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生
新課標強調教學的三維目標,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通過教學行為,最終實現(xiàn)的是,學生知識與技能提高了,情感態(tài)度變得真摯了,價值觀明確了。這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就是過程與方法。盡管新課標的三維目標是三位一體的,但是過程與方法是達成另兩個目標的基礎。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給學生,同時還要讓學生明白這些知識是怎樣來的,既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從教師角度來說,就是“授之以漁”。
沒有思維就沒有創(chuàng)造。在信息化的今天,光有海量的知識不足以應對紛紜復雜的社會。知識越多,并不意味著解決問題的能力就越強。好的學習品質貴在會學習,能獨立思考。如一位教師在上活動課“兒童哲學”時是這樣操作的:先發(fā)材料,內容是窮人不食“嗟來之食”的成語故事,接著教師要求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最后選擇一個問題作為課堂討論的主題,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解讀。學生對這個問題見仁見智,有個學生認為“生命和尊嚴的關系就像一個人的手心和手背”,一下子把對本文的理解提高到哲學探討的層面。我認為這結論不重要,而得出結論的過程才重要。本節(jié)活動課充分顧及學生的多維思考,再就大家最關注的問題深入討論下去,課堂上多元共生,最終實現(xiàn)“視界融合”。也許這樣的討論還屬于未完成式,但是整個課堂已經成為大家的課堂——一個民主的對話空間,每個生命個體都能發(fā)出自我的聲音。
語文課程的總目標是從“過程與方法”這一目標維度設計的,它要求教師不僅能夠正確地傳授學生知識,還要能夠選擇適合的方式方法,也就是找到現(xiàn)實教學目標的技術路線。我們教給學生是什么(WHAT),還要讓其懂得為什么(WHY)。我們更多的要在WHY上下功夫。教師備課時要在以學生為中心的基礎上,更多地考慮怎樣教才是最科學的導引,怎樣把學生“引”到教師所講的問題上,鼓勵學生形成個性化的答案,由此能夠自己獨立學習,摸索規(guī)律。我們如果把“知識技能、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看作是彼岸,那么“過程與方法”就是橋梁。
例如,《中國古代建筑的特征》這篇課文,內容比較專業(yè),對普通讀者來說很難引起閱讀興趣,北大附中的程翔老師巧妙地化解了這一難題。他利用了全息理論處理本文的結構,使同學們很快明白為什么文章這樣安排結構,為何每段這樣寫。課文后一部分內容比較艱深,他就告訴學生,文章寫到中途戛然而止的話也可以獨立成文,但是畢竟是學術文章,所以又寫了一部分,專門談建筑文化。對于這一部分,他只提出來由學生進行朗讀。這樣的課語文味十足,就很成功。有很多教師花很大氣力去啃后面這塊硬骨頭,糾纏下去,結果學生如墮云霧之中,像是在上科學課了。所以,教師必須自身思維靈活、全面、深刻,才能選擇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技術路線,才能對學生的問題和課堂出現(xiàn)的狀況做出合理的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