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紅英
關鍵詞:圖書館知識轉移;隱性知識;顯性知識;場;知識場
摘 要:本文介紹了場和知識場的概念內涵,知識場在知識轉移過程中的作用,提出了知識場內的知識轉移效率是較高的。
中圖分類號:G25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588(2009)05-0066-02
21世紀,世界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在經濟和社會發(fā)展中呈現出重要作用,知識不再成為資本的附庸,而是成為財富創(chuàng)造的第一要素,成為推動社會發(fā)展的中堅力量。生產知識、傳播知識、獲取知識成為整個知識生產鏈條上緊緊相扣的環(huán),成為人類發(fā)展的生命線。在這條線上,知識生產過程中消耗的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最多,自然成本也最大。社會發(fā)展追求的是投入與產出的性價比最優(yōu)。利用一切有利的條件傳播知識,一是可以分攤生產知識的成本,也可以最大限度地擴大知識的傳播面,因此,知識轉移就成為了人們明智的選擇。
1 知識轉移的定義和方式
知識轉移是指要讓知識在組織和個人之間流動傳播,努力達到人員的流動和知識的共享相一致。作為人類知識庫和信息中心的圖書館在知識轉移過程中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它應該成為知識轉移的主體。知識轉移可以是知識擁有者和知識需求者之間的直接轉移,也可以是有第三方參與的間接轉移。后者更有利于知識的快速高效轉移。圖書館作為社會文化力的核心,人們必然把渴求知識、智慧、信息的目光,更加集中地投向圖書館。圖書館的社會地位明顯提高,其社會作用更為社會所公認。它不再只是社會知識的寶庫,更是實行終身教育的大學,是知識創(chuàng)新的搖籃。圖書館作為社會知識的集散地,在有第三方參與的知識轉移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圖書館具有的文獻資源優(yōu)勢是它進行知識轉移堅實的基礎,而它所擁有的大批圖書館情報類專業(yè)人才,是對文獻資源中的知識單元進行提煉,和對其它新型知識資源進行整合的最大優(yōu)勢。
對于圖書館知識轉移,人們用多種方式進行研究,發(fā)表了許多有見地的文章。最多的是從技術的角度來研究,因為從人類的歷史進程來看,本身就是技術的發(fā)展史,技術在人類社會中占有相當重要地位,技術把人類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了出來。也有人從理論的角度來研究圖書館知識轉移,本人結合自己研修班所學,從場與
知識場的角度來說明圖書館知識轉移。
2 場(Ba)
2.1 場與知識場
場本來是一個物理學的概念,又叫“相互作用場”,是由力的作用構成的一種特殊物質形態(tài),如電場、磁場、引力場等?!皥觥贝嬖谟谡麄€空間,事物之間的相互作用是通過相關的場來實現的。帶電粒子在電磁場中受到電磁力的作用,物體在引力場中受到萬有引力的作用。一切相互作用都可以歸結為相關場之間的相互作用。
簡單地說,場是中介所在。圖書館是知識和資源的中心,文獻、信息、知識借助圖書館在時空中得以傳播,圖書館是社會知識、信息、文化的記憶裝置、擴散裝置。因此,圖書館是中介性機構,圖書館是一個場。圖書館是知識交流場所,也是一個知識場。
2.2 知識轉化模式
知識按屬性可以分為“顯性的(Explicit)”和“隱性的(Tacit)”兩大類。所謂隱性知識包括信仰、隱喻、直覺、思維模式和所謂的“訣竅”;而顯性知識則可以用規(guī)范化和系統化的語言進行傳播,又稱為可文本化的知識。
日本學者野中郁次郎提出,在知識創(chuàng)新活動的過程中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二者之間互相作用、互相轉化,知識轉化的過程實際上就是知識創(chuàng)造的過程。知識轉化有四種基本模式——潛移默化(Socialization)、外部明示(Externalization)、匯總組合(Combination)和內部升華(Internalization),即著名的SECI模型。
2.3 知識場與知識轉移
知識場有四種形式的場存在,“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相互轉化中每完成一次螺旋上升的每一個階段都有一個“場(Ba)”存在。創(chuàng)始場(Originating Ba實現隱性知識到隱性知識的轉化),對話場(Interacting/Dialoguing Ba實現隱性知識到顯性知識的轉化),系統場(Cyber/Systemizing Ba實現顯性知識到顯性知識的轉化),實踐場(Exercising Ba實現顯性知識到隱性知識的轉化)。
