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詩經(jīng)·衛(wèi)風(fēng)·氓》中的“垝垣”,有的古人釋為“毀壞或倒坍的墻”,今人也有沿襲此說者。其實,古代“垝”“?!笨赏?,均有高義;“垝”還指高處,也指垣墻或像墻的東西。從語言文字和全詩的思想內(nèi)容來看,《氓》篇中的“垝垣”當(dāng)指高墻。
關(guān)鍵詞:《詩經(jīng)·衛(wèi)風(fēng)·氓》 文字訓(xùn)詁 思想內(nèi)容 “垝垣” “高墻”
《詩經(jīng)·衛(wèi)風(fēng)·氓》(以下簡稱《氓》)是《詩經(jīng)》中的名篇,也是先秦文學(xué)的奇葩。詩中“乘彼垝垣,以望復(fù)關(guān)”一句,王力主編的《古代漢語》釋“垝”為“毀壞,倒塌”[1];語文教材編寫組編寫的高中《語文》第一冊將“垝垣”釋為“倒坍的墻壁”[2];《詩經(jīng)》毛傳曰:“垝,毀也?!盵3]筆者講授此詩時,有些學(xué)生對教材的注釋感到不解:為什么那位女子偏要登上一堵毀壞、倒坍的墻,去遠望她的心上人呢?反復(fù)推敲,遂感教材的釋義甚可懷疑。因此筆者不揣淺陋,撰成拙文,敬候讀者方家賜教。
一、從語言文字角度看“垝垣”的意義
理解“垝垣”的意義,關(guān)鍵在于“垝”字。古漢語中“垝”“危”可通,其例甚多?!皥挕睆摹拔!钡寐?,“?!弊稚瞎艦橐赡父桧嵶諿?ǐwa];“垝”字上古為見母歌韻字[kǐwa]。[4]“?!睘椤稄V韻》疑母支韻字;“垝”為《廣韻》見母紙韻字。古代二字聲、韻極相近,故可以相通。如《公羊傳·哀公六年》:“皆色然而駭?!碧脐懙旅鳌督?jīng)典釋文》:“色,本又作垝,又或作危。”《莊子·繕性》:“危然處其所。”《經(jīng)典釋文》:“危,崔本作垝。”《韓非子·十過》:“有玄鶴二八,道南方來,集于郎門之垝。”陳奇猷集釋:“垝 、危字通?!墩摵狻じ刑撈啡宰鳌乳T之危。”
“?!庇懈吡x。漢許慎《說文解字·危部》:“危,在高而懼也?!薄肚f子·盜跖》:“使子路去其危冠,解其長劍,而受教于子?!薄拔9凇笔枪糯囊环N高帽子?!督?jīng)典釋文》解釋說:“危,高也。子路好勇,冠似雄雞形?!薄拔!钡母吡x,辭書大多已收,故不詳述。
“垝”字,《說文·土部》:“垝,毀垣也。從土危聲?!对姟吩唬骸吮藞捲??!薄墩f文》認為“垝”是形聲字。其實,“垝”是形聲兼會意字,“?!甭曋杏辛x?!拔!庇懈吡x,“垝”也有高義,“垝”還可指高處或頂端,如《韓非子·十過》:“有玄鶴二八,道南方來,集于郎門之垝?!薄!袄乳T之垝”就是廊門的頂端。王先慎集解引盧文弨曰:“‘垝與《禮記·喪大記》‘中屋履危之‘危同。”《禮記·喪大記》:“皆升自東榮,中屋履危?!笨追f達疏:“履危者,踐履屋棟上高危之處而復(fù)也。”《文選·謝朓〈和伏武昌登孫權(quán)故城〉》:“鵲起登吳山,鳳翔陵楚甸。”唐李善注:“《莊子》曰:‘鵲上城之垝,巢于高榆之顛。司馬彪注:‘垝,最高危限之處也?!薄妒酚洝の菏兰摇罚骸梆钜蛏衔蒡T危,謂使者曰:‘與其以死痤市,不如以生痤市?!薄拔!蓖ā皥挕?,指屋脊。南朝宋顏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詩序》:“松石峻垝,蔥翠陰煙?!薄熬挕奔锤呔!皥挕边€指高墻,如《史記·律書》:“危,垝也。言陽氣之垝,故曰危?!痹摼湔f:“?!本褪恰皥挕?,這是說危宿就像高墻,陽氣也會被它圍堵,故名“危宿”。宋楊簡《慈湖詩傳》解釋《氓》詩說:“‘我登垝垣,以望復(fù)關(guān),復(fù)關(guān),子所居也,垝垣,垣之髙危者。初望不見,泣涕漣漣,后見復(fù)關(guān),載笑載言,明已心在于子,情深如此?!盵5]明馮復(fù)京《六家詩名物疏》解釋“垝垣”,也引《莊子》“鵲上城之垝”為例,認為“垝垣”就是高墻。
