫·費因斯的電影處女秀上演于1992年,那一年,他在電影《呼嘯山莊》(Wuthering Heights)中扮演男主角希斯克里夫,與他演對手戲的是著名法國女星朱麗葉·比諾什(Juliette Binoche)。第二年,《辛德勒的名單》里的德國軍官讓他揚名世界。冷酷的眼神、殘忍的姿態(tài)確定了他典型的反派角色的作風。出色的演技為他贏得奧斯卡最佳男配角提名。深沉、略帶憂郁氣質的他在1994年的影片《幕后謊言》(Quiz Show)中塑造了新英格蘭貴族查爾斯·范多倫(Charles Van Doren),同樣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1996年他因為在《英國病人》(The English Patient)中的出色表現(xiàn)獲得了奧斯卡最佳男演員提名。2004年,拉爾夫在哈利·波特系列的第四部《哈利·波特與火焰杯》(HarryPotter and the Goblet 0f Fire)中扮演邪惡的伏地魔,讓觀眾再次領略到他高超的演技。
第三個賣點是其情色電影的風格。雖然《朗讀者》并不是以此為惟一的賣點,“愛情傳奇”也只占其中的一小部分,但它無疑沿襲了好萊塢電影的情色畫面?!独首x者》開場不久大段大段的情色鏡頭不僅展現(xiàn)了溫斯萊特的演技,更成為不少人追看此片的一大動力。這很容易讓人們把它當作一部主旨有關情色的電影:熟女色誘少男,少男終身陷入畸戀的泥沼不能自拔性?!独首x者》不僅讓人想起具有同樣風格的《西西里島的美麗傳說》。但幸運的是兩部影片都沒有停留在赤裸的情欲,而是以性為切入點剖析了戰(zhàn)爭、愛情和人性。
第四個賣點是納粹這個敏感題材。世界各大電影獎項中有許多都是關于二戰(zhàn)的影片,如1993年《辛德勒的名單》獲奧斯卡最佳影片等7項大獎;1998年《拯救大兵瑞恩》獲奧斯卡最佳導演等5項大獎;1999年《美麗人生》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等3項大獎;2001年《西西里的美麗傳說》獲金球獎最佳外語片和最佳配樂獎提名;2003年《鋼琴師》獲戛納電影節(jié)金棕櫚大獎,奧斯卡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大獎。2008年一年就生產(chǎn)了多部二戰(zhàn)題材的電影。除了《朗讀者》,還有改編自同名暢銷小說的《穿條紋睡衣的男孩》,而《刺殺希特勒》的主演兼制片人湯姆·克魯斯獲得德國電影勇氣獎。大家對二戰(zhàn)影片的盛行看法不一?!督庾x希特勒:尋找他邪惡的根源》一書的作者、記者羅恩·羅森鮑姆認為《朗讀者》是“有關大屠殺最差的影片”?!逗萌R塢報道者》副主編安德魯·沃倫斯坦說,此類影片是“利用民眾悲慘的命運來吸引觀眾”,把大屠殺題材作為“獲獎的誘餌”。也有人站出來為這類影片辯護。《不能抹去的陰影:電影和大屠殺》一書的作者、哥倫比亞大學電影研究中心負責人安妮特·英斯多夫肯定了《朗讀者》對人性的深刻剖析,認為其刻畫的角色非?!疤貏e且鮮明”。
