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迎新
[摘 要]英語寫作是一種跨語言、跨文化的交際活動。由于不同的社會、歷史、文化背景的影響,東西方思維模式存在著明顯的差異。而這種不同的思維模式又對寫作的布局謀篇、語言風格等有著重要的影響。本文從比較中英文寫作差異入手,深入闡述和剖析其產(chǎn)生的語言和文化根源,并在此基礎之上,指出英語寫作教學中應采取的相應的正確策略。
[關鍵詞]文化差異 英文寫作 教學策略
一、引言
英語寫作,一直被廣大的英語教師和學生視為英語教學與學習中的難點,同時也是衡量英語學習者水平的重要手段。近年來,在非英語專業(yè)的四、六級水平測試以及碩士研究生英語入學測試中,盡管相當多的考生在前面的聽力理解、閱讀理解及語法測試的“客觀”題型中的得分已超過或大大超過及格線,但有些考生寫作部分的成績卻處于及格線之下或更少。這充分說明,英語寫作仍是英語學習與教學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因此,對中國學生在英語寫作中常犯的錯誤類型進行總結(jié)、梳理,并深入分析其背后產(chǎn)生的原因?qū)τ谔岣邔懽髡n的教學效果,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當有所裨益。
二、中英文寫作模式的差異
中西方在語言應用方面的文化差異對英語學習者的英語寫作具有很大的影響。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是文化的具體表現(xiàn)。中西文化差異是影響英語寫作能力提高的潛在因素。在英語寫作教學過程中,增加西方文化知識教學內(nèi)容,將文化教學融入語言教學,提高學生文化意識,增加寫作實踐,從而有效地提高其英語寫作能力。根據(jù)筆者幾年來在寫作教學實踐中的觀察,學生在英語寫作中所犯的語言類錯誤突出地表現(xiàn)在詞匯、句子及語法等層面上。隨著英語綜合運用水平的提高,拼寫錯誤、詞不達意、語法錯誤、句式單調(diào)等問題日趨減少,然而由非語言因素所導致的布局謀篇、段落結(jié)構等語篇層次上的問題則突顯出來,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1.語篇結(jié)構
美國應用語言學家羅伯特?凱普蘭(Robert Kaplan,1966)便發(fā)現(xiàn),語言和寫作是文化現(xiàn)象,每一種語言都有其獨一無二的修辭習慣,篇章的組織方式反映了人的思維模式。他總結(jié)了五種文化不同的段落組成類型,其中英語的段落模式與漢語的段落模式便有很大的不同,英語篇章的組織和發(fā)展是“直線型”(linear),即直截了當?shù)仃愂鲋黝},進行論述;漢語學生典型作文方式呈“螺旋型”(circular/spiral),即不直接切入主題,而是在主題外圍“兜圈子”或“旁敲側(cè)擊”,最后進入主題。英語段落呈直線性展開是指先有主題句(topic sentence),后接一個自然銜接的例證句,而后收尾;或與此相反,先有例證句,最后以主題句收尾,即典型的演繹與歸納型段落,其間不附加任何與主題沒有直接聯(lián)系的內(nèi)容。所謂“螺旋型”是指作者不直接論證段落主題,而是在主題外圍“團團轉(zhuǎn)”,從各種間接角度來說明問題,使英語族人讀了,困惑不解。
漢語中的螺旋型發(fā)展恐怕要追溯到“八股文”。雖說“八股文”對現(xiàn)代漢語作文的直接影響不大,但它卻反應了一種習慣的思維方式。盡管這一點仍需進一步探討,但中國學生英語作文中的有些習慣傾向卻應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并予以克服。例如,外國教師要求學生寫作時立意要新,要有個人見解,并強調(diào)用邏輯推理論證個人觀點,但卻發(fā)現(xiàn)中國學生說明某一觀點時,缺乏嚴密的推理層次,段落發(fā)展有兩種常見的模式:一是大量引經(jīng)據(jù)典,以“權威”之論為依據(jù),以種種方式不斷重復同一命題;二是遵循“開篇說明(an opening description of a specific incident)→歷史回顧(a look back at the usually unfortunate history of the issue or practice)→現(xiàn)狀解釋(an explanation of the current much improved state of affairs)→道德鞭策(a concluding moral exhortation)”的模式。在外籍教師眼里這種模式是只有論斷(assertion)而無論據(jù)(proof);據(jù)他們觀察,China Daily上也常有此類結(jié)構。
2.語言風格
英漢在篇章結(jié)構上思維方式的不同直接表現(xiàn)在語言風格上?,F(xiàn)代英語文章較簡潔明了,而中國學生寫的英語作文中卻使用大量的文學典故及比喻性語言,包括許許多多由漢語譯成英語的習語套話。一個簡簡單單的請求可能用華麗的詞藻,以迂回曲折的方式,不無夸張地提出。諸如此類的寫作法,外籍教師的評語是:轉(zhuǎn)彎抹角,華而不實(too flowery and indirect)。一位美籍教師結(jié)束在中國的講學,回到美國后,收到不少中國學生的信件,其中大都以time flies like an arrow(光陰似箭)開頭。