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紅
新課程標準的數學教育觀點認為,初中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即數學思維活動的教學。如何在初級中學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養(yǎng)成良好思維品質是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課題。我談初中學生數學思維的培養(yǎng)的幾點嘗試。
一、要善于調動初中生內在的思維能力
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促進數學思維全面發(fā)展。興趣是永遠是學生學習的最好的老師,也是每個學生自覺求知的內在動力。初中數學教師要精心設計每節(jié)課,要使每節(jié)課形象、生動,有意創(chuàng)造動人的情境,設置誘人的懸念,激發(fā)學生思維的火花和求知的欲望,并使同學們認識到數學在四化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經常指導學生運用已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釋自己所熟悉的實際問題。新教材中安排的“想一想”、“讀一讀”不僅能擴大知識面,還能提高同學的學習興趣,是比較受歡迎的題材。適當分段,分散難點,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樂于思維。如列方程解應用題是學生普遍感到困難的內容之一,主要困難在于掌握不好用代數方法分析問題的思路,習慣用小學的算術解法,找不出等量關系,列不出方程。因此,我在教列代數式時有意識地為列方程的教學作一些準備工作,啟發(fā)同學從錯綜復雜的數量關系中去尋找已知與未知之間的內在聯系。通過畫草圖列表,配以一定數量的例題和習題,使同學們能逐步尋找出等量關系,列出方程。并在此基礎進行提高,指出同一題目由于思路不一樣,可列出不同的方程。這樣大部分同學都能較順利地列出方程,碰到難題也會進行積極的分析思維。
鼓勵學生獨立思維。初中生受經驗思維的影響,思維容易雷同,缺乏探索精神。因而要多鼓勵學生敢于發(fā)表不同的見解。
二、要教會學生思維的方法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恰當地示明學思關系,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數學學習中要使學生思維活躍,就要教會學生分析問題的基本方法,這樣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正確思維方式。
要學生善于思維,必須重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沒有扎實的雙基,思維能力是得不到提高的。數學概念、定理是推理論證和運算的基礎,準確地理解概念、定理是學好數學的前提。在教學過程中要提高學生觀察分析、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認識能力。
在例題課中要把解(證)題思路的發(fā)現過程作為重要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不僅要學生知道該怎樣做,還要讓學生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做,是什么促使你這樣做,這樣想的。這個發(fā)現過程可由教師引導學生完成,或由教師講出自己的尋找過程。
在數學練習中,要認真審題,細致觀察,對解題起關鍵作用的隱含條件要有挖掘的能力。學會從條件到結論或從結論到條件的正逆兩種分析方法。對一個數學題,首先要能判斷它是屬于哪個范圍的題目,涉及到哪些概念、定理、或計算公式。在解(證)題過程中盡量要學會數學語言、數學符號的運用。
初中數學研究對象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研究數量關系的,另一類是研究空間形式的,即“代數”、“幾何”。要使同學們熟練地掌握一些重要的數學方法,主要有配方法、換之法、待定系數法、綜合法、分析法及反證法等。
三、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
在學生初步學會如何思維和掌握一定的思維方法后,應加強思維能力的訓練及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
要注意培養(yǎng)思維的條理性與敏捷性。根據解題目標,確定解題方向。要訓練學生思維清晰,條理清楚,遇到問題能按一定順序去分析、思考,對復雜問題應訓練學生善于于局部到整體再從整體到局部的思維方法。學生在思維過程中,要能迅速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
要注意培養(yǎng)思維的嚴密性和靈活性。每個公式,法則、定理都有它的來龍去脈,都有使它成立的前提條件,都有它特定的使用范圍,要做到言必有據。選擇一些習題讓學生先做,再針對學生思維中的漏洞進行教學分析。例:K是什么數時,方程KX2-(2K+1)X+K=0有兩個不相等的實數根?很多同學只注意由△=[-(2K+1)]2-4K?K=4K2+4K+1-4K2=4K+1>0,推得K>-14。而如果把K>-14作為本題答案那就錯了,因為當K=0時,原方程不是二次方程,所以在K>-14還得把K=0這個值排除。正確的答案應是-14<K<0或K>0時,原方程有兩個不相等的實數根。
在復習時要精選一些有代表性、鞏固性和靈活性的習題,從各種不同角度,尋求不同的解(證)法,進行“一題多解”的訓練,還可改變條件進行“一題多變”和“多題一解”的訓練。這是綜合運用數學知識和方法提高解題能力的重要措施。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要使學生思維活躍,最根本的一條,就是要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教師要善于啟發(fā)、引導、點撥、解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