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杰
和諧教學是針對傳統教學方式提出來的,以實現學生的和諧發(fā)展為目標。近幾年來,和諧教學研究有了較大進展,從師生關系、教學準備、教學過程、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方面探討了和諧教學達至的路徑選擇。部分研究成果被運用到初中政治教學中來,發(fā)現許多具體的方法在初中政治教學中達不到預期的效果。結合幾年來的初中政治教學實踐經驗,分析認為初中政治教學和諧目標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在于“心理不和諧”,即和諧教學的核心目標—心理和諧沒有實現。本文擬通過對政治學科及教學對象的特殊性、教學中存在的心理不和諧現象的分析,找尋初中政治教學中心理和諧達至的路徑。
一、初中政治學科及教學對象的特殊性
初中思想政治課主要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學教育、法律常識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承擔著對學生進行德育的重任。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引導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生活。與其它學科不同,初中政治側重于對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在教育教學方法應該有與其學科相適應的特殊方法,而不應該像傳統教學那樣與其它學科采取同一模式。
初中政治的教學對象是處于不斷成長狀態(tài)的群體(大約12—15歲之間),有著與小學生、高中生不同的特殊性。他們生理上處于成長期,開始關注自己,自我意識不斷增強,但自我定位不清晰;心理處于變動時期,內心涌動著探索的欲望,但不接受傳統的生活模式;有不定型的知識結構,渴望得到指導,但反對枯燥的說教;渴望擁有展示自我的空間,但又傾向于心理設防;有著獨特的個性,但又很容易接受群體意識并不能正確的分析。
曾經有一位政治教師,在課堂上發(fā)現一個學生在課堂上輕聲哭泣,老師正在講心理學的知識,便走下講臺,問這個學生:“為什么哭呀”,學生抬起頭來反問到“你不是政治老師嗎?你不是懂心理學嗎?那你就應該知道我為什么哭,還來問我?”這就是我們面對的可愛的初中生,不了解他們的心理,就不可能實現和諧教學 。在教學
中,教師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對這一問題的關注,使我們的政治教學中存在著大量的心理不和諧現象。
二、初中政治教學中存在的“心理不和諧現象”
教師的任務就是利用一切有效的教學方式,點燃學生的激情與好奇,切入到學生的經驗、知識系統內,引導學生實現知識與價值觀念的內化,達到學生能自主構建知識體系與心理結構的目標。知識的傳授過程就是學生心理接納的過程,傳統的教學模式以教師主觀強化知識為主,而不考慮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政治教學本身有其特殊性,學生對該學科有著特殊的心理構式。但傳統教學模式下,政治教師以強化知識為主,采取灌輸的方式,學生在心理上是不樂意接受的,結果不但知識沒能被識記同時也產生了大量的心理不和諧現象.在素質教育模式下,這種狀況也沒有太大的改變。
三、初中政治教學心理和諧達至的路徑選擇
第一、以“民主、平等、真誠”為原則構建新型師生關系。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教學得以進行的基礎,師生關系的改善不應該是靠教師一廂情愿地推動,而應該是師生共同努力,營造民主的氣氛,形成平等主體間互主體性交流,達到師生間心靈交融。
初中生個體意識正在增強,有了朦朧的“成人意識”,渴望得到尊重,更希望能與他人進行平等地交流;這一時期學生心理較為敏感,與外界的交往處于探索的心理狀態(tài),一旦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便會實行心理收縮。新型師生關系的構建必須注意到這一點,必須以民主、平等、真誠為原則。師生關系是師與生的互動關系,教師也應該試著轉換個人心理模式,尋找與學生心理模式的切入點,達到心理和諧。
一般來說,心理協調性好的教師較為容易被學生接受。學生接近老師大約要經歷四個過程:嘗試接近(試圖消除師生間的陌生感 );獲取認可(期望得到教師認可);情感共鳴(渴望與教師情感交流);心靈交融(互相信賴)。教師應該認識到這一變化過程,以民主、平等、真誠為原則,引導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這也二期課改的要求,在教學是我們更應創(chuàng)設和諧的教學環(huán)境,與學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關系。
第二、 構建初中政治課特有的“大課堂教學體系”。傳統教學模式以課堂教學、教師灌輸為主,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tài)。素質教育要求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形成自主構建知識體系和心理構式的能力。初中政治課應該依據自身學科特點,構建大課堂教學體系,讓學生盡可能的參與所有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并能自主地設計活動課。首先改變傳統的教師設計教學的模式,讓學生自主地參與教學準備,消除學生被動接受的心理狀態(tài)。
備課將不再僅僅是教師的事情,不僅僅是教師去“備”學生,學生也能廣泛地參與教學準備。其次課堂教學仍然是必不可少的教育主陣地,但教師不能再“滿堂灌”,應該“精講”“導練”,把課堂交給學生,教師即可以是主角,也可以是配角。課堂教學的任務應該是給學生創(chuàng)設心理安全的情境,引導學生不斷處于探索地心理狀態(tài),進而達至教學目標。最后要充分重視活動課、社會實踐課的作用。
新版初中政治教材每一課后都有活動課,不少教師對活動課的開展不夠重視,不少學生本來對活動課滿懷期盼,由于教師的不太重視,甚至取消,使學生對政治課的興趣不斷下降。所以師生應該一起精心設計活動課,讓學生在活動中將知識內化,思想深化,引導學生形成期盼的心理狀態(tài)。初中政治教學應努力構建 課前、課上、課后及社會活動一體的大課堂教學體系,讓學生在廣泛地參與中達到和諧發(fā)展。
初中政治教學就應該通過大課堂的教學體系,以師生互動的方式來營造參與、理解、關愛、積極、美好的心育氛圍。一堂政治課優(yōu)秀與否關鍵就看其心育氛圍的營造,有了良好的心育氛圍,才有可能實現和諧教學。
(河北省大名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