“垝垣”作高墻講,后世也不乏其例。如唐薛漁思《河?xùn)|記·李知微》:“知微側(cè)立屏氣,伺其所為。東復(fù)有垝垣數(shù)雉,旁通一穴?!薄帮簟笔枪糯嬎愠菈γ娣e的單位。高一丈,長三丈為一雉??芍小皥捲睉?yīng)是高墻。宋洪邁《容齋續(xù)筆》卷八:“蛛之結(jié)網(wǎng)也,布絲引經(jīng),捷急上下,其始為甚難?!T檻及花梢竹間,則不終日,必為人與風(fēng)所敗。唯閑屋垝垣,人跡罕至,乃可久久而享其安。”這里的“垝垣”顯然是高墻。若是毀壞的墻,豈“可久久而享其安”?宋郭彖《睽車志》卷五:“褰衣揭水,攀垝垣以入?!本渲小皥捲币彩歉邏Γ薯殹芭省敝??!睹魇贰肪砣鹑骸肮?,長治宋體道妻。崇禎十五年,任國琦作亂,同居諸婦皆羅跪,呼郭不出,獨匿垝垣?!薄蔼毮鋱捲敝^獨自躲藏在高大的墻里(保全性命),絕不是藏在毀壞、倒坍的墻里。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畫皮》:“無何,至齋門,門內(nèi)杜,不得入,心疑所作,乃踰垝垣,則室門已閉?!崩型跎业摹皥捲币彩歉邏Α?/p>
二、從《氓》的思想內(nèi)容看“垝垣”的意義
前人論訓(xùn)詁,講究字不離句,句不離篇。聯(lián)系全詩的思想內(nèi)容,或許有助于深入認識“垝垣”的意義。主人公“乘垝”望遠,這是極富表現(xiàn)力的動作。配一“垝”字,更顯得神韻十足?!俺恕敝^攀登,說明“垝垣”之高;“望”是向遠處看——登高才能望遠。“垝”有高義,在高必險。女主人公不懼危險,登上高墻,望著遠處情侶所在的地方,卻望穿秋水,不見君來;“不見復(fù)關(guān),泣涕漣漣”,這使人油然想起《詩經(jīng)·王風(fēng)·采葛》里“一日不見,如三秋兮”的情景,說明女主人公婚前與氓是真心相愛的?!俺恕薄皥挕薄巴钡茸?,形象逼真地寫出了主人公性格的天真爛漫和熱情,其深情愛意浸潤于字里行間。宋楊簡《慈湖詩傳》說:“言‘我登垝垣,以望復(fù)關(guān),……垝垣,垣之髙危者。初望不見,泣涕漣漣,……明已心在于子,情深如此?!贝苏摲浅V锌?。
氓和主人公婚前感情甚篤。兩人青春年少時,“總角之宴,言笑晏晏”,且“信誓旦旦”表達愛意。毛傳:“總角,結(jié)發(fā)也;晏晏,和柔也”。鄭箋云:“我為童女未笄結(jié)發(fā)宴然之時,女與我言笑晏晏然而和柔;我其以信,相誓旦旦爾。言其懇惻款誠?!比舨徽嫘南鄲?,氓斷不會以“貿(mào)絲”為名,來與“我”商量成家的事;主人公也不會“送子涉淇,至于頓丘”,并答應(yīng)氓“秋以為期?!誀栜噥恚晕屹V遷”。
兩人結(jié)婚時正是秋天——“桑之落矣,其黃而隕。……淇水湯湯,漸車帷裳”。毛傳:“湯湯,水盛貌。幃裳,婦人之車也?!编嵐{云:“桑之落矣,謂其時季秋也。復(fù)關(guān)以此時車來迎己?!夷硕缮钏?,至漸車童容,猶冒此難而往,又明已專心于女(按,“女”通“汝”)。”
正因為兩人婚前真情相愛,所以婚后感情較為融洽:“三歲為婦,靡室勞矣。夙興夜寐,靡有朝矣?!比欢忿D(zhuǎn)星移,歲月流失,婚姻也出現(xiàn)了變故:“言既遂矣,至于暴矣?!惫{云:“遂猶久也?!^三歲之后,見遇浸薄,乃至于酷暴?!贝颂幍摹叭龤q”言其年久,未必是確數(shù)。最后二人分手了,婚變的原因是氓忘了舊情:“女也不爽,士貳其行”。這對女主人公來說不能不是一個沉重的打擊。這迫使她清醒地認識到男女在情愛上的不同:“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并發(fā)自內(nèi)心地告誡普天下的女子“無與士耽”。這是一位被深深傷害的多情女子寄予女性的一份特殊關(guān)懷,折射出理性的光輝和人格的高大。就此而言,寫登高望遠的細節(jié),寫出了真愛。有愛才會有恨,“及爾偕老,老使我怨。”(《說文》:“怨,恚也。恚,恨也?!保塾睿橛V,受到的打擊就越重,則恨之愈切。寫其真愛,為寫主人公婚變后的猛醒、性格的發(fā)展和成熟埋下了伏筆,也為抒情和主題的深化作了有力的鋪墊。
