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園李
摘要:新儒家的特點是既吸收西方的理性思辯,又保持看中國傳統(tǒng)儒家哲學的根性與精神。始終關注人的生活。注重人的心性修養(yǎng)。新儒學在探索和諧的哲學意義時。表現(xiàn)了以人的感受為中心,重視形象思維,走向社會治理的特點。
關鍵詞:新儒學:和諧;內(nèi)圣外王;心性修養(yǎng)
中圖分類號:B222文獻標識碼: 文章編號:1004-7387(2009)02-0090-03
所謂現(xiàn)代新儒學是指“五四”以來,一部分知識分子本著對民族文化的執(zhí)著追求,力圖在新文化傳播的形勢下恢復儒學傳統(tǒng)地位。顧戀著宋明理學的輝煌智慧,又吸納西學。建構起一種“繼往開來”、“中體西用”的思想體系?,F(xiàn)代新儒學前赴后繼地追求中國哲學和社會的振興,是一種擔承著社會義務的文化大潮。這股文化大潮以謀求現(xiàn)代化為迫切任務。在西方經(jīng)濟遙遙領先于東方的時代,新儒學不斷探索東西方哲學的本義和東方社會的發(fā)展。而20世紀中國哲學最重要的特點就是中國走向世界。世界走向中國。在當時的中國產(chǎn)生了中西哲學交融?;蛘壑姓{和?;蜣q證綜合。但重視中國傳統(tǒng)哲學汲納西方成果者仍為主流?,F(xiàn)代新儒學對和諧的表達,繼承著中國文化。也融入了西方的思想。中西文化在探尋“和諧”時表現(xiàn)了很大的差異性。
現(xiàn)代新儒學在大陸香港臺灣都有大家和傳人。一部分海外華人。曾經(jīng)接受中國文化若干影響,漂流或定居海外,會在西方社會生活中感到不適和孤獨,心理上會回歸尋根,渴望中國文化的精采能勝過西方。以增加華人的地位和榮譽,所以他們積極響應中國文化和儒學的重振。
實際上在五四之前。在清朝末年,康有為、梁啟超就試圖從政治體制的改良,實現(xiàn)對和諧社會的追求。他們變革改體、倡興民權、實施憲政??盗旱暮椭C理想反映了他們對理想社會的追求。雖然未能實現(xiàn),卻為國人描繪了一幅和諧社會的藍圖。激發(fā)知識分子舍生忘死地為和諧理想奮斗。
此中,繼康梁之后的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梁漱溟,馮友蘭,錢穆,唐君毅等為歷史留下了濃墨重彩。新儒學的代表人物都是飽讀儒家經(jīng)典的大家。他們與古老的儒家和諧觀與宋明理學的和諧觀,有著無法割斷的血緣關系。
1新儒家繼承儒家的“內(nèi)圣外王”,強調心性修養(yǎng)
梁漱溟認為,中國文化有很多優(yōu)越之處:中國文化追求調和持中。融洽我與對方之間的關系。得到內(nèi)心的滿足。中國民族精神即清明和諧,人自身是和諧的,以人為中心的整個宇宙是和諧的。
梁漱溟是“以主觀感情的滿足作為認識的標準,在他看來。這個世界上沒有什么客觀的標準,無所謂正確與錯誤,只要能滿足我的主觀感情就是好的?!奔粗灰蟮眯撵`的安定,就是好的。傳統(tǒng)的中國文化也是以此為基礎,來達到內(nèi)心和諧的。西方文化提倡通過努力奮斗取得想要的東西,這是一種“意欲向前”的精神;印度文化肯定現(xiàn)世的痛苦不可改變并默默承受,為追求來世的幸福,這是一種“意欲反身向后”的精神:而中國文化不論現(xiàn)狀如何,總是從心理上認為滿足,這是一種“意欲自為調合持中”的精神。中國人“他所持應付問題的方法只是自己意欲調合罷了?!彼?,在近代社會,雖然中國人的物質生活水平不如西方人,但中國人在物質上享受的幸福,卻比西方人多?!斑@是因為中國人的享受不在所享受的東西上,而在能享受這件事上:也就是說,不在你想要享受什么東西,而在你對你所享受的東西如何認為?!痹谏鐣罘矫妫袊穗m然受到封建倫理教條的約束,但父輩對子女的支持和交流比西方人更多。西方社會,孩子在成年后,大多離開父母獨立生活,他們采取理智的態(tài)度,處處打量計算。與西方相比,大多數(shù)中國家庭父母與子女的聯(lián)系更緊密,家庭生活充滿溫情和情趣,不至于落到計算與冷漠的地步??傊诰裆詈图彝ド钌?,中國人幸福和美。達到了內(nèi)心和諧的境界。在家庭中,做父母的總是忘卻自己,為子女付出,而子女經(jīng)常從父母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和規(guī)劃人生。擴展到社會中,人人都以對方為重。不是總想著自己應得的利益,而是更多地考慮他人的感受,以及自己應盡的義務。因此,在這樣一片和氣的氛圍中。什么矛盾和問題都迎刃而解了,社會就成為充滿溫情的和諧大家庭。
