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富興
艾倫·卡爾松對形式主義的批判*
薛富興
出于“科學認知主義”理論的內在要求,艾倫·卡爾松對自然審美欣賞和評估中的形式主義傾向做了持續(xù)批判。他認為,形式美趣味是大眾偏好,形式是自然對象的主觀特性和表面特性。這種批判揭示了自然審美形式主義的內在局限,為正面強調科學知識在自然審美欣賞中的作用奠定了邏輯基礎,對深化自然審美欣賞有著重要意義。但是,卡爾松對形式特性的主觀論證和表面論證之間尚有邏輯矛盾,具有從反形式主義發(fā)展到反形式的傾向。綜合中西思想資源,“形式”概念有三種內涵,自然美學的正確選擇應當是一種既超越形式主義、又承認形式要素的立場。
艾倫·卡爾松(Allen Carlson);形式主義;科學認識主義(Scientific Cognitivism);形式
美的欣賞從人們對既定對象形式美的感知開始,因為審美首先是一種感性活動,其中也包括了自然審美欣賞。形式在審美中如此重要,20世紀早期就出現(xiàn)了一種專門強調形式在人類審美活動中重要地位的理論——“形式主義”(Formalism)。由對形式的偏好而形成的“形式主義”,在社會大眾審美實踐與美學家的理論中都有很大影響。艾倫·卡爾松(Allen Carlson)為建構自己的自然美學——“科學認知主義”(Scientific Cognitivism),曾對自然審美中的形式主義作了一系列嚴肅批判。這一批判對其自然美學的建立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因此,形式主義觀念也就成了我們正確把握其自然美學的關鍵途徑之一。
卡爾松最早在其《量化景觀美的可能性》一文中提及形式主義①Allen Carlson,On the Possibility of Quantifying Scenic Beauty,Landscape Planning,4(1977):131—172.。他在20世紀70年代對北美大眾和景觀管理、自然審美欣賞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了一種對形式的普遍偏好:“僅僅通過形式方面,諸如形狀、線條、色彩、結構,以及此數(shù)者之結合而產生的審美屬性來闡釋環(huán)境的審美屬性是一種趨勢。這些屬性依傳統(tǒng)被稱之為形式屬性,諸如平衡、比例、整一和多樣性。”②Allen Carlson,On the Possibility of Quantifying Scenic Beauty,Landscape Planning,4 ( 1977) : 131—172.他認為,出現(xiàn)這種形式主義傾向的原因在于:“它起于對大眾趣味之關注,因為大眾的審美取向傾向于某種程度的形式主義。更重要者,它間接地源于對具有審美屬性的環(huán)境資源決策的需要……與對環(huán)境其他方面的研究相比,概括環(huán)境資源審美屬性的形式方面要更易客觀化?!雹跘llen Carlson,On the Possibility of Quantifying Scenic Beauty,Landscape Planning,4 ( 1977) : 131—172.
特別是在自然景觀研究層面,E.L.舍費爾(E.L.Shafer)提供了一種通過照片評估景觀審美價值的形式主義研究范例?!盁o論是舍費爾的總體觀點,還是他的具體方法,其特征在本質上是形式主義的。這種方法設定:‘不同景觀的審美屬性’可以僅通過測量景觀照片的形式方面給予確定……當我們審美地考慮‘環(huán)境內因素’時,對舍費爾來說,那便意味著‘形狀、規(guī)模、和色彩’,而不是樹木、灌森和巖石?!雹貯llen Carlson,On the Possibility of Quantifying Scenic Beauty,Landscape Planning,4(1977):131—172.卡爾松認為:“舍費爾的方法集中反映了社會公眾審美偏好中最顯然和最陳舊的方面,而忽略了各類社會精英審美取向中最精細的方面?!雹贏llen Carlson,On the Possibility of Quantifying Scenic Beauty,Landscape Planning,4 ( 1977) : 131—172.
社會公眾在自然審美欣賞中的審美偏好往往局限于自然景觀中最淺表的層面,諸如形狀、線條、色彩等,形式美是自然審美特性中最為低級、普通的層面。由于所有對象均有形式因素,因此,僅從形式角度欣賞自然,我們便不能欣賞那些為特定自然對象所僅有的內在特性,反而只能看到一些到處都能看到的東西。簡言之,形式欣賞與自然對象所僅有者無關,或者說,這種欣賞不能做到把自然作為自然來欣賞,自然審美欣賞中的形式因素是膚淺和外在的??査傻贸鋈绱私Y論:
如果我們在欣賞與評估中嚴守形式主義,我們就一定會導致對相關環(huán)境的誤賞與誤評,因為這種形式主義的欣賞和評估不能解釋由輸電線路所造成的自然環(huán)境在審美價值上的明顯損失。這是因為環(huán)境審美價值的損失涉及到環(huán)境的非形式審美特性,這種審美價值被輸電線路的實際出場,以及,或環(huán)境自身的非形式審美特性所影響。③Allen Carlson,On the Possibility of Quantifying Scenic Beauty,Landscape Planning,4 ( 1977) : 131—172.
