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few perfectly librettos in Kunqu opera
昆曲的唱詞優(yōu)美洗練、文學(xué)性強(qiáng),雖與唐詩宋詞一脈相承,卻又有所不同。昆曲并不是供文人學(xué)士反復(fù)咀嚼的案頭文學(xué),而是勾欄瓦肆紅氍毹上的一次性演唱。由于觀眾的文化層次參差不齊,要使所有人都聽得明白,昆曲唱詞就需深入淺出、雅俗共賞,正如李笠翁所說:“詩文之詞采貴典雅而賤粗俗,宜蘊(yùn)藉而忌分明。詞曲不然,話則本之街談巷議,事則取其直說明言,凡讀傳奇而令人費(fèi)解或初閱不見其佳,深思而后得其所在者,便非絕妙好詞?!保ā堕e情偶寄》)。
昆曲與如今京劇或其他地方劇種的“板腔體”不同。板腔體以上下句為其音樂結(jié)構(gòu),七言或十言為其句式,卻對唱句的平仄、韻腳、長短沒什么限制,比較自由。而昆曲音樂是“曲牌體”,常用曲牌有三百余支,分屬不同宮調(diào),以同一宮調(diào)的曲牌組成一個“套數(shù)”,來表達(dá)一出戲的劇情內(nèi)容和人物情緒,但每支曲牌的字?jǐn)?shù)、句式、平仄、韻腳,都是有限制的。因此,理想的昆曲唱詞必須符合三個條件——一須符合音律,二須雅俗共賞,三須細(xì)膩、生動、恰到好處地表現(xiàn)出人物的性格和思想感情。
在浩如煙海的明清傳奇(多為昆曲劇本)中,“曲文”(唱詞)是被公認(rèn)為寫得最好的,而且首推洪昇的《長生殿》,全劇50出絕大部分符合上述標(biāo)準(zhǔn)。例如《哭像》一折中唐明皇唱的幾支曲——
[脫布衫]羞殺咱,掩面悲傷,救不得月貌花龐。是寡人全無主張,不合呵,將她輕放。
[小梁州]我當(dāng)時若肯將身去抵擋,未必他直犯君王??v然犯了又何妨,泉臺上倒博得個永成雙。
[么篇]如今獨(dú)自雖無恙,問余生有何風(fēng)光?只落得淚萬行、愁千狀,人間天上,此恨怎能償!
這幾支曲文純系白描,不用一典,看似尋常卻情致極深,將唐明皇在馬嵬坡兵變時無奈拋棄楊貴妃的痛苦、矛盾、悔恨心情極細(xì)膩、極生動地表現(xiàn)了出來。同時,它又嚴(yán)守音律、字字妥貼,沒有一絲受格律束縛的痕跡,似是人物心底流出一般——這,才是李笠翁所稱道的“絕妙好詞”。
像這樣“絕妙好詞”也散見于許多明清傳奇中,如《玉簪記?琴挑》中——
[朝元歌]長清短清,那管人離恨?云心水心,有甚閑愁悶?一度春來,一番花褪,怎生上我眉痕。云掩柴門,鐘兒罄兒在枕上聽。柏子座中焚,梅花帳絕塵。果然是冰清玉潤,長長短短,有誰評論,怕誰評論。
這是陳妙?;卮饡吮卣舳簳r的唱詞,文詞清新淡雅,口氣不亢不卑,每字每句都切合這位青年尼姑的身份和生活狀態(tài)。然而在她自我辯解的背后,又掩飾不住內(nèi)心的寂寞、苦悶和對塵凡的向往。按格律的要求,這支曲牌在“長清短清”和“云心水心”上都需二字一押韻,這里用得十分妥貼。最后兩句是疊句,作者僅改動了一字:“有誰評論,怕誰評論。”將詞意更進(jìn)了一層。4支[朝元歌]連用為一套,支支精彩,待寫到最后,陳妙常唱出“我見了他假惺惺,別了他常掛心,看這些花陰月影,凄凄冷冷,照他孤零,照她孤零”,真令人擊節(jié)贊嘆,拍案叫絕。
被稱為“絕代奇才,冠世博學(xué)”的湯顯祖,其曲文常乖音律,自云:“予意所至,不妨拗折天下人嗓?!彼脑~瑰麗,又喜用典,因此他的“裊晴絲吹來閑庭院,搖漾春如線”等名句曾被人批評過于曲折含蓄。
但湯顯祖并非曲曲如此。例如《尋夢》中杜麗娘唱——
似這般花花草草由人戀,
生生死死隨人愿,
便酸酸楚楚無人怨。
這樣直抒胸臆、撕心裂肺、極具震撼力的人性呼喚,只能出于湯顯祖之手,無人可及。
書法/唐葆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