馮友蘭先生努力吸收西方哲學中的理性主義和邏輯分析方法,來彌補中國哲學在這方面的不足,但他同時是中國哲學精神執(zhí)著的維護者。他主張哲學最主要的功能就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讓人可以獲得心靈上的和諧,可以“心安理得”地生活下去。哲學雖不能提供具體的知識,但卻能改變?nèi)藗兊氖澜缬^、人生觀,讓人獲得內(nèi)心的平和,讓人感受到幸福與和諧。馮先生認為,中國哲學對于人類精神的一個重要貢獻就是用中庸之道來協(xié)調人的生活。一個人要能在日常的生活中保持內(nèi)心的和諧,那么他既要有人世的精神。又要懂得出世的灑脫。如何調和人世與出世、現(xiàn)實與理想、動與靜等等對立面呢?中庸之道便是不離開日常生活,又可將這些矛盾面都統(tǒng)一起來的最高境界。
唐君毅與新儒家第一代的杰出代表梁漱溟先生和馮友蘭先生一樣,也十分重視心靈的作用。在他的《中國哲學原論》一書中,曾這樣說到:“若乎最上一機。乃復悟得上所言之義理之世界,無論如何廣大高明,皆原在吾心之昭明靈覺之內(nèi),亦未嘗不下徹于吾之現(xiàn)實生命與日常生活之中。”后來,臺灣的學者解讀唐君毅的思想時肯定“生命世界在物質世界之上,而心靈世界又在生命世界之上,而為自然宇宙之中心?!碧葡壬倪@種思想雖然不是站在唯物主義的立場上。但卻有他的閃光點。人類探尋知識都是為了讓自身生活得更好,尤其哲學家更是關注于人的心境和感受,中國古代哲學的主題始終圍繞人的生活。面對無法改變的許多困境,諸多不能解釋的矛盾,人如果可以保持內(nèi)心的寧靜和諧,就等于外界的一切矛盾都已經(jīng)消除。因為人類的所有努力。不論是探索自然規(guī)律,還是耕作勞動,都是為了生活得更好,從而獲得內(nèi)心的和諧幸福。又因為矛盾總是存在的,人類永遠無法解釋所有的現(xiàn)象,但這些事實往往無法改變,所以,只有調適內(nèi)心。保持心境平和。才能生活得好,才能實現(xiàn)個人的和諧。每個人都和諧了,社會自然也和諧,這就達到了所有努力的終極目的。
像以上幾位新儒學的前輩一樣,杜維明先生也十分重視心性修養(yǎng)的作用。他認為,儒學的基本精神方向是以人為主的,是一種涵蓋性很廣的人文主義,它提倡天人合一。萬物一體。同時這種人文主義是人世的。要參與現(xiàn)實政治之中,要達到這種境界,就必須從提高個人心性修養(yǎng)開始,即儒家的“內(nèi)圣外王”之道。杜維明認為內(nèi)圣之學是儒家全部理論的核心和出發(fā)點。人不僅僅是一種生物的社會的存在,更把對人的要求提升到一種道德宗教的層面。如何修養(yǎng)成真實、誠實、真善美的內(nèi)心世界是儒家內(nèi)圣之學的理論基礎。一個人修養(yǎng)成了和諧美好的心性,就能處理好人際關系,治理好國家,協(xié)調好人與自然的矛盾。
2新儒學也認為和諧產(chǎn)生于不同事物的適度調和
馮友蘭還認為和諧也來自于內(nèi)心不同情感適度的表
達,以及各種矛盾的調和。正如《中庸》所說:“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鼻楦型耆珱]有發(fā)生的時候,心的活動就無所謂過與不及,這是中的一個例子。情感發(fā)生了,但在一個適度的范圍內(nèi),這就是和,中是來調和那些搞不好就會不和的東西的,和是中的結果。
以上是說情感,同時也適用于欲望。人處在各種社會關系中,會產(chǎn)生許多欲望和情感。當一個人的所有欲望和情感都滿足和表達到恰當?shù)南薅葧r。這個人在精神上就很健康,他自身就達到和諧。一個社會也同樣。當各式各樣的人的內(nèi)心都和諧時,這個社會就會安定而有秩序。