這是卡爾松對形式主義的最早批判,它起于一個哲學美學家對社會大眾自然審美趣味和實用美學領域景觀評估中量化操作自然景觀審美價值方法的質疑??査芍赋觯荷鐣蟊姷男问矫廊の赌耸浅鲇谄錅\俗的大眾文化本性,研究者的量化雖起于景觀審美價值評估客觀化這一合理要求,然量化同時也帶來了對自然審美價值內涵理解的簡單化,從而表面化其后果,最終導致自然審美欣賞與評估的淺俗化。真理并不總是掌握在多數(shù)人手里。與形式主義偏好相比,也許社會上的少數(shù)派——精英階層的審美趣味要更有深度一些,更能接近自然審美特性與價值之事實,是一種更深刻的客觀性追求。
如果不是簡單地給卡爾松扣上一頂“審美精英主義”的帽子,而是從更為理想、完善的自然審美與評估的角度出發(fā),我們就不得不承認:卡爾松所指斥者,至少是一種可能性,而他從反向提出的要求——深入地欣賞和評估自然特性、價值,從外在客觀性向內在客觀性的努力,確實也是一條有價值的道路??査纱藭r尚未正面指出自己的自然美學根本原則,所以,他雖然很敏銳地指出了形式主義自然審美趣味所存在的問題,但總體而言,其批判力度尚嫌不足。
出于科學認知主義的邏輯要求,卡爾松持續(xù)地關注形式主義。在此,我樂于介紹卡爾松正面討論形式主義的兩篇文章。先看第一篇文章《形式特性與自然環(huán)境》④Allen Carlson,F(xiàn)ormal Qualities i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The Journal of Aeshtetic Education,Vol.13,No.3 (1979):99—114.。
為什么要特別地討論形式主義?卡爾松把原因概括為兩個方面:一則“在當前環(huán)境美學非理論性研究的許多著作中,存在著一種對形式特性的突出強調”,二則“最近有關自然環(huán)境美學的哲學討論提出,整個自然環(huán)境形式審美特性問題比以前變得更為復雜”⑤Allen Carlson,On the Possibility of Quantifying Scenic Beauty,Landscape Planning,4 ( 1977) : 131—172.。關于“形式特性”的內涵,卡爾松將它們分為兩種類型——“感官或感覺特性”和“形式或設計特性”,并提出了對形式特性的綜合性闡釋:“形式特性是指對象或對象結合體由之而構成其形式的那些特性。這種特性不只包括對象之形狀、模式與造型,也包括其結構、線條和色彩?!雹轆llen Carlson,On the Possibility of Quantifying Scenic Beauty,Landscape Planning,4 ( 1977) : 131—172.
卡爾松還對形式主義作了如下總結:
對于審美欣賞,形式主義認為,此欣賞將被導向這些方面——結構、線條、色彩和因之而成的形狀、模式和設計——它們組成一個對象的形式。關于審美價值,形式主義認為,一個對象因這些形式方面而具有者,是惟一與對象審美價值相關的特性。一個對象具有審美之善,乃是由于它具有諸如統(tǒng)一與平衡,或其更復雜的變體,如“有機整體”、“統(tǒng)一中的變化”之類特性。一個對象具有審美之惡,乃是因為它具有諸如不和諧或缺乏整體性之類的形式特性。①Allen Carlson,On the Possibility of Quantifying Scenic Beauty,Landscape Planning,4(1977):131—172.
形式主義由克萊夫·貝爾(Clive Bell)所倡,起初它只是一種藝術理論,后來“就像在藝術中所發(fā)生的情形那樣,它開始被作為一種恰當?shù)淖匀画h(huán)境欣賞而接受”。更重要者,雖然形式主義在藝術領域中不得不面對許多批評,但在自然環(huán)境欣賞和評估領域,“形式主義已被置于一種不適當?shù)奈恢?,像在藝術中那樣,相對地說,它是一種具有絕對競爭力和群眾性的視野。因此,形式主義不僅作為經驗研究的基礎而廣為接受,它也出現(xiàn)在更有理論性的討論中”②Allen Carlson,On the Possibility of Quantifying Scenic Beauty,Landscape Planning,4 ( 1977) : 131—172。卡爾松認為:“這部分地由于自然環(huán)境美學中的不同批評流派,或相反的諸理論,在過去數(shù)十年中并未形成新傳統(tǒng)。”③Allen Carlson,On the Possibility of Quantifying Scenic Beauty,Landscape Planning,4 ( 1977) : 131—172這意味著自然環(huán)境美學仍然處于初級階段,它只能求助形式主義對審美特性作初步分析。形式主義是自然環(huán)境美學不得不借助的第一根手杖,可是,這又是一根成問題的手杖。這種情形需要得到改變,現(xiàn)在似乎正當其時。
從實踐上講,形式主義在自然環(huán)境審美欣賞中流行,不得不歸因于景觀藝術的創(chuàng)造與欣賞,這種藝術“鼓勵人們像對待景觀畫那樣地感知和欣賞自然環(huán)境,即是,從某一特定立足點進行觀賞”④Allen Carlson,On the Possibility of Quantifying Scenic Beauty,Landscape Planning,4 ( 1977) : 131—172??査蓪⑦@種欣賞自然環(huán)境的方法稱之為“景觀模式”(Landscape Model),認為這種方法對自然環(huán)境欣賞是不恰當?shù)?,因為這是一種基于藝術的欣賞模式;欣賞者在此模式下所欣賞到的,往往是自然環(huán)境實際上并沒有的東西,是不自然的欣賞,因為人們未能依自然環(huán)境的本相對待環(huán)境⑤Allen Carlson,Appreciation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37(1979):267—276.。
