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元 岳浩然 施雪瓊
[摘要] 締約過失責任制度,是在對傳統(tǒng)契約理論的不斷批判中確立的。本文擬從締約過失責任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著手,對締約過失責任的理論基礎、法律價值以及適用范圍作相關理論探討,并對我國的相關立法進行評價并提出完善意見。
[關鍵詞] 締約過失 信賴利益 損害賠償
締約過失責任,是在對傳統(tǒng)契約理論的不斷批判中確立的,是在個人利益與國家、社會利益的沖突過程產(chǎn)生的旨在實現(xiàn)風險與利益、權利與義務的平衡。這種在契約的締結過程中加入的一定的義務,并非當事人合意的結果,而是公平、正義的價值觀念以及倫理道德等社會意志對契約關系施以影響的產(chǎn)物。現(xiàn)在,從締約上的過失角度來追究行為人的法律責任,已為很多國家的法律所確立。但是,當事人基于什么義務承擔賠償責任,對方當事人又究竟遭受了何種損害,卻因與傳統(tǒng)理論相沖突而一直為理論界爭議。
一、締約過失責任的法理基礎
締約過失責任的法理基礎如何,德國學說、判例曾有過許多主張,意見頗不一致。歸納言之,可為四類,即侵權行為說、法律行為說、法律規(guī)定說及誠實信用原則說。此四種學說,依其次序,代表著締約過失責任理論發(fā)展的四個階段。
1.侵權行為說。德國民法制定后10年內(nèi),關于締約過失責任的理論獨占優(yōu)勢的,是侵權行為說。該說認為,“有關損害賠償?shù)恼埱髾嘞抻诤贤颓謾嘈袨榈恼埱髾?不屬于合同的請求權,就認為屬于侵權行為的請求權。
2.法律行為說。侵權行為說式微之后,成為判例學說上通說的,系法律行為說,惟其內(nèi)容,頗為分歧。以耶林為首的這派學者認為,“締約上過失責任的法律基礎是當事人后來訂立的契約?!碑斒氯擞诰喖s之過程的磋商行為,實已構成一種法律行為。因此,締約過失行為本質(zhì)上應視為違反約定的“先契約義務”的違約行為。
3.法律規(guī)定說。該說為布洛克所倡導,他認為,締約上的過失行為本質(zhì)是一種獨立的違法行為,而締約上的過失責任則屬違法責任中一種獨立的類型,信賴利益賠償請求,是基于法律的直接規(guī)定而產(chǎn)生的特殊請求權因為締約上的過失行為所違反的義務,對一切人具有普遍性意義。
4.誠實信用原則說。此說認為,當事人雙方磋商時,本著誠實信用和相互關照的理念,應該善盡交易上的必要注意之義務。如果當事人違反了應盡的注意義務,造成相對人損害的,自應負賠償責任。該說是目前德國理論界流行的觀點。
二、締約過失責任的制度價值
現(xiàn)代社會,經(jīng)濟生活成為生活重心之所在,對經(jīng)濟生活的全面保護成為法律當然之責。一味強調(diào)契約自由,將要約、承諾這一磋商階段,從契約階段中強行割裂出來,必然使契約法成為非動態(tài)性的法律條文。這種人為的割裂不僅沒有使法律達到其應追求的目標,而且造成法律與道德的背道而馳。這一制度的確立,模糊了合同法與侵權行為法的界限,使相對獨立的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有了相互融通的契機,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締約過失責任是誠實信用原則具體化的顯著標志之一,是對純以抽象的概念或者邏輯構成的法律體系的突破,將道德義務溶入法律范疇,以社會生活填補法律的漏洞。其價值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的體現(xiàn):
1.締約過失責任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合同簽訂過程中的盲目性和草率性,使締約當事人能盡量重視合同簽訂前的準備環(huán)節(jié),從而為提高合同有效的成功率創(chuàng)造了先決條件;從另一方面來看,客觀上也避免了大量無用、無效合同的出現(xiàn)和蔓延,在一定意義上節(jié)約了交易成本。這在根本上是與合同法所規(guī)定的鼓勵交易原則相一致的。