圖書館知識轉移主要是轉移顯性知識,同時也轉移隱性知識。圖書館是一個保存知識和輸出知識的場所,圖書館以它所保存的豐富的文獻資源和聲像資料及訂購的數據庫資源和電子資源、網絡資源來滿足知識受眾的需求。圖書館的各種資源也通過知識場轉移給知識受眾。
創(chuàng)始場(Originating Ba),是實現隱性知識到隱性知識的場所,即將個人隱性知識擴散為大家掌握的隱性知識。這種轉移方式比較難掌握,因為它主要是在組織員工之間分享隱性知識,而且還主要通過觀察、模仿和親身實踐等形式使隱性知識得以傳遞。圖書館員工在長期的工作生涯中,形成了自己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工作經驗、技能、服務理念等,這些方法、經驗、技能等,只有通過觀察、模仿和親身實踐等形式才能好好地掌握,轉化為自己的知識。把這些知識轉移給各個員工或者知識受眾,既提高了員工的業(yè)務能力,也加深知識受眾對于圖書館知識服務的理解。
對話場(Interacting/Dialoguing Ba),實現隱性知識顯性化的場所,即通過相互交流隱性知識,變個人專有的隱性知識為部門公共的顯性知識,由于員工知識結構、人生閱歷、理解能力及工作分工的不同,在不同工作崗位、甚至相同工作崗位上的員工形成了不同的工作經驗,工作方法,人生感悟,服務理念等等,這時互相交流分享各自的經驗、心得、技能、理想、情操等。通過交流,可以學習到個人專有的壟斷性隱性知識或更新自己已有的隱性知識,如:工作經驗、判斷力、個人的職業(yè)道德和人生觀、價值觀、個人所擁有的知識和技術、決策時的方法等等。在對話場,既實現了隱性知識的轉移,也起到了對知識受眾的教育功能,同時也有利于提高整個圖書館員工的思想水平和工作技能。
系統場(Cyber/Systemizing Ba),將零散、孤立的顯性知識整合、升華為系統化的顯性知識的場所,即通過對顯性知識的學習與共享,將原本零散的顯性知識連結為系統化的顯性知識。知識受眾通過學習各類資源,把學習到的片面的、零碎的知識進行總結,形成了對某一個問題或者某一方面總體的認識,形成了系統化個人的知識。圖書館有其工作流程,各個部門工作范圍不同,工作內容也不同,同時工作方法自然不同。把各個部門的顯性知識統一收集起來,總結后可以形成對圖書館工作流程知識記憶。同時,圖書館知識轉移,大部分是在系統場把自己豐富的知識資源轉移出去的,簡單地理解可以說通過流通部的借借還還,期刊部的現刊、過刊閱覽,情報部的查新、情報檢索、全文提供、文獻傳遞等等服務,圖書館實現了知識向大眾的轉移。另一部分的知識是數據庫資源,它通過圖書館網站,實現了知識的轉移。
實踐場(Exercising Ba),將顯性知識變?yōu)閭€人隱性知識的場所,即個人通過對顯性知識的學習、吸收和實踐,以觀摩或實際演練等方式不斷的練習,能應用實際生活上或模擬的顯性知識,并持續(xù)將這些知識內化,使顯性知識轉化為個人的隱性知識。如通過對圖書館館內大量文獻的學習,可以提高員工的理論素養(yǎng)和文化修養(yǎng)水平,通過對專業(yè)技術的學習,可以提高自己的業(yè)務能力。知識受眾通過對圖書館各類資源的學習,掌握了相應的知識,把這些知識消化吸收為自己的知識,提高了自己的文化素質以至業(yè)務水平。實踐場是自主學習文化知識、實現自我修養(yǎng)、提高文明素質的重要場所。
2.4 場補充說明
場本身不是一個物理實體,但它卻是客觀存在的,我們研究場與知識轉移問題,只是想豐富知識轉移問題的思路,從多個角度、提出不同的見解,以期求得異曲同工之妙,把知識轉移課題做好。同時,這四個場(“創(chuàng)始場(Originating Ba)、對話場(Interacting/Dialoguing Ba)、系統場(Cyber/Systemizing Ba)、實踐場(Exercising Ba)”)在實現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之間的轉換時還存在一種狀況,即中間態(tài)知識(intermediate knowledge),在SECI的任何一種轉換模式中,在知識轉換過程中的某一個時間(或某一個時間段),都存在一個中間態(tài),或者說存在一個轉換臨界點。轉換過程中一旦越過臨界點,則某一轉換過程基本成功,如果不能越過臨界點,則知識轉換不能成功,可能又回到轉換的起點,則相對應的知識轉移也就不能成功。
場分為四個部分,知識轉換并不是孤立進行、嚴格按照SECI模式來轉換的,在某一個時間內(或某一個時間段),在整個場內,它既有隱性知識到顯性知識的轉換,或者有顯性到隱性的知識轉換,或者顯性到顯性的知識轉換,或者隱性到隱性的知識轉換,同時也可能有四種狀態(tài)同時在轉換,所以可以說在知識場內知識的轉換是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這種理論上知識轉移的效率是最高的,我們追求的就是這樣一種狀況。
參考文獻:
[1] 原小玲.圖書館知識轉移探討[J].晉圖學刊,2005,(5).
[2] 吳慰慈,董焱.圖書館學概論[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