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信忠
摘要 自1992年開始,舟山群島山地松林慘遭松材線蟲病危害,為了盡快恢復和改善森林生態(tài),對受害跡地進行樹種更新已迫在眉睫,而更新樹種的選擇是首先必須解決的技術問題。對更新樹種的選擇原則和選擇對象的評價作了闡述。
關鍵詞松材線蟲病跡地;更新樹種;舟山群島
中圖分類號S754.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007-5739(2009)04-0123-01
舟山群島位于浙江省東部杭州灣外緣的東海海域,由1 390個島嶼組成,是全國最大的群島。長期以來,舟山海島的森林以馬尾松、黑松純林占主導地位,林相單一的松林幾乎遍布舟山群島各大小島嶼的丘陵山地及濱海沙灘,在改善海島生態(tài)環(huán)境及提供部分用材和薪材等方面發(fā)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但自從1992年在本島定海首次發(fā)現松材線蟲病之后,病害迅速蔓延和擴散到舟山市各個縣區(qū),直至20世紀90年代末期為止,全市63萬公頃松林100%受害,共清理枯死松樹913.46萬株,砍伐松林3 245.1hm2,海島植被遭到毀滅性破壞。為了盡快恢復和改善海島生
態(tài)環(huán)境,對疫區(qū)跡地進行了樹種更新已勢在必行,而更新樹種的選擇是關鍵。
1舟山群島自然概況
舟山群島由1 390個島嶼組成,地理坐標為北緯29°32′~31°04′,東經121°31′~123°25′。氣候屬北亞熱帶南緣海洋性季風氣候區(qū),年平均氣溫15.6~16.6℃,極端最高氣溫為40.2℃,極端最低氣溫-7.9℃。由于受季風不穩(wěn)定性影響,夏季易受熱帶風暴(臺風)侵襲,冬季多大風,7~8月間常遇干旱[1,2]。境內山地土壤屬紅壤和粗骨土,pH值5.8~6.5。海島植被屬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或落葉闊葉林。
2更新樹種的選擇原則
2.1適地適樹原則
根據適地適樹的原則,長期適應海島生長的鄉(xiāng)土樹種應列為首選對象。
2.2物種多樣性原則
為防止或減少森林病蟲危害,力求避免樹種單一性,盡量考慮物種多樣性,實施樹種混交經營方式,維持森林生態(tài)平衡,促進森林可持續(xù)發(fā)展。
2.3以常綠樹種為主的原則
在染病松樹除治之后,在立地條件較好的地方,天然更新狀況相對較好,而天然更新樹種絕大部分為落葉樹種,到冬天時,往往形成一片蕭條景象,嚴重影響景觀效果。舟山是個重要旅游區(qū),保持一年四季常綠非常重要。因此,在跡地人工更新過程中,應盡量選擇常綠樹種。
2.4生態(tài)與經濟效益兼顧的原則
適當選擇具有較高經濟價值的鄉(xiāng)土果木樹種,在土壤較深厚又無風的低山谷地,應以更新鄉(xiāng)土果木來增加農民收益,并達到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目的,一舉多得。
3更新樹種的選擇對象與評價
3.1舟山晚稻楊梅
舟山晚稻楊梅系楊梅科常綠果樹,原產舟山定海臯泄,由實生種中選優(yōu)而得,其栽培歷史已有150余年。于1985年被評為浙江省名、特優(yōu)產品,1986年又被列入全國四大良種之一[3]。晚稻楊梅具有很多優(yōu)良性狀,經濟價值較高,自1999年以來,已在舟山海島松材線蟲病跡地更新中普遍推廣應用。
3.2香樟
香樟系樟科常綠喬木,在舟山海島分布歷史悠久,在普陀山的一些寺廟、庭院內外到處可見到古老的香樟大樹,在普陀區(qū)的螞蟻島人工種植的一片四十五年生香樟林,目前已蔚然成林,成為旅游休閑的一道亮麗的風景。新世紀以來,應用于松材線蟲病跡地更新,效果良好。
3.3普陀樟與舟山新木姜子
