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聯(lián)歷來被定性為文字筆墨游戲、文學樣式、民間文學、藝術形式等,這些觀點大都是從文學、美學、民俗學等角度進行審視的。本文認為,對聯(lián)是一種對稱、簡短、詩性的言語行為模式,對聯(lián)的使用實質上是以“聯(lián)”行事,傳達特定的交際意圖和執(zhí)行特定的施事行為。對聯(lián)的使用遵循了“言語求美策略”,是形式美和內容美的統(tǒng)一。
關鍵詞:對聯(lián) 言語行為 以“聯(lián)”行事
一、引言
中國有一個成語叫“言行一致”,實際上是把“言”與“行”當成兩個對立的范疇,而在語言學界則是把二者統(tǒng)一成“言語行為”。它源于英國哲學家奧斯汀(Austin)的言語行為理論,基本上可以歸結為一句話:“說話就是做事”[2](to say something is to do something),即說話人就是通過說話來做事。同時,說話人實施了三個言語行為:言事行為(locutionary act),施事行為(illocutionary act),成事行為(perlocutionary act)。其中,施事行為是奧斯汀理論構建的核心,即說話人旨在通過話語實施某個交際目的或者執(zhí)行某個特定功能的行為。
對聯(lián)指的是“寫在紙上、布上或刻在竹子上、木頭上、柱子上的對偶語句。”[1]它由上下兩部分字數(shù)相等、內容相連、相互對仗、結構相同、平仄相協(xié)、語意相關的句子組成。對聯(lián)可以分為春聯(lián)、喜慶聯(lián)、行業(yè)聯(lián)、挽聯(lián)、勸勉聯(lián)等,其功能涵蓋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體現(xiàn)出歌頌、揭露、諷喻、褒貶、勸勉、哀挽、慶賀等強大的社會語用功能。筆者認為對聯(lián)的使用實質上是以“聯(lián)”行事,傳達特定的交際意圖和執(zhí)行特定的施事行為。比如在許多學校的教室里可以看到這樣一幅對聯(lián):“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就是以“聯(lián)”行事,老師用對聯(lián)作為交際的媒介是要向學生傳遞這樣的信息:既要努力讀書,又要關心國家大事。
二、如何理解以“聯(lián)”行事
在以“聯(lián)”行事的言語交際過程中,聯(lián)語往往表示兩個語義層面:一是句法機構明確表示出來的句法意義(即字面意義);二是隱藏在字面意義后面的隱含意義(即言外之義)。
(一)字面意義。例如:時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的董必武在1955年金秋時節(jié),路過蘭州時,聽取政法部門匯報完一個案件之后,認為此案處理不當,建議重新調查,并揮毫題了一副對聯(lián):“提高警惕,肅清一切特務分子;防止偏差,不要冤枉一個好人 ”[3]。此聯(lián)按字面意義就可以理解,即實施了一個表達命令或建議功能的言語行為。
(二)上下文語境對意義的明朗。比如:“庭前花未發(fā);閣下李先生”[4]。如果把后一句單獨抽出來,那么,它所表示的命題就是不確定的,既可以表達“尊稱為閣下的李先生”,也可以表達“樓閣下的李樹先開了花”,由此產(chǎn)生了歧義,但如果聯(lián)系上下文,放在“庭前花未發(fā)”一句之后,它自然就只有一種解釋:表示“樓閣下的李樹先開了花”。
(三)在社會語境下才能確定意義。例如:1940年夏秋之際,陳毅率新四軍一部挺進蘇北,在黃橋、姜堰一帶建立抗日根據(jù)地,為了團結各界人士抗日,他拜訪了當?shù)貝蹏先隧n國鈞。韓曾兩任江蘇省長,并一度兼領督軍,對軍閥混戰(zhàn)深惡痛絕,但對共產(chǎn)黨能否真正捐棄前隙與國民黨真誠合作尚存疑慮。韓出于試探,誦一上聯(lián)(帶有明顯交際目的的言語活動,讓陳毅對出下聯(lián)):“陳韓陳韓,分二層含二心。”陳笑著對到:“誰說我們分二層含二心?請聽下聯(lián):國共國共,同一國共一天”[5]。陳毅知道這是一語雙關,“層”關“陳”,“含”關“韓”,這是從字面上理解的第一步,馬上,他聯(lián)系到上面提到的當時的形勢和語境,從而推斷出韓國鈞是在有意試探國共合作的可能性。這就是根據(jù)當時的社會語境及其說話人雙方的背景知識由話語的表層含義推導出深層含義。
三、對聯(lián)的使用體現(xiàn)了“言語求美策略”