最關鍵的是形式主義與藝術之間的邏輯聯(lián)系:“當旅游者企圖像對待一幅景觀畫那樣去感知和欣賞自然時,他被導向一種形式維度……這種景觀崇拜不止促進了對自然環(huán)境的審美欣賞,它也促進了那種帶有形式主義偏見的審美欣賞?!雹轆llen Carlson,F(xiàn)ormal Qualities i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The Journal of Aeshtetic Education,Vol.13,No.3 (1979):99—114.簡言之,自然環(huán)境審美欣賞和評估中的形式主義傾向應當歸因于“藝術中形式主義傳統(tǒng)之影響”??査傻闹饕蝿帐欠此歼@樣一種假設:“形式特性在自然環(huán)境的審美欣賞和評估中至少具有同樣的位置和重要性,正像它在藝術的審美欣賞和評估中所具有的地位那樣。”⑦Allen Carlson,On the Possibility of Quantifying Scenic Beauty,Landscape Planning,4 ( 1977) : 131—172
在這篇文章中,卡爾松對自然環(huán)境形式特性的性質作了新的解釋:“自然環(huán)境自身只有在某種方式下,當一個人將構型強加于自然時,自然環(huán)境才會顯得具有形式特征,這樣,環(huán)境也就由形式構成一種景觀……在此情況下,當我們用恰當?shù)哪J叫蕾p時,自然環(huán)境并非真的擁有形式特性,也就沒有形式特性供我們欣賞?!雹郃llen Carlson,On the Possibility of Quantifying Scenic Beauty,Landscape Planning,4 ( 1977) : 131—172只有當欣賞者將構型強加于自然環(huán)境時,它才表現(xiàn)出好像有形式特性;當欣賞者以恰當、正確的方式即并不強加構型于自然環(huán)境時,它便不具備形式特性。一句話,形式特性并非自然環(huán)境自身所具有的客觀特性,乃是一種欣賞者強加于自然的主觀之物。形式特性對自然環(huán)境自身而言,是一種子虛烏有的東西,而不是自然環(huán)境的實有特性。因此,自然環(huán)境審美欣賞中,對其形式特征的欣賞就純屬多余。
卡爾松在另一個地方已提出“自然是自然的”⑨Allen Carlson,Appreciation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37 ( 1979) : 267—276.,恰當?shù)淖匀粚徝佬蕾p應當是欣賞自然自身之所有與所是,應當堅持“客觀性”原則[10]Allen Carlson,Nature,Aesthetic Judgment,and Objectivity,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40(1981):15—27.。據(jù)此,自然環(huán)境欣賞和評估中的形式主義傾向便不只是一種膚淺之物,乃是在根本上與卡爾松自然美學客觀性原則相背離的東西,是其“科學認知主義”理論必須反對的東西:“那種形式特性在自然環(huán)境審美欣賞和評估中具有在藝術審美欣賞和評價中同樣地位和重要性的想法必須拋棄。因為在自然環(huán)境中,形式特性毫無位置和重要性。因此,重點應當從形式特性轉移到如桑塔亞那所提倡的自然環(huán)境的非形式特性上?!雹貯llen Carlson,F(xiàn)ormal Qualities i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The Journal of Aeshtetic Education,Vol.13,No.3 (1979):99—114.這一結論反對的其實不是形式主義,即自然環(huán)境審美欣賞和評估中,只有形式因素是最重要的觀念,而是形式本身。形式特性在自然審美欣賞和評估中根本沒有價值,因為它是主觀的。
再看另一篇文章——《新形式主義和自然的審美欣賞》②Glenn Parsons and Allen Carlson,New Formalism and the Aesthetic Appreciation of Nature,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62:4 Fall 2004:363—376.。一開頭,卡爾松明確地將形式主義置于認知主義的對立面:“在自然美學中,形式主義者堅持傳統(tǒng)強調的由形式特性和景觀性視野構成的審美欣賞,諸如統(tǒng)一或平衡。認知主義者則企圖將這一欣賞導向審美特性的更廣闊范圍,這種欣賞要求關于自然界的知識?!雹跥lenn Parsons and Allen Carlson,New Formalism and the Aesthetic Appreciation of Nature,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62: 4 Fall 2004: 363—376.
