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著重分析翻譯文化觀與翻譯改寫的關系:一是等效翻譯的局限性;二是翻譯是一種跨文化交際行為,翻譯不僅僅是語言的轉(zhuǎn)換,也是文化之間的轉(zhuǎn)換,翻譯“目的論”也認為為達到翻譯目的,譯者必須采取適當?shù)姆g策略,可進行省略、添加、結(jié)構調(diào)整等方式對原文進行改寫。
關鍵詞:翻譯 重寫 翻譯目的 文化
翻譯是發(fā)生在一定的社會文化中的產(chǎn)物,因社會的需求決定了翻譯的產(chǎn)生以及要翻譯怎樣的作品,即翻譯要受到各種客觀條件的限制,如譯入語的意識形態(tài)及各種詩學的影響。傳遞信息或是文化交流,采取怎樣的翻譯策略也取決于翻譯的目的。
一、“等效翻譯”的局限性
筆者認為,不同的語言結(jié)構本身是難以實現(xiàn)對等的。由于文化的介入,不同詞語在人們心中引起的聯(lián)想意義根本不同,實現(xiàn)語言字詞的對等更加不現(xiàn)實,事實上也根本做不到。因此追求等效翻譯的思想只能導致死譯和硬譯,其結(jié)果往往事倍功半。而如果我們能夠從另外的角度擴展開來思索,我們發(fā)現(xiàn)翻譯作為一種社會的文化交際行為,情景對翻譯起著很關鍵的作用。我們?nèi)绻軌驈倪@個情景出發(fā)來思考字詞的含義。
二、翻譯是一種跨文化交際行為
翻譯不僅僅是兩種語言之間的轉(zhuǎn)換,語言是文化的載體,翻譯也是兩種文化之間的轉(zhuǎn)換。 蘇珊·巴斯奈特在《翻譯、歷史與文化》指出,翻譯絕不是一個純語言的行為,它深深根植于語言所處的文化中。翻譯就是文化內(nèi)部和文化之間的交流。翻譯等值就是原語與譯語在文化功能上的等值。德國功能派提倡“目的論”(Skopos theory),認為所有翻譯遵循的首要原則就是“目的法則”:即翻譯所要達到的目的決定整個翻譯行為的過程。譯文在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中產(chǎn)生,須要在移入語的文化系統(tǒng)里產(chǎn)生作用,達到其預先設定的翻譯目的。
翻譯要完成文化傳遞的使命,一定得在翻譯文本時考慮到兩種文化之間的差異,進行適當?shù)奶幚?盡量減少文化引起的障礙,使得原文化可以且能夠被譯入語文化的讀者所接受。對原文進行適當?shù)奈幕幚?都是為了確保原文能在譯入語文化發(fā)揮其作用,從這層意義上,翻譯的作品也是一種重寫,是為了達到翻譯文化交流和傳遞目的而進行的重寫?!都t樓夢》名字翻譯成the Red Mansion 不如翻譯成the Story of a Stone,更容易讓西方讀者接受,因為“紅色”在西方文化里象征著警告、血腥、色情等,直譯過去,“紅”在我們中國文化里的美感完全沒有了,還容易引起西方讀者的誤解。翻譯重寫中,文化的因素肯定也考慮進去。
三、翻譯是一種改寫
在實際翻譯中我們分析原文文本,根據(jù)我們的價值觀,需求及翻譯目的對文本進行調(diào)整,后者增譯,縮譯及部分翻譯等,很少有不經(jīng)過譯者加工處理的完全等效翻譯或者字對字的翻譯。以語篇為翻譯單位,通篇審視原文,才能保證理解全面和正確。鑒于英語漢語兩種語言結(jié)構的區(qū)別,翻譯中語言肯定要經(jīng)過調(diào)整。有時甚至是一個句子,都要經(jīng)過譯者的結(jié)構調(diào)整,翻譯才能取得較為理想的效果。舉例如下:
原文:
It maybe safely assumed that,two thousand years ago,before Caesar set foot in southern Britain,the whole countryside visible from the widows of the room in which I write,was in what was called “the state of nature”. Except,it may be,by raising a few sepulchral mounds,such as those which still,here and there,break the following contours of the downs,mans hands had made no mark upon it;and the thin veil of vegetation which overspread the broad-backed heights and the shelving sides of the coombs was unaffected by his industry.
嚴復的譯文:
赫胥黎獨處一室之中,在英倫之南,背山而面野。檻外諸境,歷歷如在幾下。乃懸想二千年前,當羅馬大帝凱徹未到時,此間有何景物。計惟有天造草昧,人工未施,其借征人境者,不過幾處荒墳,散見破陀起伏間。而灌木叢林,蒙茸山麓,未經(jīng)刪治如今日者,則無疑也。
顯然,嚴復對原文進行了加工處理,對原文邏輯關系梳理,且補充譯入語邏輯關系通暢所需的內(nèi)容,如“懸想”等內(nèi)容;整段的譯文渾然一體,文采優(yōu)美;可試想如果字對字或句對句的翻譯,譯文將會怎樣。
四、結(jié)語
作者認為翻譯是一定社會文化背景下應特定的需要和翻譯目的而產(chǎn)生的一種社會活動。它不僅僅是語言之間的轉(zhuǎn)換,更是一種跨文化交際行為。忠實而等效的語言翻譯并不能完全承擔起翻譯的文化交流使命,在實際翻譯活動中,我們必須要考慮到翻譯的文化維度,文化這個重要的因素才能被啟動和應用起來,才有利于譯文在目的語讀者中發(fā)揮作用,進而達到預定的翻譯目的。翻譯是一種重寫,譯文如果是原文在譯入語文化的延續(xù),必定要受譯入語詩學及文學系統(tǒng)的制約,必定要符合他們的要求才能被讀者接受,從而存活下來。
參考文獻:
[1]Christine Nord.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M].上海外國語教育出版社,2001.
[2]Basil Hatim & Ian Mason.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M].上海外國語教育出版社,2001.
[3][英]蘇珊·巴斯奈特.翻譯、歷史與文化[M].上海外國語教育出版社,2001.
[4]郭建中.漢英/英漢翻譯:理念與方法(下)[J].上海翻譯,2006,(1).
(陳慶娟 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 225300)
現(xiàn)代語文(學術綜合) 2009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