當然,作為商業(yè)片和藝術片的結合,《朗讀者》也有其深刻的思想內(nèi)涵。朗讀者這個身份本身就暗含了影片所追求和批判的東西。影片中出現(xiàn)的主要“朗讀者”是米夏。少年時的他給漢娜讀小說,在漢娜被關進監(jiān)獄里他又將自己的朗讀錄成磁帶寄給漢娜。當初漢娜在看守猶太人時,也選纖弱細嫩的小女孩給她讀小說。從表面上看漢娜這樣做是因為她是文盲,不能讀書,只能依靠聽來獲取知識,贏得自尊。事實上,其中包含的求知主題只是海面上冰山的一角,潛藏的是關于愛情、人性、道德、政治等的相互理解和溝通問題。和注重視覺效果的觀賞者和閱讀者不同,朗讀者需要兩個角色的共存:讀者和聽者。兩者的融合才能實現(xiàn)完美朗讀。所以朗讀者表達了人們對美好愛情、和諧人生和公正社會的向往和追求。但在《朗讀者》中,這一切都因體驗的不同、戰(zhàn)爭的影響、固執(zhí)的偏見而遭到破壞。
首先,缺乏深層的心靈溝通導致了漢娜和米夏的悲慘結局。一個情竇初開的少年和一個單純冷練的少婦,萌發(fā)了不可遏制的情感。但漢娜最終選擇了悄無聲息地離開。也許兩人的分離有很多原因,但根本的原因恰恰就是兩人靈魂的隔膜:漢娜不可能告訴米夏自己作為納粹看守的經(jīng)歷,也不能坦白作為文盲的身份。肉體的觸摸不能帶來真正的融合。多年后,米夏作為法學院學生參加審判二戰(zhàn)中納粹罪行的聽證會時,他驚愕地發(fā)現(xiàn)漢娜竟然是被指控謀殺300名猶太人的戰(zhàn)犯。這讓米夏陷入了道德困境,是譴責她還是同情她?面對這樣一個困境,已經(jīng)掌握證據(jù)的伯格選擇了“沉默”,沒有幫助漢娜洗脫罪名。米夏的矛盾不僅是個人情感的糾纏,更是德國戰(zhàn)后年青一代的折磨。戰(zhàn)后德國的年青一代看到甚至痛恨上一代所犯下的罪行,認為這是懺悔無法彌補的彌天大罪。他們堅信最后必須進行清算和審判。對某幾個集中營看守或幫兇的審判只是走過
場,有整整一代人站在審判席上。事實上,第二代人各自的父母所扮演的角色各不相同,有的參戰(zhàn),直接犯下罪行;有的沒有,卻對罪行袖手旁觀。但年輕人認為他們沒有把那些作惡者告發(fā)出來,犯了知情不報的罪。第二代人都對雙親判了可恥的罪。兩代人之間存在鴻溝,父輩沒有做他們理應做的事情,使得年青一代大失所望。而第二代人不僅想從父母的期望之下解放出來,甚至把父母的話當成耳旁風。在米夏的心中,漢娜雖只有36歲,卻相當于母親的身份。兩人甚至以母子身份出游。米夏對漢娜的譴責象征了德國戰(zhàn)后第二代人和第一代人之間的矛盾和沖突。漢娜是有罪的,她不僅參與其中,而且作為集中營的女看守她還間接參與了對于猶太人的迫害;但作為對于漢娜的秘密有所了解的米夏來說,他又希望法律能夠赦免漢娜。在監(jiān)獄的食堂,伯格握住了漢娜緩緩伸過來的手,他狂熱地愛過這個女人,并把自己的一生交給了這個女人,但這個女人因為忠于職守而充當?shù)臒o辜劊子手又是無法救贖和原諒的。原諒她,從某種意義上就意味著對自己道德觀的背叛,伯格收回了還沒有來得及溫熱的手。這里的“沉默”并不單單只是伯格個人的道德立場,而是涉及到一代人關于戰(zhàn)后對于前一代罪惡陰影的困惑和反思。
