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高唐方言中有豐富的詞綴、可以分為前綴,后綴和中綴。這些詞綴在高唐方言中的用法和在普通話中的用法有同有異。本文主要介紹這些詞綴在高唐方言中的特殊用法。
關(guān)鍵詞:高唐方言 詞綴 前綴 后綴 中綴
高唐縣位于山東省的西北部,東經(jīng)116°00′--116°30′,北緯36°37′--37°02′30"之間。高唐方言屬于冀魯官話區(qū)。
一、高唐方言中的詞綴
(一)前綴
1.普通前綴
普通話中常見的前綴“初、第、老、小”等也存在于高唐方言中,其用法和普通話中的用法有同有異。
(1)相同之處
初:初一 初二
第:第一 第二
?。盒∪?小四
老:老張 老大
(2)不同之處
a.“大”在高唐方言中可以放在表示時間的名詞性詞根前,表示意思的加強,一般指在某個時間做某些事情不合適。例如:大年下,大十五,大節(jié)下。
“大”可以構(gòu)成另外一類時間名詞,用來表示時間更遠。如:大前天,大前年,大后天。
“大”可以放在稱謂名詞前構(gòu)成具有另外意義的稱謂詞。如:大師傅。
“大”可以用在表示物體的名詞前,在方言中表示特殊物體。如:大油,大料。
b.“老”在高唐方言中可以用在名詞性或形容詞性詞根的前面,表示某一事物或者某一類人的特征,用“老”作前綴的詞一般具有貶義色彩。
“老”用在形容詞性詞根前,如:老倔,老缺,老粗。
“老”用在名詞性詞根前,如:老鴰,老湯,老鴰枕頭。
c.“小”在高唐方言中,可以放在稱謂名詞前組成另外一個稱謂詞。如:小工子。
2.特殊前綴
(1)“二”在高唐方言中多用在名詞性、動詞性和形容詞性詞根前,用“二”作詞綴的詞多含有貶義色彩。用在動詞性或形容詞性詞根之前一般可以重疊為AABB式。
“二”用在名詞性詞根前面,如:二流子,二衣①子(兩性人),二把刀。
“二”用在動詞性詞根前面,如:二思,二乎,二怔。
“二”用在形容詞性詞根前面,如:二憨,二拼。
(2)“圪”在高唐方言中多用在名詞性、動詞性、形容詞性和象聲詞詞根前面?!佰佟庇迷趧釉~性和象聲詞詞根之前構(gòu)成的詞可以重疊為ABAB式,用在形容詞性詞根前面可以重疊為AABB式,意思比單獨使用時語義強。
“圪”用在名詞性詞根的之前,多用來表示較小東西,如:圪蚤,圪針,圪腦。
“圪”用在形容詞性詞根之前,如:圪影。
“圪”用在動詞性詞根之前,如:圪肢,圪嗒。
“圪”用在象聲詞詞根之前,如:圪吱,圪嘣,圪蹬。
(3)“家”在高唐方言中當(dāng)前綴使用時一般放在方位名詞的前面,構(gòu)成一種具有特殊意義的方位詞,用來明確物體存在或事物發(fā)生的處所位置。相當(dāng)于普通話里方位詞加上“面”構(gòu)成的合成方位詞。如:家東,家西,家南,家北。
(二)后綴
1.普通后綴
普通話中的后綴“兒、頭、子”存在于高唐方言中,其用法和普通話相比有同有異。
(1)相同之處,如:
兒:花兒 草兒
頭:木頭 看頭
子:剪子 刀子 錘子
(2)不同之處
在高唐方言中“頭”可以用在形容詞性、動詞性詞根之后,表示一種特殊的意義。
“頭”用在形容詞性的詞根之后一般表示某一類人,多有貶義色彩。如:夾咯啦頭,刺兒頭,憷頭。
“頭”可以用在動詞性詞根之后,表示一種抽象意義。如:活頭,念頭,玩頭。
2.特殊后綴
(1)“巴”在高唐方言中可以用在名詞性、動詞性和形容詞性詞根之后。“巴”用在名詞性詞根之后,一般用來指具有某種生理缺陷的人。如:啞巴,嗑巴,瘸巴。
“巴”用在動詞性詞根之后,表示動作的隨意性,一般可以重疊為ABAB式,重疊后常用于語氣較弱的祈使句中。如:切巴切巴,砸巴砸巴,剁巴剁巴。
“巴”用在形容詞性詞根之后,表示人或事物的某種特征,要比單音節(jié)詞語義強。如:俊巴,擠巴,力巴。
(2)“包”在高唐方言中一般用在形容詞性的詞根之后表示人具有的某種性格特征,一般具有貶義色彩。如:松包,瞎包,苕包。
(3)“打”在高唐方言中一般用在動詞性詞根之后,表示動作的隨意性或反復(fù)性,一般都可以重疊為ABAB式。也可以用在形容詞性的詞根之后,一般表示有某種生理缺陷的人。很少用在名詞性詞根之后。
“打”用在動詞性詞根之后,如:敲打,呲打,撒打。
“打”用在形容性詞根之后,如:踮打。
“打”用在名詞性詞根之后,如:呱打。
(4)“道”在高唐方言中多用在形容詞性詞根之后,表示人或事物具有的某種特征。如:神道,么道,苕道。
(5)“乎”在高唐方言中一般用在形容詞性詞根之后,表示事物某一性質(zhì)或狀態(tài)的程度,在語義上比單音節(jié)形容詞略顯得輕一些,用在動詞性詞根之后的很少。
“乎”用在形容詞性詞根之后,如:近乎,邪乎,扇乎(多指物體不牢固不結(jié)實)。
“乎”用在動詞性詞根之后,如:攬乎,占乎,湊乎。
