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芳
摘要:本文從各個不同視角對前指的研究的基礎上,汲取借鑒,開辟其它視角,試從認知的角度出發(fā),以語篇中幾種不同的前指形式為例,對在認知過程中把握前指釋義和認知語境對前指的強闡釋力作了粗略的探索,進而對前指現象做了粗淺的解讀。
關鍵詞:前指 認知 認知語境
一 前指的含義
前指 (anaphora) 一詞來源于希臘語,意思就是“指前”或“回指”(carrying back)。因而,前指就是兩個或多個語言結構之間的信息指代關系,其中一個結構(即前指詞或前指結構)的理解依賴于另一個結構(即先行詞)。簡言之,前指詞或前指結構往往指向上文中已出現過的語言成分,即先行詞(antecedent)。前指詞語與先行詞之間的聯(lián)系稱為前指關系(anaphoric relation)。
例如:
(1)When John saw me this morning, he told something about his work. (冉永平.語用學:現象與分析. [M]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根據前后話語之間的語言語境關系,例(1)中he就是回指前面的John,其中he是一個前指詞,John就是它的先行詞。
二、認知框架下的前指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前指成為現代語言學理論研究的中心課題之一。尤其是語篇分析、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探索的主要對象。多年來,研究者們從功能、語義、語用、轉喻等不同側面對前指進行了研究,研究主要集中在兩方面:一方面,怎樣探究前指;另一方面,人們對前指的理解受到哪些相關因素的影響(Renkema,1993)。而這兩方面都涉及到了人們的認知活動。
(一)動態(tài)的認知過程是把握前指釋義的關鍵
前指是非常重要的語篇銜接手段之一。但在語篇中,前指詞和現行詞的關系并不僅僅是替代關系。因為前指釋義(anaphora resolution)中前指形式與具體釋義內容間往往不一致,(見Kittay 1987;Brown&Yule 1983:201)。而解決這種不一致的關鍵是把前指釋義看作一個認知的動態(tài)過程,聽者透過言者的語言表達形式,通過對言者話語的認知表征(cognitivs representation)的重構來推斷,推斷的基礎就是認知結構:即貯存在長時記憶中的表現為層次關系(hierarchy)(見Cohen1983)、圖式(schemata)、場景(scenario)及因果關系等形式的知識和經驗。前指的釋義就是在這一重構認知的過程中實現的。
下面我們僅以間接前指這種常見的、普遍的形式為例來探討前指是一種動態(tài)的認知過程。
語篇中的前指可以分為直接前指和間接前指。在直接前指中,前指詞和先行詞有形式上的統(tǒng)一關系,如文中例(1)前指詞he和先行詞John具有形式上的統(tǒng)一關系,he指的就是John。但在間接前指中,就沒有了這種關系。
例如:
(2)我買了本書,內容很豐富。
顯然,上述前指關系不是簡單的替代關系。例(2)中“內容”和“書”的關系我們雖然還可以理解為部分與整體的關系,但要想得到兩者之間關系的更為合理的解釋,還只能是依靠聽者根據認知結構來推斷得出。所以,根據書的認知結構,我們就可以推出下列命題關系:
書有豐富的內容。
推斷關系(或連接假定(bridging assumption)(Clark&Haviland1974見Sie-werska1991:158))是間接前指的基礎。但是,從某一認知結構中能推出的連接關系的數目可能是無限的,而在某一前指過程中,并不是所有的推斷關系都有相關性。所以,某一推斷關系是否具有相關性又受到認知狀態(tài)(cognitive state),(即注意狀態(tài)(attentional state)(見Grosz&Sidner1986))和意識狀態(tài)(consciousness)(見Siewierska1991:156)的控制。某一連接關系能否進入釋義過程要經過認知狀態(tài)的“過濾”。按照切夫(Chafe1987;見ibid)的分類,認知狀態(tài)可分為活躍(active),半活躍(semi一active)和不活躍(inactive)三種。而間接前指中的推斷關系處于半活躍狀態(tài),這是前指關系最終進入活躍狀態(tài)并獲得釋義的基礎。
(二)認知語境對前指的闡釋力
1、認知語境
語言學界明確指出有關認知語境觀點的是Sperber和Wilson(2001)。他們認為人的認知語境是由這個人的認知能力和所處的物理環(huán)境來決定的,是一種心理建構體(psychological construct)。這種認知語境源于人的心理,是交際雙方各自對世界的假設。
認知語境不僅包含了外部因素,如物理環(huán)境和接收到的信息,更重要的是還包含了內部因素,如聽者/讀者的認知能力、經驗知識及雙方的關系等。同時,認知語境也是一個動態(tài)的和開放的結構體,對語境的建構要經歷模式識別(物理環(huán)境和語言環(huán)境等)、圖式激活、知識選擇及假設形成(確定回指語的指向)這樣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
2、認知語境對理解前指的啟發(fā)
在對先行語的確定中,認知語境的建構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具有重要意義。讀者/聽話人在理解語篇中的前指時,在推理的過程中,需要靠自己的認知能力和頭腦中的百科知識與不斷收到的語言知識發(fā)生相互作用,構建恰當的認知語境。并根據其作用的情況動態(tài)地創(chuàng)設新的認知語境,直到合適地闡釋語篇中的前指。從而證明認知語境對前指的解釋力。例如:
(3) 小漁船撞上了游輪,它碎了。
(4) 游輪撞上了小漁船,它碎了。
上兩例中,用詞、句型都一樣,不同的只是前一分句中句子成分的次序有所不同。在句(3)中,“小漁船”是主語;在句(4)中,“游輪”是主語。那么他們各自后面的第二個分句中前指詞“它”的指向是不是就不同呢?
由于這兩個句子的語境效果比較弱,部分信息就只能根據讀者/聽話人從語境中來推導,所以, 讀者/聽話人只能更多地依賴于自身的經驗知識和認知能力,在頭腦中建構并識別小漁船碰撞游輪的模式、產生意象并激活小漁船碰撞游輪的圖式,建構一個恰當的關于小漁船和游輪的認知語境,從而推斷出小漁船的質量、重量、體積都要比游輪的質量、重量、體積小得多,如果碰撞到游輪上,就會破碎,這就排除了“它”在句(3)中指向“游輪”的可能性。由此,推斷出前指詞“它”在兩個句子中都往前指向“小漁船”,而不是“游輪”。
由此可見,在一定情況下,認知語境在理解前指時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不論是物理環(huán)境,還是經驗知識、認知能力,都對前指有一定的解釋力。
小結
本文粗略地探討了認知視角下對前指的理解。即在認知這一動態(tài)過程中把握前指釋義和認知語境對前指的強闡釋力。但文中只涉及到了前指的幾種形式,而未涉獵前指的全部形式。所以,在以后的研究中,我們應利用認知語境,再結合功能、語義、語用等各種因素對前指做出全面、深入地研究和探討。
參考文獻:
[1]冉永平.語用學:現象與分析. [M]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2]Ariel, M. Accessing Noun-phrase Antecedent. [M] . NewYork: Rout-ledge. 1990.
[3]黃華新,胡霞.認知語境的建構性探討. [J] .現代外語,2004,(3): 248-254.
[4] 李克,李淑康. 認知語境框架下的前指探析. [J] .宜賓學院學報,2006(10).
作者:
王芳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