卡爾松認為有兩種形式主義:第一種是古典極端形式主義,它在自然和藝術欣賞中拒絕任何認知因素;第二種是新形式主義。后者與前者有三方面的不同:1.它也用于說明自然;2.“新形式主義將形式特性視為一種更廣泛意義上的特性”④Glenn Parsons and Allen Carlson,New Formalism and the Aesthetic Appreciation of Nature,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62: 4 Fall 2004: 363—376.;3.“對新形式主義而言,形式特性的審美欣賞只被理解為一種真正審美經驗的必要因素,而不是既必要又充分的因素。正因如此,新形式主義支持者通常只稱其為現(xiàn)代形式主義”⑤Glenn Parsons and Allen Carlson,New Formalism and the Aesthetic Appreciation of Nature,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62: 4 Fall 2004: 363—376.。無論古典形式主義還是新形式主義,都在藝術和自然審美欣賞中給形式特性以重要位置。所不同者,后者認為雖然形式特性是重要的,但它在自然和藝術欣賞中并非惟一具有意義者。
對這種并不極端的新形式主義,卡爾松指出它“不是自然審美欣賞之重心,認為即使形式欣賞在自然欣賞中是可能的,那也是一種瑣碎,或不太重要的欣賞”⑥Glenn Parsons and Allen Carlson,New Formalism and the Aesthetic Appreciation of Nature,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62: 4 Fall 2004: 363—376.,并提供了精致的反證:
前提1:自然環(huán)境欣賞的恰當模式是積極的,它涉及到對這樣一種環(huán)境的欣賞:欣賞者處于環(huán)境之中,是環(huán)境的一部分,并對環(huán)境有所反應。
前提2:在構造環(huán)境的一部分中,欣賞者必須變成一種靜態(tài)的觀察者,將自己從環(huán)境中分離出來,并從外在的某一特定點觀察自然。
前提3:如果沒有強加一種構型于自然環(huán)境……我們就不可能將自然視為具有形式特性——沒有構型,環(huán)境似乎就沒有形式特性。
結論:這樣,當以一種恰當?shù)姆绞叫蕾p自然時,自然環(huán)境在此情形下就沒有形式特性可供欣賞。⑦Glenn Parsons and Allen Carlson,New Formalism and the Aesthetic Appreciation of Nature,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62: 4 Fall 2004: 363—376.
問題的實質并非自然欣賞中形式因素的程度問題,卡爾松連溫和的形式主義也不能容忍,雖然這種形式主義已然打開了通向各種非形式因素的大門,其惟一要求便是承認形式因素在自然欣賞中的作用。卡爾松所要求的并非科學知識在自然欣賞中的權利,因為它現(xiàn)在已經有了這種權利,而是要將形式因素從自然欣賞中全部逐出。但是,他對形式因素在自然審美中不具有合法性的論證是有缺陷的。
關鍵的步驟是前提3對自然形式特性作了一種主觀的描述??査扇绾未_保自然環(huán)境中的形式一定就是欣賞者主觀“構型”的結果呢?對于前提2,似乎可以說,要觀察環(huán)境中的某一個對象,我們必須變成一個靜態(tài)的觀察者,將自己從環(huán)境中分離出來,從某一特定的外在角度觀察這一對象。對于結論,則應當說,當我們用適當?shù)哪J叫蕾p時,這樣的環(huán)境不只具有形式特性可供欣賞。在另一個地方,卡爾松對形式欣賞提出了新的反駁:
前提1:在某些情況下,自然環(huán)境自身看起來好像具有形式特性,當一個人強加一種構型于環(huán)境之上時,形式就組成相應的景觀。
前提2:對于環(huán)境的任何一部分,存在著幾乎無限的構型和確立觀察角度的可能性。這反過來又產生了以幾乎無限多的不同視角看到幾乎無限多的不同形式特性的可能性。自然環(huán)境自身最多被視為產生不同景觀的“源頭”。
結論:因此,就自然環(huán)境形式特性而言,它們是這樣一些在一定的不確定性上建構的特性,這使它們成為那種環(huán)境審美欣賞中相對不重要的特性。①Glenn Parsons and Allen Carlson,New Formalism and the Aesthetic Appreciation of Nature,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62:4 Fall 2004:363—376.
顯然這并非一項獨立證明,其主要前提來源于上面的證明。再者,這里的前提與結論也不能相互協(xié)調。根據(jù)這些前提,我們并不能得出“形式特性是……不重要的”一類結論,結論只能是“形式特性是主觀的”。否定了形式特性后,卡爾松提出了新的見解:首先將特征(character)與特性(property)相區(qū)別,然后認為惟有那些對自然環(huán)境的特征有解釋力的東西,才應當處于審美欣賞的前臺,其余如形式特性之類,則只應處于附屬的邊緣地帶。對于只有那些具有“解釋力”的特性應當處于欣賞的中心,卡爾松說:
在特征欣賞中,我們并不聚焦于那些一個對象或一個人所具有的某種歷史或道德特性的事實,而是進一步了解它們?yōu)槭裁春腿绾螕碛羞@些特性,并對不同特性做出區(qū)別。那些與特定對象的基礎性特征關聯(lián)最密切的特性被置于欣賞之前臺,那些對其特征有較少揭示性的特性則起著最為輔助性的作用。②Glenn Parsons and Allen Carlson,New Formalism and the Aesthetic Appreciation of Nature,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62: 4 Fall 2004: 363—376.