“言語求美策略”[6]指的是為實現(xiàn)美化言語活動的需要,說話人主動或被動使用某種手段和策略。人們在一切言語行為和言語活動中,總要從實用和審美雙重價值選擇某個言語表達實體。審美和實用即言語美的兩個基本品性:一方面說話人在恰當?shù)恼Z境中選擇了恰當?shù)脑捳Z,即話語的安排既適合社會背景又適合語篇背景(上下語、上下文);另一方面說話人在語言形式上選擇了優(yōu)美的音韻和適當?shù)墓?jié)奏,選擇了符合形式法則的言語表達實體。由于對聯(lián)短小精悍的形式、音韻和諧的節(jié)律、整齊對稱的美感、集欣賞性、實用性于一體,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實用價值,因此以“聯(lián)”行事正是“言語求美律”的體現(xiàn),是言語美和語言美的統(tǒng)一。關于對聯(lián)形式美的討論比比皆是,為節(jié)省篇幅,本文不再贅述。如何遵循對聯(lián)的實用美呢?在婚慶、壽辰、喪葬和開業(yè)等各種情境場合中恰當?shù)厥褂寐?lián)語來傳達特定的交際意圖,就是遵循這一原則。例如春聯(lián)最忌諱用哀傷悲慘的語句;壽聯(lián)的撰寫應根據(jù)壽者的性別、年齡、身份、地位、經(jīng)歷、事跡等行文;喪葬對聯(lián)應注意逝者的性別、職業(yè)、年齡等;廣告聯(lián)應揣摩顧客心理,同時使之通俗易懂、簡練、朗朗上口。例如,1982年春節(jié)期間,時任河北省省長的李爾重贈給清潔工一幅對聯(lián):“清潔人,清潔心,清清潔潔新世界;光明地,光明路,光光明明光新天”[7]。李爾重就考慮到了清潔工的職業(yè)特色、文化水平等相關因素,恰到好處地表達了他的贊美之情。我們也經(jīng)??吹秸Z用失誤的例子,例如某銀行和某保險公司聯(lián)合印制并準備向群眾派送這樣的廣告春聯(lián):“存款有備無患:保險轉危為安”[8]?!盎肌薄拔!倍?用在過春節(jié)時是很不吉利的,語境下不符合人們心理,恐怕沒有哪一戶人家愿領取甚至掛在大門上。再如2004年全國高考語文卷也有這樣一道試題,給出上聯(lián),要求對出下聯(lián):“掃千年舊習”[9],據(jù)說有一個學生對出這樣的下聯(lián):“樹火化新風”,“火化 ”很明顯不符合過年喜慶、吉祥的語境,該生違反了“言語求美策略”中的“實用美”,即在適當?shù)臅r間、場合說了不適當?shù)脑捳Z。使用“樹一代新風”或“奏一曲新歌”等就比較恰當。
四、結語
將對聯(lián)定性為文字筆墨游戲、民間文學、藝術形式等,這樣的定義不夠準確,也不夠全面。筆者認為,從語言使用的角度來審視對聯(lián),即以“聯(lián)”行事,更能揭示出對聯(lián)在人們社會生活中強大的交際和實用功能。對聯(lián)是中國文化的瑰寶,體現(xiàn)了國人獨特的言語行為模式,是“言”與“行”的統(tǒng)一,往往傳達出特定的交際意圖和語用功能。對聯(lián)的使用是“言語求美策略”的體現(xiàn)。本文的研究只是一個起點,今后更應注重從文化和語用的角度去補充和豐富對聯(lián)的理論和實踐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現(xiàn)代漢語詞典[Z].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05.
[2]Austin.J.L.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Oxford University
Press,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2.
[3]巴城.中國對聯(lián)故事總集(卷四)[M].呼和浩特: 內蒙古大學出
版社,2002.
[4]彭漪漣.古詩詞中的邏輯[M].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5][6]錢冠連.美學語言學[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7][8][9]嚴恩萱,嚴考亮.輕松學對聯(lián)[M].廣州: 暨南大學出版社,
2005.
(趙林森 昆明 云南師范大學外語學院 65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