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華
人參與黃芪是臨床上常用的補氣藥,這是眾所皆知的。既然都是補氣藥,為什么又要區(qū)別使用呢?因為人參與黃芪補氣各有側(cè)重,如果不區(qū)別使用,就不能充分發(fā)揮它們的作用。再則,用之不當(dāng),還會增加患者的痛苦,造成藥物浪費。
人參味甘微苦,性微溫;黃芪味甘,性溫。兩者雖然都有補氣之作用,但前者作用更強。此外,人參尚具有止渴生津和安神之作用,這是黃芪所不具備的。黃芪的補氣作用遠不及人參,然而,黃芪之補偏于走表,其升陽、固表、內(nèi)托和利尿消腫等功效,卻為人參所無。鑒于它們之功效同中有異,所以必須區(qū)別使用。
人參為大補元氣之品,以其能益氣固脫,所以,臨床上多用來治療大病或久病,或血脫致氣脫而出現(xiàn)短氣神疲、周身乏力、肢冷、汗出而多、脈微欲絕等。本品可單用,也可與附子或黃芪同用。大補元氣還表現(xiàn)在補益肺腎而平喘方面,如人參配胡桃肉或人參配蛤蚧治肺腎氣虛喘息,或短氣不足以息,聲音低微,脈虛弱等,皆是其例。人參之補還在于善走中焦,也表現(xiàn)在健脾止瀉方面。如人參配白術(shù)、茯苓、砂仁、蓮米、山藥、薏苡仁等,可治脾胃氣虛引起的精神不振、四肢倦怠、食少便溏、久瀉不止等。
止渴生津,乃人參之又一功效。因此,在臨床上,可用其來治療下述諸種病證:①熱病傷滓而見高熱、口渴、大汗、氣傷液耗、脈大而乏力,可與清熱養(yǎng)陰藥同用,如人參配石膏、知母等。②溫病或暑熱傷及氣液而見汗出而多、口渴神疲,或津氣不足引起心煩失眠、短氣自汗、心慌心悸、脈細而弱等,用人參配麥冬、五味子等。
由于人參還具有安神鎮(zhèn)靜之功效,所以,它又可用來治療心腎不交所致之驚悸、恍惚、入睡不安等,且常與酸棗仁、遠志等同用。心脾兩虛而證見神疲健忘、心悸怔忡、食欲不振、大便稀溏、短氣乏力者,用人參配黃芪、當(dāng)歸、白術(shù)、龍眼肉等治之,甚為效驗。
此外,人參尚有壯陽作用,故隨癥配伍,可用來治療陽痿之病。所以然者,以人參能補益腎之元氣也。
黃芪之功效與應(yīng)用,主要有以下四點:一是補氣升陽,長于升舉之力。常應(yīng)用于氣虛下陷所致的脫肛、子宮脫垂、胃下垂、腎下垂、崩漏及眩暈乏力,或短氣不足以息等,并常與人參、白術(shù)、升麻、柴胡等同用。二是固表斂汗。多應(yīng)用于表虛不固的自汗。若衛(wèi)氣不固、汗出,又復(fù)加外感風(fēng)邪者,可與防風(fēng)、白術(shù)同用,以固表逐邪。三是托瘡排膿。常應(yīng)用于瘡癰久不潰破,或瘡瘍內(nèi)陷,有促進潰破及局限作用。又可用于瘡瘍潰破之后氣血虛弱、久不收口之患者,有生肌收口之作用,常配伍金銀花、皂角刺、蒲公英等用之。四是利水消腫。常應(yīng)用于陽氣不運所致之虛性水腫。通過黃芪補氣健脾,使脾陽得運而水利腫消。各種原因引起的水腫而兼有氣虛的,亦可用之,且常與防己、茯苓、白術(shù)等同用。
綜上所述,人參與黃芪之功效,有同有異,故不可一見氣虛即用之,而應(yīng)詳加辨別。否則,容易弄巧成拙,釀成誤治。如邪熱傷及氣津者,用人參則宜,用黃芪則不妥。因此,應(yīng)區(qū)別使用。
芡實:蘇東坡的養(yǎng)生“寶物”
楊瑞新
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到老年仍身健體壯,面色紅潤,才思敏捷,他對養(yǎng)生很有研究,著有《東坡養(yǎng)生集》等書。蘇東坡的養(yǎng)生之道中有一條是吃芡實,吃法頗為奇異:時不時取煮熟的芡實1粒,放入口中,緩緩含嚼,直至津液滿口,再鼓漱幾遍,徐徐咽下。他每天用此法吃芡實10~30粒,堅持不懈。據(jù)說蘇東坡還極喜愛吃用芡實煮成的“雞頭粥”,并稱“粥既快養(yǎng),粥后一覺,妙不可言也”。
芡實,又名雞頭米、雞頭實,為睡蓮科植物芡的成熟種仁,產(chǎn)于湖南、江蘇、湖北、安徽等地。因其莖上花似雞冠,苞形類雞頭,故有“雞頭”之稱。
中醫(yī)認為,芡實性味甘、澀、平,入脾、腎、心經(jīng),有補脾止瀉、固腎澀精之功,對腎虛遺精、脾虛泄瀉甚效?!度沼帽静荨费云洹爸篃┛?,治瀉痢,止白濁”?!侗静輳男隆费云洹把a脾固腎,助氣澀精”。芡實功與山藥相似,然山藥之補本有過于芡實,而芡實之澀更勝于山藥,山藥兼補肺陰,而芡實則止于脾腎而不及于肺。芡實煮為粥糊服食,可“固精氣,明耳目”,是一味平補良方,尤其適合秋季進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