具有“解釋力”的特性意味著具有揭示既定特性原因的功能,它們是一些更獨特、更深刻的特性,卡爾松稱之為“特征”。換言之,恰當、嚴肅的欣賞并非自然特性欣賞,而是自然特征欣賞。根據(jù)這一觀點,下面所言就是一種自然結果:“雖然形式審美特性通常處于一對象之最顯著審美特性行列,這并不能確保它們在審美欣賞中處于一個榮耀的位置。中心位置將屬于那些與審美特征有最大相關性的審美特性?!雹跥lenn Parsons and Allen Carlson,New Formalism and the Aesthetic Appreciation of Nature,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62: 4 Fall 2004: 363—376.上述對形式主義的反證相對而言具有合理性,至少邏輯清晰:從“解釋力”到“特征欣賞”是其主要思路,形式特性確實不能滿足這一要求。
最后,卡爾松如此結束其對新形式主義的反證:
我們已主張,對自然的新形式主義審美欣賞本質上存在著深刻問題。這一問題非關乎構型,而是自然對象深刻特性與淺表特性之間的區(qū)別。我們已提議,首先,這種區(qū)別應當以解釋為標志。一個對象的特性如果具有更多的解釋力,或者緊緊地與之相關,就有理由要求成為更深入的,或更有意義的。其次,我們主張,形式審美特性之無意義是由于它們處于這種區(qū)別的淺表層次。④Glenn Parsons and Allen Carlson,New Formalism and the Aesthetic Appreciation of Nature,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62: 4 Fall 2004: 363—376.
總之,傳統(tǒng)形式主義的問題在于其主觀性(“構型”),新形式主義的問題在于其淺表性。依卡爾松的看法,科學知識應當被置于前臺,因為它“與特定對象的基礎性特征密切相關”,形式特性則不得不屬于外圍部分,這是科學認知主義的邏輯結果。從卡爾松批判自然環(huán)境欣賞和評估中形式主義的主要內容看,形式主義立場對自然環(huán)境審美欣賞和評估是不恰當?shù)?,因為這只是一種大眾的審美趣味,更根本地說,它是一種欣賞者強加于自然環(huán)境的主觀特性,而且也是關于自然環(huán)境的淺表特性。
那么,應當怎樣認識卡爾松的上述形式主義觀念呢?我們首先想搞清楚:卡爾松為什么要持續(xù)地批判形式主義?卡爾松對形式主義的批判及其整個自然美學的建立,當歸因于羅納德·赫伯恩(Ronald Hepburn)的啟蒙。卡爾松喜歡引用赫伯恩的一個經典范例:
設想積雨云的輪廓與洗滌籃子很相似,當我們的想法集中于此相似性時,我們就感到很愉快。設想另一情形:我們并未停留在此古怪(或在克勒律治意義上的“奇怪”)想法上面,而是努力意識到此云團內部的激蕩,風從其內部和周邊掃過,決定著它的結構和外在的可見形式。難道我們沒有意識到:這后一種經驗比前一種經驗更少膚淺或做作,它對自然來說更真實,對人的理性來說也更值得擁有嗎?①Ronald Hepburn,Contemporary Aesthetics and the Neglect of Natural Beauty,in The Aesthetics Of Natural Environment,ed.Allen Carlson and Arnold Berleant,Ontario:Broadview Press,2004,p.57.
顯然,正是在赫伯恩的啟發(fā)下,卡爾松意識到自然審美欣賞中存在著層次性問題——“膚淺”(shallow)或“瑣細”(trivial)的欣賞與“嚴肅”(serious)、“深刻”(deep)欣賞之間的區(qū)別,形式主義欣賞似乎恰好就是這種“膚淺”、“瑣細”欣賞的典型代表:“環(huán)境美學中的認知主義思路起初源于古老欣賞范例對感官形式特性困擾的一種反應。這一理路為卡爾松所發(fā)展。他認為,自然的審美欣賞一定被純形式地感性化了,部分地通過慮及自然環(huán)境的表現(xiàn)性特征……卡爾松主張,自然欣賞必須從老的欣賞模式——對孤立對象的形式主義的欣賞,或是對景觀美的畫意之欣賞——中解放出來?!雹贏llen Carlson,Environmental Aesthetics,in the Routledge Companion To Aesthetics,ed.Berys Gaut and Dominic Mclver Lopes,London:Routledge,2001,pp.429—430.
