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建華
體育情境教學是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通過設置相關的故事情節(jié)、場地器械和情感氛圍,提高學生學習的情趣,從而發(fā)展學生基本活動能力,發(fā)展學生體育興趣的一種教學形式。這種教學模式是通過理解、尊重、參與的作用,有效的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體育情境教學模式的基本教學程序是:設置情境——引發(fā)運動興趣——體驗情節(jié)——運動樂趣——還原。
一、運用體育情境教學模式的策略
1.創(chuàng)“境”
體育情境教學模式的核心問題是“入境”,即讓學生心悅誠服的跟教師,饒有興趣的去親身體驗為教學活動所提供的特定境界。因此“造境”成了關鍵,“造境”在前“入境”在后。它要求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把教材游戲化、情景化,要突破傳統教學的框架,去創(chuàng)新融合,與教材內容有機結合,在教學中做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在創(chuàng)設情境時,適當留些“空白”,讓學生自己發(fā)揮。
2.激“情”
“入境始于親”,這個“親”是指教師的親和力,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良好人際關系。但要使學生“心甘情愿”入境,一個單單的“親”是不夠的,你要讓學生對你的“境”產生興趣,讓他們對“境”有“情”,要有激情。
我國體育心理學家馬啟偉指出:動機事實能夠引起并維持人的活動,將該活動導向一定目標以滿足個體的愿望或理想等需要。情境教學正是觸及了長期以來被傳統教學所忽視的學生的情緒領域,它通過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用生動的語言、直觀的動作來激發(fā)學生的想象,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產生優(yōu)勢興奮中心,調動學生內在參與練習的動力。使學生的學習欲望與教師的“主導”相結合,產生效果。通過教學過程中這種結合,有效的實現教學目標,滿足學生的需要。
3.互動
教學過程是由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兩部分組成,教師的“教”要由學生的“學”來完成,學生的“學”是在教師的“教”指導下進行的。在進行情境設計和教學操作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教師和學生在教學上的相互性,要求這對教學主體課堂上積極互動。教師要引導情境的的發(fā)展,啟發(fā)學生,把握調控好課堂并積極參與,激發(fā)學生情感。學生在情感的驅動下積極思維,主動參與練習,努力獲得體驗并得到成功。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設計時要考慮周全,在操作時要審時度勢,靈活把握。
4.有效
情境教學設計是以學生為中心,從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出發(fā),把情感特征,日常生活、體育技術技能相結合進行綜合設計。情境教學要以教材為中心,為完成教學而服務。設計的情境應注意與教學目標相結合,不能過分追求“入境”而脫離目標教學,出現“喧賓奪主”,本末倒置。在《中國學校體育》雜志上曾看到2個案例,其中一個是短跑教學。教師讓學生模擬各種動物在森林跑,情境設計的很熱鬧。為了逼真他還給學生配備了動物的頭套,結果學生只顧帶了頭套跑,而忽視了跑的動作。課堂熱鬧了,但教學目標卻沒有了。
二、運用情境教學的注意點
1.設“境”要合理
根據教學內容設置情境時要有選擇性,從學生的生理特點、認知水平和發(fā)展水平來設置符合知識性、趣味性、思想性的“境”,要遵循科學的教育原理,要注意所有的情境材料要符合生活實例,符合學生需要。具有啟發(fā)性、可接受性、直觀性,要因材施教,循序漸進,使科學性和實效性相統一。
2.情境要注意目標的滲透
情境教學是為了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在設“境”時應注意各教學目標(知識、技能、生活實踐和情感等)都有所體現,最后順利有效的完成各個目標。教師根據自己的經驗找出情境與目標的結合點,把握好方向,讓學生在情境中學會技術技能,不能因追求活躍而忽視目標的實現。有目標的情境對教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離開目標的情境也就是個游戲而已。
3.情境要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是主導,是課堂的組織者,學生是主體,課堂的“學”要由他們來完成。只有充分調動學生,才能有效的完成教學。情境設置要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發(fā)揮他們的主體性作用,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在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要想方設法讓學生思考,激發(fā)他們思維,使他們產生新鮮感、探索感,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思維。
體育情境教學僅僅是一種教學形式,而不是我們上課的最后目的。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根據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科學的教育原理,結合教學內容、教學目標設置切實有效的情境。教師合理選擇情境,學生扮演角色心甘情愿“入境”,產生一定的心里體驗,從而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課堂知識技能,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各方面都得到發(fā)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皋葛市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