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剛
摘要:本文介紹了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學的銜接的方法,在加強學習方法的指導、培養(yǎng)良好的解題習慣、補充必要的數(shù)學知識以及增加物理教學的層次四個方面作了嘗試與探討。
關鍵詞:初高中銜接;學習方法;解題習慣;知識難點;教學層次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6148(2009)6(S)-0019-2
高一物理教學難,難就難在初高中物理的銜接上。為了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學的銜接,使學生盡快適應高中物理學習,幾年來,筆者在以下幾個方面作了一些嘗試。
1 加強學習方法的指導
由于初中教材所涉及的物理現(xiàn)象直觀、形象,容易理解,并且公式少,容易記住,因此題型簡單。初中生的學習方法比較機械,習慣于背誦、模仿和簡單的計算,不習慣于推理、歸納、論證、創(chuàng)新和復雜計算。按學生的話說:“只要記住了公式,把題中已知條件代進去就可解得答案?!?/p>
進入高中后,由于定義、概念、規(guī)律、現(xiàn)象、公式多,進度快,方法靈活,如果仍靠初中那種以機械記憶為主的學習方法,顯然是無能為力了。由于理解能力差,即使能背誦定義、公式,因不解其意,不注意適用條件,便往往亂代公式,亂用數(shù)據(jù)。因此,從高一新生入校開始第一堂課,我就介紹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知識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并給他們提出具體要求:一、要求他們按照預習、聽課、筆記、作業(yè)、復習五大環(huán)節(jié)學習物理,并在不同階段指導他們進行有效的預習、聽課、筆記、作業(yè)、復習等。二、要求他們準備好一本總結(jié)本和一本糾錯本,在每節(jié)新課之后,讓學生對上課內(nèi)容進行小節(jié)。新課學到一定程度之后,可以讓學生嘗試著進行單元總結(jié),畫出知識結(jié)構(gòu)圖,然后評出優(yōu)秀的單元總結(jié),供學生之間相互學習。這樣不僅可以克服遺忘,而且可以將知識點連成線,結(jié)成網(wǎng)。學生的知識總結(jié)、遷移、應用能力就會得到很大的加強。應用好糾錯本,將練習和考試中做錯的典型習題記錄清楚,并時常拿出來及時重作或“溫故知新”,這樣可以糾正學生的一些固有的、習慣性的錯誤或失誤,獲得正確的知識,形成理性的思維方式。收集各章節(jié)中比較典型的習題,指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對習題進行一題多解或一題多變,提高學生的分析解題能力。
2 培養(yǎng)良好的解題習慣
相對而言,初中題目簡單明了,一些學生的成績還挺不錯。但是到了高中后,因為題目或解題過程復雜,這些學生就會覺得無從下手,甚至是越做越亂,越學越糊涂,所以教師一定要嚴格要求,培養(yǎng)學生規(guī)范解題和作圖的習慣。從讀題、審題開始,對于文字較抽象的物理習題,要作適當?shù)恼Z法上的分析,用淺顯的語言剖析含義,有時只有通過作出過程示意圖,了解物理情景或過程,才能尋找到解題突破口。對一些物理難題,通過作圖,既簡單又直觀,特別是有些力學題,作好受力分析圖是解題的關鍵一步,但這卻是許多學生常常忽視的地方。計算題解題過程必須規(guī)范,要求用規(guī)范的學科用語、符號、結(jié)果,必須要有必要的文字說明、方程式和數(shù)學運算。平時在批改作業(yè)、試卷時要嚴格要求,毫不留情。實踐證明,解題過程規(guī)范化將會使學生循序漸進地學會或掌握一些物理解題方法。
3 補充或復習必要的數(shù)學知識
高一物理的力學部分所用的數(shù)學知識,有些是高中要學但還未學到的知識點,在物理課堂上,可以先補充這些必要的數(shù)學知識,使他們順利跨過這個難關。如:力的分解與合成中要先補充三角函數(shù)知識及特殊角的正弦值、余弦值、正切值、余切值以及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運動學中要先補充斜率的概念、二次方程的解法以及根的合理性的判別,簡單的極值運算等;萬有引力、人造衛(wèi)星中要先補充冪的運算等。在平時也要引導他們有目的、有意識地應用數(shù)學知識解決物理問題。
4 增加物理教學的層次
對于剛剛接觸高中物理的學生來說,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操之過急,對所學知識不能要求一步到位,而應該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適當?shù)姆怕虒W進度,增加教學層次,妥善過渡,降低臺階,給學生一個緩沖、適應階段,以助于樹立學生的學習信心。
高中教師首先要非常熟悉初中物理和數(shù)學教材,了解學生在初中已經(jīng)掌握了哪些知識,并認真分析學生已有的知識。把高中教材研究的問題與初中教材研究的問題比較。新課的引入,盡量從初中的角度切入,注意新舊知識對比,前后聯(lián)系。對教材中精練的概念、定律、定理的敘述,要用淺顯易懂的語言剖析內(nèi)涵,從文字、公式、圖像等多角度去闡述它們。平時,老師也可以結(jié)合學生的實際,選取一些難度稍低、可讀性較強的章節(jié),采取學生自學、討論的方式進行教學,提高自學能力。對于知識難點,要想辦法把知識難點的學習過程延長,把知識難點的學習分解到每節(jié)課,化整為零,消化知識“硬塊”。同時要讓知識難點在不同階段反復出現(xiàn),逐步加深。如在講解利用牛頓第二定律解題時,就要注意進度控制。先練習水平上的問題,在逐漸深入到斜面問題;先分析物體受一個力的情況,再逐漸深入到物體受兩個、三個力的問題;先研究單個物體問題,在逐漸深入分析連接體問題。講解例題、作業(yè)布置和測試題一開始不宜太難,期中和期末的測試題應根據(jù)學生實際,盡量使“均分”控制在60分以上和80分以下,以免學生盲目樂觀或喪失信心。最后,對學生中的經(jīng)驗錯誤,一定要及時針對學生情況,幫助他們找出錯誤的原因,并及時糾正。
參考文獻:
張士國.《物理-初高中銜接》(修訂版).中國電力出版社 2006.7.1
(欄目編輯黃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