在此,卡爾松明確地將形式主義擺在其“科學認知主義”自然美學的對立面。依形式主義,特別是古典形式主義,形式要素是自然審美欣賞中最為重要甚至是惟一重要的因素。如果在自然審美欣賞中形式欣賞占了上風,自然美學家們都持一種形式主義立場,那么,卡爾松的“科學認知主義”美學,即極力強調自然科學知識在自然審美欣賞中重要作用的理論也就無法建立,他所強調的科學知識在自然審美欣賞中就沒有立足之地。所以,形式主義是卡爾松自然美學必須首先面對和超越的一種實踐和理論障礙。反過來說,卡爾松只有首先有力證明了形式主義審美立場的理論缺陷,在理論上扳倒形式主義,才能為自然審美欣賞中隆重推出科學知識在邏輯上掃清障礙。上述所討論者正是卡爾松在這方面所做的工作。更明確地說,批判形式主義是卡爾松成功建構科學認知主義的必要理論前提,自然審美欣賞中科學知識的必要性建立在形式特性欣賞的缺陷之上:如果形式審美對自然審美欣賞既必要又充分,卡爾松在自然審美欣賞中提倡科學知識就沒有合法性;反之,如果形式特性欣賞對自然審美欣賞來說既不必要也不充分,卡爾松就有理由在自然審美欣賞中用科學知識取代形式特性,至少補充形式特性。
應當承認,卡爾松對形式主義的批判,以及他正面強調科學知識在自然審美中重要作用的一系列論文③Allen Carlson,Appreciation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37(1979):267—276;Allen Carlson,Nature,Aesthetic Appreciation,and Knowledge,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53(1995):393—400.,較為明晰、有力地揭示了形式主義的弱點和科學知識在自然審美欣賞中的特殊功能,清楚地顯示了兩者之間的邏輯超越關系。具體而言,對形式美的偏好代表了自然審美欣賞的最基礎性層次,因為它只涉及到我們可以憑生理感官即可把握到的自然對象的感官特性,形式美是一種最淺易之美;科學知識則呈現(xiàn)了自然對象的另一種特性,欣賞者必須訴諸其內在的理性認知能力,然后才能理解和享受自然對象內在的特性之美。比之于對自然對象的形式美欣賞,在自然科學知識支持下對自然對象內在特性之美的欣賞,當是一種更有深度、更為嚴肅的自然審美。沒有科學認知及相關知識,或者,如果只是滿足于形式美,我們的自然審美欣賞將不得不處于簡單、膚淺地感知和理解自然對象或環(huán)境的狀態(tài),因為這樣的自然欣賞,作為人的一種精神活動,尚處于非?;A的層次——感官愉快。這樣的實踐,由于沒有應用人的理性和心理官能,很難被列入精神性活動。以上對形式主義的反思,引出了自然審美經驗內涵的豐富性問題和精神性向度問題,這正是卡爾松這一工作對自然審美研究的獨特意義。我們可以在他的啟示下進一步展開對自然審美經驗層次性的研究。
對形式主義的批判是卡爾松自然美學的一個重要話題,并具有雙重功能。首先,它將自然從藝術中解放出來,讓自然美學從邏輯上實現(xiàn)了自立。如卡爾松所指出者,形式與形式主義都與藝術有緊密關聯(lián);自然美學在成功地放棄形式主義立場之前,很難從藝術理論中獨立出來。其次,如果仍然強調形式在自然審美欣賞中的作用,卡爾松將不能為科學知識在自然審美中找到合法位置。通過用科學知識替代形式,卡爾松對自然美特性提出了一種獨特解釋。
若此說不謬,我們怎么提升自然欣賞水平?或者,我們如何才能豐富傳統(tǒng)自然欣賞的內涵?引入我們理性認知的成果——科學知識,將是一個很好的選擇。要獲得關于特定自然對象的知識,我們就不得不超越對特定自然對象感性知覺的局限,訴諸我們的心理能力和理性因素,努力地對特定自然對象有一種更深入、豐富的理解。果真如此,我們的自然欣賞將會與原來的欣賞大為不同。帶著我們對所欣賞自然對象的深刻、豐富理解,我們的自然審美欣賞將更嚴肅,因而也更有意義。
如上所示,卡爾松對形式主義作了三次專門批判,但最重要者是兩個角度的批判——形式特性是主觀特性,形式主義是表面特性。這兩種特性之所以被視為成問題,均源于其自然美學的基本原則——客觀性追求。根據(jù)卡爾松自然審美客觀性原則,自然審美應當是對自然對象自身確實具有的客觀特性、價值之欣賞。如果形式特性是由欣賞者主觀賦予的特性,形式特性欣賞就屬于無中生有的滑稽劇,根本上與客觀性原則相背離。依卡爾松的客觀性原則,自然審美欣賞中的客觀性,不僅指欣賞自然對象客觀的外在表象,更指對自然對象、環(huán)境內在特性與價值的欣賞,也正是在這一層意義上,科學知識的幫助才是必要的。依這種內在客觀性要求,形式特性欣賞便只能是一種膚淺的自然表象欣賞,而非內在特性欣賞。依前者,形式欣賞是一種相當嚴重的錯誤,甚至因其主觀性而在自然欣賞中根本沒有合法性;依后者,形式欣賞則是一種較為粗疏、不恰當,至少是不理想的審美欣賞??傊陀^性原則是卡爾松批判形式主義的根本立足點,惟有依據(jù)這一原則,我們方可從根本上理解卡爾松對形式主義的解釋與評判。