話再說回來,“乘彼垝垣,以望復(fù)關(guān)。不見復(fù)關(guān),泣涕漣漣;既見復(fù)關(guān),載笑載言”,寥寥數(shù)語,極富神韻?!俺恕薄皥挕薄巴薄捌薄靶Α薄把浴钡茸郑瑒t字字傳神。清賀裳論《詩經(jīng)》對唐詩的影響時說:“至元稹、杜牧、李商隱、韓偓,而上宮之迎、垝垣之望,不惟極意形容,兼亦直認無諱,真桑濮耳孫也。”[6]“垝垣之望”與“上宮之迎”可以相提并論。“上宮之迎”語出《詩經(jīng)·國風(fēng)·鄘風(fēng)》的“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也是寫戀人真情相愛時的情景,正與主人公“乘垝”遠望的動作相若。若把“乘彼垝垣”釋為登上毀壞(或倒坍)的墻去望復(fù)關(guān),那么,“乘”“垝”“望”等字的神韻都要大打折扣了。
三、關(guān)于古訓(xùn)和辭書釋義的辨正
毛傳對《氓》中“垝”的解釋是“垝,毀也?!薄墩f文解字·土部》則曰:“垝,毀垣也,《詩》曰:‘乘彼垝垣?!薄稘h語大詞典》將“垝1”的義項歸納為五:①毀壞;坍塌。參見“垝垣”。②壞損的墻(引例見下文)。③泛指墻(引例略)。④通“?!?。最高之處(引例略)。⑤指高峻(例子略)??梢钥闯觯珎鞯尼屃x跟《大詞典》“垝”的義項①基本相同,《說文》的釋義跟《漢語大詞典》“垝”的義項②完全相同。
《漢語大詞典》“垝”的義項1,即“毀壞;坍塌。參見‘垝垣”。該書將“垝垣”釋為“壞墻”,且舉出四例。首例即《氓》詩“垝垣”毛傳的釋義?!稘h語大詞典》“垝垣”其他例證都是唐以后的例子。實際上,除毛傳釋“垝”為毀外,《說文》則釋“垝”為毀垣,舉的例子也是《氓》詩的“垝垣”。《爾雅·釋詁》曰:“虧、壞、圮、垝,毀也。”但沒有舉例。郭璞注曰:“《詩》曰:‘乘彼垝垣?!辈浑y看出,毛傳、《說文》和郭注對《氓》詩“垝”字的解釋大同小異。但是,我們對近三千部國學(xué)文獻的窮盡性調(diào)查顯示:除了《氓》詩以外,從上古到隋唐數(shù)千年的文獻中,沒有發(fā)現(xiàn)“詭”字毀(或毀垣)義的其他例證。而在這個漫長的時期,“?!薄皥挕蓖佟ⅰ皥挕庇小案吡x”、作“高處”或“垣墻”講,卻用例甚多[7]。詞義是從眾多用例中抽象出來的。如果違背了社會性,誤釋詞義就很難避免。
《漢語大詞典》釋“垝垣”為“壞墻”,舉例除《氓》詩外,次例的“垝垣”的確是“壞墻”,但該例很特殊(分析見下文)。第三、四兩例,“垝垣”均謂“高墻”(例見上文)。
《漢語大詞典》“垝”的義項②,即“壞損的墻”,共引兩例。首例是《管子·霸形》:“此其后,楚人攻宋、鄭,燒焫熯焚鄭地,使城壞者不得復(fù)筑也,屋之燒者不得復(fù)葺也?!翁?,夾塞兩川,使水不得東流,東山之西,水深滅垝,四百里而后可田也。”文中的“垝”不是壞損的墻,而是在河兩岸(低洼處)筑起的擋水的高堤,似墻而厚,故曰“垝”。黎翔鳳《管子校注》曰:“房注訓(xùn)‘垝為敗墻,引詩‘乘彼垝垣為證,非是。《爾雅·釋宮》:‘垝謂之坫。累土所筑之堤,黃梅稱‘垝?!盵8]黎說是?!稘h語大詞典》次例即《鹖冠子·王鈇》:“邱第之業(yè),域不出著,居不連垝?!标懙柙唬骸皻υ粓?。”俞樾則說:“以毀墻釋‘垝字,則何取乎?既毀之墻,而言之乎?陸說皆非也?!庇嵴f是。古代平民家的垣墻多以泥土筑成,故“垝”從土。吳世拱曰:“垝,土壘垣以外隔也?!盵9]吳說是?!熬硬贿B垝”謂自家居第之垣墻不與別家連接,即各自分居?!皥挕奔丛珘Γ尀椤皦膲Α憋@然不妥。
在上古和中古漢語里,“垝”無“毀壞”義,它也不指毀壞或坍塌的墻。唐代以后,“垝垣”已經(jīng)變成文言詞,口語里已極少使用了,但文人作品中卻仍有一些用例。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在唐代以后的文獻中發(fā)現(xiàn)了“垝垣”作“壞墻”講的例子,但數(shù)量很少,可以窮盡列舉。如南唐徐鉉《宣州涇縣文宣王新廟記》:“既蒞事,乃被儒服,謁先師,辟荊榛,歷垝垣,以造於茅茨之間,仰瞻俯觀,喟然而嘆?!毙煦C《袁州宜春縣重造紫微觀碑文》:“保大中,自所居華林山館南游此鄉(xiāng),望佳氣之郁蔥,躡垝垣之靡迤??粐@息,誓志終完?!毙煦C《池州重建紫極宮碑銘》:“戊午歲,太守陳公始臨此郡,歷垝垣而嘆息,步遺址而顧瞻?!蹦咸苿⒊邕h《金華子雜編》卷下:“(崇遠猶憶往歲赴恩門)請承乏丹陽,因得追尋往跡,而祜之故居垝垣廢址,依然東郭長河之隅?!蹦├褪恰稘h語大詞典》將“垝垣”釋為“壞墻”的次例。細揣文義,上述數(shù)例,“垝垣”均謂毀壞或坍塌的墻。但這是近代漢語的例子,其語境均與《氓》詩不同,時代也相去甚遠,不能證明《氓》詩的“垝垣”也是壞墻或倒塌的墻。