由此可見,和是調和不同達到和諧統(tǒng)一。同與異是不相容的。和與異卻是相容的。因為只有幾種“異”調和在一起才形成“和”。但幾種“異”不是簡單地相加,而是要按照適當?shù)谋壤醋袷亍爸小钡囊?guī)則。才能產(chǎn)生“和”的效果,所以,“中”的作用是協(xié)調矛盾達到“和”。小到個人,大到社會、自然,要達到和的境界。必然是內(nèi)部沒有激烈沖突,組織得井然有序的和諧的整體。正如《中庸》所說:“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颂斓刂詾榇笠?。”
3新儒學同樣提倡天人合一
錢穆認為中國文化中,“天人合一”觀是整個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之歸宿處。它代表著中國人追求人與自然界的統(tǒng)一。人總是向自然界學習,效法自然,即所謂“天地變化。圣人效之”。道家把自然規(guī)律看成是宇宙萬物和人類社會的最高法則。崇尚自然。認為人與自然的和諧最重要。并且提倡“上善若水”,就是說,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人若效仿水一樣柔和寬容地待人處事。則是達到最高的道德標準了。佛家認為萬物都是“佛性”不同的體現(xiàn),所以眾生平等,萬物皆有生存的權利,因此人不能殺生,不能侵犯其他生命。儒、釋、道在人與自然和諧的觀點上基本一致。都把自然看得十分崇高。錢穆先生繼承了儒家的思想,認為“天地生萬物”,人與萬物都是自然的產(chǎn)兒,人是自然的晚輩,因此人應該把“仁愛”之心擴展至自然界宇宙之中。錢先生也贊同儒家把人與自然的和諧思想落實到制度上。如孟子主張,“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币馑际?,我們從自然界索取生活資料時要講究時節(jié)。不要在萬物生長時采用它。適時地利用,讓自然界的動植物都能良好地生長和繁衍。只有這樣才能保持自然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才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也才是真的“王道之始”呀!
4新儒學注重中西哲學的適度互補才更和諧
馮友蘭等學成之時,正是“五四”前后,這時文化空前活躍,各種思潮紛紛登臺,也是政治上民族生存風雨飄搖的時候?!拔逅摹币苍霈F(xiàn)過打倒孔家店和堅持舊儒學的激烈斗爭。馮友蘭等清楚地認識到如果照顧舊的儒學必定不能適應新的形勢。要拯救國家民族必須改造舊哲學,吸收西方先進思想。因為中國古老的舊哲學容納了辯證法和唯物論的因素,如果吸納了西方現(xiàn)代邏輯的成果,哲學的精神將會更加貼進民族國家大眾的生存發(fā)展,可見從宋明理學走向新儒學,表現(xiàn)了時代的要求。時代的特征。
中西文化的真正交融和互動始于清近晚期,所有的方法是“格義”,代表人物是嚴復。馮友蘭先生說,“格義”是兩種文明相遇初期相互解釋的一種必然過程。抑或站在中國文化的立場來批評西方文化,抑或用西方文化來批評中國文化。
馮友蘭先生認為在世界史的近代階段,西方比東方先走了一步,先東方面文明化了。因此,中國一定要學習西方的優(yōu)點,才能更好地發(fā)展,社會才能進步。馮先生認為未來世界哲學一定是既吸了中國哲學的神秘主義,也汲取了西方哲學的理性主義,并且將二者協(xié)調得很好。這種中西哲學的融會,應是“執(zhí)其兩端”,無西學的“過”、無中學的“不及”,兼容并蓄而又適可而止“用其中為道”。兩種哲學的適度調和才能使二者和諧共生,并推動世界哲學的發(fā)展。
“五四”以來的現(xiàn)代新儒學最重要的特點,是迫切地以哲學為武器謀求中國社會的全面發(fā)展。新儒學繼承了儒家、宋明理學以和為主的思想,終于在推動社會發(fā)展的時候也發(fā)展壯大了自身。
現(xiàn)在,在一個以和平發(fā)展為主流的大時代,中國的發(fā)展仍然可以繼承培育和發(fā)揚儒學適度修身顧及倫理等等積極的文化基因。但是在一個信息化的完全不同于過去的世界。過多地強調新舊儒學的思想地位那是不符合實際的。新儒學以哲學為武器推動社會發(fā)展的這種勇于擔當?shù)木衽c大氣又是極為珍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