卡爾松在不同時期從不同的理論角度對形式主義進行批判,每一種批判都自有思致。但是,我們若將這些批判綜合在一起,其效果會如何呢?根據(jù)其主觀性論證,則自然環(huán)境的形式特性僅僅只是欣賞者將自己心目中的“構型”強加于自然環(huán)境的結果。換言之,自然環(huán)境自身并無形式這種東西。立足于客觀性原則立場,嚴格來說,所謂自然的形式特性純粹是些子虛烏有的虛構,形式特性欣賞也就只能是一種根本就不應當發(fā)生的荒唐鬧劇。但是,根據(jù)其表面性論證,則形式特性對自然對象、環(huán)境來說,似乎又確有其事,確為自然對象、環(huán)境自身所實有,只不過這一特性對自然對象、環(huán)境特征來說,解釋力差一些,因而只能處于審美欣賞之外圍地帶,而非前臺、中心。準此,則形式特性之于自然對象、環(huán)境,似又非主觀之物,只是膚淺之物而已。于是,形式特性到底是主觀的、還是膚淺的,是虛構的、還是實有的,二者在邏輯上只有單一選擇,卻不能兼容。
其實,卡爾松在其他地方對“形式”曾有過客觀性解釋。比如,在《形式特性與自然環(huán)境》一文的開頭,他認為形式涉及到兩種因素:第一種是“感官和感覺特性”,第二種是“形式或設計特性”。至少第一種應當屬于自然環(huán)境已然擁有的特性,而非欣賞者強加的特性。討論自然欣賞知識系統(tǒng)時,他也曾將“形式”列為第一項①Allen Carlson,Education for Appreciation:What is the Correct Curriculum for Landscape?,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35(2001):97—112.。
卡爾松對形式主義的批判,內部存在著對形式特性的客觀性理解和主觀性理解之間的深刻矛盾。雖然他對形式特性的主觀性判定最有利于其自然美學之客觀主義立場,但對這一判定的論證也最為困難,因為這種判定與大部分人的審美直覺相左。相較之下,我們更愿意接受其對形式特性的表面性論證。就卡爾松“科學認知主義”的理論目的而言,他只要成功地論證了形式審美的缺陷和科學知識對自然審美欣賞的必要性就足夠了,根本沒有必要在自然審美理論中將形式特性趕盡殺絕,從根本上取消形式特性在自然審美欣賞中的合法性,這樣的企圖除給自己的理論增加邏輯困難外,并無額外收獲。
此外,卡爾松對形式主義的批判,存在兩種選擇方案。其第一篇討論形式主義的論文指出:“關注形式方面自身當然并無不妥,實際上,在許多情形下,它是關注審美特性的必要組成部分?!雹貯llen Carlson,On the Possibility of Quanlifying Scenic Beauty,Landscape Planning,4(1977):131—172.可是,其最后一篇關于形式主義的論文,結論變成了“形式特性毫無位置和重要性”。這就從非形式主義變成了非形式論。前者反對形式至上論或形式惟一論,后者則在自然審美欣賞中絕對地排斥了形式。卡爾松到底是要反對形式主義,還要是反對形式本身?反形式主義易,反形式難,因為人類審美活動總體上具有感性特征,而一切自然對象與環(huán)境,首先即是一種感性的即形式的存在。包括自然審美欣賞在內的人類一切審美活動首先從接觸各類對象外在的感性表象,即形式開始。換言之,形式美是人類審美欣賞所面對的首要因素,自然審美也不例外。所以,卡爾松要在自然審美欣賞中絕對地排斥形式就很困難,就像他想把形式特性統(tǒng)統(tǒng)歸之為欣賞者強行賦予的主觀特性一樣。
卡爾松對“形式”的內涵有不同理解。在《形式特性與自然環(huán)境》中,他認為形式包括了兩種東西:首先是對象的感官特性,然后是“設計特性”②Allen Carlson,F(xiàn)ormal Qualities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13,(1979):107—114.。顯然,后者并不屬于感官特性,而與人的理性認知相關。我們到底應當怎樣理解“形式”這一概念呢?波蘭美學家塔塔科維奇通過系統(tǒng)梳理西方美學相關思想資源,指出“形式”這一概念在西方實際上出現(xiàn)過五種不同的內涵③Wladyslaw Tatarkiewicz,A History Of Six Ideas,Warszawa:Polish Scientific Publishers,1980,pp.220—221.。但是,這只是西方美學方面的情形。中國古代美學對“形式”(即“文”)這一概念有不盡相同的理解④薛富興:《文與質:中國古典美學的邏輯起點》,《貴州師范大學學報》1997年第1期。。也許,綜合中西方關于“形式”概念的代表性見解,可以形成一個較為完善的形式觀念,進而形成較為完善的形式審美趣味。
首先,我們用它指稱對象的感官特性,諸如形態(tài)、規(guī)模、色彩、聲音等,這是形式概念的基本因素,可稱之為“形式A”。此為古希臘哲學中“形式”觀念所無,而為西方現(xiàn)代美學比如克萊夫貝爾所揭示的內涵??査捎谩靶问健眮碇阜Q自然對象、環(huán)境之“感官特性”,所言說的正是“形式”概念所具有的此層意義。中國古代美學中與“質”相對的“文”范疇,也正是指這一內涵,亦即外在對象之紋理、色彩等。