漢語史自上古至中古的漫長時期,“垝垣”沒有“壞墻”(或坍塌的墻)的意思,但《詩經(jīng)》時代以后,時隔十幾個世紀(jì),卻有少數(shù)人使用了該義。究其原因,恐怕跟毛傳、《說文》有關(guān)。古代有影響的傳注或字書,其中的誤釋有時會被后人繼承下來。例如徐鉉是文字學(xué)家,他校訂過《說文》,受《說文》的影響是完全可能的。上段所引四例,有三例出自徐鉉之手,另外一例出自跟他同時的文士之手,這恐怕不是偶然的巧合。
古訓(xùn)或古代字書的錯誤導(dǎo)致后人誤用詞語或詞義,這在漢語史上并不罕見。這種誤用的詞義,辭書是否應(yīng)該收入,很值得討論。如果這類用法用例多、且持續(xù)時間長,說明它已具備了穩(wěn)定性,已被社會接受,大型辭書可以收入;但是,如果這種意義僅在狹小地區(qū)為極少數(shù)人使用,且持續(xù)時間短,說明它還不是穩(wěn)定的意義,辭書可以不收,這應(yīng)該是大型辭書整理、收入義項的原則之一。
綜上所述,上古漢語的“垝”可以單用,也可以構(gòu)成雙音詞“垝垣”。單用“垝”字,可作形容詞,意思是“高”;也可作名詞,指垣墻、或像墻的東西(如河堤等),還指高處或頂端(如屋脊、城墻之上等)。唐代以后,“垝垣”已經(jīng)演變成了文言詞,口語里極少使用了,但文人作品里仍有用例,反映了《詩經(jīng)》對后世文學(xué)語言的巨大影響。
注 釋:
[1]王力主編《古代漢語》第二冊第481頁,中華書局1999年版。
[2]語文教材編寫組編高中《語文》第一冊第91頁,廣東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李學(xué)勤主編《毛詩正義》第三卷第230頁,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9年版。
[4]“垝”“?!倍稚瞎潘鶎俚穆暷浮㈨嵅考捌鋽M音,依郭錫良著《漢字古音手冊》,北京大學(xué)1986年版。
[5]參見宋楊簡《慈湖詩傳》,(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69年版。
[6]參見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xù)編》之《載酒園詩話》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7]參閱中國基本典籍電子文庫《國學(xué)寶典》,北京國學(xué)時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2008年版。
[8]參見黎翔鳳《管子校注》第459-460頁,中華書局2004年版。
[9]參見黃懷信《鹖冠子匯校集注》第216頁,中華書局2004年版。
參考文獻:
[1]王力.古代漢語[M].北京:中華書局,1999.
[2]語文教材編寫組.高中《語文》第一冊[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4.
[3]李學(xué)勤.毛詩正義[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9.
[4]郭錫良.漢字古音手冊[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86.
(康振棟 廣州科技貿(mào)易職業(yè)學(xué)院基礎(chǔ)部 511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