這2種樹種均為常綠喬木,系樟科海島特有的珍稀樹種,1999年被國務院批準為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2000年以來,舟山市林科所對這2種樹種進行了種質資源清查[4],并對它們的生物學、生態(tài)學特性、繁殖栽培技術作了系統(tǒng)的研究,同時進行了開發(fā)利用,目前,在舟山海島松材線蟲病跡地更新應用效果良好,舟山市各縣區(qū)推廣人工造林或人工補植造林數十萬株,應用容器苗造林方法,成活率均可達90%以上。
3.4紅楠
紅楠系樟科常綠喬木,在舟山市普陀區(qū)朱家尖里沙、廟跟等處均有成片的天然林,生長良好。目前,紅楠作為跡地更新應用,容器苗造林,成活率80%左右。但紅楠幼樹極易遭獐危害,被害后的紅楠幼樹生長會受到嚴重影響,故選擇紅楠造林時,必須用1m以上的大苗,才能避免獐類危害,或者在無獐類出現的地區(qū)進行跡地更新。
3.5木荷與苦櫧
木荷系山茶科常綠喬木,苦櫧系殼斗科樹種,常綠。據調查發(fā)現,在舟山市岱山縣均有天然分布,其中苦櫧在岱山高亭附近有成片的天然林分布,而木荷呈零星散生狀分布,目前,對這2種樹種進行無紡布育苗,然后用無紡布苗上山造林效果良好,成活率可達90%以上。
3.6楓香
楓香系金縷梅科落葉喬木,在舟山群島天然分布區(qū)域較廣,有的地方跡地天然林更新良好,可采取人工促成方法,加強撫育措施,促使其成林,同時可適當利用常綠鄉(xiāng)土樹種進行人工補植造林,使其形成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既有利于森林生態(tài)恢復,又提高了景觀效果。楓香適應性強,抗風,耐干旱瘠薄,在立地條件較差的地方可選擇楓香進行更新造林。
3.7日本扁柏
日本扁柏系柏科樹種,原產日本,是日本的主要造林樹種之一。浙江省林科所于1970年在景寧草魚塘林場進行引種栽培試驗,舟山市林科所于20世紀80年代初從該處引種。引種實踐證明,日本扁柏在舟山海島完全能夠適應,而且生長迅速,長勢旺盛,曾在定海螞蝗山試種,該處原來連黑松都生長不良,而試種日本扁柏生長旺盛,1990年經專家定論,日本扁柏可以作為舟山海島黑松林低產林改造的主要樹種。1998年,普陀區(qū)螞蟻島鄉(xiāng)山林隊開展了日本扁柏的播種育苗,2000年在受害的松樹跡地進行人工更新造林試驗[5],幼林保存率可達90%以上,無病蟲危害,是松材線蟲病跡地更新中可以采用的外來針葉樹種,在豐富物種多樣性、提供海島山地營造針闊混交林樹種資源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
4討論
關于舟山群島松材線蟲病跡地更新樹種的選擇,是浙江省、舟山市各級主管部門及科研單位一直十分關注的問題,其中舟山晚稻楊梅是最早被應用的樹種。隨著海島綠色生態(tài)建設與旅游業(yè)的發(fā)展,有關部門對此問題作了更全面、更深刻的思考,尤其在開發(fā)更多的鄉(xiāng)土珍稀樹種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2縣2區(qū)范圍內應用鄉(xiāng)土珍稀樹種進行了全面造林,造林成活率普遍較高。今后在幼林管護方面必須加大力度,才能收到真正的成效。
5參考文獻
[1] 俞慈英,李修鵬,趙慈良,等.普陀樟生物學特性與栽培技術[J].林業(yè)科學,2008,44(9):65-71.
[2] 王國明.舟山群島野生木本觀賞植物資源及分布[J].浙江林學院學報,2007,24(1):55-59.
[3] 倪安志,俞慈英,袁燕飛,等.舟山海島松材線蟲病疫區(qū)跡地晚稻楊梅更新技術[J].浙江林業(yè)科技,2004,24(3):37-38,43.
[4] 俞慈英,陳葉平,袁燕飛,等.舟山海島普陀樟等3種特有樹種種質資源清查[J].浙江林學院學報,2007,24(4):413-418.
[5] 俞慈英,盛成芬,李修鵬,等.松材線蟲病跡地日本扁柏更新技術研究[J].林業(yè)科技開發(fā),2004,18(S1):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