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杏華
為提初高中學生適應信息社會的能力,培養(yǎng)新世紀的有用之才,發(fā)展和提高我國的計算機技術和水平,目前,河北省幾乎所有的中小學都開設了信息技術課程,另外,石家莊地區(qū)中學從2006年中考開始已經將信息技術作為中考科目,以10分的成績加入中考總分。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主要是讓學生初步學會使用計算機。并和其他學科結合起來,應用計算機進行自主學習,拓展知識,開闊視野,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造能力。如何上好初中信息技術課成了學校老師普遍關注的問題,下而是我就如何上好初中信息技術課的一些看法。
一、適當改變教學內容的先后次序,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自由操作
初中信息技術教材安排的內容順序,從總體上體現(xiàn)了由基礎到應用、由易到難的思路。但初中信息技術教材的內容并不像數(shù)學、物理等其他學科一樣,其知識點的銜接相當緊密,知識結構相當嚴謹、緊湊,沒有前面的基礎作鋪墊,后面的內容就無法學習,層次十分分明;而信息技術教材的內容一般呈模塊化、條塊化分布,其位置的前后順序可調整的靈活性就較大。這就需要我們在實際的教學過程視情況而定,以使內容的安排、講解操作順序更有利教學實際。
信息技術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上機課的課時應占信息技術總課時的70%以上,有關操作的內容應安排在計算機教室進行。根據(jù)調查許多學生對計算機都充滿了新鮮和好奇,他們都愛上信息技術課,可是老師一再強調不要動這,也不要動那,一定要跟著老師走。基于以上的原因,在上課的時候可以給予學生充足的練習時間,適當強調,適當引導,及時觀察學生使用情況,一般情況下計算機是不會出問題的。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兒童的智慧在他們的手指尖上?!比绻覀兒鲆暳诵畔⒓夹g課的最大特點是讓學生上機動手操作、參與操作,而只是照本宣科“講解”教材,這和在岸上學游泳一樣永遠學不會。
二、信息技術課要注意對學生的因材施教,照顧整體
在初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要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愛好,還要注意落實因材施教的原則。
由于差異,學生的信息技術水平不在同一起跑線上,現(xiàn)在中小學幾乎開設了信息技術課程,但由于多種原因,學生的計算機水平參差不齊,作為一名信息技術教師,要正確對待這些差異,可以讓學生互相幫助,互相監(jiān)督,共同解決問題,讓走在前面的同學帶動落伍的同學,讓兩個人輪流操作,互相學習,共同進步。
三、激發(fā)學生學習信息技術課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造能力
信息技術課,一定不要照本宣科,因此在完成教學內容的同時,還要達到培養(yǎng)學生信息技術素養(yǎng)的目的。如果一味完成教學內容,很多初中學生上信息技術課,上著上著就覺得沒意思,很枯燥,久而久之就失去學習信息技術的積極性了。
初中學生最主要的特點是好奇、好動、愛玩游戲,根據(jù)這一特點,可以把計算機新課的引入融于游戲中,讓學生在濃厚的興趣中快樂地學習,自覺地學習。學習鼠標的操作是比較枯燥,如果在教學“如何使用鼠標”的過程中。采用游戲導入的方法,先讓學生玩《Windows中的紙牌游戲》看看哪位同學能把這個游戲順利地完成,看誰動作快、動手能力強。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事物進行教學,完全符合他們的心理特征,學生們也就學得更輕松更愉快。
信息技術課程是具有靈活性、實踐性、綜合設計性較強的課程,在教學中,結合教材,大膽進行教學設計,注重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
總之,提高信息技術課教學質量的關鍵是提高信息技術教師的素質,作為教師要明確開設信息技術課的目的,注意處理好學習任務和學生興趣的關系,放手讓學生多操作、多實踐,讓學生會學、樂學。要卜好初中計算機課,教師必須運用能使學生容易接受的教學語言和教學方法,使枯燥的課堂變得生動、活潑、有趣,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作者單位:河北省辛集市前營鄉(xiāng)后營中學