(6)“價”在高唐方言中多用在副詞性詞根之后,表示事物本身的一種狀態(tài)或?qū)κ挛锏囊环N態(tài)度。如:沒價(還沒有),別價(別那樣),不好價(不好)。
(7)“家”在普通話中一般是用作后綴,在高唐方言中除和普通話的用法相同外,還可以附著在表人名的詞根之后,起強調(diào)身份的作用。一般在一定的語境中出現(xiàn)。如:閨女家,小子家,男人家。
(8)“可”在高唐方言中可以用在名詞性、動詞性或形容詞性詞根之后。
“可”用在時間名詞之后,表示強調(diào)或提醒作用。如:明可,頭年可,過年可。
“可”用在形容性詞根之后,多表示事物在將來的某個時間達到的性質(zhì)或狀態(tài)。如:熱了可,紅了可。
“可”用在動詞性詞根之后構(gòu)成一個表示時間的名詞。如:走可,來可,玩可。
(9)“拉”在高唐方言中可以用在名詞性、動詞性或形容詞性詞根之后,用在動詞性詞根之后表示動作的隨意或反復(fù),一般可以重疊為ABAB式。用在形容詞性詞根之后,表示事物或事情的一種狀態(tài)。
用在名詞性詞根之后,如:疤拉,圪拉(落)。
用在動詞性詞根之后,如:撲拉,劃拉,白拉。
用在形容性詞根之后,如:侉拉,皮拉,秕拉。
(10)“棱”(楞):在高唐方言中可以用于動詞性、形容詞性或副詞性詞根的后面。
“棱”用在動詞性詞根之后,如:撲棱,支棱,擺棱。
“棱”用在形容性詞根之后,如:側(cè)棱,合棱,皮棱。
“棱”用在副詞性詞根之后,如:不棱。
(11)“么”在高唐方言中可以放在動詞性詞根或形容性詞根之后,用在動詞性詞根之后,一般可以重復(fù)為ABAB式,用在形容詞詞根后一般可以重疊為AABB式。
“么”用在動詞性詞根之后,如:穴么,估么,約么。
“么”用在形容詞性詞根之后,如:迂么。
(12)“實”在高唐方言在中多用在形容詞性詞根之后,表示物體的某種性質(zhì)或狀態(tài),比單音節(jié)形容詞所表示的意義要強烈,如:壯實,敦實,瓷實。
(13)“歪”在高唐方言中多用在形容詞性、動詞性詞根之后,一般都可以重疊為AABB式。
“歪”用在形容詞性詞根之后,如:膩膩歪歪,吱吱歪歪。
“歪”用在動詞性詞根之后,如:蹬蹬歪歪,側(cè)側(cè)歪歪。
(14)“悠”在高唐方言中可以放在動詞性或形容詞性詞根之后,一般放在動詞性詞根之后,表示動作的隨意性或漫不經(jīng)心。放在動詞性詞根之后一般都可以重復(fù)為ABAB式,放在形容詞詞根之后一般可以重疊為AABB式。
“悠”放在動詞性詞根之后,如:逛悠逛悠,晃悠晃悠,轉(zhuǎn)悠轉(zhuǎn)悠。
“悠”放在形容詞性詞根之后,如:蔫蔫悠悠,么么悠悠。
(15)“著”在高唐方言中多用在動詞性或形容詞性詞根之后,多指人的一種不好遭遇。
“著”用在形容詞性詞根之后,如:熱著,凍著,涼著。
“著”用在動詞性詞根之后,如:嚇著,嗆著,撐著。
(三)多音節(jié)后綴
1.“而呱唧”或“不啦唧”,這兩個后綴多用于形容詞詞根之后表示人或物的某種特征,帶此后綴的詞大都具有表示輕賤或厭惡的色彩,兩個后綴的意思基本相同。如:呆而呱唧/呆不啦唧,傻而呱唧/傻不啦唧,楞而呱唧/楞不啦唧。
2.“得慌”或“死了”一般用在動詞性詞根和形容詞性詞根之后,組成表示感知和心理活動的詞,一般用來表示不愉快的心情。但是“死了”的程度要比“得慌”更厲害。
用在形容詞性詞根之后,如:氣得慌/氣死了,疼得慌/疼死了,累得慌/累死了。
用在動詞性詞根之后,如:曬得慌/曬死了,凍得慌/凍死了,熱得慌/熱死了。
(四)中綴
拉:胳拉拜 摸拉魚子(木魚) 螞拉關(guān)(蜻蜓)
二、結(jié)語
本文通過對山東高唐方言詞綴的分析研究,更好地呈現(xiàn)了方言中不同詞綴的特點和使用情況。對高唐方言詞綴的研究展現(xiàn)了高唐方言的獨特特點,希望有助于探求漢語方言發(fā)展的歷史規(guī)律,對方言現(xiàn)狀的比較研究有一定的價值。
注 釋:
①帶著重號的字是依照方言發(fā)音選取的同音字,下同。
參考文獻:
[1]曹延杰.寧津方言志[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2.
[2]劉欣宇.唐山話詞綴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xué),2007.
[3]錢曾怡.山東方言研究[M].濟南:齊魯書社,2002.
[4]錢曾怡.濟南方言詞綴研究[J].濟南教育學(xué)院學(xué)報,1999,(3).
(劉玉梅 徐州師范大學(xué)語言科學(xué)學(xué)院 22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