其次,作為罪犯的漢娜與周圍的人也有不可跨越的鴻溝。對于漢娜這個人物,故事本身就沒有直接交代人物的身份和背景,于是漢娜這個人身上始終有一層神秘面紗等待人們揭開:她在報名黨衛(wèi)隊看守人員之前曾經(jīng)在西門子上班,并有希望升職;戰(zhàn)后她在電車上賣票,仍然有機會升職,但她都在那些可能通過考試得到提升機會的部門沒有長時間的留任就走了,沒有人知道為什么。直到審判席上,漢娜最終不愿提筆在白紙上寫字做筆跡比較以此洗清自己是謀殺猶太人主謀而被判終身監(jiān)禁時,米夏終于明白漢娜是一個文盲,但她卻拒絕向任何人袒露自己的缺陷。但漢娜的沉默不是表面的自卑和懦弱,而是來源于人與人之間的隔膜,特別是罪犯與審判者之間的仇恨。在法庭上,固執(zhí)、高傲的漢娜很少跟人交流,也不和自己的律師說話,甚至頂撞審判長。這使審判長態(tài)度尖銳,怒火沖天。漢娜最終被判終身監(jiān)禁。宣判那天,漢娜穿著黑色套裝,里面是一件白襯衫。這身納粹黨衛(wèi)隊的女式制服揭示了漢娜固執(zhí)己見、不知反思、反抗到底的絕望心態(tài)。漢娜覺得別人不了解她,沒人曉得她是什么人,干過什么事。她認為如果沒人理解你,那么,也就沒人能要求你講清楚,就是法庭也不可以要求她。
米夏對人與人之間的麻木不仁深惡痛絕。他發(fā)現(xiàn)世界上存在鋪天蓋地的麻木不仁。它不但沉沉地壓在犯罪者和受害者身上,即使是世界上所有的人也深受影響。集中營的看守每天面對屠殺和死亡使他們得了麻痹病,行為變得冷漠無情,煤氣毒死和爐子燒死也都成了家常便飯。法庭上,檢察官、法官和陪審團剛開始還對恐怖景象的陳述顯出驚恐表情,后來就恢復常態(tài),甚至開始露出微笑,交頭接耳。他試圖根除自己麻木不仁的疾病,也幫助漢娜獲得新生。
漢娜入獄后,米夏寄去了錄音機和磁帶。他先錄了《奧德賽》、施尼茨樂、契科夫、凱勒、馮塔納、海涅和默里克的杰作。這些人很多都是猶太裔的作家和小說家。他們的作品基本上反映了德國那些受過教育的、具有市民意識的人在文化上的一種基本而巨大的訴求。后來米夏把自己寫的東西拿來給漢娜朗讀。
這是朗讀者和聽者之間一種交流。米夏以自己的聲音請求漢娜的審判,而漢娜學會閱讀后,開始了解納粹的一切,審判自己。漢娜的脫盲標志著她已經(jīng)從幼稚向成熟邁出了一步,這是啟蒙開化的一大步。漢娜深思熟慮后訂閱了萊維、魏澤爾、博羅夫斯基、阿美希等猶太裔作家描寫集中營幸存者的書,還有赫斯的罪行錄和阿倫特關于愛希曼在耶路撒冷被判處絞刑的報告,以及一些有關集中營的學術文獻。她要求監(jiān)獄長弄來一份集中營的一般性書目。提供關于集中營中的女人、女囚犯和女看守的書名。自從漢娜開始學會讀寫后,她馬上開始閱讀關于集中營的書籍。漢娜學會了懺悔和自責。
漢娜的自殺與其說是對外面世界的恐懼,不如說是獨特的贖罪。臨死前,她把紫色的罐子和積蓄留給米夏,請求他交給在教堂大火中一起活下來的那位女人的女兒。米夏完成了漢娜的囑托,終于可以平靜地站在漢娜的墓前。這種隔世的溝通和交流不但可以縮短兩個人之間的距離,也可以撫慰罪犯和受害者飽受折磨的靈魂。
影片《朗讀者》的成功也使同名小說再度風靡全球。據(jù)了解,《朗讀者》是有史以來第一本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的德語書,在同名影片獲得金球獎后,國外平裝本再次成為《紐約時報》暢銷書第二名。2009年,譯林出版社迅速推出了《朗讀者》精致平裝全譯本,用全球統(tǒng)一的最新原版電影海報做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