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愛霞
總結幾年來的教學經驗,我越來越認識到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在教學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我們經常發(fā)現(xiàn)這樣的一種現(xiàn)象:語文成績好的學生往往不是教師“教”出來的,而是“學”出來的。那么,怎樣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呢?現(xiàn)在我就結合自身教學實踐粗淺地談幾點體會,與大家共勉。
一、勤翻工具書
每個學生應配備“三大本”——《新華字典》、《現(xiàn)代漢語詞典》、《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三部經典工具書,養(yǎng)成不懂就查的好習慣。學生借助工具書能把握生字的音形義以及重點詞語的含義,這樣,不但提高了學生讀書的準確性,還使學生養(yǎng)成了獨立解決問題的好習慣。
二、多向社會學習
語文學習并不是死啃書本,只要你留心觀察生活,就會發(fā)現(xiàn)到處都有語文知識。我提倡學生應向各行各業(yè)認真學習,多參與。比如有一次,任曉旺在收看《生活》欄目時,無意中聽到女主持人說到“強人所難”這個詞,這個“強”字她念的是qiáng,但她記得語文老師反復強調過“強人所難”的“強”字應念作qiǎng,于是就按照電視屏幕上打出的電話給欄目組打電話糾正了他們的錯誤,欄目組還一個勁地謝她呢。此事一傳開,大大激發(fā)了我們班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從此以后,學生不但向同學、老師學習,還特別注意電視中播音員、主持人的發(fā)音,遇到拿不準的字音就趕快查字典,糾正了自己以前很多的錯誤發(fā)音。
三、提出問題,善于思考
一篇文章,教師適當?shù)囊龑Ш忘c撥是必不可少的,但我們的目的卻是激活學生的思維,讓他們在閱讀過程中提出問題。有的問題學生通過讀書,能自行解決,可學生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怎么辦?我一般采取小組討論的方式來解決。如在學習鄒韜奮的《我的母親》一文時,有的同學提出了:這篇文章篇幅長,事件較多,脈絡很難把握,能不能采用小標題的形式,使文章化長為短,一目了然?問題一出,得到了大家的積極響應。分小組討論開始了,同學們各抒己見,積極獻言獻策,經過學生的反復醞釀,最后歸納了四個小標題:“母親——最初母愛的感覺”;“母親——循循善誘的良師”;“母親——崔兒上進的階梯”;“母親——深夜勞碌的身影”。這樣標題整齊,使同學們對文章的脈絡一目了然,也清楚地記住了課文內容。
四、提高興趣,開拓視野
語文學習多樣的形式固然重要,它可以提高興趣,開闊視野(如網上閱讀等),然而,用心、仔細地閱讀卻是語文學習獲益的根本所在。一篇課文,能夠讀進去,讀明白,才談得上獨特的感受和體會。所以老師應善于引導學生讀進課文,挖掘文本中豐富、深厚的資源,在此基礎上,再輔以各種有效的活動,讓學生發(fā)散思維,是我們當前使用新課標中必須認真對待的問題。
總之,只要在語文學習中,調動學生結合自身實際情況,不懈的努力,就能養(yǎng)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為語文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從而提高學生自身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作者單位:河北欒城縣竇嫗鎮(zhèn)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