其次,我們又用“形式”一詞指稱既定對象內在因素間的秩序性關系,或曰對象內在諸要素所形成的獨特內在結構,即對象的存在方式。這是古希臘以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為代表的哲學家們心目中與“內容”相對照的“形式”概念所指稱的基本意義,也是卡爾松所討論的形式特性的又一層意義,即由自然對象色彩、線條、聲音等要素所形成的整一、對稱、和諧、有機性等較為抽象、能體現(xiàn)自然理性秩序的特性,他也正是在此意義上將自然欣賞規(guī)定為“秩序欣賞”。此時,形式是指對象內在要素所形成的內在秩序,即要素間的理性關系,它顯然已非人的感官所能直接、單獨地把握,而需要訴諸人的理性認知能力,已然不屬于對象的“感官特性”,我們可將此種“形式”概念稱為“形式B”。這個意義上的“形式”概念為中國古代哲學、美學所無,正需從西方借鑒??査梢渤姓J并應用了此種意義的“形式”概念,所以又不能完全將“形式特性”欣賞說成是“膚淺的”,因為它已涉及到對象內在的結構和理性秩序。
最后,如果欣賞者對結構或秩序的感知與把握并不局限于特定對象,而是用“形式”(以及秩序、模式、結構等)概念指稱某種超越特定對象的自身特性,并且將它貫穿于更多自然對象、現(xiàn)象的普遍性結構、秩序,那么,這種“形式”就不再是科學認知的結果,而是對自然對象、世界運行法則的一種形而上的智慧領悟,是欣賞者對自然界普遍法則的一種哲學式理解。西方哲學、美學史缺乏這個層面的“形式”概念,中國古代哲學、美學之“文”范疇的另一意義正可補足之:“觀天文以察時變,觀人文以化成天下?!?《易傳》賁卦之彖辭)根據(jù)中國古人的理解,“文”既可以是對象的感性直觀表象,也可以是最抽象、普遍的天地宇宙之道,這種普遍、深刻的自然法則不存在于別處,就存在于最感性對象的色彩、形態(tài)、紋理之中。正因如此,伏羲氏才能從天文地理的仰觀俯察中發(fā)現(xiàn)形而上的陰陽相濟之道,這就叫“道之為物,其中有象”。這是“形式”概念內涵的最高層次,可稱之為“形式C”。羅納德·赫伯恩已然發(fā)現(xiàn)形式的這一形而上層面,提出用“形而上想像模式”豐富和提升自然審美欣賞的內涵①Ronald Hepburn,Landscape and the Metaphysical Imagination,Environmental Values,5:191—204.,但卡爾松的科學認知主義對“形式”的這個最后層面尚未自覺意識到。
基于對“形式”概念內涵豐富性的如上認識,我們可以得出一些與卡爾松不完全相同的新認識。
首先,形式并不會成為卡爾松自然美學必然的理論障礙,像他自己所以為的那樣。相反,它實際上是自然審美欣賞的必要基礎。任何審美欣賞必須從形式欣賞開始,而不會一上來就從卡爾松所強調的關于自然對象的正確知識開始??査刹⒉荒軓氐椎鼐芙^“形式A”,而必須接受它。所以,在其關于自然欣賞知識系統(tǒng)的文章中,他不得不將形式列為第一項因素。
其次,科學認知主義和形式主義對第二種形式,即作為對象之秩序、模式或結構的形式——“形式B”,其實可以有很大的共享空間,卡爾松實無需反對之。事實上,卡爾松討論自然欣賞和藝術欣賞的關系以及肯定美學,正是在此意義上談論形式,雖然他本人并未意識到這一點。我們發(fā)現(xiàn):卡爾松與形式主義論爭時,主要在“形式A”的意義上使用“形式”這一概念,而獨立地討論自然審美欣賞,特別是談論自然對象之秩序與范疇時,他實際上在談論“形式B”。
最后,與純形式欣賞相比,卡爾松欲強調者,是在科學知識幫助下嚴肅的自然審美欣賞。他發(fā)現(xiàn)純形式欣賞是膚淺的,強調以自然科學知識深化自然審美欣賞,使自然審美升華到自然特性、價值欣賞的層面。但是,卡爾松對形式概念的理解局限于“形式B”,除了科學知識幫助下的欣賞,他想像不到嚴肅的自然審美欣賞還可以有更高境界——領悟自然對象、現(xiàn)象中所潛藏的自然之道——自然形式欣賞的形而上境界。
我們可以追問:形式偏好是否一定會導致對自然的膚淺欣賞?那要依情而定。它依據(jù)于我們對形式概念的理解。如果我們認為形式只是既定對象的感官特性,即“形式A”,這樣的欣賞就肯定是膚淺的;如果我們心目中的形式概念是“形式B”,甚至“形式C”,答案就將不同。
是否一提到形式特性,它就會導致我們對自然的誤解呢?換言之,我們將失去自然對象之真實所是與所有嗎?并非如此。形式特性自身也屬于自然之所是與所有,雖然它并非自然所是與所有之全部。我們不能想像沒有任何形式要素的自然。此外,是否我們一旦以形式美的眼光欣賞自然,那就并不是在欣賞自然本身,而變成了藝術欣賞?換言之,形式美在邏輯上是否只屬于藝術,只是一種特殊的藝術趣味,因此與自然無關?答案似乎是:只要審美的概念對藝術和自然同樣有效,只要審美不能完全擺脫感性因素,只要自然對象與其他所有對象一樣,首先是一種具體的感性存在,那么它就不得不同時是一種“形式”的存在。這樣,形式就不只屬于藝術,而是為藝術和自然所共享。于是,我們也就不能從形式偏好中直接地推出藝術方法、藝術趣味,因為形式屬于所有對象。
總之,對于形式,除了卡爾松主張的非形式主義,我們完全可以走向更完善的立場:一種健全的自然美學、自然審美,既包含了形式要素,又超越了形式主義。
【責任編輯:楊海文;責任校對:楊海文,許玉蘭】
B83-066
A
1000-9639(2010)05-0016-09
2009—11—08
國家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艾倫·卡爾松環(huán)境美學研究”(10BZX077)
薛富興(1963—),男,山西朔州人,哲學博士,南開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天津300071)。