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春鋒
[摘要]針對大學生目前存在的心理問題以及高校心理健康課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弊端,提出教師要實現(xiàn)自我的角色轉(zhuǎn)換,打破傳統(tǒng)教學模式,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參與型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在實踐與參與中建立健全自己的人格和價值觀。
[關鍵詞]主體;參與;引導
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推進素質(zhì)教育的重要內(nèi)容,只有身心健康,大學生在德、智、體、美等方面才能得到全面發(fā)展,才能不斷增強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承擔起未來建設祖國的重任。目前,一些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課在實踐性、活動性和互動性上較弱,“傳授-接受”式的教學形式單調(diào)。參與型課型是一種將學生放在教育的主體位置,全面推動學生積極參與、創(chuàng)造性學習與發(fā)展的教育模式。它打破了以往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參與型教學模式,讓學生在實踐與參與中建立健全自己的人格和價值觀。
一、 目前大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
1.人際交往障礙。大學生渴望能夠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系,可是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缺乏人際交往經(jīng)驗,缺乏在公眾場合表達自己與他人交往的能力和勇氣,面對各種各樣的活動,既充滿了興趣又擔心失敗。與此同時,由于個體間的正常交往不夠,又易引發(fā)猜疑、嫉妒等不良心理,極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
2.情緒起伏問題。大學生處于青春發(fā)育期,已基本趨于成熟,但由于閱歷較淺,社會經(jīng)驗不足,對人生和社會問題的認識往往飄忽不定,加之青年特有的任性和理想的困惑交織在一起,極易出現(xiàn)各式各樣的心理矛盾,很容易受外界各種因素的干擾和影響,會因一點小小的勝利而沾沾自喜,也易為一次小考失利而一蹶不振,自我控制和自我調(diào)適能力較低,并由此導致其心理偏差和行為怪僻。
3.學業(yè)不適應問題。目前,有部分學生在學習上存在的最為嚴重的就是學習動力缺乏的心理,這種情況長此以往將導致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喪失學習的能力,從而形成惡性循環(huán)。一些學生在進入大學后因未能掌握大學學習的方法而導致考試不及格,從而帶來厭學、自卑、自信心下降等一系列心理問題。有的學生甚至得了考試恐懼癥。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現(xiàn)狀
隨著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廣泛關注和重視,心理健康教育課在各高校逐步開設。然而,作為一門新興的課程在很多學校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有的學校授課教師非專業(yè)人員,照本宣科,學生感覺枯燥無味;教學理念落后,教學方式陳舊,教師固守“傳授-接受”式的教學模式;依然扮演學生人生旅途中的領路人的角色,忽視學生的心理成長規(guī)律。因此,高校心理健康課面臨的局面尷尬,迫切需要更多的理論和實踐研究以摸索出相對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
三、主體參與型課堂教學的主導思想
引導是參與型課堂教學模式的主導思想,就是建立在對學生尊重、信任的基礎上,給學生提供充分自由的發(fā)展機會。也就是要求教師首先把學生當做學習的主人,賦予他們以權(quán)利,尊重他們的人格,建立以人為中心的教育價值觀,平等地對待他們,更多地給予學生鼓勵、啟發(fā)和誘導。在課堂上,教師講授時間要少,要給學生留下充足的時間互相交流、提問、消化,鼓勵學生提問、爭論、質(zhì)疑,師生的關系是平等的,教師應不斷地引導學生參與活動,鼓勵學生發(fā)展求異思維和敢于懷疑、否定前人的探索精神。
四、靈活運用教學模式
1.教師應改變傳統(tǒng)的知識傳授思想。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教學目標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心理保健意識,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進人格的健全。不要求學生系統(tǒng)掌握心理學知識,而是培養(yǎng)他們理性的思維和適當?shù)男袨槟J?是對心理學知識的應用,而不是系統(tǒng)的心理學理論的講授。因此,教師應改變傳統(tǒng)的以系統(tǒng)的知識、技能傳授為目的的做法,在教學內(nèi)容的選擇上以應用性材料為主。
2.走出課堂,在實踐活動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可以經(jīng)常組織一些健康向上、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參與這些活動的過程中,培養(yǎng)品德修養(yǎng),在活動中贏得信任、尊重、寬容,以誠相待,獲得真誠的友誼。
3.積極引導,培養(yǎng)大學生意志品質(zhì)。培養(yǎng)良好的意志品質(zhì)是教育學生正確對待挫折,面對困境積極尋求解脫的有效方法。教師要指導學生對自己的情緒進行把握與調(diào)節(jié),要能做到正確的自我安慰,能合情合理地對待自己的各種需要;培養(yǎng)學生對挫折的承受力,使他們的自我教育能力隨之增長,感情沉穩(wěn),自制力增強,在很多情況下都能自己擺脫心理負擔,消除精神障礙。
4.靈活運用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根據(jù)學生的能力、氣質(zhì)、性格等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個性化教育。要多采用會談、討論、調(diào)查、生活技巧訓練、角色扮演、行為矯正等心理教育的方法,以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達到寓教于樂的效果。高校心理健康課在教學方法上可采用課堂教學、小組討論、教師走進學生寢室、社會實踐等形式,積極主動地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5.堅持發(fā)展性教育原則,“面教育”與“點教育”相結(jié)合。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心應堅持教育發(fā)展性為主的原則,加強面向全體學生的“面教育”,根據(jù)大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開展多元化、系統(tǒng)性和學生主體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妥善解決學生各階段的心理矛盾,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zhì),促進學生人格的完善和潛能的開發(fā);同時,不應忽視面向少數(shù)有心理問題學生的“點教育”。
6.教師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化學生。教師的人格特征、人生觀、價值觀對學生無疑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一個有人格魅力的老師可能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并成為一生的榜樣。因此,教師不僅要不斷充實知識,更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zhì),完善自己的人格。
綜上所述,教師要徹底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解放思想,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式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讓他們在參與和實踐中領悟人生的道理,把握做人的準則。
參考文獻:
[1]俞國良.青年交往心理初探[M].河南:河
南人民出版社.1987.
[2]馮忠良. 學習心理學[M] .北京: 教育科
學出版社,1981.
[3]王淑蘭.中國高校心理咨詢工作的現(xiàn)
狀[J].中國社會醫(yī)學,1993,47(4):14.□
(編輯/永安)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guī)劃重點課題《運用新課型提高高校教學質(zhì)量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子課題的階段性成果(Y203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