2.締約過失責任的出現(xiàn),意味著締約當事人的任何疏忽都有可能導致其代價的付出。因此,積極促成合同成立、盡量避免合同無效是逃避締約過失責任的有效途徑,于是,在這種無形的利益驅(qū)動下,合同向著有效的良性方向發(fā)展,與當今世界各國對合同有效性追求的趨勢也不謀而合。
3.締約過失責任是對合同相對性的突破之一,將合同當事人以外的部分人納入其規(guī)制范圍,是合同法針對現(xiàn)實生活所做出的正確選擇。眾所周知,依合同而產(chǎn)生的請求權在整個民事請求權體系中優(yōu)先于其他任何請求權,因此,合同法對締約過失責任的選擇無疑將積極的促成合同價值的實現(xiàn)。
三、締約過失責任制度在我國的適用
九屆人大二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成為中國法律史上的一個起點,它不僅應用了現(xiàn)代法學的觀點,與國際合同法精神保持了一致,充實了我國民法領域的不足;而且締約過失責任制度的確立更是一個光輝之處,表明了以誠實信用作為法官手中的天平的正義理念。
1.假借訂立合同,惡意進行磋商
當事人根本沒有訂立合同的目的,為了謀取不正當?shù)睦?進行磋商,或者拖延時間的方式使對方失去訂約機會,損害對方利益,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對此,《國際商事合同通則》也作了相應規(guī)定。
2.故意隱瞞與訂立合同有關的重要事實或者提供虛假情況
在訂立合同的過程中,一方當事人應如實向?qū)Ψ疆斒氯烁嬷陨淼呢敭a(chǎn)狀況、履行能力,如實陳述出賣標的物的缺陷或瑕疵,以及其出賣的產(chǎn)品的性能和使用方法,以便締約另一方免遭不必要的經(jīng)濟損失。換言之,當事人在締約過程中要誠信。如果違反,即產(chǎn)生締約過失責任。
3.有其他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的行為
在締結合同的過程中,當事人之間應依誠實信用原則以誠相待,履行協(xié)助、照顧、保護、通知、保密等義務,對此等先合同義務的違反,造成對方信賴利益損失的,應承擔締約過失責任。
4.泄露或者不正當使用在訂立過程中知悉的商業(yè)秘密
誠然,我國在引入締約過失責任制度時,試圖在制度設計方面盡可能保護善意的訂約當事人,以達到法律規(guī)定的全面和實用。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這個規(guī)定相當模糊,而且在實務中難以操作,一則沒有規(guī)定具體的損害賠償?shù)姆秶鷨栴},二則涉及到締約過失責任的具體問題很難合理處理。如一酷暑天,一人于商場內(nèi)跌倒,究竟其責任由誰來承受,實難確認。是否進入商場就等于買了一份生命財產(chǎn)保險,如何從法律的正義角度來分析當事人的真實意思表示,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課題。我國合同立法認為,構成締約過失責任必須滿足四個條件:(1)當事人一方違反了先契約義務;(2)因違反了先契約義務而致對方信賴利益損失;(3)締約方存在過錯;(4)締約方行為與相對方損失間有必須的因果關系。很明顯,從上例可以看出,運用這四個要件來分析認定商家是否應當承擔締約過失責任,確屬難事。筆者認為,對此應做一個價值選擇。當我們無法推斷受損方真意表示如何時,只能根據(jù)“弱者保護原則”,推定當事人為合同的成立而竭盡其力。雖然有可能會損害無辜的一方,但法律不得不在利益沖突面前做出選擇。在渺小的個人利益與龐大的集團利益之間進行抉擇時,維護弱者是現(xiàn)代法治發(fā)展的方向。
參考文獻:
[1]劉得寬.民法諸問題與新展望.臺灣:臺灣三民書局,1980.427.
[2]傅靜坤.二十世紀契約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36.
[3]Hans Dolle著.王澤鑒譯.法學上之發(fā)現(xiàn)[A].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四).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