平時,中國學生的英語作文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漢澤英習語套話有:the mountains are blue,the water is green(青山綠水);ten thousand li off the topic(離題千里);pearls matched with jade pieces(珠聯(lián)璧合);a cold and hard world(世態(tài)炎涼):too weak in the hand to tie up a chicken(手無縛雞之力); fallen leaves fly to the trunk(落葉歸根)……這里所說的成語或俗語是指已在語言中固定下來的表達法,這些引用在英語論文中并不得到欣賞,被稱為“cliché”(陳詞濫調(diào)),英語的論文中喜歡使用某些自創(chuàng)的隱喻,或靈活使用一些慣用語,卻很少照搬已有的成語或俗語,而中文論文卻把這些固定成語、諺語或格言看作是全篇必備的“華彩樂章”,一種文采的體現(xiàn)。因此,中文中的引用不僅僅包括英語中常用的“觀點回顧”(literature review),更重要的是用名家之言、古詩、古諺使自己的話更有說服力。這種應用成語俗語的習慣也常常被沿用到中國學生的英語寫作中,動輒“as the old saying”(古語云)等。漢語言文章多用引經(jīng)據(jù)典,這樣可以盡量避免分歧,減少可能發(fā)生的不確定性。相反,英語文化喜歡競爭與沖突,因此,自己的觀點盡量用自己獨特的表達方式,避免步人后塵。英語文章不僅不喜歡使用“陳詞濫調(diào)”,對自己的觀點還常常從不同角度反證其可能性。而中國學生的論文則追求自圓其說,盡量減少不確定性。
3.篇章主題
國內(nèi)外學者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中心思想模糊不清、模棱兩可是中國學生英語寫作中的主要問題之一。張在新等(1995:43)對包括英語專業(yè)和非英語專業(yè)在內(nèi)的200名中國人民大學學生進行作文測試,結(jié)果發(fā)現(xiàn)59%的作文沒有主題思想。蔡基剛對英漢文章中的中心思想句的明示與暗示按議論文、評論或雜文及記敘文四種體裁進行了對比分析,結(jié)論是:除英漢議論文中心思想句的處理上大體相似外,英文議論文明確提出主題思想的比例為90%左右,漢語議論文這種比例僅為60%左右,中文的文章總的來說其主題思想往往是含蓄的,需要讀者自己體會出來,很少或幾乎不用一個句子直截了當?shù)乇磉_出來。外籍教師對中國學生英語作文主題思想處理的評價是:主題不鮮明、觀點模糊不清。中國學生英語作文的這種“主題不鮮明”、“重點不突出”現(xiàn)象或許與漢民族的文化心理與哲學思想有某種關聯(lián)。
三、文化差異對英文寫作的影響
就大的背景而言,對中國社會影響較大的儒教、道教和佛教的哲學觀都是講究“悟性”和“言外之意”,而西方思維方式受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影響提倡邏輯推理。英漢這種不同的文化思維和民族心理對寫作的影響不容忽視??傊?漢英寫作中主題思想的暗示與明示,具有深厚的文化淵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寫作習慣,不同的讀者期待,思維方式都在一定程度上起作用。Matalena(1983)通過研究中國學生L2(the second language)作文發(fā)現(xiàn),中國學生的英語作文充塞成語、諺語、文學典故及名言警句等,而使用這種策略的結(jié)果是使各部分之間在西方讀者眼里互不相干,以致使整篇文章缺乏有機的邏輯聯(lián)系。他認為,中國學生使用的成語典故只起到裝飾和使文章生動有趣的作用,引用本身不過是分散讀者注意力的無關緊要的冗余信息而已。而中國的古今歷代文人則以引用“圣人書辭”為自豪,很多人甚至認為只有這樣,才顯得自己知識淵博;只有引用權威才能使自己的文章更具說服力。中國學生語篇策略的這種傾向在某種程度上反應了漢語寫作傳統(tǒng)的影響。
四、結(jié)語
通過對比發(fā)現(xiàn),中文的篇章修辭手段的確與英語的篇章修辭手段有很大不同,這種不同在語言的背后有很深的文化根源。我國學生的英語學術論文與國際英語論文存在差距,可能不僅是語言上的原因,還有深層的文化原因。對文化心理因素的了解將有助于我國學生有意識地進行矯正,使我們的文章向國際化邁進一步。中國學生英語作文中的某些錯誤并不是偶然和隨意的,是漢語文化中與英語族人不同的修辭限制因素所致。這就要求寫作教師,無論是英語本族語教師還是母語為漢語的英語教師,都應首先熟悉兩種語言結(jié)構及文化的差異,并在教學中加強學生在寫作中的跨語言、跨文化的交際意識。指出兩種語言所代表的文化的差異,指導學生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在英語寫作中不只拘泥于一詞一句的正確,而更加注重文章的整體交際效果。
參考文獻:
[1]Kaplan.R.B. Culture thought patterns i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Language Learning,1966.16-20.
[2]張瑩.從霍夫斯特德的文化模式角度探討國內(nèi)外英語論文寫作的差異[J].美中外語,2004,2(1):54-57.
[3]蔡基剛.英漢寫作對比研究[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
[4]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英漢語言文化對比.外語教學與語言研究出版社,1989.
[5]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外語教學與語言研究出版社,1999.
[6]胥懋云.二十一世紀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外語教學與語言研究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