議論文論據(jù)運用常見誤區(qū)盤點及提升策略
程鳴王玲
議論文是中學生必須掌握的一種文體。我們在作文閱卷時發(fā)現(xiàn),考生在采用議論文作文時,論據(jù)的運用方面存在著一些誤區(qū),以致削弱了文章的說服力,影響了作文成績。
中學生寫議論文,論據(jù)運用方面常見的誤區(qū)有哪些呢?概括起來。主要有:
一、論據(jù)虛假,牽強附會
其表現(xiàn)形式主要有:一是運用引證法時,或張冠李戴,或篡改原意。例如有篇作文中將《游于吟》的作者說成是李白,把美國科學家愛迪生說成是英國人,有的甚至虛擬以事實,編造名人名言。二是運用例證法時,具體事實跟客觀實際有出入,缺乏科學性。有的考生由于記憶不準確,作文時常出現(xiàn)語言不洋、張冠李戴的現(xiàn)象。這種“硬傷”一般難逃閱卷者的法眼,成為影響得分的重要因素。例如有篇考場作文將發(fā)動“西安事變”的發(fā)動者說成張學良一人,就違背了事實。這樣的錯誤會使文章材料的說服力大打折扣,從而無法達到論證觀點的日的。三是牽強附會,論據(jù)與觀點毫無關聯(lián),彼此脫節(jié)。此類現(xiàn)象在考場作文中頗多,值得關注。諸如此類,都會影響文章的說服力。
二、以敘代議,缺少分析
寫議論文,不少同學習慣于一味地羅列事例,而忽視了對事例的分析,這勢必影響文章的說服力。許多同學進行事例論證或事理分析時,由于沒有全面把提和深入理解論據(jù)內涵的豐富性,或沒有精心選擇和巧妙剪裁論據(jù)材料,常常因無法找到觀點和論據(jù)的契合點,結果使文章的論點和論據(jù)貌合神離。論據(jù)不能有力地佐證和支撐論點,而論點也不能水乳交融地統(tǒng)率和包容論據(jù)。要增強文章說服力,必須在敘例之后進行必要的分析闡述,通過分析闡述來闡發(fā)事例跟文章觀點的關系,從而使事例與觀點融為一體。
三、就事論事,沒有挖掘
有些同學寫作時,只是復述材料或圍繞材料轉圈圈,不會由此及彼地深入議論分析。例如有一篇針對“趙人患鼠”的短評,作者復述了寓言中趙國人及其兒子的說法,之后作了簡單的肯定與否定,就此結束了全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對我們有怎樣的啟示?文章只字未提。這就是典型的“就事論事”。類似誤區(qū),在一事一議的材料作文中比較常見。
提升策略
一、正確運用事實論據(jù)
同學們在日常積累儲存事例史實和名人名言時,必須記憶準確,不能出現(xiàn)張冠李戴。此外,要注意關心時事,多積累一些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事實。如果要選取歷史事件、歷史人物作例證,則應盡量回避那些人人皆知的事例,選用一些人們較少關注的事例。
二、引用和舉例相結合
在議論文的寫作中,既要善于運用理論論據(jù),又要善于運用事實論據(jù)。運用理論論據(jù),必須正確無誤。理論論據(jù)還必須與論點有嚴密的邏輯聯(lián)系。引用的目的不足為了賣弄、炫耀學問,嘩眾取寵,因而不能堆砌材料,而是要與論點有嚴密的邏輯關系,為證明論點服務。要使二者水乳交融。事實可以直觀地再現(xiàn)隋景,引用可以借名人之語增強議論的力度,二者的結合是議論文常用的寫法。
三、敘述事例,詳略要得當
議論義中的敘事是作為論據(jù)使用的,有別于記敘文中的敘事。一般來說,我們的一篇作文不可能寫得太長,所以我們所選用的事例,也應該盡量簡短些。能用二三十個字講清楚的,不要用七八十字,這就叫“長例短說”,這樣方能使文章更為精練簡潔。有時,可把一個例證濃縮為簡短的一句話,這樣一來在很短的篇幅里就可以舉出很多例證,充實文章內容。
四、同類互補。深刻剖析
如果手頭有兩個以上的人物素材該怎樣用呢?可以將幾個論據(jù)用排比方式組合起來,相互補充,形成集團效應。但要注意決不能只是簡單的材料堆積,要注意對材料的共同作用進行深刻剖析,將擺事實與講道理有機結合起來。
五、正反對比,突出主題
而對同一個話題,總能找到正、反兩方面的人物素材,運用對比手法將這兩種人物放在一起做一個深入的比較,優(yōu)與劣、好與壞、美與丑自然會更加鮮明突出。兩類人物的精神高、劣顯而易見,文章的豐題也能得到鮮明的突出。
六、連續(xù)設問,強化論證
在議論文寫作中,運用事實論據(jù)需要同剖析論證結合起來。可以針對事件,從事件的原因、本質與發(fā)展人手,運用假設思維、因果思維連續(xù)提出問題,進行討論。在“問”與“分析”的過程中破解事件的內涵。這樣一來,文章說理有據(jù),論證有力。
作者單位:①安徽省黃山市歙縣二中
②安徽省黃山市教科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